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史学中的一个小山头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这本书并不厚,只有30万字。在史学中的地位却非常高。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一身的本事在这本讲演录中得到了体现。读者阅读后往往有醍醐灌顶、相见恨晚之感。

  

  最重要的是,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来,历史学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终于出现了一个新山头。这个山头本身既是成果,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它同时又是一套工具,你可以去用这个工具继续去挖掘更多的成果,甚至运用在别的山头上。

  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陈寅恪先生开创性提出了豪族和寒族的概念。提出魏晋南北历史中那些重要的分歧、分野、纷争,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因为当时形成了这两大阵营的竞争态势。

  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国和魏晋。司马家族和袁绍家族都属于儒门大族。他们有传统的道德要求,比如博学好古,重孝、肃如。他们的生活奢侈,占有大量的国家资源。

  曹操和刘备是寒族的代表,生活现对的简朴,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这是他俩能一呼百应的核心原因,天下的寒族纷纷投奔他而来,不少的豪族也看好他们。

  曹操在七年内下三令,提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的污名。”。就是为了打破豪族一直宣传的天下为有德者居之。曹操认为天下应该多让有才能的人来治理。

  

  江东的孙坚本来是寒族,为了建立稳固的政权,团结了江东本地的豪族,把自己也变化成了一大豪族。

  三国的结束本来是以寒族取胜的。曹操胜出,曹丕取天下。魏国在协调寒族和豪族这盘大棋的时候大意了。政治成果被坚忍阴毒的司马氏窃取了。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四方不动。这就是来自四方面八分豪族的合谋啊。

  早期天下的阵营之争,通常不会受到忠君思想、友情,联姻太多的影响。司马家的篡位总体是顺利的。那么司马家当家后,就得要执行豪门一贯的政治思想。很显然,他们需要推一推周礼,搞一搞上古的封建。

  在封建的过程中,晋王朝居然自废武功,罢除了由皇帝直接管辖的州郡的武备;扩大在封建的封国的武力。好家伙,西晋瞬间进入到东周末年,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

  历史上搞复古封建的,没有一个好下场的。项羽分封出楚汉争霸、西汉分封七国之乱、晋王朝八王之乱、明王朝靖难之变。

  在这本书里,还有其它几个很重要的板块。南北朝的汉化和胡化的问题。这盘乱旗,先生也理的非常清晰。

  五胡中,汉化是一种潮流。南方朝廷则吸收不少的胡化氧气。南北朝廷用武力实在是难以一统。在文化上慢慢的形成趋向性的统一,佛教和道教得以成长,文化上出现了复杂多元的新形态,这是那个时期的亮点之一。

  最后,贵族的还是归于贵族,天下在多年的局部割据中,还是依靠集团化的贵族胜出。关陇集团,虽都是门阀世族,但也基本都褪除了儒门习气,他们最后成为融天下为一体的代表。这才有了后来的隋唐之大气象。

  说到这本书,我还想说两个体外话。鲁迅先生真的是史学大家,他一篇短短的考据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便是一面史学的旗帜。搭配陈寅恪先生这本书一起看,真的是好。

  

  另外就是网络上的歪风邪气,有许多人在不经考证,没有能力还原历史背景的情况纯靠脑补,也来瞎用集团、阵营之类的唬人标签,套在完全不同的朝代史上,实在是可笑又可怜。

  举报/反馈

上一篇:邮储银行六安市分行学雷锋青年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月写实
下一篇:喜讯: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在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名中再获佳绩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