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社交难题?|妈妈,他们欺负我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本文字数456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妈妈,他们欺负我》

  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咨询师,专长为儿童和家庭问题。在美国各地超过700所学校承担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的工作,有与儿童和青少年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出版的男孩养育专著连续76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亲子教育类第一名。

  劳伦斯·科恩博士,美国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关系。著有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书籍《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畅销家庭教育书籍《游戏力2: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

  凯瑟琳·奥尼尔·格雷斯,《独立学校》杂志前编辑,出版过多本非虚构类童书,在《华盛顿邮报》开设专栏,为年轻读者撰写健康及心理类文章。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正常的社交伤痛、面临社交风险的孩子们、学校与社区”三个方面,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极具洞察力的建议,解答了父母和老师针对孩子的社交生活常见的困难与疑惑。就“取外号、打架、小团伙斗争、恶意排挤”等等问题提供了具体并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社交难题,这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找到窍门也是可以帮助孩子解决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社交模型,叫社交地位模型。这个社交地位模型,首先从层级上来讲呈三角形,它是一层一层向上升的,总有地位更高的人。然后从人数的正态分布上来讲,它是呈纺锤型的,处于社交模型两端的人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处于社交模型的顶端,极少数的人,处于社交模型的底层。而大多数人,处于社交模型的中间层,拥有中等社交地位。

  什么叫中等社交地位呢?这个可以定义为:基本被接纳,拥有一个或多个朋友,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社交模型是纺锤型的,问题特别大的和社交能力极强的人都是少数,而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社交阶层,但多少也会遇到问题。

  所以书里边强调说,当你知道这一点时,你就应该知道你的孩子遇到社交困境也是正常的。现在我们说说,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社交问题,我们着重一下其中2个。

  1、被嘲笑、欺负

  小朋友带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去幼儿园了,但是他的同学们嘲笑他,笑话他这么大还要带一个洋娃娃来幼儿园。一个小朋友受到同学们的笑话、讽刺甚至挖苦,其实可以统称为刻薄。而受到刻薄对待,又是人一定会遇到的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

  “成人的刻薄源自于童年时期,而且必定会在某些地方初露端倪。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偶然地发现自己拥有控制其他孩子的社交力量,一旦发现自己具有这种超越他人的优势,他们就会尝试使用。4岁的时候,孩子们通常会通过欺负他人的方式互相测试,以此发现他们当中哪个孩子缺乏这种承受力,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挑选出爱哭的孩子。很不幸的是这个爱哭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大家以后继续刻薄或者攻击的对象。”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是成人世界的刻薄可能源自于我们孩提时代的经历,另一个是每个孩子都在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情绪,包括行为、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们在通过这种测试,寻找一个可以嘲笑目标。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比较强大,那么作出的反应应该是不予理会,时间长了也就是不会再来欺负你,但是如果孩子比较弱小,在被嘲笑以后心生怨恨,或者说情绪很低落,怎么办呢?

  家长首先要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帮他认清楚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应对。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在下次的时候怎么避免被嘲笑,告诉孩子他们嘲笑的本质是想找一个嘲笑对象,这是一个游戏。当别人嘲笑你的时候,对方其实是在进行一种试探,看嘲笑你这个游戏好不好玩。

  所以,你可以告诉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不去理会他们,不要让他们得逞。如果你能做到,那么证明你就是胜利者。因为他没能把你当成下一个嘲笑的对象,他没有收获自己预期的那些快乐。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忘掉这件事情,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被欺负,如果他总是一种弱者心态,那么他就会自己总是没有办法,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自己不行。

  2、不会交朋友

  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孩子比较内向,不会交朋友,怎么办呢?这是大多数家长都担心的问题,但是作者认为,孩子极大概率上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即便没有那么多,也会有一个或者更多的朋。害羞这件事,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你交友。害羞这件事本身,可能只是在破冰阶段会给他带来一点点的摩擦力,并不会影响到他交到好朋友。

  作者提到了一个建议,你如果想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社交的体验和感受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孩子建立比较好的依附关系。什么叫建立比较好的依附关系呢?

  就是孩子在家庭里是不是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爱和耐心,家是不是能够给他形成一个很好的港湾的作用,孩子是不是能够放心无条件地依附在自己父母的身旁,依附在这个家庭里。

  我们经常提到无条件的爱,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话,他会对这个家充满信心和安全感,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会更好地应对在社交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孩子在社交关系中遇到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夸大社交行为,而是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可以处理好,我们只需要在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就可以了。

  好,我们说完了在社交关系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书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我们就不再细说,建议大家看一下原书。

  孩子们面临的社交问题,可能已经是会导致危险的社交问题了,从严重程度上来说,大家更需要关注这一类问题。什么叫面临危机呢?就是说,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成为了孩子的噩梦。

  比如,小时候孩子们打架,对方说:“你别让看见你,要不然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真的不敢来了。这种情况就是属于危机。

