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跨资源整合,让素质教育更深度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4
手机版

近几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的研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活动开展还是具有碎片化、零散性的特点,严重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这极大的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如果不能突破这种瓶颈期,就无法真正做到研学对素质教育的普及。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这也为研学行业如何长期发展提供了途径和方式,和教育行业的发展相似,研学旅行也需要跨界的资源整合。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的本质是教育,所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同样适用于研学旅行,教育需要跨界、整合、协作,研学旅行也同样需要。

如何能更好的让广大青少年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考虑对资源进行跨区域的整合,更巧妙地凸显研学旅行的特色,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研学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的跨资源整合

所谓跨资源整合,指的是主题不变,原本各自独立的各行各业不同资源的个体彼此衔接,共同协作资源共享,完成某项目标,形成有效率的整体。

资源的整合可以使不同类型的资源灵活配置,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系统性和高价值性,并能创造出新的资源的复杂过程。研学资源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区域内的活动内容,提高研学活动的效率和价值,还能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研学周边地区、交通、住宿、旅游等行业的共同发展。

资源整合的区分

跨区域整合研学资源是目前开展研学旅行的可行模式,虽说资源的整合意味着所有资源要素的集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明显的分类。

1. 旅游资源的整合

研学旅行最缺少不了的就是“学”和“行”,和旅行社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推进研学旅行产业的融合发展,就要统筹旅游要素,实现全方位覆盖、全产业融合、全社会参与以及全需求满足和全过程服务,打造旅游全产业链的生态圈。

这些旅游要素的产业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吃、住、行、游、购、娱等等,将其扩展开来主要包含了交通资源、景区(基地)资源、酒店资源、餐饮资源、商业资源……以此打造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2. 导师资源整合

加强研学旅行的师资培训,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研学旅行在国内尚处于启蒙阶段,市场混乱、产品良莠不齐、研学导师缺乏,要想提高研学活动的质量,就必须整合导师资源,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目前研学旅行的导师团队大多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来自学校的教师,有的则是旅行社或基地、营地的导游人员,只有把这两者整合起来,开展对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的全员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教师对研学旅行的专业指导能力。

3. 课程资源的整合

不管到什么时候,课程都是研学活动的灵魂所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研学目的,做到什么样的研学内容,都需要研学课程的支撑,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深度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涵盖多种学科、涉及知识面丰富的高品质研学课程。

就拿研学中心设计的济源的课程来说,王屋山风景区植被繁茂,山浪峰涛,层层叠叠,完全是自然地理研学的圣地,但在这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妇孺皆知,又是宣传红色文化的强有力典范,此外我们结合体育课程设计了“搬山移石”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团队间的协作能力。

老话总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实现研学活动价值的最大化,它也拓宽了研学旅行路线选择的空间,有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

上一篇:素质教育受人追捧,但其实“应试教育”才是寒门学子逆袭的出路
下一篇:马云转行,热泪盈眶:我回去当老师了!我是学中国传统文化而成功的!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