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香港精神,又一山人40年练习之旅仍在路上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亚洲头号艺术盛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已在本周开展。时隔三年,香港再次面向国际旅客开放的大型艺术展会。作为香港著名的艺术家、创作人,又一山人(Stanly Wong)当然不会缺席这一盛会。这一次他带去的将是其红白蓝系列创作中的最新作品:《香港看字 / 红白蓝 // 字言。字语》。

  趁 Art Basel 到来,我们访问了既是参展艺术家,也是土生土长香港人的又一山人,与他聊对生活、对城的情感,近年在香港、京都二地居,但他的记忆根植于香港,创作受此城涵养。他的红白蓝系列正在此时香港巴塞尔、也曾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刺激着世界对香港精神的想像。40 年来不中断的摄影爱好,他称为 " 观看练习 ",从他眼中能见证香港多年来变化的光影,而这个锻炼步履不停持续进行 ......

  在 2023 Art Basel 参展的红白蓝系列创作中的最新作品《香港看字 / 红白蓝 // 字言。字语》

  2023 Art Basel HK 展览现场

  红白蓝系列

  回应香港当下状态

  1960 年出生于香港,更多人会称呼他的英文名 Stanley Wong ( 黄炳培 ) ,曾担任多间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创作总监。王家卫经典《重庆森林》电影海报也由他操刀。又一山人这个名字是他在 32 岁时为自己取的,41 岁开始用。他希望以此切分商业和个人创作,而红白蓝艺术便是其最具标志性的创作。

  他将 60、70 年代香港街头常见的红白蓝尼龙帆布元素应用于艺术创作。曾有很多艺术家、策展人不理解,认为红白蓝摆不上台面,但当又一山人带着 " 专家们 " 看不上的物料,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获得国际众多肯定后,一切质疑都成云烟。

  这系列已 20 多年,至今仍持续着,红白蓝已成香港经典符号。每年的红白蓝新作都代表了又一山人回应香港当下社会议题的方法,也表达出香港正面积极的精神。甚至有人称他为 " 红白蓝之父 "。

  在 2022 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又一山人便曾以另一件红白蓝系列的创作引发拍照狂潮。前年受香港老字号品牌太平地毡邀请新作《香港前行》,一张巨幅的手制织毡运用 64 种不同深浅的红、白、蓝色纱线及 628 组混合纱线织造而成," 视觉错觉 " 让原本平面地毯还原出了红白蓝布料皱摺的立体状态。那时香港人各自迷茫,对整个城市也充满隐忧。" 我们正处于难行阶段,但是否能前进回到平坦的地方呢?" 又一山人希望以此作品回应香港当时的状态。

  《香港前行》

  在香港 M+ 同样能看到又一山人的作品,其中一件新作常设在了 M+ 会馆中。

  十万张城市 " 大数据 "

  眼中的人间

  " 从我 20 岁开始拥有第一部相机,到现在 40 多年,你很少见到我身边没相机,基本是相机不离身的。" 又一山人说。

  认识又一山人都会知道他谦虚,从不称自己的 " 创作 " 或 " 习作 " 为作品。也会称自己是在不断的 " 练习 " 或 " 训练 "。摄影作为他 40 年来不中断的训练,他也成了城市不断变迁的见证者。

  年轻的时候会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来拍,这是最初的阶段,但往下他会潜意识地去想哪些是让他感动的。这些跟他做的观念摄影不一样。这 40 年来拍摄的日常照片都很少发表," 日常拿着相机,是我跟世间的互动 " 又一山人说。

  " 时间的见证 / 又一山人 x 黄炳培 / 四十年创意展 " 展览现场照片、又一山人现场导览照

  " 一直到 2019 年做 " 时间的见证 " 时,我才终于下定决心,用 2 年整理我拍的十几万张照片,最终选了八千张出来,归纳它们:这些是人间的、这些是空间的、这些是字里行间的……我组织了 20 本书,放在一张长桌上,像一个小图书馆,让大家翻看 40 年我眼睛按过的快门的,重视什么。这 20 本书的系列叫《明心见性》。" 又一山人说。明心见性原是佛家语,形容一种很通透的状态。而他更多从字面意义来讲,这件事让他更明白自己的心意,拍照过程是自我心路历程。

