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盘龙城:一切围绕着中商展开,你得读懂我才能读懂青铜器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本期写了两个星期,其本上重写了三四遍。过去对于很多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在想做概括性总结的时候困难无处不在。所以本期文章有一定学术性,从碳-14检测的准确性出发,聊到商代的分期,二里岗上层二期的含义,中商分期框架的产生,以及洹北商城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在过程中多次请教唐际根教授并且较为全面地阅读了唐先生近年来关于洹北商城的文章。这个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学术的门外汉,这次好像终于摸到了一点学术的边,能够看到真正的学者是如何治学,如何保持严谨,严格通过一步步的考古发现明确一个原本模糊的观点。

  尤其我与唐教授只有数面之缘,其实人家并不一定记得我,但每次我请教问题都会帮我解惑,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他不同一般的洞察力和大局观。

  当然,这种彩虹屁我是不会当着人家面说的,人家也不会来看我这种业余的文章。其实不止唐教授,我请教过许多知名的考古学家和学者。有的根本素未谋面,但他们都会对我的问题做出回应。我想,这才是学者的关怀吧。

  当然,本文仍旧会有很多问题,而且也没什么文物的图片,并且比上期更长。这是我自己的学习总结。大家未必需要浪费时间阅读。

  究竟什么是分期?

  举个例子,5000年后的人考我们今天的古。挖出来iPhone1到14。

  他就会根据出土的位置判断年代,离地表最近的年代是iPhone14,最深的是初代iPhone。

  在另外一个地方,那地方的人不喜欢用iPhone,喜欢用安卓。挖出来的都是安卓手机,那怎么对比?

  和初代iPhone最像的安卓手机,基本是同时期的,反之亦然。那么在这一个深度的地层所出的其他东西,就可以认为是同一时期的。于是考古学家们就能知道初代iPhone流行的时候,人们都用什么。14promax1tb暗紫色流行的时候,人们的审美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这就叫分期。因为地层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年代,所以又用了一种技术叫做碳-14检测。有机物停止和外接交换氧气以后,它体内的碳会以每5730年为半衰期减少。通过检测样本中剩余的碳含量,就能算出大概的年代。

  但手机都是金属的没有有机物怎么办?那就找同时期的其他残留,比如包装盒,一次性筷子,吃剩的骨头等。

  但碳-14的结果并不一定很准确,有的可能会有一两百年的偏差。所以这个时候绝对年代只能作为参考。而分期是一个时间段的总称,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适合用来做横向比较。比如在深圳发现了初代iPhone的位置可以被称为深圳一期,发现14的位置就是深圳二期。就可以用来和北京发现初代安卓手机的地层作对比。

  我们再来看这张表

  我认错,这个表有错。问题出在盘龙城四期以后对应的绝对年代年代。

  但数据本身没有错。数据对应的样本没有错,样本所属分期也没错。

  那错在哪?

  问题在于样本的年代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等同于分期的绝对年代。假设同一个地层出土十个样本,9个都在同一个区间,只有一个稍晚。能说明那9个一定是对的吗?

  不能。

  只能说明对于这10个样本而言,准确度比较高。但是碳14测年最主要有统计误差,实验误差和系统误差三种。当误差项多的时候可能还存在负负得正的情况,但当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前两样的时候,反而可能使得系统误差变得更大——事实上对于误差的问题目前仍然无解。

  此外还存在样本本身有问题的情况。比如你检测的木头本身已经500岁了。你检测的又刚好是最中心的一块,那就会和实际使用它的年代有500年的出入。还有的情况下同一时期的骨制品检测就是比木制品多100多年。

  这些都说明碳十四只能提供判断的依据,但最终还是要结合多方面的条件一起判断。

  早商,中商和晚商:

  1953-54年,为了配合新省会郑州的基础建设,发掘了二里冈遗址,当时分为两期,二里岗下层和二里岗上层。

  1954-55年,又在郑州商城东北角100米,靠近金水河的位置发掘了白家庄遗址,其器物特征稍晚于二里岗且不见于郑州商城遗址内。所以被定为白家庄期。

  1980年,邹衡先生提出以郑州为早商文化,安阳为晚商文化的看法。

  1988年,安金槐重新分析了二里岗上下层的遗物,把二里岗上下层进一步细分,其中白家庄期被划分为二里岗上层二期(以下称二上二)。形成二里岗下层一,二期和二里岗上层一,二期的两期四段格局。

  1990年,距离郑州商城20多公里的郑州小双桥被发现,小双桥属于白家庄期。即属于二上二期。

  其实在1996年规划《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时就已经提出商文化应分为早中晚三个部分,但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仍旧以郑州商城为商前期,盘庚迁殷以后为“商后期”。

  1996-97年,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发掘。属于晚于二里岗但早于殷墟的遗存。

