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文海南日报记者?杨道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他的一生,几乎揽尽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他是报界先驱,曾创办《时务报》《新民丛报》等;他曾是清华大学的国学导师,该校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其讲演时引用的《易经》;他是一位天才学者,被誉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写书总字数达1400多万字,被后人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他还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曾成功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家族传奇。他轰轰烈烈地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一生,是报效祖国的一生。他是第一个在文章里使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人。
一代舆论巨子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三岁时,祖父梁维清开始教他识字,主要以《四书》为启蒙读物。祖父让他了解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并经世致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祖父的教育对梁启超的影响甚深,他一生深具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极富社会责任与仁爱之心,他谨守祖父开创的家风,既在道德上严格自律,又不忘记社会责任。他从小就有意识地维护他出生的村庄的安宁,他侍奉卧病在床的父亲近二十年,关心家族中学子们的学业。1885年,12岁的梁启超参加科举,中了秀才,一鸣惊人。五年后,再考,又中了举人。1890年春,他奔赴北京参加会试,结识康有为,一见如故,对康十分钦佩,“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师从康有为,是他政治生涯极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出,群情愤慨,梁启超迅速动员各省,上折拒和议,掀起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在“公车上书”中,他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梁启超后来称这次事件是“清朝二百年未有之大举”。
“公车上书”的第二年,他和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并担任主笔。他像一个浑身充满能量的斗士,在积极为变法维新作舆论准备。而此时他所著写的《变法通议》等文思想明快,开一代之文风,对全国思想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举国激愤,梁启超与康有为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只有维新变法,方能挽救民族危亡!
第二年的6月,史称“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他和老师康有为一起成立强学会,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其间,他撰写了一系列如挟风雷的文章,“举国趋之,如饮狂泉”。靠着一支笔,他成为了一代舆论巨子,激荡士林。连洋务派大员、晚清名臣张之洞也不禁掀髯颔首。
然而,维新百日,变法最终失败了。亡命日本的梁启超重建宣传阵地,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大声呐喊:“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在新的阵地上,他撰写发表了一批内容新颖、思想新锐的文章。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让25岁的梁启超成为政坛一颗最亮丽的新星,并在后来的岁月中,在各方面爆发了更大的能量,成为一颗永发光芒的恒星。
“过渡时代”的意义坐标
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五年之后的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段祺瑞被迫辞职,梁启超也递交辞呈,决意退出政坛,从此将精力投入学术、教育事业,与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国学门“四大导师”。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过渡时代”。在这“过渡时代”的近代中国,梁启超在思想、学术、教育等领域均介入历史的肌理,成为“过渡时代”难得的意义坐标。
梁启超深深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给予他们无数的启发。
有评论家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和梁启超的“新民说”其实一脉相承,甚至路径都有些相似。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把小说抬高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鲁迅也是要以文艺(文学和美术)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在他自己,也主要是靠小说。
梁启超提出“俗语文学”,并把小说提到救国救民的高度。虽然这种说法未免把小说拔得太高,但梁启超自己确实在身体力行,他写了“新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尽管只有五回,但由此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的“新文学”取得了丰富的实绩和成就。
其间,梁启超开始着手承办中国公学,同时组织共学社和讲学社。在梁启超的领导下,讲学社先后请来杜威、罗素、泰戈尔等一众哲学大家。
梁启超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东西否定过甚,国学相比西方先进的科学,自有其特别的长处,这也正是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1922年,他完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这部名著,几年后又陆续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他讲“儒家哲学”,单是笔记,就编成了约5万字的《儒家哲学》一书。他有肾病,在协和医院动手术期间,仍抱病继续写作《中国文化史》。该书涉猎范围极广,分3部,共29篇,但凡关中国文化之一切事,皆包罗其中。
事实上,梁启超一直在示范我们,做一个开放的中国人,发扬我族文化的光荣,对全世界人类和文化,作点我们的贡献。
使用词语
“中华民族”第一人
梁启超先生一生爱国、救国、报国,他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精神让后人敬仰,他优良的家风教育,也一直是后世传扬的典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所著的《少年中国说》,跨越时间的齿轮,穿过悠悠岁月和历史的山河,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塔。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而对于这个词语,他大概也是阐释得最好的人之一。在给子女的信中,他除了“人格修养”,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学问事业”。
梁启超教育孩子有着极为稳定的心绪,和当今父母们的焦虑大异其趣,他常常对孩子们说,“求学不可太急”,当孩子英文考试不及格时,他会努力劝导孩子不要着急,而不是发怒谩骂。他教育孩子们做学问不必太求猛进,就像装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而是要“优游涵饮,使自得之”——他说这是“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的方法”。
梁启超说自己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且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症入协和医院诊治,诊断结果为一侧肾坏死,决定手术切除,而协和医院的医生却误切了另一侧好肾。术后发现,诗人徐志摩愤慨地主张起诉,并在报上批判此事。但梁启超决定不抗议,他认为中国人能学西医,已经是大进步,能在人身上开刀而人不死,已了不得,于是,他回应了亲友们的愤慨:“吾何为抗议哉!”实际上,他是顾虑当时西医本被大多数人怀疑,若抗议起来,国人更要因噎废食。在如此得失和死生面前,梁启超表现得如此淡然,可见其人格之境。然而,因为这误切的肾,此后的两年,他反复出入协和医院,但身体再难康复。加之其不曾停笔,著述不止,1929年1月19日,这位中国思想界的巨子,溘然长逝,终年56岁。
人物档案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上一篇:“直招军官”,等你入列!
下一篇:江西理工大学考研复试真题大纲参考书报录比分数线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