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守成到经世治国,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发展?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10
手机版

  我国有着悠久的阅读历史,灿烂的阅读文化,深厚的阅读传统,丰富的阅读思想。

  从我国数千年以来历史中的阅读行为里,从自古以来多如繁星的阅读相关话语著述里,探索、钻研中国古代阅读思想,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全民阅读社会构建、书香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树立俱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生长于“中国古代”的特定时空下,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民族特色。

  一、儒家、道家与阅读教育

  若是为“阅读”下一个定义,从广义来说,任何用双眼获取外界信息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为“阅读”,那么可以说自诞生以来人类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阅读行为。但一直到周代,文字的使用权一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阅读权也仅仅是贵族的某种文化特权,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精神生产资料只会被奴隶主阶级牢牢把持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度开始萌发,伴随经济政治的下移,阅读权自然也一起下移,阅读人群扩大,士阶层崛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大繁荣——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随之出现。

  孔孟有着非凡的地位,这两位先秦思想家几千年来都被奉以“至圣先师”“亚圣”的尊称,并列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意图通过阅读来教育君子,孟子的阅读更倾向于教育士,再通过士进一步实现民众教化。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孟子又提出了中国古代阅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以意逆志,以及另一重要的方法论——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这两点虽然在当时带有文化守成思想的背景,但是对后世的阅读思想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精神生产资料下移之后诞生的诸多学派里,除儒家之外,道家也一时颇为势壮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纵观老子思想可以发现,老子的阅读思想也是哲学思想同时还是政治思想,但他在阅读思想实质上不赞同阅读权下移的,主张阅读权继续被贵族掌握,是阅读的“无为”。

  庄子在阅读取向上则不认同一味尊古,认为古人书圣人言也有糟粕。此外,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事物普遍性。儒家所认为的人天性不一所以应该读书治学,在庄子学说来看应当放置天性中的知与不知,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庄子在阅读目的上的“逍遥”。

  整体来说,先秦道家对中下层人民阅读的态度是消极的,在阅读取向上崇尚古人和古礼但是也看到了古人著说的局限,在阅读目的上追求形而上的道。

  二、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家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阅读思想再次发生了变化,又以玄学与家学为主。社会分裂带来的礼法的分崩使汉代确立统治地位的儒学再次面临危机,道学地位趁势上涨,佛学趁虚而入,这不仅使这一时期的阅读思想风格独特,佛道二学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为我国的文化思想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士族在持续动荡下的不安与退守,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也最为后人所知的便是玄学和清谈。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有了自己的规则,形成了阅读场域。正是在阅读场域中,清谈风尚和玄学思想的火愈燃愈旺,最终刮起了解放思想的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阅读是以家学为传统以经学为特点累世相传的,家学不仅是士族文化垄断的表现之一,也是魏晋南北朝的阅读思想的一个特色。魏晋南北朝的家学阅读不仅包含玄学阅读的思想和特征,也有更家族教化的特性和偏向经学的阅读选择倾向,南北朝家学在此的表现更为突出。

  此外,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再至魏晋的动荡之后,南北朝士人的阅读集中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阅读方法和风尚,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阅读思想。南北朝阅读中重视广博和积累的想法促进了当时类书的发展,士人们在消极避世的玄谈之外,以翻译著述运用学术思想,以阅读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推动思想进步的进程中。

  但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阅读则是另一番景象。在社会阶级鸿沟的划分下,门阀豪族掌握了绝大多数权力和生产资料,寒门可以接触的阅读资源数量相对稀少,想要出人头地困难,因此寒门学子选择苦读并出现了“囊萤映雪”等经典苦读典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混乱的时代,社会的痛苦带来了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也是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既受到了深重的伤害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解放,女性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旧封建礼教的枷锁,社会地位得到有限的提高。

  门阀士族中的女性正是在家学私学的环境下得以阅读,一方面是在外族文化的冲击下旧儒家伦理纲常动摇,女性自我思想意识觉醒,另一方面家族中女性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家族地位的巩固,因此魏晋南北朝士族选择对女性阅读不加约束,才有了如此景象。

