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能让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杀害,真相究竟是什么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22
手机版

  孔融四岁而能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但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作为道德教育楷模的"神童",最终竟被曹操以"不孝"之罪名而杀害。曹操"唯才所宜"的用人之道,不计较这个人是否有德与此后诛杀孔融不就前后矛盾了吗?那么曹操杀孔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在此想跟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幼年成名,孝义并举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鲁县人(今山东曲阜人),为孔子的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小时候因为让梨事件而成为孝悌恭敬的典范人物,"融四岁,能让梨"被收录在《三字经》中,得以流传千年。年十岁时,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自此得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因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十六岁时因为收留哥哥孔堡的好友张俭而招来灾祸,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堡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孔母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这就是一门争义的故事,郡县上报朝廷,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也因此事而闻名。从这些事迹看来,孔融确是一个孝义并举而又聪明的神童啊。那么,难道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孔融的性格大变?

  

  二、北海为相,颇有功绩

  孔融幼年成名,后做官中郎将,但因为得罪了董卓,所以被董卓使计策迁往北海为太守。孔融是个治理地方的人才,在北海为相期间,孔融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和各州郡联络共讨黄巾军。冀州二十万黄巾军进攻北海,孔融战败,只得收兵,慢慢集结被黄巾军蛊惑的四万多百姓,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发扬儒学,举荐贤良,对待百姓以礼相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孔北海"由此闻名。前面的黄巾军刚刚安稳,后面的管亥又包围北海,但因为孔融昔日对太史慈的母亲有恩,太史慈奉母之命前来相助。孔融便令太史慈请平原国的刘备发兵相救,最终成功解围。与太史慈也结为好友。当时的袁绍、曹操为北方霸主,而孔融知道他们终究要吞并汉室,不愿意投靠他们。他的部下左丞祖劝告孔融,反而被杀。他自负才力,想凭借北海这块地方来发展自己的实力,但最终也没什么收获。在建安元年(196)遭到袁谭的攻击。在城内弓箭已尽只得短兵相接之时,孔融为保持自己天下名士的名声,还在隐几上边悠然地看书,全然不顾将士的安危。直至城池攻破,孔融才慌慌张张地抛下妻儿出逃。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性命都要不保了还在乎自己的名声。

  三、率性洒脱,狂放不羁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之后改任少府,孔融在任的前几年所做之事颇值得肯定。当时朝廷要恢复肉刑,孔融觉得肉刑侮辱人格尊严,断绝了人们为善的途径,朝廷最终同意了孔融的建议。除此之外,孔融还多次改正了朝廷的不合礼法的事情。孔融对待士人态度也很好,还喜欢提拔新人,因此深受士人喜爱,按孔融本人所言就是:"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长期浸染于汉末清流的风气中,孔融养成了孤傲狂放、尖锐障露的性格,喜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议论。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绍之子袁熙之妻甄氏收编。孔融写信给曹操:"当年周武王攻下殷都时把妲己给了周公。"操写信问:"典出何故?"文举答:"以今度古,想当然而。"曹操在乌桓北伐,孔融借肃慎不上贡,丁零偷苏武的羊两件事暗讽曹操讨伐乌桓是多此一举。其后更是变本加厉的说说着曹操的坏话,但是因忌惮为孔融天下名士,曹操只得一忍再忍。

  

  四、政见不和,终致灾祸

  孔融作为一代名士,是货真价实的拥汉派,而随着曹操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孔融也愈发不能忍受,因此逮着机会便加以讽刺挖苦。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岁俭民饥,百姓连粮食都吃不上,所以酒就不应成为必需品。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站在利国利民的角度上颁布了"禁酒令",但嗜酒如命的孔融公然与之唱反调,立马写了一篇《难曹公制酒禁书》。故意宣扬古先贤圣哲千钟百觚而成就伟业的传说,盛赞酒德,又针对曹操复函所举以酒亡国的史事,更举历史上因仁义、谦让、学问及婚姻等等而失社稷的例证,嘲讽曹操不禁仁义等而独禁酒,不过是为保证军粮而欲管制米谷罢了。曹操估计已经忍无可忍了。

  

  但真正触犯曹操的还是下面两件大事。

  其一,"请准古王畿制"。"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曹操要图大业必须有根据地呀,而孔融这封奏疏以一千里内化为王畿,就把曹操刚刚封到的地盘圈进皇家的管辖区,这招是要端了曹操的老巢啊。

  其二,"崇国防疏"。"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臣愚以为宜隐效祀之事,以崇国防。"荆州牧刘表行事不守礼制,甚至郊祀天地,拟状如皇上。虽然逾制越分,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就国家大体而言,应当暂时不公开。这明摆着是要保留汉室宗亲力量来牵制曹操呀,老奸巨猾的曹操怎会看不出来?杀人容易,杀名不易,要搬掉孔融这块绊脚石同时不落天下人口实,曹操在搜集证据等待机会。终于机会来了,孔融时有惊人言论,这其中最惊世骇俗的当属"父母无恩论"。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为?譬如物寄甁中,出则离矣!"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孩子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里,分离后跟瓶子有什么关系呢?这番言论即使放在今天也够惊掉下巴了,更何况当时是以孝治天下的东汉?孔融和同样是狂士的祢衡这对忘年交,也常互相吹捧,衡谓融是"仲尼不死",融谓衡为"颜回复生"。曹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孔融这些狂妄的言论指使郗虑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后又有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把孔融处死,时年五十六。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从孔融的一生来看正印证了此话,他是一个名士,也是一个文学家,但是他不适合成为一个政客。孔融作为一个文学家,所著诗、颂、碑文、论议、檄文、教令都写得很好,曹丕非常欣赏孔融的才华,曾花重金求孔融的文章。只可惜大多篇章后来失传了。可以说,孔融是非常有文化的人,为人刚正不阿、讲其他剧义气、识礼数、用人才、教化人民,对儒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自恃清高,不认形势,意气用事,顶撞上级,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上一篇:广西2021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下一篇:广东教育考试院:从2021年起高考统考将只有语数外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