  一组数据告诉我们,有80%的孩子是没有社交风险的,有20%的是有风险的,而那80%没有风险的通常属于什么呢?这其中有15%是团队里面受欢迎的那一批人,还有45%的人是被接纳的,而有20%的人定位比较模糊。但是在社交层级最底层的这另外20%的人是有可能有社交危险的,这些危险是有可能实质性地转化成足以伤害他们的风险的。

  这里面的风险大部分表现的是被排挤和被忽略的情况。被排挤又有两种,一种是顺从地被排挤,一种是好斗的被排挤。什么叫顺从地被排挤?就是我认可自己被排挤这个事实,我逃避跟大家在一起,我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不惹你们,这个就叫顺从的被排挤。

  另外一种好斗的被排挤,指他没有采取顺从,而是用反抗的方式,把所有投来的讽刺、挖苦、欺负,拼尽全力地还回去。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呢?家长要关注、陪伴和帮助孩子。你要知道在社交底层的孩子都是哪些人,要想一个什么样的办法,尽量帮他们改变自己处在社交底层的现状,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社交技巧,让他们走出这样的社交阴影。接下来我们说两个具体案例。

  1、不要忘记被忽视的孩子

  作者提到,一个孩子的群体里面,大概有4%的孩子是属于完全被忽略的透明人,但这都不是恶意,这是根本没在意,这个甚至比恶意更可怕,是完全没有人关注你的存在。没人关注会导致什么呢?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否定自己,失去自信。但是如果可以多关注孩子,多支持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有自信,有担当。

  2、理性对待具有攻击性的孩子

  前面我们也说到,很多学校会发生打架事件。一个孩子在学校总是跟人打架,然后不停地转学。很多家长遇到这种问题肯定会很头疼,那么孩子不断转学要怎么办呢?

  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判断,判断他对别人攻击性的轻重。如果只是简单的语言攻击,或者简单的推搡,或者轻轻的反抗,那通常过一段时间,随着成长他这种现象慢慢地就消失了。孩子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家长要给的就是关注和陪伴就可以了。

  但如果孩子存在重度攻击性的行为,有那种不知轻重的肢体行为,比方说掐脖子、打重物攻击对方这种比较激烈的肢体冲突,我们就要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了。

  其次,寻找它的因果,因果有两类,一类是有针对性的,一类是随机性的。有针对性就是这孩子对什么会比较敏感,比如说“你没爹”或者“你没妈”,他就会很敏感。随机性的因果比较复杂,但是一定也能够找到原因,比如他对某种情绪比较敏感,或者他对自己的某一段经历捂得特别严等等。这个需要慢慢找。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给这个孩子贴标签。大部分孩子随着成长,他的攻击性会逐渐减弱,他会学会用更多的手段和方式来处理问题。

  最后,帮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比如说帮他们做一些有节奏的运动,或者画画、听音乐,这些都能够帮助孩子提升控制自己情绪稳定的空间和阈值。然后教会孩子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动手。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社会生活有三个基本动机。第一,寻求联络。第二,寻求被认可。第三,寻求权利。其实在进行社交的每一个孩子,他都有这三方面的诉求。

  孩子的世界有一系列的社交准则:第一点,我必须跟同龄人一样。第二,我必须是某个明确群体的一员。第三,必须被你选择的群体接纳,否则就有出局的可能。

  当孩子现实生活中这些规则被打破,那么孩子就会伤心和郁闷。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价值,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正能量的人。接下来我们说说具体的案例。

  1、老师能帮助“透明人”找到归属圈

  比如,在美国的一所学校有一个老师,他发现孩子们当中有一些社交孤儿。社交孤儿就是,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学校活动是一个人,放学以后也是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自己一个人。他发现有这样的孩子以后,他就给孩子一个卡片,邀请这样的孩子来参加定期在他办公室开的午餐会。学生们可以打饭到他那儿去吃,他也准备一些吃的。

  没想到,这些社交孤儿到他那吃饭之后,反而形成了一个团体了。一群没人一起玩的孩子聚到一块儿,因为定期地出现在他的教研室,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又都很渴望有朋友,所以反而在这儿找到了一种归宿,这帮助很多孩子走出了社交困境。而这样的孩子,他一旦有过朋友以后,他慢慢地也学会了如何跟别人相处,就能够越来越好地在社交当中找到自己的朋友。

  2、争取旁观者的力量

  就是校园伤害事件里的旁观者。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只注意去惩罚施害者,去关心被害者,或者想办法调节施害者和被害者的情绪或关系,而忽略了那些旁观者。

  作为一个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你其实更应该关注那些目睹这一切发生的旁观者。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中间人,尽量争取成一股有效的力量,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杜绝更多的社交困境,杜绝更多的社交孤儿诞生?

  如果我们的老师说,那个同学刚从外面转学过来,他没有什么朋友,我是不是可以帮助他交一些朋友?比如,老师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某一个孩子,跟他说:“你可以帮助同学交到朋友,老师相信你。”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肯定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那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觉得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好好完成,我会很看重。但所以,作为老师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友谊,帮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争取旁观者的力量,让旁观者参与进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真的!新东方即将赴港二次上市,2020财年净利润3.5亿美元
下一篇:幼儿园园长证书有什么用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