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还是多动症?看完这7点让你轻松“拿捏”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13
手机版

  原标题:调皮还是多动症?看完这7点让你轻松“拿捏”

  

  港台综艺

  近期,

  各大儿童医院里,

  给孩子看多动症的家长日益增多……

  “医生,娃娃小动作太多,总停不下来”

  “完全坐不住,没有安静的时候”

  “会不会真的是多动症哦?”

  ……

  娃娃是调皮淘气还是多动症?

  如何区别二者?

  如果发现身边有多动症儿童该如何对待?

  本期,我们邀请

  成都秉正堂主治医生翁东博老师

  婚姻家庭治疗师、 根基 ADHD 教练督导 惠之

  聊聊孩子“过于调皮”这件事!

  调皮、好动≠多动症

  别轻易给孩子贴任何标签

  最近,凡凡妈有点着急,她怀疑4岁的儿子有“多动症”!

  凡凡实在太淘气了。整天精力充沛,坐不住,爱乱动,在家里,总是沙发、床、客厅上蹿下跳,玩具洒满一地,小区和小伙伴玩,爱打断别人游戏,几天前还冲动掐伤了豆豆的左眼角,邻居阿姨开玩笑说,“这娃娃怕是多动症哦……”

  一天晚上,凡凡妈刷手机看到弹出多动症测试窗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进去答题。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做完所有题目:遭了!几乎全对!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妈妈拉着凡凡到医院检测,医生认真询问、评估后,得出最后结论:放心!娃娃调皮了些,但不是多动症!

  是的,不少爸妈都对多动症有个共同误解,以为多动症就是娃娃淘气、调皮、任性、不听招呼、坐不住。其实,调皮、好动与多动症完全是两码事!

  活泼好动本来就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有的娃娃天生精力充足些,性格调皮捣蛋些,都是正常的,如果这些娃娃行为令人头疼,首先该反思的是家长的管教方式。

  我们不能随意给娃娃贴任何标签,那是不负责任的。

  注意区分“好动”与“多动”

  若多动症倾向明显需警惕

  严肃点来说,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属于慢性神经发育障碍问题,主要有三个核心症状: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

  但三者症状不一定同时发生。

  也就是说,有的多动症儿童既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也存在多动或冲动问题,有的却只存在注意力缺陷症状,比如,他们看起来比较安静,既不吵闹,也不动来动去,但就是完全无法专注地完成活动或任务,甚至有些表现为长时间的冷漠。后面两种情况,常容易被家长老师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65%的多动症患者同时伴随一种或多种发育障碍,如长期患有过敏性鼻炎、睡眠障碍、孤独症、抽动症、学习能力低下等。这点要重视!

  那么,我们如何初步来区别:

  

  总之,多动症儿童活动是无目的、杂乱的,但并非孩子出现一点注意力缺陷、多动或冲动表现就有问题。若要确诊,需带孩子去三甲专业医院诊断。

  “多动症”不丢脸

  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比例占5%

  一提到“缺陷”“障碍”这些词汇,有的爸妈心存侥幸,或不愿意面对,心里想着“娃娃长大了,说不定就好了”,有的爸妈又焦虑不安、愧疚不已。

  据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调查,目前国内多动症的学龄前儿童比例占5%,意味着每20个孩子中就可能会有一个孩子遇到这样的困难。

  亲爱的爸妈,如果你遇到这种困扰,别逃避,也别过于自责,而是——

  我们需要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面对,既不能随意把孩子好动的天性当作“疾病”,也不能完全忽视那些真正有多动症倾向、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孩子。

  

  多动症究竟是啥原因引起的?说实话,至今还没有完全定论。

  目前,在医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多动症主要与先天基因和脑部神经发育因素有关,其次,受后天环境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如以下因素:

  ●基因和脑部神经发育因素:主流医学研究,倾向于多动症的成因和脑部的神经发育有相当大的关系,是神经发育方面的障碍。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后代患多动症的概率会增大。

  ●环境因素:母亲怀孕期间,酗酒、吸毒或者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儿童患多动症。

  ●脑部疾病:脑膜炎、脑炎、癫痫等疾病会导致患多动症。

  ●重金属中毒:比如体内铅的含量过高或者长时间摄入铅过多。

  ●社会因素:有的孩子受到虐待、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教育方式不对等因素。

  药物不是万能,

  接纳和爱的养育才是根本

  说到病,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该吃药!

