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质以及现代人的幸福观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6
手机版

  马克思是从对人的本质的分析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有过鲜明的论述,“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马克思从谈论劳动异化入手来解释人的本质理论。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论述劳动异化理论时指出“异化理论”包含着四重规定关系:第一重异化是指劳动者(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对自己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异化或者说劳动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投射到某种物上,而且这种物变成了与自己相异己的他物,并且这种他物反过来成为和人相对立、奴役人的力量。

  显然,由“主客二分”导致的“自我异化”是劳动异化的核心特点,并由此产生劳动异化理论的第二重规定关系是人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或者叫“人与行为之间的异化”,第三重规定关系的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第四重规定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类特性之一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而人的社会关系性存在是人的另一本质性存在,马克思指出:“当人同他的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由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韩蕊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是有一个逐步的演变过程——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活动”过渡到“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关系”,最后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概念。这对我们研究生命的本质及其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穆艳杰等人(2016)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有进一步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劳动异化、人的异化和生态异化这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系。顾明远充分肯定人的劳动本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当代意义。因为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劳动。

  所以,个人的发展,不是由人们随意设计的,是由社会生产条件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本质上是实践的……个人生命的发展总是和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发展的。离开了劳动、离开了社会,就难以理解生命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才能培养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人。

  朱荣英(2018)认为,马克思把科学实践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锲入自己的人学体系中,致力于在人类社会史的内在本源处进行批判考察,发动了一场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幸福为轴心的人学革命,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册到了社会主义的逻辑高端,也推向了人的社会存在论的原则高度。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解读新时代的战略布局,我们能更加领会其人学意义,在当代彰显它的实践价值,进而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旨归,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因为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解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显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

  刘力红(2018)运用反向思维,从生命观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生命思想的整体探析。他指出,认识好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把握好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才能驾驭命运之舟;只有插上唯物辩证法智慧的翅膀,才能放飞人的生命理想;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尊重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规律,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要在追求真理之“真”和价值向“善”的过程中,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之美。这对我们理解生命、研究生命以及生命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不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存在和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也为我们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生命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只有自觉地立足于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和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漆思(2013)认为需要从生活哲学视野的高度进行反思,提升中国梦的生活理论自觉。中国梦的生活理想的建构,需要从对德性生活的崇尚、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对在生活的眷恋以及对心灵生活的自觉等方面注重生活理念的提升,塑造出具有类生命意识的当代生活文明,树立体现人生意义的当代生活理想。这对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生活与理想关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2023年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成人高考大专招生
下一篇:总投资3567万元!中卫市城区这一改造项目得到批复.......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