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张燕生:全球贸易缩水,中国抢份额的同时更要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2-28
手机版

  疫情之后,促消费成了舆论主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2022年内外环境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外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增长率达到7.7%。进入2023年,当外贸面临结构性调整时,该如何重塑优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做客观察者网“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访谈,解读以上问题。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在两会前夕联合推出的重磅访谈节目,邀请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数字经济、稳投资、促消费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访谈/王慧 整理/王沫初、房佶宜 审核/周小婷】

  观察者网:2022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全球范围内黑天鹅成群结队地飞。不过,中国外贸却成为一抹亮色。2022年外贸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2.07万亿元,增长率达到7.7%。您如何评价2022年中国外贸的整体表现,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燕生:从月度数据来看,2022年4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1%;5月是9.6%;6月是14.3%;7月达到了16.6%;8月是8.6%;9月是8.3%;10月份下降到6.9%;11月又下降到0.1%;12月是0.6%。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去年上半年,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下半年,美国连续加息、全球需求萎缩对外贸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新冠疫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这样的年份,中国的外贸能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6.3万亿美元)大关,而且按人民币汇率计算能够保持7.7%的增速,应当讲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持续的外贸高质量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贸易伙伴看,去年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我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保持了15%的增长,这代表着“双循环”战略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开始初见成效。从贸易方式看,去年一般贸易的增速达到11.5%,占进出口总值的63.7%,加工贸易的比重下降到20.1%,贸易方式的转型在继续。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去年的外贸进出口保持了12.9%的增速。

  观察者网:2022年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增长率分别是15%、5.6%和3.7%。很明显,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增长率几乎高出年增长率的一倍,而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则都低于年增长率,美国更是不到年增长率的一半。您如何解读上述现象?您觉得这样的一种现象会继续持续下去吗?未来中美关系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张燕生:2022年中国的外贸表现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国际环境的变化,即全球化停滞、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这些都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告别,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从“离岸制造”,到“在岸制造”,到“全球制造”的发展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先是出现了“回岸制造”,主要是因为美国欧洲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希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回到美欧。但由于产业链回流美欧的成本很高,因此他们又推出了“近岸制造”,想让北美的产业链、供应链回到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欧洲的回到中东欧,亚洲则是迁移到印度、孟加拉、越南等。美欧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把产业链、供应链迁出中国。拜登上台大搞“友岸制造”,让贸易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有了价值观。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战略的主战场是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地区,“一带一路”和美欧的第三方合作。

  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已经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实际上,中国很多企业都把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了自己的周边地区。2022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保持了15%的增长,而东盟成员国中,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是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如今,越南和中国的外贸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最终产品靠欧美,中间产品靠中国。

  

  深圳盐田港港口,图自视觉中国

  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欧洲是受俄乌冲突影响最大的地区,当欧洲的经济和贸易受到影响以后,有一部分订单、一部分企业和资本会转移到中国。因此,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2022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保持5.6%的增速是非常不错的。

  而美国的3.7%增长,实际上用美元计算也就是1%,非常低。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贸易结构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出口到美国最火商品是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美国卖给中国最火的是大豆、玉米。

  世界上的老大和老二,相互卖的产品却是最传统的。中国除了生产玩具、生产箱包鞋帽之外,还有新能源汽车等很多优势产品,为什么美国就没有进口呢?美国也拥有世界最高端的一些制造业、服务业产品,这些美国为什么不卖给中国呢?

  中美目前的贸易关系受非经济影响太大了。美国虽然是我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但是95%以上的贸易产品都是与安全因素不相关的产品,跟安全因素相关的产品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此,中美的贸易关系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管控两国的战略竞争,如何管控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如果能把这些方面处理好,我相信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我认为,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讲,制定一个能够管控战略竞争的框架协议是很重要的。把双方的底线用框架协议的方式确定下来,然后告诉全世界,中美的战略竞争是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管控机制的,双方都不要踏对方的红线,我们希望的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观察者网: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其他成员国的进出口分别实现了19.4%和7.5%的增长。您对此有怎样的解读?结合上面提到的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您觉得2023年我国贸易伙伴的结构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立更为合理的贸易伙伴结构有何建言?

  张燕生:去年1月1日生效的RCEP有三个经济合作区:中国和东盟合作、中国和日韩合作、中国和澳新合作。

  刚才我们提到了,中国和东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进口拉动东盟地区增长的模式。东盟对美欧出口产成品,中国提供中间产品。我认为,下一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现在的市场靠美欧,但到2035年,中国的消费市场有可能是美国和欧盟的总和。今后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市场可能可以靠我们东亚、东南亚自己。除了需求东移之外,还包括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

  今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会达到高度的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和日韩的合作会促进东亚生产网络的转型和东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合作有助于我们煤炭、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安全。

  

  截图自商务部网站

  RCEP协定生效之后,区域内的整个货物贸易的零关税产品将会达到90%。此外,RCEP协定在服务贸易方面有比较大的开放承诺,涉及100多个部门,包括金融、电信、交通、旅游等领域。同时,RCEP成员还承诺,要在协议生效之后6年内,把目前服务贸易承诺开放的正面清单转换为负面清单。这样一来,这个地区的合作会变得非常有深度。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在周边地区搞了IPEF,即印太经济框架。因此,目前RCEP和IPEF在同一个地区竞争,本质上这是市场和地缘政治的竞争。RCEP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联系来构建自由贸易区,而IPEF则是由地缘政治和大国的核心利益驱动。

  未来中国与RCEP的合作,关键在我。在于我们如何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合作,如何推动中国下一步的全面改革,与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对接和衔接。

上一篇:成人高考报名辅导班费用高吗
下一篇:“泉力量”托底 “一老一小”俱欢颜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