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荐被网友奉为经典的《财经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别再说没时间读!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6
手机版

  今日推荐:《财经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平若媛;赵晓燕;龙洋。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四章“研学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

  第一节理论探析

  一、财经类高职实行“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研学结合”的内涵剖析

  “研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研究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融合。关于什么是“研究”?《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指出:“研究”系指“探索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而“探”含有“试图发现”之意。在英语中,研究即Research,《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是:“Research is work that involves studying something and trying to discover facts about it. If you research something,you try to discover facts about it.”也就是说,研究是一项涉及学习某个东西,并试图发现有关这个东西的真相的工作;如果你“研究”某件事情,那你就是在试图发现有关它的真相。Research又与inquiry同义,意指用一种系统的和科学的态度(方式)去发现真相的尝试。

  可见,“研究”的核心特征就是通过主体参与亲身实践,去发现知识(真理)。如果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研究”的要素,就势必要包含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发现知识的过程。这就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该模式下,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识记。而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了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等具体环节。融合了“研究”要素的“研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形成产品,使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知识”发现、“技能”习得与“态度”形成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实施“研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通过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或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产品,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对产品进行评估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培育一种创新的精神和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综合能力。可见,“研学结合”中的“研”不是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的拔高,而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本质的一种回归。

  (二)开展“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财经类高职实施“研学结合”教学改革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原因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创新”是现代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财经类专业主要面向零售、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AMA(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把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同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很难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形成竞争优势,纷纷将竞争的重点转移到服务上,服务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随着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服务创新来调整营销战略,增强和扩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消费者的需求和关注。

  服务创新就是针对服务活动进行的创新,它能够带来企业内部过程的改善和企业与用户关系的改善。服务创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借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服务理念的变革,创造全新的整体服务”的全面创新,又可以是“利用服务技术的小发明、小创新或通过构思精巧的服务概念,而使原有的服务得到改善或具备与竞争者服务存在差异的特色”的局部革新。服务创新无所不在,最简单的例子,如银行推出的一米线就是服务创新,这是对等候方式的一种创新,目的是增强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某大型零售百货售货员在接待一名来自农村的老人顾客时,没有用标准用语“先生”来称呼顾客,而是亲切地喊了一声“大爷”,这种灵机一现的小点子在一瞬间就拉近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距离。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服务业的创新往往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制造业创新其结果是有明确的载体,比如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但服务创新是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往往表现为一个概念、过程和标准,比如一款新的保险章程、一种新的服务提供方式等。可见,“人”是服务创新中的关键因素。因为服务创新的产生和完成是以员工为载体的,服务创新往往来源于员工的某个概念、某个想法以及员工之间的知识的交流和互换。无论是设计、精选服务产品还是改进服务系统、进行营销策划、渠道选择等,都需要员工具有创造能力,员工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决定服务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的服务行业需要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员工,财经高职应当自觉承担起培养创新型员工的责任,这就使得“研学结合”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因为“研学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既能应用知识进行基本业务的操作,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迁移知识,提高对变化着的工作情境的适应能力,甚至是改变工作情境的能力。

  2.财经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具有典型的“研究”的特征

  与制造业职业岗位相比,财经职业岗位对工作人员处理复杂、变化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我们以财经类专业中的一个典型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例。

  某高职院校在对该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销售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将销售的主要流程划分为寻找商机、识别目标、初步诊断与需求确认、发展支持者、方案呈现与评审、进程控制。这六个销售流程进行工作任务的细分后,又可以分为112个任务动作/方法。

  表4-1销售岗位任务动作/方法分析表

  如果我们对“研究”进行一定的层次或类别上的划分的话,一般可以如下划分。

  (1)试探性研究:发掘问题、弄清问题;

  (2)建设性研究: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这个阶段一般具有创新性);

  (3)经验性研究:为解决方法的可能性提供实质证据。

  从表4-1的内容可见,“市场营销”专业的销售岗位典型任务动作/方法按其复杂性程度进行层次划分的话,也大体可以划分为“应用知识、简单操作”“发现问题”“总结、评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论证解决方案”五类,其中,后四类任务动作/方法符合“研究”的特征,可以与“研究”工作的三个层次相对应。“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任务动作/方法中,42%属于应用知识进行简单操作的水平,18%已经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工作的性质——指向问题的发现,44%具有中等程度的“研究”工作的性质——包括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和论证方法。也就是说超过50%的工作任务需要从业者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工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财经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典型的“研究”性的特征,课程开发者在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继而进行完整的课程开发时,必然要考虑“研究”性工作任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与工作相关的简单直接的操作性任务与研究性任务相结合;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更多地使用案例分析、探询调查、问题情境、项目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沙盘演练等具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和心理环境;在教学评价上,借鉴真实性评价的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总结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好奇心、灵活性、质疑等支持研究性工作的心理品质。

