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失衡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很多方面也凸显着现代科技的强大功能。科学及以其为基础的技术,成为当前知识的主宰和学校教育的对象,而人文教育则日益受到边缘化。

  科学,在现时代被广泛崇拜,它已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学校,有关科学的教育活动,有关技术的实践活动,充塞着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改变他们大学生活的最大力量,一种唯科学主义思潮在高校蔚然成风,科学知识不再只是工具,不再只是手段,而是大学里面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完善人性和引导人走向意义生存的教育也成为科学主义的主宰。

  在科学至上的时代,我们崇尚注重量化和实证的教育,注重将科学知识进行灌输,注重客观事实的最高价值,试图将教育科学化,行为科学化,迷恋于寻找确定的教育规律,而遗忘了教育具有属人的艺术特征,遗忘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这样,教育日益被技术化和程序化,它固有的智慧和情感特性遭到了遮蔽。

  科学主义的推崇使得教育由追求沉思和智慧的方式转向在量化与实证之中成为科学的附庸。在与科学纠缠与融合的过程中,教育培养人的精神人格的使命被弱化,而过分关注人的实用性;知识被撕成碎片——显然,这样的知识不是智慧。“当今的教育无论是在目的功能、方式方法以及精神层面都深深地印有科学与技术的烙印”。

  在科学主义主宰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只能使理性的工具属性被空前张扬,人在技术面前被彻底物化,这在教育中的表现就是目中无“人”,导致在追求人的工具理性的前提下,扼杀了生命的整体性。在唯理性的教育中,凸显着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而对人的精神成长、人格养成等人文素养的提升疏于关注,漠视了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追求。高伟指出:“现代人失去了他的精神家园,存在的基础已被打破。

  科学改变了一切,科学却无法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的精神空虚。这也许正是当代状况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当前,在高校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实,在存在主义模式下的大学理想,在应然上是“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带来自由,可以使人免于偏见和无知。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认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的责任等”。

  人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认知和价值判断,使他们具有人生的终极追求;而这需要回到生命的根——回到生活之中,回到人的文化之中,回到哺育自己的传统之中,回到中华的经典之中。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文明校园创建
下一篇:著名教授开会时去世,年仅57岁,死因真相曝光,生前身份争议大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