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追年画的人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从远古的图腾到动漫电影和五条人的海报,张光宁侃侃而谈,这样的展开,打破了记者在采访前对于一个60后年画守望者的预想。

  精通外语,听摇滚乐,骑摩托车,张光宁的生活方式很酷很潮。有些好奇这样的一个人何以会对最传统的年画一见钟情,甚至为了追寻年画付出了十几年时光和几乎全部精力。后来发现,这个选择本就已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

  “我的愿望都很奇怪,但都实现了。”张光宁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他说自己了解国际化的理念,也熟悉当代艺术,知道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世界的。他一直相信自己的坚持是有价值的,那种价值不是来自他本人,而是年画这种古老的文化符号本身。

  

  一

  不止吉祥娃娃

  “年画也可以很酷,很潮,很萌,很有趣。”

  甲马年画博物馆的一面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2018年,张光宁和一位合作者共同创办了这家以年画为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开馆时的海报至今依然贴在展厅门口——“重新认识年画”。

  年画曾是传统年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国的木版年画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今时今日,贴年画的仪式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提起年画,很多时候想起的都只有一个喜笑颜开的胖娃娃,端坐在遥远的画框里,精美,却少了些温度。

  张光宁的博物馆里不止有胖娃娃,他希望这间博物馆能更“好玩”一些。展厅内展示了不同产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年画精品和古旧雕版,都是他苦心搜集、精心挑选的,他熟悉每一幅年画背后的故事。

  守艺 张光宁制作的年画雕版。

  颊生双手的土神,两臂高举,夸张的想象意出尘外。“土能生万物,地中产黄金”,土神蛙形的身体传递着孕育万物的寓意,是农耕民族土地崇拜的具象化。

  “你看它的那些符号,非常艺术化,非常好玩。”鲁班的神像旁边,简洁的斧头和锯子的符号,标识出工匠之神的身份。而在牛王马王神像脚下的一群动物,简练抽象的造型,有着几分毕加索画作的神韵。

  这些古老的年画来自民间的抽象艺术,向上承接着远古图腾的象征意味,向下呼应着现代艺术的前卫精神。张光宁把它们称为“远古中国的前卫艺术”,他曾以此为题举办过专门的展览。“我们的祖先太有创造力了,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

  守艺 印制年画的工具。

  岁时节日,天地众生,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抽象神秘的神灵符号,不同风格的门神灶君,照见华夏民族的古老信仰;麒麟送子、和合二仙、“莲年有鱼”,寓意吉祥的图案,诉说着普通人的生活祈盼;细腻传神堪比剧照的“戏出年画”,见证了木版年画艺术的繁荣;喷着蒸汽的火车,骑着自行车的民国仕女,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满墙花花绿绿的年画,流成了一条时间的长河,浮沉着市井红尘的世事人情。张光宁穿行其间,像一位孤独的旅人,又像是熟练的向导,随手介绍着每一处路过的风景。他形容自己是一名“年画发烧友”,是这些年画的管理人。

  守艺 “年画发烧友”(受访人供图)。

  二

  命运的转角

  张光宁走上年画之路,纯属意外,又仿佛命中注定。

  他生于20世纪60年代,家人从事艺术工作,受家庭熏陶,对年画这种民间艺术也一直有着朦胧的好感,不过最多也是停留在“吉祥娃娃”这样的认知上。

  张光宁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的一家药企,出于工作需要进修了外语,做过专业翻译。十几年前,他所在的药企面临改制,将近不惑之年的他做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很大胆的选择——辞职。那时候,他已是中层管理人员,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都很可观。

  “一种冒险和探索。”张光宁如此总结自己当年的决定。“在单位时,单位就像一个大家长,给你安排工作,也管你吃喝,相对也是有保障的。”辞职之后,自主权回到自己手里,却也再没有人能来告诉你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还失去了那份保障。“有段时间确实挺难的”。

  张光宁跟着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去了北京宋庄,想试着在国际上推销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做了一年多,没挣到钱,反而赔了一些。“感觉那好像不是我要做的事。”

  

  2005年春节前夕,张光宁骑着一辆蓝色的铃木摩托车,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到处逛。先到藁城看了会儿宫灯,后来发现那条路可以到武强,想起武强有个年画博物馆,就一路骑了过去。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在寒风里骑了四个多小时。“140公里,风把手套都给吹透了,挺惨。”