  3.“研学结合”是“因材施教”,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思维灵活的特点,在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从生源类型上来,外地生源和北京生源、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男生和女生,经济富裕家庭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思维特点、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提出了挑战,尽管很多教师也在课堂在尝试分层教学、分层考核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仍然很难做到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实,隐藏在传统的集体授课和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背后的是一种旁观者知识观。“这种知识观视知识为静态的,反映普适真理的客观规律,它与认识主体无关、与个人生活无关,在这种知识面前,个人化理解、个人的热情参与和亲历体验都没有意义,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而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在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主动建构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主观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任何无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与个性化体验的教学都无法导致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研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题,确定任务,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和个别需要,自我控制学习进程,通过明确问题任务,寻找信息资源、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执行方案、检查评估结果等过程,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学习探究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一种个人化的“参与者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身就蕴含着个人的热情投入、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的品位和视野。因此,“研学结合”是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4.高职学生需要整合多种感知通道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感知类型主要有三类: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不同感知通道的学习记忆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如视觉通道的记忆效果一般高于听觉通道,多通道综合的记忆效果也往往优于单一通道;不同的个体在感知通道的敏感度上也存在差异,如处于感觉运动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对动觉和视觉也更加敏感。从思维类型上来,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是人类的两大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借助直观具体的形象或动作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逻辑思维依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职业知识包括了更多基于工作过程的经验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与学科体系的概念性知识不同,这类知识的学习是多感知通道的,相比学科体系知识,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对高职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他们更喜欢动手操作、实践性强、案例丰富、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偏爱色彩丰富、形象动态的图片、视频等,而对于传统的讲、听、识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说明,高职学生在视觉和动觉通道上更具优势,学习形象思维化,对多种感知通道的教学呈现方式更加敏感。

  但高职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发展不足,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监控与调节能力不强,使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浅层的识记学习,对知识的重新组合、迁移和创新能力不够,影响了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但是在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从业者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高,高职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下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不能满足从业需要的。因此,必须转变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它通过多渠道的感觉、认知方式,融合了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投入实践性活动,将自觉的摄取与无意识的体验结合起来,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与学习相结合,以形成经验,掌握知识。以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项目教学为例,它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依托真实或虚拟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整体化训练,能够把众多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所侧重的并不是知识量的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意义在于:它追求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追求职业能力的深度、综合训练而不是学科研究的有限参与;追求职业素质的整体发展而不是职业理论知识的单一获得。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促进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有益尝试。

  综上,我们从服务业的创新性、财经职业岗位的任务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四个方面论述了财经类高职开展“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们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持续“创新”的特性,财经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典型的“研究”性特征,高职教育需要开拓“个性化”教学的途径,高职学生需要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不仅需要融入工作的要素,也必须将“研究”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推进“研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二、对“研学结合”课程改革中六个基本问题的解析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于2012年10月确立了9门“研学结合”课程立项,旨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财经类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深入实施“研学结合”课程改革,本文作者认为,必须回答好以下六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进行“研学结合”课程改革

  2012年4月18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刊登了《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一文,引起了职教界的普遍关注。文章指出,在一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引发与会企业代表的共鸣。该人事总监进一步解释说,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匹配度高,但在两三年以后,绝大多数学生会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这是企业所不希望的。

  什么是“后劲”,一个人的发展“后劲”源于何处?从企业角度看,后劲是劳动者的生产力能够持续不断地高效供给,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效率,产生经济效益。从个体角度看,后劲是职业生涯能够获得不断发展,表现在能力的提升、职位晋升、薪资提高、荣誉奖励等。可以说,“后劲”就是可持续发展。后劲的获得不同时代各有侧重。在古代,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人类主要从事捕鱼、打猎、种植、采集、饲养等劳动,在这几千年中,后劲主要源于一个健壮的身体。随后的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第二产业培养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工人们是否有后劲要看其技能、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一后劲的获得主要通过“苦练”,依靠经验的积累,练得越多,经验越多,技能越纯熟,生产效率越高。而当今社会已步入以“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为重要特征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及思维等方式。在这个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随时都会看到新变化、遇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因此,当今社会,一个人要想有发展后劲,必须时刻站在所从事职业领域的最前沿,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以及观念的更新,必须时刻准备在所从事领域内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适应新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获得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的根本。高职学生没有发展的“冲劲”或是“后劲”,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正如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

