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西方教育理念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促进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尽管现代学校体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在教育学方面的教育发展已经被明确,在建筑学方面的教育建筑发展有统一的观点揭示教育理论同建筑理论之间的关系。
但不够系统,且该主题的相关论文及研究多见于建筑案例,例如关注于外部风格、造型而弱化内部功能演变和整体校舍布局,或是从务实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生理安全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相互促进。对于中等学校规划及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
已有研究对于中学校园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多数是以某一项目或个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国外学校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学校的案例较少,尝试较少,研究对象范围较小,覆盖面较窄,不具备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和总结。
国外标准中对生均建筑面积使用面积的规定往往较我国要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增加,二是质量上的变化。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发生到一定程度,突破原有事物的度,质变才会发生,由数量到质量、由宏观到微观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研究的总趋势。”
中学发展是一个可持续过程,往往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单纯扩大规模,会造成校舍物理环境质量的下降;而片面追求质量,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
我国政府也大力加强中学建设,不只是数量上的提升,也是质量上的提高。另外,现有关于中学的研究成果大多与现有的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相分离,现有案例往往走在研究之前。
又由于国家“新课改”的提出,教育理念更新,造成目前中学的校园空间环境被动的适应“新课改”。
而非主动迎合,设计师对于新功能的理解有差异,也是因为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何种空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较少有参考,设计时少据可查。
研究往往是针对已经建设的项目进行剖析与总结,这与大量的潜在的对中学提升诉求的现状不相称。
教育建筑的发展一定会从关注数量到质量,从基本功能到人文关怀,从经济效益到生态。因此,本文的中学适宜参照体系内涵主要针对“提质”,“增量”两方面。
学校建筑的发展与社会大的背景发展息息相关,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与价值取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他的利益相关者会对学校建设提出不同的看法:政府,单位,家长,学生都能对教育及学校建筑提出需求。
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要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教育理念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教育需求情况,指导这相关法规向着更有利于需求的方向开展,从而指导实践过程。
而建筑相较于其它领域,实践的成本要高出很多,面对教育需求,往往实践是跨过了规范法规的先决条件。
直接受到需求的指引而产出,此时的规范法规可能出现滞后,但也有了一定量的实践来反馈规范法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从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其共时性关系,从而揭示:当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亟待更新的需求。
现代学校建筑研究起源于欧美国家,英国是对现在教育展开研究最早的国家,1871年罗伯森,设计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寄宿制”学校建筑,但发展过程却相对缓慢。
教师首先挑选适合的学生担任导生,首先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领着一排学生围站在一个地方,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
英国“灯塔学校”于1998年开始试办,到现在已有近2000所,是推广经验的先锋,同中国的示范学校类型相似。
旨在学校可将其特色教学经验与其他学校分享,使其伙伴学校不断进步,也带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整个19世纪,美国的中学教育仍是以获得知识为主要目标。工业革命后的文实中学和公立中学是美国人的创造。
美国是德国后第二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而综合中学,通过开设公共课和几种平行课程,是标志美国社会特点的学校。
进步时期约翰·杜威就曾提出:把教师高谈阔论的课堂变为学生通过活动去获得知识的课堂,把学生静坐听讲的课堂变成儿童能随时移动位置进行活动的课堂,这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美国教育发展阶段较为清晰,但实际情况复杂,美国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直至现在也存在种族歧视现象,其教育发展亦如此。
美国“磁石学校”即是为改变这种状况而设立。20世纪上半叶,美国才真正开展了追求个人发展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迅速,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理念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及科学教育全民化两个理念,并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社会实用课程。
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完成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升华。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多个教育计划。
表明了美国对于其国内教育问题的意识即发展的决心,其正如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蒙德·金所著述的那样:“美国的教育发展更像是‘轮子上的实验’,变革层出不穷。相比英国,则被称之为‘勉强的革命。”
日本现代教育开始于明治维新,之前的实用性教育是在传统社会,通过僧人、贵族、武士家族等传承的知识,在江户时代各地设有藩校。
但仅限于家族子弟,普通百姓在名为“寺子屋”的学堂或私塾接受读、写、珠算等。明治维新后由国家进行了统一的义务教育。
并于1895年颁布了由国家指定的学校建筑设计指南和标准设计,此时的中小学教育建筑也是千篇一律、样式单一。
1879年-1886年,开展实用教学,在校园平面中加入了特殊教室:家庭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手工等。
1972年制定着眼于未来的新校园规划,日本有专设的“教育设施政策部”,受到西方开放教育改革的影响。
从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变,拆除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墙壁,换以轻质隔墙或可开启隔断,有利于教室空间大小的不同组合,有的在普通教室旁边设置功能教室。
此外,日本对校园占地面积有相关研究,鼓励多功能空间,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2003年修订《学校设施装备方针》、《学校设施的无障碍方针》等,推进了日本校园设施建设。
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辟了新型教育空间,特征是将普通教学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相连,形成具有一定可变空间的场所或群组。
二战后,日本为恢复教育,应对大量学生上学需求,按照非永久性使用标准建设了许多钢筋混凝土校舍。
日本随后注重可持续发展,希望学校是保存人们青春记忆的地方,这些校舍在后期的教育发展中进行改建、保护,并继续使用。
当下日本教育采取的双轨制策略,一轨由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帝国大学构成,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人才教育系统”,培养科学家,多为私立学校。
另一轨由小学和职业学校组成,为劳动人民子女服务的“劳动者教育系统”,培养普通劳动者,多为公立学校,想要进入日本国立大学,就读公立学校难度较大。
日本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多参考西方标准,更多的是由建筑形式引领教育改革,不过并不是完全仿西,保存了自己的一些传统,例如校舍中设置的换鞋空间,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增宽的外走廊,作为教室延伸的一部分等。
俄国专门用作学校教学用的建筑物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18世纪以前的教会学校和较高形式的学校大都是设立在做其他用途的建筑物中。
19世纪前40年,开设几所职业学校随着1825-1860年反动势力的到来而停顿。
沙皇在1800年建设的“平民学校”,走廊狭窄,教室狭小,采光不足,造成学生近视、驼背、疲劳,不能正常发育。
19世纪下半叶需要从事大工业生产的人数增加,工业发展,致使学校增多,但当时能够进入中学学习的仍是统治阶级子弟,广大工人和农民依然是文盲。
俄罗斯在1925-1934年修建学校时,出现了被称为“庞大的学校”,其以学校建筑物的体积作为分界标准,达到40000-60000立方公尺。
当时能容纳880名学生的学校建筑物体积约为16000立方公尺,我国超大规模学校以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数为3000人,班级数为48班以上,居于俄罗斯当时对于“庞大”的数据之内。
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俄罗斯教育发展的转折点,我国目前社会体制和俄罗斯相同,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体制效仿俄罗斯。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