  1998年,唐际根先生提出中商的概念。

  1999年,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的其中一次发掘也发现了大量商代中期遗迹。结合此前发现的济南大辛庄,石家庄藁城台西等十余处考古发现,商代中器开始变得越来越立体。

  1999年唐际根发表《中商文化研究》,正式提出了中商文化的分期框架。

  文章发表后同年在洹北花园庄的基础上发现了洹北商城。

  结合洹北商城的最新发现,唐际根先生在2002年发表了《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提出了新的商代分期:大体来说,头尾都没变,主要变化是把二里岗上层二期和洹北商城,殷墟一期偏早阶段拎出来组成了中商。

  形成了早商3期,中商3期,晚商4期的格局。

  1999年在编写《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时候,虽然关于中商分期已经提出了,但出于各种原因最终只在报告中采用了小双桥,东先贤以及花园庄的测年与分期数据,并没有加入中商的分期框架。

  这一点在2022年完整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出版时仍旧没有改变。

  盘龙城与二里岗上层二期

  盘龙城杨家咀8号探方(PYZT8)中发现的木炭样本检测出的数据是前1530-前1390。《盘龙城》考古报告在分期结论中明确盘龙城建于前1390年或稍早。属于盘龙城四期晚段。对应二里岗上层一期偏晚(以下简称二上一)。

  郑州电力学校中出土的一根属于二里岗上层一期晚段的水井木桩——这是郑州商城保存最好的一块样本,进行测年后得出这根木桩的最外围测年为前1390年左右。

  两个数据对应上,就能知道盘龙城四期晚段和二里岗上层一期晚段的绝对年代基本一致,都是1390年。也就是说结合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郑州商城的没落可能正是盘龙城兴起的原因。

  但是2008年,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曾经在2000年之前和2008年左右针对同一批二里岗上层二期的样本做过两次检测,终止边界竟然在前1395年,二上二的下限年代竟然比一期还早,这是什么情况?

  开篇已经说了,从检测本身来说,他们都是对的,也许样本中的木头本来就是一根100岁的木头,骨头也恰好出现了系统性的误差。但结合考古信息以后,反而证明了它们可能都是错的。

  所以如果要探究二上二的年代数据,不应该只看郑州商城。更应该看小双桥,洹北商城,东先贤的数据。已经公布的数据范围在前1435-1250之间。这就刚好涵盖了从仲丁迁隞到盘庚迁殷的全部时间段。

  盘龙城的考古报告中认为盘龙城七期晚于白家庄M3,早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

  根据何毓灵的分析,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的埋藏时间的上限应该是中商三期。由于无论盘龙城还是食品厂窖藏都没有出现典型的殷墟风格青铜器,所以绝对年代的下限应该在盘庚迁殷到武丁继位之前,也就是前1300-前1251之间。由此可见,盘龙城建城后用了起码100-150年时间。

  上篇文章我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认为盘龙城和郑州商城几乎同时没,正是对分期没有仔细做功课的原因,实在脸红。

  实际上盘龙城在郑州商城衰落以后才兴起,衰落的时间(盘龙城七期)应该和洹北商城(洹北商城二期)差不多。

  早中商的迁都问题。

  目前商代的都城我们能确定的只有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作为一头一尾。

  二里岗上层一期晚段,郑州商城已经废弃或者衰落,此时距离郑州商城20多公里的郑州西北部小双桥遗址出现了大型宫殿,大型祭祀场所,众多祭祀坑,高等级器物等,普遍认为这是史籍记载中的“仲丁迁隞”的隞都。

  从此时开始,商人开始了频繁的迁都,史书记载商人迁都“前八后五”,商朝建立后的五次迁都全都在这个时间段。一共经历五世十王。史籍上称之为“九世之乱”(因为第十王盘庚已经迁都殷墟了)。

  夏商周推断盘庚迁殷为前1300年,仲丁迁隞则大概在前1430年,九世之乱持续了大概130年。这130年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商时期。

  当我们结合五次迁都的时间和地点以后,会发现有些奇怪的地方。

  

  2022年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中对商前期年代框架的推断为:

  仲丁迁隞:前1430年左右

  河亶甲迁相:前1405年左右

  祖乙迁邢:前1403年左右

  南庚迁奄:缺失

  盘庚迁殷:前1300年左右

  仲丁,外壬,河亶甲三王都是兄弟,在隞大概30年。

  河亶甲迁相后,一般认为在位九年。儿子祖乙继位,迁都到邢。

  祖乙在邢台待得比较久,但并不太平,王位先传给一个儿子祖辛,然后又传给了另一个儿子沃甲。

  接替沃甲的却是哥哥祖辛的儿子祖丁,接着祖丁又被沃甲的儿子南庚替代。

  随即南庚迁奄。

  南庚无后,死后王位又回到了祖丁的儿子阳甲手中,最后阳甲的弟弟盘庚迁殷。

  乱吗?真乱。连续五位商王竟然都是在兄弟和叔侄之间来回接力。仅仅是描述我已经觉得里面充满了腥风血雨。

  有学者做过估算,中商这130年在隞30年,在相9年,邢和奄大概一共90年。然后去了殷。

  嗯,好吧。合理。

  我们再看迁都的地点。

  从亳(郑州商城)到隞(郑州小双桥)只有20多公里,从隞到相(安阳洹北花园庄)200公里,从相到邢(邢台东先贤)130公里,从邢到奄(不太确定,一般认为是山东曲阜,反正在山东)380公里,从奄到殷(安阳殷墟)340公里,而从河亶甲的都城相到盘庚的殷只有5公里。

  也就是说从祖乙离开安阳到盘庚回安阳一共花了100年时间,绕了一大圈上千公里的路,迁了三次都城,最后回到了离原来的都5公里的地方。

  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九世之乱这130年一定是动荡的,问题在于这五个国都是否都是迁都的结果?同一个地方发生的政治斗争非要跑几百公里迁都吗?学学仲丁把都城搬到20公里以外不行吗?

  毕竟迁都可不是小事,无数的配套资源怎么能说动就动?更何况土地等不可挪动的财产更是会影响贵族们的根本利益。周厉王,蔡昭侯,随便动国人利益的君主风险系数都极高。更何况迁都到新地方还会牵扯到与地头蛇的相处问题。这里面有太多可能影响国家前程的不稳定因素。

  个人认为有一种可能,所谓的迁都,其实就是这些王子的封地。夺了权回到自己的老巢,似乎还算合理。

  即便真的迁都了,旧都城就一定废弃了么?

  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正是其中的关键。

  洹北商城分为一二期,洹北一期相当于中商二期早段,年代略晚于白家庄。此时有人居住并建设大量建筑,其中包括相当于宗庙和寝宫的一二号基址。并且在外围开始建设宫墙。此时洹南的小屯(即现在的殷墟)附近开始也有人定居。

  洹北商城二期/中商三期时,洹北商城开始建设宫城,这时期的某一任商王(盘庚,小辛,小乙之一)死于洹北商城,并被埋藏在今天的殷墟王陵区中,王陵区距离殷墟宫殿宗庙区距离5公里,但距离洹北商城只有2公里——也就是说殷墟王陵区应该是从洹北商城时期开始使用,殷墟时期只是继续沿用。

  三洹北商城二期开始建设城墙,但二期晚段时城墙还未完全建成却突然停止,一二号基址也被焚毁,整座洹北商城被遗弃。中商结束,洹南殷墟则从此开始兴起。

  洹北商城一二期之间是否有断层?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介绍一下一二号基址的情况。

  洹北商城中发现了两座高等级建筑遗迹,分别是2001年发掘的一号基址和2008年发掘的二号基址。两个建筑应该属于同一个建筑群,是中国最早的四合院结构。

  

  图片来自《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

  一号建筑应该是宗庙建筑,地层从上到下数一共分为七层。

  第六层和七层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地基和地面,第五层是倒塌后覆盖在地面上的墙和屋顶,这三层是同一时期的。

  第四层是房屋倒塌后的风化层,上面有中商二期和三期的陶片。这意味着这里废弃后可能有人在废墟上活动过。

  第三层已经是战国的地层,说明起码从晚商时期开始一直到战国,此处再没有人类活动过。

  倒塌以后的地面上有中商二期和三期的陶片,一号基址庭院的位置也同时出现了二三期的陶器。

  

  图片来自《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

  二号基址比一号小很多,但可能是商王的居住宫殿。可在其中甚至没有发现什么遗物。这个遗址似乎干净得有点过分。好像是被刻意搬空了。两座基址都没有发现商代的打破现象,也就是说从盖到塔再到废弃是一次性的,没有二次利用的情况。这些都给年代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图片来自《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

  发现问题了没有?前面提到的陶器到底是房屋倒塌之前就存在还是倒塌之后才被留在废墟之上?

  考古报告中描述了但没有给结论的地方,往往就是发掘者也觉得有问题但又没有结论的地方——当时他也不知道。

  

  

  问题的关键竟然是一口水井

  在二号基址旁边发现了一口井,被认为可能是被宫殿厨房所使用。井中最底部(6-8层)发现了属于中商三期偏早的陶器,这些陶器应该是当时人们使用破碎后逐渐沉积下来的。

  

  第五层是当时的水面。

  第三层是和倒塌的房屋一致的红烧土,应该是房屋被焚毁以后人为倒进去的,一至三层更是有500多块包括斑鳖,大型猫科动物,家猪,绵羊以及其他动物的骨骼。

  

  废墟之上二三期的陶器都有,井的底部是三期早期的陶器,也就是说这个井起码在二三期之交才开始用。

  房屋废弃后,遗址上还有人进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所以才有如此多高等级的动物骨头。

  所以房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塌的?