  那么,高职学生是否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及创新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王博、屈松跃、王凯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高职(专科)组全国一等奖,这是2010年北京市高职(专科)组唯一的一个全国一等奖。他们的参赛论文同时被大赛组委会推荐到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这一成绩的取得让学院备受鼓舞,同时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是技术能手,而且在自己的领域内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时代的呼唤和学生的成功加快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步伐,“研学结合”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学院通过9门“研学结合”课程的立项,将这一理念付诸了教学实践。

  问题二:“研学结合”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研学结合”应该是一种理念,是人才培养理念,是课程设计理念,是课堂教学理念,是学生学习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第一,“研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理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职场上不仅具有就业竞争优势,而且具有职业发展潜能。最主要的任务是聚焦商贸、管理、金融、财会等财经类岗位工作特点,探索适合财经类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

  第二,“研学结合”作为课程设计理念需要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找到该课程“研”与“学”结合的载体,选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设计课程实施路径。

  第三,“研学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理念有三个递进的层面: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③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使学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第四,“研学结合”作为学生学习理念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探究)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问题三:“研学结合”理念是否适合所有课程

  前面已经分析过,高职学生如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因此,“研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应该在全院进行宣传和推进。既然是人才培养理念,就应该融入各类课程当中。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课堂。下面是一位美国留学生对第一天上课的记录:“第一天上英语写作课,26岁的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不是来模仿她如何逐字写作文的,我们是来自己摸索,我们是来讨论各自方案的。第一天上物理课,曾经在空军当工程师的老教授告诉我们:‘你们学期末拿多少分不是我决定的,是根据你们如何参与这堂课决定的,想拿高分的同学现在就应该站出来带动这堂课。’第一天上管理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这门课这学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帮助我们10个人每个人轮流讲一节课,首先从如何管理自己的课堂开始学(要知道这门课一星期只有一节,就意味着80%时间都交给了我们)。”

  学院前期开展“研学结合”课程立项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曾有个别老师提出,自己的课程不适合开展“研学结合”改革,但几轮的教学研讨下来,我们发现,其实并不存在课程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关键在于找准“研学结合”的突破口,一些课程从课程名称或教学内容上看也许不具有“研”的成分,但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设置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这其实也是一门很好的“研学结合”课程。

  问题四:“研学结合”理念是否适合所有学生

  “研学结合”课程研讨交流会上,教师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认为我们的学生能够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已经不错了,根本谈不上研究和创新。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抱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对研究和创新的标准定得太高,二是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说以填补前人空白来界定,也许只有大师级的人物才能做到,硕士、博士也不一定能达到这种水平。但若是将改进传统工艺的某个环节、改进服务流程、善于发现问题、以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以更有效的方式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有新意的学习方案,甚至是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等视为研究和创新,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有些学生是有可以实现研究和创新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推广“研学结合”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培养其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研学结合”理念适合所有学生。课堂教学有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针对的学生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全班90%的学生都处于连自我管理都难的阶段而忽略了那10%有研究欲望的学生。事实上,如果将90%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人,这本身也是“研学结合”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

  问题五:“工学结合”与“研学结合”;“研学结合”课程与“上班式”课程的异同是什么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工学结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依托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能力课程,更适合面向技术性职业岗位的工科类专业。“研学结合”是应时代需求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强调学生心智技能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研学结合”依托的课程可以是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能力课程,也可以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研学结合”更适合面向服务、管理类职业岗位的财经类专业。可以说,“研学结合”是“工学结合”的深化,更强调“工学结合”中人的意识,人的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

  “上班式”课程属于职业能力课,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对传统实训课程缺乏配套的工学结合教学环境的改革,是工学结合在课程层面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品牌企业的工作环境、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技术,实现做中学。“研学结合”课程内涵更为宽广,所有课程只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均可立项为“研学结合”课程。“上班式”课程也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立项为“研学结合”课程,如图4-1所示。

  问题六:如何实现“研学结合”理念

  第一,理念熏陶。通过撰写论文、经验交流、主题讨论、专题教研活动等方式,使“研学结合”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让学院教职员工认识到,要想培养出有发展潜力、适应社会、高质量的毕业生,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当“研学结合”成为教师授课的理念,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成为学校的学风之时,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将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程立项。在第一轮“研学结合”课程成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并支持更多适宜的课程进行“研学结合”课程立项,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不断总结,打开思路,深入思考,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研学结合”课程改革路径。

  第三,课程评价。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完善课程标准以及课堂质量评价表对学院所有课程设计和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增加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层面渗透“研学结合”思想,对能够完整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全过程的课程进行立项,对学生有所成就的课程增加项目资助金额。