  又一山人观察到香港发展到 1980 年代,大部分人都度过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过程,开始有了生活的追求。但关键是,在得到生活以后大部分城市人就停了下来,再没有进一步去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又一山人强调:" 生存、生活、生命应该是紧扣在一起的。"

  在这三年,香港曾一度出现 " 爬山热 ",越来越多人喜欢在周末去郊野徒步,登山远足。" 这些地方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之前并不是众人生活的一部分。" 又一山人直言。现在大家可重新评估生活节奏和重点,终于发现原来生活不只在尖沙咀、在商场里,你还可以去西贡、去海边。

  《明心见性》从十几万张照片选了八千张出来做成二十本书

  摄影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曾经,又一山人为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设计海报,为了重庆森林 4 个字,又一山人在城市里拍了一两百张店铺招牌、霓虹光管照片,但凡有这四个字的都拍下来,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字特意做了拼贴。也为了做这张海报,又一山人去重庆大厦逛过好多次,海报上面有一本重庆大厦看更的签簿,这本签簿没有在电影里出现,是又一山人搜集回来的。

  " 很多人说我不会拍照因为我不会用机器。但很早就有摄影大师说过,摄影是用眼睛拍的,而不是机器。先是你的眼睛看到,才会叫相机去拍。" 又一山人说。

  又一山人日常拍摄的香港城市街区

  " 同一个时空,你看到的是这些,我看到的却是另外的。每个人的向往的东西都会影响你眼睛看到的。所以你的心是否有看到它,这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学问。"又一山人又说。

  同一个时空,你看到什么?取決于你的心是否看到它,这是活在当下的学问。

  京都、香港二地居

  活在当下即是养分

  自十几年前起意,到 2016 年真正在日本的京都置业,如今京都已然成为了又一山人的第二个家。前阵子,他和夫人在京都认真而悠闲地生活了 8 个星期。

  又一山人京都家、在哲学之道

  京都是一个特别适合认真生活的城市,宁静、充满启发。这里不仅很好的保留着最传统的风貌,同时也融入了不少新的思维。" 这是一个可以走路的城市,跟香港很不一样。" 又一山人总是从其他城市吸取养分来回看自己,以及香港。他强调,由外而内的思量,是更有益处的。

  " 旅行是上路,旅行是体验,旅行是探险,旅行是未知,旅行是好望角,旅行是旺角北角,旅行是天涯海角,旅行是屋企楼下转角,旅行有时择日定日,旅行可以平常日日。"

  又一山人

  他也享受拿着相机在香港街区里到处走。他曾在《啰啰嗦嗦》书里写过文章讲如何探索,如何定义旅行。通常大家旅行一定会做规划,但他觉得旅行不是这样的。

  " 我觉得当下去感受,去体验就是旅行。所以我不怕重复去一个地方,因为人会不同,空气不同,阳光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去年和今年也不一样。感受当下,每次都是新旅行。" 又一山人说。

  又一山人拍摄的京都家

  不寻常的美、和谐的美

  都是养分

  " 京都有个地方放在世界范围看都很特别的,就是三十三间堂。" 又一山人说。

  这是一家佛教寺庙,通常庙宇都是方正而高耸的,但三十三间堂的建筑是横向的,相对来说非比一般。建筑物的规划有三十四条柱子,间隔出三十三个空间,所以叫三十三间间堂。通常寺庙里都会有一个佛像在中间,三十三堂间也有。但除了中间的佛像以外,它另外还有一千个佛像在旁边,大小跟真人差不多的,加上中间那个,一共一千零一个千手观音。

  " 很难以形容我的感受,你必须去京都现场看。即便你不是佛教徒或者没有宗教信仰,单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这规划都是非常不寻常的。这种不同的可能性,是对创作思维的养分。"

