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发现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主任熊春文,从2017年起,带着学生开办周末成长营,为流动儿童提供成长性课程。流动儿童研究只是他农业农村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却一直让他割舍不下。
主流社会学理论对于这些孩子的研究范式是“反学校文化研究”(一般指反抗学校主流文化和教师权威,包括不服从、消极对待、对抗等——编者注),但在和流动儿童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熊春文意识到,仅仅关注“反学校文化”是不够的,需要迈向更为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
中青报·中青网:您从2005年就开始关注农民工和流动儿童群体,当时有什么契机?
熊春文:我是2005年博士毕业来的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关注城乡问题,中国农大又特别关注农业农村问题,农民工其实是在城里的农民,我们很容易就会关注到这个群体。
我们曾去到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的八家村。进去之后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孩,大都在农民工子弟校上学,放学后都是散养式的,没人辅导功课,还有一些很早就辍学的。我们就免费给他们做家教。
两年之后,那个地方整个拆迁了,这些孩子面临分流。他们有些跟着家长分流到五环外的东小口镇农民工子弟学校(后来又遇拆迁,再度搬迁到小汤山),有些则分流到公立学校,其中一所是学府苑小学,就是后来的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我们就跟着这些孩子做了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主题叫“流动儿童群体文化研究”,一做就是十几年。
中青报·中青网:这两类学校的孩子后来会有什么区别吗?
熊春文:非常不一样。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文化,这种文化总体来讲是非学业取向的。他们知道将来基本上是子承父业,如果在北京待的话,基本上不会参加高考,或者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极小。
在公立学校的,学业上希望大一点,因为公立学校的文化基本是学业取向的。但是公立学校也有不同。最初一批孩子进来的时候独立编班,独立编班的那群孩子,明显还是按照农民工子弟学校那种文化。后来分流的孩子混合编班,逐渐放到市民孩子的班里,慢慢有个融入的过程。
中青报·中青网:做流动儿童研究这么多年,有给您印象比较深的孩子吗?
熊春文:很多。我们最近做一个项目叫“寻找吴柯”。对吴柯这个孩子我们做了很深入的田野观察和访谈。她坚持写日记,把日记全都给了我们。我们以她的日记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做了几篇文章,有一篇叫《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
我记得这个孩子开始有过留守的经历,在老家学习成绩就非常好,后来跟着父母来了北京,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融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群体文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纠结。日记里面,她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得非常丰富:她也希望抓学习,老师很看重她,各科老师都把她看作学校唯一一个将来可以往上考的苗子。但是在那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学习就没朋友,要朋友就没学习。她就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逐渐沉沦,学习成绩下降得非常厉害。后来家长还是把这个孩子送回老家了,最后她考上了长春的一所大学。
我们最近想做一个这样的研究,在这十几年来的孩子里选十来个进行重访,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回过头来看看这一段流动经历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意味着什么。吴珂只是一个例子,代表了学习成绩好的,在群体文化的影响下几乎自我放弃最后又自我救赎的类型。还有别的类型。
中青报·中青网:您在农业大学开展“周末成长营”,陪伴流动儿童,还开展了社会性成长的项目。做这些项目,有给您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吗?
熊春文:比如怎么处理亲子关系,在这个群体里面是非常难的问题。
父母的关注是长期缺乏的,尤其是父亲很难关注到孩子。因为他们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学业关注不到、心理问题更关注不到,所以亲子关系比较紧张。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讲话,经常吵架。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对父亲的评价往往是偏负面的,用很多非常不好的词来形容自己的父亲。
有些家长特别希望我们在亲子互动的技巧方面辅导一下他们。因为孩子大了会逆反。但他们一忙,根本就了解不了孩子,容易粗暴式管理。
他们自己很辛苦、很累,辛辛苦苦都为了孩子,最后又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双方都很难。
中青报·中青网:做流动儿童研究十几年,您有什么感触吗?
熊春文: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迈向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研究》,我觉得这代表了我们团队对这个问题总的思考。
在这个领域,国际上主流的研究范式是“反学校文化研究”,我们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体悟,认识到仅仅关注“反学校文化”是不够的,需要迈向更为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
哪怕最后大多数流动儿童还是不能实现阶层跃迁,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说父母这一代从事的可能是制造业为主的职业,或者是绿化、厨师、保洁这些工作,新的一代做的可能是跟金融、互联网有关的工作,或者是学前教育、医院护理这样的工作。这是时代的因素,他们这一代的文化跟上一代的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尤其是我们关注的大学后勤职工子女群体,他们因为生活在大学里、接触了大学生的文化,所以学业抱负很高。
我们的孩子里面,有很多表现非常棒的,比如小升初推优,很多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将来他们当中很有可能出来一些特别优秀的人。
我们研究的孩子当中,有一对姐弟,姐姐考上了天津的海事学院,弟弟考到了沈阳农业大学,弟弟的志向就是将来要考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这肯定跟我们开展的工作有关系。他们都是这个项目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惠者。那些大学生哥哥姐姐对他们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他们也愿意把我们的团队成员当作知心朋友,愿意分享心里的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