  第四,分层教学。“研学结合”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要分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学习效果要纵向对比。学习目标需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亲自设定,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积极参与就是进步;对于积极参与的,要从被动听老师安排转变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能够很好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同学,教师要辅助学生达到真正的充分自主学习: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对于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跨班级跨年级组成兴趣小组,系(院)部及学院要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教室及学习资源,教师指导兴趣小组的时间计入课时,或者额外补贴等。

  三、关于“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四个理性思考

  后示范校时期,学院在加强内涵式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财经类高职教育的实际和“90后”学生学习的特点,2012年在教学上提出了进行“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改革率先从课程层面进行探索实践,确立了9门课程作为试验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扩大“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范围,使其真正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总结第一批课程试验经验得失的基础上,需要对“研学结合”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理性的思考。

  思考一:“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空间呈现高开放性的特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事实越来越证明: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研究任务执行中,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亲历知识产生,实现“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双向互动的过程。“研学结合”从字面上理解是将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与学的过程是研究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体现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的一般过程,教学内容是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研究课题或无直接关系的社会生活研究课题,教学环境依赖于组建的科研团队形成的科研氛围和专业的研究工具等,教学评价则侧重研究本身的科学性、成果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和科学研究是紧密相连的,“研中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工作岗位知识、技术、技能、情感、态度的学习依托于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超越课堂、超越某一门具体课程,学生拥有更多的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除达到基本的专业学习目标之外,潜在的学习能力还得以激发。简言之,研究性学习是“研学结合”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实践性,即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二是综合性,即研究过程所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联系的,它不仅是某一专业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多个专业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需要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还需要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且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三是层次性,即根据研究课题是否有明确结论和标准答案可把研究分为验证性研究和真研究。验证性研究是指教师根据所讲知识、原理、技术、设计程序等,预先设计好研究题目,学生按照一定研究程序去发现或验证已知的理论,可以说结论是预知的。真研究是研究问题本身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确定,完全按照标准研究程序独立进行,最终形成个人独到见解或设计成果。四是能动性,即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个人兴趣和关注点可以纳入学习任务和学习进程,“学什么”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怎么学”由研究团队自己设计,“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己做出预测和规定。

  思考二:“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石是后现代课程观和建构主义心理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探究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研学结合”作为一种基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现代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规律,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基石上不断实践完善。后现代课程观和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恰巧可以支撑这项改革。

  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代表是小威廉姆·E.多尔,他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中。多尔提出: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他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理论根植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课程应当发展实践性;二是课程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教学利用自主努力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气氛;三是教师的权威在具体学习情境中被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变为与学生情境共存,教师是他人价值的解释者;四是教师教学强调隐喻和描述方式,通过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探讨各种可能性;五是课程目标是以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发展的“协同性计划”为基础展开的,不仅允许变通,而且允许计划者在某种深度理解学习过程和所学的内容;六是学习评价没有一套理想的固定标准和作为普遍的参照点,如果需要评价服务于区分学习效果的功能,可以通过博士委员会、入学委员会以及社论评论等来开展评价。

  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建构着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建构;学习是在具体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是当代建构主义推崇的几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主张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信,最好的教学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介绍和讲解这种经验。支架式教学是指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在教学中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进入问题情境,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协作学习全面正确理解所学概念,学习评价采用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评价。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可以随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的多次进入并不是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该事物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多元评价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思考三:“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实践

  “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是9门立项课程,分析这9门课程我们发现教师们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设计上的改革,比如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内容按难易进行分级、教学评价采取多元评价等。因此,实践成效是有限的,个别课程甚至是不明显的,老师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惑。事实上,课堂讲授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最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探究空间。因此,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实践成果的课程都或多或少超越了某一门课程和课堂教学层面。比如:连锁物流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老师通过组建科研小组,利用课余单独开课辅导的方式进行专题研究项目训练,科研成果最终以学生独立完成、发表的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再比如,金融系王博同学获得2011年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奖,他的成果来源于数学建模选修课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所以,“研学结合”教学改革仅在课程层面的实践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应当是综合性的实践,至少包括“渗透性”的科研意识培养、“专门性”的科研能力训练和“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认定和推广机制三个层面。