  三十三间堂,图来源于网络

  又一山人拍摄的杉本博司摄影书中的三十三间堂

  blue bottle 在京都也有几间分店,其中一间在近南禅寺。他们找了一个比较有历史感的屋群,保留了里面所有的残破,甚至是剥落的墙壁,然后附加了一些很当代的诸如玻璃、钢等空间组织,成为了这家咖啡店。

  又一山人很欣赏" 刻意将新和旧碰撞,但卻很和谐地在一起 "的规划。你能在这里看到建筑师的创作、匠人精神,和他们对文化的重视,对生活的要求,很难得。

  blue bottle 近南禅寺店

  城中万物

  生命与共

  要说香港喜欢的公共空间就是城门水塘了。" 这个问题你问一百个香港人都会有各自的答案,但选择城门水塘的人很少,这是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城门水塘有感情原因。我中学时就跟学校旅行去过,是第一次去城门水塘。那里有个水坝、大自然风光,但同样是大自然,我不会选择去西贡山头,我的世外桃源就在城门水塘中间。" 又一山人说。

  曾在这里捡到过一个猴子头骨 ......

  " 这里有猴子生活,有一次我在这里拍广告片时在水边发现了一个猴子头骨,便收留了它。其他人都感到很诧异。可这有什么好诧异的呢?有猴子在这生活,他老了死了自然会在这里。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又一山人说。

  又一山人在城门水塘捡到的猴子头骨

  吃素

  与万物更好的相处

  对生命的尊重,他另一种身体力行,是吃素已 30 年,而又一山人正式成为佛教徒才 20 年。一般人通常是先信佛再吃素,他是反过来的。一开始是因为众生平等,尊重动物。当时还没有宗教的观念。

  "当然会让部分身体需要的营养少一些,但整体来说还是会健康一点,这个健康一点不只是身体,头脑也会更清晰一些。30 年前在香港吃素很不方便,当年素菜馆不多,还会麻烦到身边朋友,因为要陪你吃素。但今天方便很多了。在京都会比较友好,因为豆腐就很出名,上菜的方式也比较容易去处理,譬如你吃天妇罗你可以只选素的。" 又一山人说。

  京都 Monk 餐厅是一家小店,所有食物都是用这个大炉烧,无论是菜还是肉。没错,这家餐厅是有肉食的, 但也做全素餐,又一山人是常客。

  又一山人在香港从小去的餐厅如 " 陆羽茶室 ",白天吃点心,晚上吃小炒。现在这家店是 1976 年搬过来的,装修保持的很好,呈现出一种上海 Art Deco(装饰派艺术)的风貌。

  " 吃素,我还得到了什么呢?我是这样分析的,粗略计算一下,鸡牛羊猪你都不吃,那意味着餐厅里的食物大概有 70%~80% 的东西你都不要了。前两年有一部泰国的电影叫《无痛断舍离》,是讲放下的,可以推荐大家看看。" 又一山人说。

  吃素,意味着 70% 的菜单的都选不了,你选择了不要很多东西。你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就学会了放下。同时头脑清晰了,自己的健康更可持续。

  《无痛断舍离》由弃旧物、到忆旧情,爱情大扫除到整理人生。图来源于网络

  选择困难、无法放下、断舍离 ...... 这些课题到今天的社会好像终于被更多拿出来谈论和思考了。就像最近年轻人热议的 " 孔乙己 " 话题,脱不下的长衫或许也是一种难以选择和无法放下的表现。

  对许多人来说,纯粹的观看是无法集中注意力、选择困难每日照三餐正在发生…纯粹的观看与选择,近乎不可能。但又一山人以 " 吃素 " 为长达 30 年的选择练习,又以 " 摄影 " 做为长达 40 年的观看练习。他的 40 年练习经验,练习活在当下,示范此举可行。

  编辑— Fran

  撰文— Shiva

  图片—未注明皆为又一山人提供

上一篇:强信心·开新局丨扩大有效投资 工程踏春提速——新疆开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
下一篇:50亩地如何“种”出高科技?平谷征集高质量项目纳入博士农场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