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角抵运动的演变,蚩尤戏到宫廷表演,角抵的历史文化分析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颇具传统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项目, 其中角抵就是一项流传甚广、经久不衰的较力项目。当时, 祖祖辈辈都以游牧为生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蚩尤族力量不断提高, 从游牧业向农垦业转移的欲望也越发强烈, 于是大举南下进攻华夏民族, 企图占据中原肥沃的土地。

  

  在黄河流域率领华夏民族抗击蚩尤族大军的是黄帝, 但在战役早期, 黄帝麾下的士兵很难适应蚩尤族的战法, 节节败退。因为蚩尤族士兵在作战时, 每个人的额头前都绑着尖锐的长角, 额头两侧还绑着锋利的战戟。这种“额头上的武装”让蚩尤族士兵与华夏族士兵近身作战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他们可以用长角和战戟随时进攻与之搏击的对方, 让对方难以防范。

  

  根据《述异记》的记述,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蚩尤族的战法称作“蚩尤戏”, 也是角抵运动的原始起源。另据《管子》记载,这一活动被称为春秋角试, 也是古代角抵运动的起源之一。

  

  由此可见, 从远古的蚩尤戏到东周的角试, 再到春秋时期的抵, 尽管名称叫法不同, 但该项运动的实质都有着历史的连贯性。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上述历史阶段中的中华大地, 林立的诸侯你争我伐, 战事连连, 尚武精神被国家上下视为不可或缺的民族品质。作为尚武精神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 角抵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十分盛行。这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朝继承和发扬角抵运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使秦朝成为中国古代角抵运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墓葬文物绘角抵, 排忧消遣作工具

  在湖北省江陵凤凰山, 考古科研人员于1979年成功发掘出了一座特殊的墓葬。经鉴定, 该墓葬属于十分罕见的秦墓。从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个木篦的篦背呈圆拱形, 篦背的两面绘有人物像, 显然是以漆绘制而成。

  

  其中一面所绘的正是角抵运动的场面:有三位男丁赤着上身, 下身只着三角短裤, 长飘带系在腰间, 并打结至尾椎处, 飘带最末尾自然垂下;三位男丁中的两位做对搏状, 另外一人则在一旁驻足。

  做对搏状的两位男丁并没有真正交手接触, 只是面对面地做出了向对方扑过去的动作, 而驻足在一旁的另一位男丁也并非普通的看客或闲人, 而是向前伸出双臂, 当面前两位对搏男丁的裁判员。

  

  在整个篦背的周围, 到处都用帷幕和飘带加以点缀, 这种点缀除了反映绘画艺术的整体安排之外, 也是在向世人诉说:篦背上画着的三位男丁同时站在一个武台之上。该秦墓中埋藏着的这个木篦显然表明:秦朝角抵运动与今天日本相扑运动有着诸多共同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木篦上的漆绘图案并非唯一可以用来证明秦朝角抵运动开展情况的墓葬绘画史料, 在吉林省的吉安县, 也曾有一座秦时期的高句丽墓被考古科研人员成功发掘。

  在这座墓葬中, 有一幅与凤凰山木篦所绘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壁画, 再次说明秦朝角抵与日本现代相扑运动的潜在传承关系。更重要的是, 两座墓葬中的诸多文物都反映出:秦朝时, 北至长白山一带, 南至长江流域, 角抵运动在民间流传甚广。

  

  当角抵运动于秦朝民间流传时, 在秦朝的皇宫大内, 皇室贵族们奢侈糜烂的上流社会生活客观上推动了宫廷艺术的快速发展。而秦朝的宫廷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为皇室贵族服务, 不惜耗费巨大财力、人力到民间四处搜寻有趣的、新鲜的艺术文化元素。

  在此背景下, 角抵运动被吸纳流传进了秦朝的皇宫大内, 并经过宫廷艺术家们的艺术加工而逐渐演变成了角抵戏。逐渐成为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百姓所钟爱的日常体育娱乐活动。在茶余饭后, 他们往往都以角抵戏为谈天说地的主要对象之一, 还喜好四处观看角抵戏活动。

  

  宫廷内外齐热衷, 表演打斗兼“武”“艺”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十分注重在宫廷内开展体育活动。他热衷于角抵运动, 并第一次将这种运动引进到宫廷内部。从此, 角抵运动成为了我国宫廷运动之一, 同时也是秦朝宫廷中重要的娱乐活动项目。除了传统的角抵运动形式, 秦朝统治者还注重搜集全国各个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民间娱乐形式, 并将这些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汇集到都城咸阳。他们试图将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方式和角抵运动相结合。