  “渗透性”的科研意识培养主要是学校层面以及专业层面要营造整体学术研究氛围,通过典型活动解放学生思维,激发研究兴趣和能量。有四种做法可推荐:一是组织校内专家系列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让学生对学术有认知;二是汇编本专业教师和往届学生的专业学术成果,组织新生参加专业成果展,开展分析和交流,让学生对专业研究有期盼;三是借鉴研究型院校做法开设新生研讨课,由校内或校外知名教授直接对大一新生开课,每门课人数不多,课程内容以主讲人自身的研究领域为主,采取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名师对话,领略名师的治学之道,让学生有思辨和科学研究的意识;四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向、成分有机地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去。比如:从问题开始,对问题答案的假定、求证,得出结果和结果的应用等;在讲授中不但讲述知识、理论的本身,也讲述科学家、研究者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以间接的研究概念。

  “专门性”的科研能力训练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具体的科研训练课程、训练项目和训练环节,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递进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开设科研论文指导课,一般放在一年级开设,有固定的课时保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有完整的课程方案,有课程实施监控与评价。具体讲授如何选题、调研方法和技术、文献索引规范、写作规范与技巧、学术道德等,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养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2)立项科研训练,一般在二年级进行。目前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面向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北京市教委把这个项目也辐射到北京高职院校,给了高职学生更多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机会。专项研究经费全部用于支持学生自主科研,一般和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学生自发组成3~5人科研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选题,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基础研究任务,或结合专业和兴趣确立研究课题,编写可行性论证、设计研究路线、明确人员分工、拟定预算、进行成果预期等。通过立项的项目,学生研究团队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独立进行项目实施、项目的执行与调整、中期检查、撰写研究报告、通过结题答辩。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支持、协调的作用,学生则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获得科研感悟,科学方法和技术得到完整训练,科研能力初步形成。

  (3)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一般在三年级完成。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环节,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环节,强调的是应用研究。高职院校一般对这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项目研究与顶岗实习结合,鼓励选题来源于实习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体验,在工作中回顾应用专业知识、技能,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视角确立研究课题,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是论文、解决方案、项目说明书、设计作品等,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

  “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认定和推广机制是指要给高职学生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共享、应用、推广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和成功感,让有价值的成果能够应用到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职学生的研究成果可能谈不上理论创新,但也不乏个别很有价值、很有启发的思想和观点;可能做不到实践创新,但从应用的角度还是有很多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成果,我们每年评选的优秀毕业设计有不少涉及行业、实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现实问题,问题解决思路、方案有很强借鉴性,设计作品类成果也有很大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多高职院校建有教师研究基地和研究成果“孵化器”,借鉴这种做法也应该建立学生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成果“孵化器”,两者既可以独立也可以共享,有专项成果推广经费、渠道、人员、宣传策略、利益分配政策等,支持论文发表,为发明创造申请专利,进行知识产权营销,向社会、行业、企业推广技术、方案和设计成果,以此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

  思考四:“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效能评价应坚持客观性原则

  “研学结合”教学改革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教学模式可称为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怎样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的教学样式,它是教学利用空间、时间、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与考核的总称。任何一种教育类型都有其主流的、适用于本类型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围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展开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学交替、做中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等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给予更高的期望,整个社会也对职业技能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职业教育毕业的人才与普高毕业的人才在行业、企业拥有更多的同等发展通道,关键是取决于职业教育要越来越多培养出既有技能优势,又有专业发展后劲,特别是能够在技能、技术领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实际的操作能力,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视野,能够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财经类工作领域不断变化的、非标准化的环境和具体情境,在充分占有、利用信息和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时是创新性的方案。“研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是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引入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工学交替等绝非替代关系,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服务于高职教育总的人才培养要求,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客观分析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劣势,“研学结合”教学改革应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批判和反思;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生亲历科研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让心智获得成熟。研究性学习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充足的研究资源和技术条件支撑,因此很难做到大规模的普及和全覆盖;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做比过去更多的准备工作,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还必须应对大量不可预期的问题,为保护和激发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介入指导研究的时间和程度很难把握;三是对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较难。一方面教学专家提出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因教师差异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费时费力不客观;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积累效应,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节实践探究

  一、“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应用

  (一)对“研学结合”的认识

  1.“研学结合”理念的内涵

  “研学结合”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2.以教学任务为载体的“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实施路径

  “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在课程中得以贯彻和实施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任务进行的。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逻辑见图4-2。

  “研学结合”是一种教学理念,本课程除了以若干个任务的形式布置教学外,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作文要有主线指导写作和贯穿全文一样。比如,对于已经讲过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经常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

  3.“研学结合”教学理念的特征

  “研学结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手段的扩展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特征。

  4.“研学结合”教学理念的目的

  通过“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在课程的实施,逐步改进教师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性学习框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训练和实践打好基础。

  (二)“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施和效果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秒入睡”也可能是睡眠障碍 你离优质睡眠有多远?
下一篇:《易经》:我们不怕困难有多大,就怕自己未战先怯,自己投降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