  一号和二号基址的考古报告都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只说废弃的年代应该也是在中商三期。

  2016年唐际根先生在《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路网水网》一文中,认为废弃于中商三期末。我请教了作者,结论的逐步明确依赖于新的考古发现,但所涉及的新发现还在整理报告,估计起码还要一年才能公布(我也不知道是啥)。

  以上种种信息仍旧不足以确认洹北商城的延续性。

  所以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河亶甲死后,祖乙迁邢,人走城空。直到盘庚回来以后试图重新利用这座城,结果重建了一半着火废弃了,只能跑去殷墟定居。

  2.祖乙迁邢后,洹北商城作为一座城池一直有人居住,直到盘庚迁殷回来在建设中意外失火。

  3.河亶甲一支一直都在洹北商城世代居住,迁都出去的是一个某位封地在外的王子。也就是说这时商王朝可能有不止一个政治中心。直到所谓迁殷的盘庚杀回安阳一把火烧了洹北商城,定都殷墟。

  这三点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商代地层没有互相打破说明没有毁坏后重新建筑的情况发生,一二号基址如此干净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有组织的撤离。后续持续的大型祭祀活动又不太像征伐对手后会做的事情。一切都像是平稳发展的样子。

  但问题是洹北商城如果从河亶甲开始一直住到被烧毁起码经过了100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会没有足够多的遗物被发现?盘龙城也不过用了100年左右,却能清楚地分出4-7期。

  洹北商城铸铜遗址墓葬群的发掘可能会给我们一点启发。

  2015年-2020年,安阳工作队在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区发掘了100多座墓葬,其中已公布的5座墓葬中三个属于洹北商城一期,两座属于二期。整个墓葬群之间很少相互打破,墓葬位置有一定的规划性。其中十五座墓葬中明确随葬有陶范,陶风嘴等与铸铜直接相关的器物,说明此地一直都有铸造青铜器的行为。

  

  如果河亶甲在此地只住了九年就迁都了,诸如铸铜遗址这类高等级手工作坊也会一并迁走。不可能还有如此多工匠埋在此地,也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以工匠为主的墓葬群。

  并且根据地层信息,此地还有早于和晚于洹北商城的遗物,说明整个洹北商城的发展是持续性的。即便真的存在迁都,洹北商城也没有被废弃,一直都有人居住。

  

  

  有的观点认为洹北商城未必是河亶甲的相都,而是盘庚迁殷的殷都,但盘庚属于洹北商城二期,这无法解释二期以前的发展。

  从实际勘探来看,洹北商城和殷墟的位置正好隔河相望,基本没有交错。其西南角恰好位于殷墟东北部收缩处。也就是说殷墟的建设似乎特意避开了洹北商城。

  并且殷墟所在的小屯村在洹北商城一期的时候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定居点,但要到殷墟一期以后才逐渐发展为更大的商邑。这也能说明发展的延续性和交替性。

  结尾:

  早商时期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有两个高等级王都级别的城市(二者关系至今不太清楚)。到二里岗上层二期又出现了短暂的郑州商城和小双桥并存的局面,小双桥之后出现盘龙城,花园庄,东先贤等一系列遗址也大体同时期。

  这些都说明在这个时期内商王朝一直都是多点并存的状态,局势看似很乱,但他们的文化面貌总体上一致。势力范围呈向东,南,西部扩张的态势。版图一直在扩张。

  

  中商二期疆域达到极盛

  所以可能早商本身还未形成足够的统治力,各地是表面上遵循共主的区域联盟。加上九世之乱的背景,这些不同的方国,可能就是通过联姻成长在各地的王子。在春秋战国屡见不鲜的互相倾轧的场面,似乎在中商阶段早就发生过一次。

  晚商时期商王朝完成了整合,在殷墟二期武丁在位的时候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武丁进行了大量的征伐,此时大量外族人口迁入殷墟。这种情况在三四期虽然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在持续。

  

  殷墟四期时殷墟的面积已经从洹北商城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相当于郑州商城的1.5倍。锶同位素检测也显示殷墟人口在大邑商形成初期的构成相比洹北商城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尽管如此,商王朝的疆域在中商二期左右达到极盛后开始衰退,西部和南部也就是陕西和长江流域的地盘反而大范围收缩,这也是盘龙城没落的原因。武丁中兴后更多的是加强了国家的控制力而非进一步扩大疆域。更加成熟的城市建设与扩张,多民族的聚集,青铜器,骨器,玉器,甲骨文等手工业,礼制,文化等高度成熟。殷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疆域再也未能恢复到中商时的鼎盛。

上一篇:特色林果种植 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下一篇:原创历史杂谈-班超:弃笔从戎,封侯于万里之外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