  

  可见, 秦朝统治者不惜耗费大量的国内财力和人力资源发展角抵活动, 使得此项活动在秦朝发展得空前盛大。秦朝角抵运动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角抵活动方式, 将国内具有民族特色各种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融合到角抵运动中, 形成了舞蹈、音乐和角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三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秦朝宫廷中, 角抵活动不仅是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 也是取悦统治者的重要手段。秦朝统治者们将角抵活动视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消遣, 常常昏天暗地地沉迷于角抵运动, 不问世事, 荒废朝政。

  

  在秦朝宫廷中, 角抵运动往往能将宫中上下数以万计的人包括官员、艺人、侍卫和宫女吸引在一起, 形成普天同乐的热闹场景。宫中所有人都为角抵欢呼雀跃, 这在历朝历代都是较为罕见的景象。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虽然它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存在时间短暂, 但这并不影响后世人们对秦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考古学家们在对西安附近的秦朝墓葬进行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时, 出土了一种名为乐府钟的珍贵文物, 这是秦朝各项文艺表演活动中常常使用的乐器, 也是角抵戏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在, 我国的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仍有一些民间艺人喜欢模仿蚩尤戏中人物, 在头上带着长角和剑戟等物嬉闹取乐。

  根据《述异记》中记载,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类似蚩尤戏这种格斗舞蹈称作武舞, 反映出华夏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激烈的斗争场面。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具备角抵活动的雏形, 但到秦朝才真正形成集表演打斗于一体的角抵戏, 并将角抵活动纳入宫廷娱乐活动中。秦始皇为防止民间不安分因素出现, 将兵器集中于兵器库统一管理, 并禁止民间擅自制造武器。

  

  流传百世赢民心, 文化交融永不衰

  秦朝强大而命短, 但角抵运动始终没有中断, 国家上下对这一运动的无比热衷也一直持续到后世。所谓汉承秦制, 实际上也包含了角抵运动在内。只不过为了与秦朝角抵运动相区分, 汉代角抵在民间的称呼又改回到了与远古时期相同, 即又被称为蚩尤戏。

  

  这项普及性的运动在冀州一带尤为盛行。参与者一般以两个或三个人为一组, 额头上绑着兽角相互抵较。这种基本复制远古战场情形的角抵运动在秦朝并没有出现过, 说明经由秦朝的继承发扬, 汉代角抵运动的娱乐性大为增强, 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对它的喜爱也是与日俱增。

  据有关史料的记述, 秦朝角抵运动至汉代, 其宏大的规模并没有缩小, 反而更为扩大。在都城长安, 大规模的角抵运动往往都能引起城内外的极大轰动。周边一带热情的百姓们不顾路途艰险、遥远也要赶赴长安观战, 为角抵运动参与者加油助威。

  

  由此可见, 秦朝角抵运动的深远影响至汉代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与热衷也是秦朝重视发展角抵运动的延续。至唐宋年间, 角抵运动不仅愈加频繁和普及, 而且娱乐属性也更加凸显。

  在宫廷与民间的很多聚集场合, 角抵运动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项目。与此同时, 角抵运动的竞技水平和技巧性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洗礼之后, 秦朝角抵运动不断演变与发展, 至宋元之后渐渐演化成中国古代的相扑运动。

  

  秦朝角抵运动除了它的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传承意义与价值之外, 也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传播、演变的重要表现。

  从上文关于秦朝角抵运动的史料记载、出土文物、绘画来看, 秦朝角抵运动不仅是汉族百姓的“专利”, 也不仅在广大中原地区盛行, 而且也是其他少数民族所钟爱的运动项目, 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经常见到这项运动的开展。

  

  例如从凤凰山和金雀山出土的角抵运动图画中可以明显发现, 秦朝汉族人的角抵运动从运动场地到运动服装都颇具华夏民族色彩。而从陕西西安出土的一枚透雕铜牌上可以看出, 这一铜牌的器形和角抵纹的纹饰艺术风格都说明它属于青铜器类, 而且是鄂尔多斯式的, 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生活在鄂尔多斯大草原一带匈奴族的角抵运动开展情形。

上一篇:重塑生物工艺竞争格局 多宁生物一站式体系成港股稀缺标的
下一篇:霸道总裁---秦始皇嬴政如何逆袭上位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