  三、理学、心学与新儒学阅读

  谈及中国古代阅读思想,有一位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的人物,那就是朱熹。作为继孔孟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在阅读方面的论述颇多,后由其弟子编汇成《朱子读书法》一书,是中国古代阅读史上首次提出“读书法”一词,是中国阅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朱熹理学对儒学的一大重要贡献是重新诠释并大力倡导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方法,而在他影响中国其后千百年的思想史教育史的格物致知之道中,在朱熹的观点中,读书是格物致知必不可少的途径,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朱熹的读书方法是非常严谨精密的系统,与朱子学讲究逻辑严谨、表达精准、界定清晰,并在教学中方法论的整体特征一致。

  朱熹明确读书既是为了明理。阅读的最终是转化为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规定万物的终极性原理,因此可以说,朱熹的“理”是物理,朱熹的阅读思想是一种基于存在论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算得上同源,程颢的思想和后来的心学或许存在一定的相通,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中对“理”的强调同样占据很大比重。陆九渊的思想实质上是由心及理,通过阅读探寻道和理。因此可以说,陆九渊的心学和程朱理学的阅读目的是相通的,阅读取向也同为儒家经典,只是在阅读方法上有所分歧。

  虽然不是处于同一时期,但是谈论心学的代表人物很难绕开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是通过心最终得到理,王守仁的心学追求更加纯粹的“心”。他的思想中的“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可感的心界定了万物之中的理,因此他的心学是“心外无理”。

  “心外无理”思想贯彻在他的阅读思想中。如果说陆九渊的阅读思想中含有质疑经典,强调在阅读中保持自己的思考的成分,王守仁就大大加深了辩证看待经典的程度。他不仅认为圣人之言也有不完善之处,还认为经典应当完全为自己所用,这也可以看出,“致良知”是王守仁阅读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是他提倡的阅读目标。

  王守仁的阅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更唯心,距离文本更远,但进一步突破了对文本的阐释方法,强调主体意识和先验经验,于阅读思想而言有着先进性和积极意义。

  理学和心学的阅读思想都不仅仅是固守儒学思想,而是从佛教中吸收新内容,又开创更有活力的本体论阅读思想,使新儒学阅读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阅读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只是自鹅湖寺相会起朱陆不欢而散,再到后来漫长时间内两人因为理论支撑点的不同而在学术上势不两立,发展到两派学子水火不容,坚持攻击对方为“禅学”,最终未能握手言和,着实令人感叹。

  四、救国图存中虚学与实学的分歧

  之前谈到的儒家、道家和理学、心学,都是看似相对实则关联紧密的阅读思想分派,但是到了晚明至清代,实学和虚学之间确是针锋相对,直至近代学者们也多以“实学”之名对“虚学”拨乱反正。

  实学和虚学之间不再是学派分野,而是学风分化,其产生背景都是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下学者们为自保和挽救统治而努力,最终都未能挽救走向末路的封建制度和与之共存的儒教统治。

  晚明至清初的阅读经常被后世斥为“空疏学风”,指其为在心学的煽动下只谈玄禅不言经世,甚至很多学者批评这一时期的士人以不阅读为风。

  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经世致用思想发源亦起于明末,从以“利国”“益民”的“有用之学”为宗旨的东林学派发端并扩大影响,经过复社的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清代经世实学。但晚明几大学风都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即使最被清代学者诟病的心学也是落脚在知行合一上,因此并不能说他们的阅读思想是完全的“空”和“疏”。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历史时期每个学派都提到要实践要经世要救国,但仅从阅读行为就能看到他们也有消极隐退的一面。这种以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后段至尾声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存在感,也深刻影响了阅读思想。

  不可否认,一部分学者在书斋中读书治学,完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或思想著作,但大多士大夫书斋阅读的目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附庸风雅,消极避世的。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阅读思想的历史沿革,多是在稳定的大一统时代以天地宇宙哲学约束阅读思想,在动荡战乱的时代突破解放并发展适应新历史环境的阅读思想。

  晚明至清代学者不断举起“实学”“经世”的大旗,也许是此时的知识分子已经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已然行至末路,巨大港澳剧的社会危机摆在面前,但是最终学者们没能突破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思想束缚,未能挽救从儒学一路发展的儒教与封建制度一起沉沦在历史之海之中。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是好工作!中国烟草招934人!待遇超公务员!专科可报!正在报名!
下一篇:名字相同的2所211大学,实力有不小差距,考生请注意辨别,勿填错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