  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很多药物只能起到缓解症状或某一部分的作用,更重要的“药物”是父母保持一个积极的好心态、好情绪,给孩子提供温暖、接纳、向上的家庭氛围。后者,往往比药物的“神力”更大。

  

  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多动症大部分发生在7岁以上儿童身上,但3岁到 6岁是关键时期。

  这种神经系统类疾病容易发生在特异体质人群身上,如过敏性体质、长期慢性疾病等,如果父母在学龄前阶段喂养恰当,让娃娃体质健康稳定,心情愉悦放松,那么,进入小学中学后,他们有足够的身体和心理能力面对更多课业压力,多动症现象自然会减少。

  说白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良医”。做一个愿意学习、成长、改变的合格家长,孩子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随之改善,比如有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和免疫力系统逐渐稳定后,很可能多动症自然就缓解,甚至消失了。

  关于药物

  不是所有多动症患者都需吃药

  药物+行为训练是比较公认的治疗方案。虽然现在已有针对多动症的药物,但并不是所有多动症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

  一般建议4岁到5岁学龄前儿童,首选父母、老师指导下的行为训练,如行为训练方面的干预无效,才考虑药物;

  对于6岁到11岁的学龄儿童,已经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完全影响了生活和身体发育,首选药物治疗,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入睡困难等,之后再配合父母、老师指导下的行为训练。

  通过药物或行为训练抑制患者的某些行为,当这些行为不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那治疗就是有效的。

  但药物,尤其西医治疗多动症大部分采用使大脑神经兴奋类药物,如安非他命、利他林、专注达等,长期服药或多或少会带来副作用,如影响肠道功能等。

  最好的办法是,症状较轻时,通过行为训练等方式逐渐改善或解决,别等到情况严重再就医。

  关于行为训练

  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完成

  0~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

  就算孩子脑部神经发育存在某种先天问题,在后天正向外部环境刺激下,依然具有一定可塑性。

  

  如果孩子确诊,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训练提高多动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比如,学骑自行车训练孩子的平衡力,球类、游泳等运动训练指导孩子控制冲动和攻击行为,准备一些指尖陀螺、压力球等适宜的小玩具锻炼孩子的专注能力……

  注意!行为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爸妈需要耐心一点,在医生指导建议下完成,避免草率地把孩子送到行为培训班,如注意力培训班或感统训练班,那样有可能既收效不大,又耽误孩子的治疗。

  像认识疾病一样,

  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

  当一个人专注投入到热爱之事,生命会激发出无限可能性。亲爱的,不知道你发现了吗?无论任何人,当一个人全然地,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当中时,他身上会散发出无穷力量和魅力,最终创造奇迹。

  多动症孩子不是“不能”,只是暂时“做不到”。多动症孩子可能无法用语言完整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他们不是“不能”,只是暂时“做不到”,如果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支持,严重者很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需要我们多细心观察一下,多去尊重与接纳。

  帮助孩子认识和发挥自己的天赋才干,未来一样可以大放异彩。多动症孩子跟所有孩子一样,他们有着天生的纯真、好奇、热情与创造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去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把自己擅长的事发挥到极致。未来,他们一样可以大放异彩。

  

  你发现了吗?我们熟知的名人如莫扎特、爱因斯坦,游泳运动员菲利普斯等,他们都是多动症患者,因为热爱,他们依然可以点亮和成就自己的人生……

  文/许丽丽、李扬

  图片/刘磊、网络

  主编/黄小容

  推 荐 阅 读

  “甲流”高峰期来了!医生说:要重视,但莫慌

  这个春天,幼儿园金牌厨师帮您破解“今天吃什么”世纪难题

  隔壁家的小孩又长个了,只因在春天做好了这一件事

  什么是诺如病毒?——“开学季中招,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比阳了还厉害”

  责任编辑:

上一篇:《大赢家》被批“抄作业”,翻拍是原罪吗?
下一篇:二年级(第一、二单元)|易错题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