  武强是著名的年画之乡,始建于1992年的武强年画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年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展览让张光宁震撼不已,他从未想过木版年画竟会有那么丰富的内容。

  从博物馆出来后,张光宁在门口的商店里买了几张年画。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喊住了他,盛情邀请他到自己家看年画。老人的家就在博物馆后面的平房里,院门上贴着手工印制的门神,家中原来就是个年画作坊。这时张光宁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武强年画博物馆的老馆长戚建民。

  戚建民是武强年画社和年画博物馆的主要创办人之一,退休后创办了德艺斋年画作坊,他希望张光宁能帮忙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武强年画。两人一直聊到晚上九点多,老人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画册和雕版,临走还送了他30多张年画。

  “我想人生就是这样,有时一个拐弯,你就不知道拐到哪儿去了,它就是一个节点。”年画,成了张光宁人生中最重要那个节点。

  守艺 戏出年画。

  三

  寻找年画之旅

  2007年5月,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张光宁自费带着河北年画去成都参与了这次盛会,成为“非遗节”上河北馆的两个项目之一——另一个是蔚县剪纸。

  “卖得太火了你知道吗?”活动期间,张光宁靠卖年画挣了数万元,“有一天卖了七八千,到下午的时候,感觉这钱都装不下了,兜里哪哪儿都是钱。”

  “很多事情只要你走出这一步,各种收获都会有。”成都之旅给了张光宁一个走出河北接触不同地域年画艺术的机会。从那以后,他访遍了全国近20个著名的年画产地,登门拜访当地年画艺人,追踪不同的制作工艺,比较各地年画的文化差异。在每个地方,他都会买大几千元的年画,还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年画雕版。

  寻访过程中,张光宁发现了传统木版年画传承的隐忧。有一次在重庆夹江,他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位民间的年画艺人,坐着三马子到了对方家里,没想到老艺人的孙子说,当年爷爷留下的旧雕版几百块钱全卖了,“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目前,我国已有18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人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各地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几种,还有大量散落民间的遗珠乏人问津。张光宁一直在有意识地搜集民间年画的第一手资料,以备将来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2018年6月,甲马年画博物馆在石家庄市古城东路开馆运营,初步达成了张光宁让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系统的心愿。“我认为我的积累足够了,文化储备也够了,研究得也比较深,应该把它们集成起来,尽可能把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在这里。”

  守艺 张光宁收藏的雕版。

  四

  神码不是浮云

  甲马——在为自己的博物馆命名时,张光宁特别在“年画”前面加上了这两个字。

  甲马也叫纸马,是华夏先民用木刻雕版手工印制的民俗信仰符号,因图像上大多绘有能“通达天地”的铠甲马图像,故称“甲马”。《清稗类钞·物品类》中记载:“纸马,即俗所称之甲马也。……后世刻版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者,名曰纸马。”

  充满神秘色彩的纸马(甲马),是木版年画的前身,张光宁在搜集资料时了解到,在邢台内丘的农业产区,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原始信仰与图腾供奉,在当地被称为“神码”或“神灵码”。每逢年节,年画艺人会将印制好的神码拿到集市上,摆成一码一码售卖,不同家庭根据各自需求“请”不同的神码到家,家庭片称为“揭码子”。内丘神码由于保留了原始性的特征,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还在手工印制神码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而且神码及其木版都不容易保存。张光宁从2007年起就到内丘寻访,十多年来不知去过多少次,收集了不少神码和雕版。在他看来,这些原生态的神码是他的收藏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的年画博物馆最重要的特色。

  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家禽家畜、针头线脑都有相应的神灵,他们甚至专门给小偷造了一个神——小仙,保佑家中不会失窃。没有人能说清楚内丘神码有多少种类。2003年至2006年期间,当地曾对神码进行过一次拉网式抢救普查,收集了神码古画像80余种、400多种版本。神码还在随着生活的变迁不停变动,随时有可能出现那么一两位新的“神仙”。

