音乐教师写作: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访谈嘉宾
魏 平:成都大学教授,成都大学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四川省九年一贯制音乐教材编委会成员,担任多所高校“国培”专家。主编(参编)《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与教学实施指南》等。
曲振巍: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教师,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参与厦门市重点课题《传承鼓浪屿音乐文化传统,构建音乐特色校园文化》,主编《狮子吼普通话训练指导》一书。
——————————————————————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多个文件推动学校美育工作,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看,美育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魏平:从王国维谈美育的“无用之用”、蔡元培的“陶养感情”、李叔同的“人格教育”,到今天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是一种情怀教育,大到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小到个人的品质品格,以美润心、以美育德,最终都是人的教育。
在中小学,美育是贯穿所有课程之中的“大美育”:社会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科学之美,等等。在审美素养中,审美知识是基础、审美能力是核心,而审美意识是美育之魂。铸中国魂、育中华精神,应该是美育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之一。
曲振巍:一个人能够分辨现实社会事物的美丑、懂得善恶,才能正确构建自己的生活。个人的内在精神和信念很重要,美育便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它首先教会学生认识什么是美,然后让学生感受美,最后用正确的认识创造美。我想,这就是美育能带给学生的。
中国教师报:当下,中小学美育多以“正确理解”为目的,较少涉及对“高雅”“严肃”艺术的审美培养,有人说这是因为“学生听不懂”。两位老师怎么看?
魏平:音乐创作有“三度”:作者的角度、演奏(唱)者的角度、欣赏者的角度,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实际上,个人的联想、想象与个人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就好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联想也是因人而异的。同理,中小学美育应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无须“正确理解”。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所说“音乐何须懂”。
中小学美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是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教育,是为了审美格调的养成。中小学美育“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也重在学生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定位也说明,没必要将学生带入更专业的领域,但学校社团可以选择有潜力的学生做专业提升训练。
曲振巍:中小学生美育首先是给学生点亮一盏灯,让学生先看清楚美育是什么,学生在看清楚、认识美之后才会感受美、内化美,进而创造美。
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才造就了千变万化的美。不过,中小学阶段美育是需要正确引导的,至于是否将学生带入专业领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毕竟对中小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是第一要务。
有一点我想提醒教师同人,美育工作不能小看和破坏孩子的想象力、感受力,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这种行为容易降低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中国教师报:美育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部门也将启动并稳步推进美育中考改革试点。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在对美育效果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什么?
魏平:学校对美育效果进行评价是教育的一大难题。现行中小学美育课程主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学校一般从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三个维度来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是对美育评价的良好探索,但并不是全部。如何对“审美和文化素养”进行评价,怎样在评价中“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是美育评价的焦点和难点。关于这一点,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因地、因校、因人进行有益的探索。具体实施时可以遵循育人目标、美育规律,注重评价的动态性与多元化,坚守公平公正。
曲振巍:美育是一种内在精神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将艺术类课程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把学生的内在成长纳入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有外在美是不够的,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内在精神世界,所以对美育的评价不应是一通挑错后任其发展,而是深入思考后用新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中国教师报:中小学教师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美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美育创新?
魏平:中小学开展美育要注意:全面、全员、全程、全科、全方位进行;课堂、社团、活动、展演都是美育的主阵地。
一线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美育创新,一种是与他人比: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精做实,让学生做传播者、传承者,这种难度较高,适合条件充分的学校;一种是与自己比:改进、填补、扩充、推广,做普及、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传播者。
曲振巍:美育创新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最近研究的一项课题是探索古诗词歌曲的教学方法。古诗词蕴含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很难静下心体会诗词中的深远意境。于是,我和同事尝试以音乐歌曲创作为结合点,将经典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古诗词创作成流行歌曲,并编写成校本课程读本。随后我们又举行了古诗词歌曲音乐会,学生仿佛穿越到古代,一个个兴致勃勃。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都出版过著作,也曾基于课题研究或实践经验、现实问题来写作,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选择适合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起点?
魏平:写作是音乐教师的痛点,我也不例外。高校教师必须做科研,我的写作从课题开始。由于有10多年的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经验,我的研究课题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基础音乐教育领域,聚焦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从立项申请到研究报告,最后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我和团队成员经历了不敢写、不会写,到敢写、愿意写的过程,逐渐把外部压力变成了内在动力。
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是:分析身边的问题,寻找热点和焦点,从零开始,敢于挑战自己,终会发现另一个不同的“我”。
曲振巍:一线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如果是班主任,每天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很繁杂,想要腾出大块时间写作不太现实,教师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写作。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把写作想象得那么难,文无定法,可以从随笔、日记、课后反思开始。比如,在课上发现问题记下来,有什么新奇的点子和方法也随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一个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音乐教师的精神世界更感性,而写作却是一个需要理性思考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对两位老师的写作有影响吗?
魏平:狭义地说,音乐教师的确没有理工科教师的严谨思维和严密逻辑,从这个角度看,音乐教师的感性与写作的理性好像有点冲突。但广义来看,完全不冲突。文字是为人服务的表达工具之一,写作是为了表达和沟通,感性的人写出的文字是感人的、有温度的。理性的写作让感性的音乐教师开始静心思考,进而分析、追问;写作更是对感性的理性审视,古人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是对感性的理性控制。感性与理性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让我们的思维更立体、更丰富。
曲振巍:我认为写作与音乐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都需要用心、用情以及有灵感。音乐和写作都是可以表达情绪的载体,二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做文章,一定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确定主题基调,是悲伤的还是愉快的?要创设怎样的情境?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徜徉在自己的创作世界啦!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写作中遇到过困难吗?您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
魏平:音乐教师由于在专业技能技巧的提升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文学功底相对薄弱。因此,入职后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终身学习是永恒的旋律,向同伴学习、向名家学习,在书本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这次访谈交流,对我来讲也是学习。学习让我站在他人的肩上快速提升自己。
曲振巍:在写论文、做课题时,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结构不规范、语言逻辑和学术性不强。这时候,我就阅读大量权威专家的文献和著作。论文不像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它一定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地表明观点。
中国教师报:写作对音乐教师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魏平:写作对音乐教师成长的意义与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为理解而教”对“理解”的六个层面相通:解释说明、阐释意义、迁移应用、形成观点、有同理心、自知之明。音乐教师要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分层分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什么情况下最有效?怎样推而广之?怎样基于育人目标选择最好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理性思考、总结提炼后的音乐教师,会少走弯路。
写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音乐教师基于理解、深度学习的过程,更是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教育三种能力形成的过程:认知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就该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我觉得,写作能练就音乐教师火热的心、冷静的脑、客观的认知、有效的教学,从有经验的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曲振巍:对我来说,写作可以抒发情感。开始写作后,我发现写作还挺有趣的,可以得到更多的放松,而且越写脑子越灵活,也能增强自信心,表达能力也会提高。写作还有利于我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出版的教育作品不少,促使你们持续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写下去?
魏平:我身边有许多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拓、视野宽广,对学术的钻研精神激励着我,每次和他们在一起既有危机感又兴奋。一线教师一直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与他们共探讨、同进步。因为有这么多同伴相随,我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曲振巍: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但我的内心价值感和幸福感满满的。我想,教师应当摒弃功利性写作,做真实的自己,真诚记录、收藏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感动、酸楚、喜悦。某种意义上,写作是给自己看的,它是自身发展的记录和积淀。一生中,人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激励,所以我会一直写下去。
《中国教师报》2021年08月18日第8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亚文
上一篇:【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教育资源合力 打造未来之城雄安优质化教育
下一篇:青岛市教育局提出新要求 好教育好学校有了新标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