  比如“机车神”。

  巴掌大的一张纸片上,印着一个开拖拉机的人,一边写着“万里平安”四个字。张光宁有一次去内丘时,看到一辆拖拉机上贴着张小神码,举着相机在后面追了一路,追上后发现就是这位传统民俗混搭工业风的“机车神”。

  “除了机车神,他们还有阳台神,是保佑不会从阳台掉下去的。”张光宁说,人们通过神码表达的其实都是生活中最朴实的需求,它们没有什么严肃的宗教意义,更像是人们寻求安全感、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每一种神码都对应着一种简单的生活愿望,比如梯神祈求“上下平安”,风匣神盼望“大风常有”,井神保佑“清水满缸”之类的。出现新的神码,是因为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神码是农耕社会的人们在万物有灵、神为我用的观念下为自己营造出来的一片精神家园。在这个世界里,神灵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哪怕鬼怪的形象都是可亲可爱的,他们是为人类服务的守护神。张光宁把他们叫作“灵魂上的精灵”,说他们是一群快乐的小神仙。那些神像全是带着笑容的,是华夏民族乐观天性的表现,“谁说我们是不会笑的民族?”

  张光宁曾被这群“快乐的小神仙”治愈过。这些年他走过了一条冒险的道路,生活中曾经遇到不少困难挫折,然而每当看到这些微笑的小神,看到通过这些神码来祈愿的人们在辛苦生活中那种朴实的快乐,自己也会受到感染,会更加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五

  符号的力量

  “甲马年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张光宁说,这些浓缩抽象的原始符号是华夏先民的精神图腾,其中凝聚了华夏民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特征,感天敬地、报本达恩的处世观,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这些内容,在当下的生活中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现代生活中年画的作用渐渐退场,张光宁一直在为这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寻觅新的载体,“让传统与现代,毫无违和感地和谐”。他曾尝试将甲马年画的图案应用在徽章、环保袋、鼠标垫等日常用品上,其中甲马神灵码系列徽章和甲马系列环保手袋曾获得2018年河北省文创设计大赛的优秀奖和入围奖。

  张光宁说,其实现在年轻人的文化衫或环保袋上都会有很多符号,那是他们张扬个性与表达文化认同的方式。他希望甲马年画这种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积淀的符号能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

  初次与张光宁联系时,加完微信好友,他发过来一个“你好”的表情:两个古代官员打扮的小人,不停举手作揖,眼睛一眨一眨。那是他请年轻人设计的一组年画表情包,人物形象全部来自甲马年画中的神像,诸神世界就这样穿越到了网络空间,“吃土”“老铁666”……他还特地向年轻人“请教”了这些网络用语的意义。

  其实张光宁与年轻人的“代沟”并没有多深。作为一家年画博物馆的创始人,张光宁曾多次到大学举办讲座,还参加过不少次漫展。他一直关注国产动漫的创作,但大部分作品都让他有些失望。他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存在着断层。

  “‘哪吒’是个特例。”张光宁对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赞誉有加,他说那部片子里运用了大量的传统符号和道家的文化内核,成功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与此同时它的主题思想又是创新的,喊出了当前社会的时代精神。

  张光宁一直有把甲马年画变成动漫作品的心愿。“我有五六千种符号,而且我能给你讲大概几千种故事,比如说有讲守护山川的,讲环保的,还有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年画文化是个动漫素材的富矿,但这些东西需要人去挖掘。

  古老的年画,可以酷,可以萌,可以潮,甚至可以很摇滚。张光宁说,现在很多摇滚乐队都在向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寻找灵感。比如去年夏天大热的五条人乐队,他们的海报中就使用过传统年画的元素。

  “我的梦想都很奇怪,但是也都实现了。”张光宁回顾自己的年画之路,从一开始为了生存卖年画,到后来走南闯北搜集年画,再到后来办博物馆,办讲座、展览,宣传年画文化,他感觉也许真的是天道酬勤,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顺便把实际的生活问题也都解决了。现在围绕年画文化的发掘推广,他还有很多计划。“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就像一只飘飘荡荡的风筝,悠悠飞扬几千载,已经飞得且高且远,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线’。”

  (燕都融媒体记者 唐晶 文/图)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复旦数字医疗刘东麟:云程发轫,履方致远,用20年时间深耕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
下一篇:安徽三条高速通车,经过你的家乡吗?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