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古诗五首:清明祭扫各纷然,百年人世几清明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几千年来,在清明节气前后,在祖先的墓地前祭扫,缅怀先人,寄托思念,成为风俗。而此时正是节气清明前后时段,春天行进到最为蓬勃明丽的时期,山清水秀,风物清美,气候宜人,逝者长眠在芳草绿树之下,生者缅怀于细雨斜阳之间,而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情感的延展,都在这个时段深邃升华。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节在唐朝,就涵盖了寒食节,统称清明时节,所以很多写寒食扫墓的诗,也可以归纳为清明节的诗作。白居易曾有“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的诗句,证明在唐朝,实际拜祭扫墓,是从寒食节一直延伸到清明节的。

  那坟墓在城市之外的山地,寒食节谁家在山坡的坟墓前哭?

  风吹动了旷野,纸钱飘飞,那古墓连绵,一座座坟丘上长满了春草。

  白色的棠梨树在开花,白杨树笔直的树干,在抽着叶子。

  那巨大的梨花和白杨树下,每个坟墓,都代表了一个家庭的生离死别。

  只是那已经长眠在地下的人,大约是听不见地上的哭声的。

  只有萧萧的春雨,沐浴祭吊者的悲伤。他们哭累了,慢慢在黄昏的雨中离开。

  白居易是个明白人,人死,告别了现世过往,化作坟墓和泥土,果真有灵魂吗?这是很难判定的,至少在墓地中沉眠的人,生机断绝,沉入幽暗之境,是听不到人间的哭声的。

  但是,活着的人,有多少思念和伤心,必要如春雨一样的哭泣,那是一种灵魂的寄托。

  籍由相信和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安抚人世苍凉的孤独艰辛。

  活着,生活还要踉跄着继续。

  白居易这首诗,写出了清明祭祀的重要内涵,生者的情感思念和孤独的重要寄托。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垄。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北宋 · 胡时中《清明行 》

  记得小时候,父母健康时,清明节带我上坟扫墓。

  如今他们都故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

  在春风的吹拂下,往事联翩,这里江山依旧,而曾经牵着我手的父母,已经长眠此地,怎么不叫人怆然悲伤。

  儿子问我为什么这么悲伤?我说,你以后长大了,就知道了。

  你以后长大了,就知道了。

  这也是我的父母曾经说的吧。

  清明节扫墓,传统是以家庭血缘为单位,祭扫祖先,这中间有缅怀,有生命的延续,有对于自己和父母的鲜活记忆,有生命传承延续中的那种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情感。是渐渐感知自己从何而来,将归何处的生死观和情感观。是感恩父母,也是给予子孙最隆重的精神的寄托。

  而中国人对于家,对于父母,对于祖先的缅怀,代代传承,厚重伤感,但是却是极有价值。

  孩子,当你他年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你自然会懂得我的悲伤,也自然会懂得这悲伤里值得延续的厚重。

  清明节慎终追远,是对自己祖先的缅怀,也自然扩展到对朋友,族群,历史英灵的深切追思。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

  清明思上冢,昨夜梦还家。

  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

  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南宋 · 戴复古《清明感伤 》

  清明节祭祀和祭奠已经成为传统。当每年固定这个时段,给祖先上坟,形成了精神和心理的惯性,仿佛他们也一年一度,等待你的归来。

  中国人事死如生,对待亡者和亡者的墓地,有一种虔诚。我不在能为你们梳头,但总可以梳理你坟墓前的草,我不再能够听到你们的笑语,但总可以洒下一杯酒。你们生前盼望我归来,死后也是一样吧。这是多少中国人自古像候鸟一样,清明节飞回祖先的墓地,是为一种孝思和践行,是自愿的。

  斗笠遮住了漫天的春雨,但是遮不住我的愁。

  你们的儿子,清明节是多么想回乡,陪在你们的墓地边,昨天晚上还梦见自己回到家乡,正匆忙要上山去看你们。

  而现实是,儿子困在现实里,有事情在身,不能回乡啊,狂雨打着斗笠,催落了花朵,像我缭乱凄凉的心情。

  我多么想回到晋地我的故乡,我也知道你们也一定在伤心落泪,化作了松树上的雨滴,现在这泪滴就在我头上,我身上。

  在人生世路困顿坎坷的人,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父母的爱,哪怕他们已经不在。

  我很明白戴复古这种悲伤和缺口,哪怕是在父母的墓前睡上一夜,淋着半夜的雨,也能获得灵魂的慰藉,但是,这个清明,有思多困,人在他乡。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镫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南宋 · 高翥 清明日《对酒 》

  关于墓地,最容易让人产生生与死哲理性的思考。而人总是不免死亡和埋葬的。

  如果你是一个寂寞的亡着,日日夜夜对着无边的墓田,面对清明,该作如何想?

  白天,清明的祭祀纷繁,简直是热闹,惊动了寂寞的山头。纸钱燃烧飞起白灰,如同蝴蝶翻落在青草之上,而那些痛哭,如同泪血,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花。

  但是到了晚上,扫墓的人归去之后,这里又是什么景象呢?

  狐狸睡在坟墓上,显示这里向来荒芜少人,归于永恒的寂寞。而儿女都走了,他们哭过了,重新回到尘世温暖的灯下,说说笑笑重启生活。

  死亡是生命重大的终结,并不会有真正一个黄泉在地下,过着如同世上的生活。那些祭扫的酒,祭品,死亡的人如何能够享受到?

  珍惜生命吧,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短促的人生,尽情释放自己吧,满满喝下美酒,哪怕是醉了,也是生之滋味啊。

  实际上古人对于生死,有着很现实的考量,因为灵魂这样的事,是不可印证的。

  但是清明的祭祀并不可以缺少,因为那是最深切的愿望和寄托,也是人在愿望寄托里,对生死的清醒。

  

  “佳辰苦被风和雨,策马前村不可行。

  十载亲容还梦寐,百年人世几清明。

  江乡岁歉犹艰食,农亩春迟未力耕。

  更有垂杨袅烟雾,柔条万缕似愁萦。” 明 · 陈洪谟《清明上冢阻雨》

  有没有梦见过亡故的亲人?虽然解梦的说法古今各异,但是传统的中国人会告诉你,你的亲人想你了,你去烧烧纸钱,陪他们说会话。

  我愿意相信,是我亡故的亲人,想我了。

  清明节,有狂风和大雨,马行到前村,就被风雨阻拦。不是我不想去,是上山的路泥泞,根本不允许人马通行。

  我梦见你们了,我的父母,人生百年,我也年岁不永,还有几个清明可以给你们烧纸叙话?

  这两年也算流年不利,去年粮食歉收,今年开春晚,田原尚未春耕,我本想陪你们说话,可是又遇见这狂风大雨。倒是这山路杨柳,雨水充足,蓬勃繁茂,千丝摇曳,像极了我现在的愁怀。

  祖宗保佑开晴吧,让我一路策马去见你们,雨水不能再多了啊。

  中国人愿意相信,人生的幸福,都是祖先在天之灵的庇护,因为他们的爱从来就不因死亡而消散。也正是这种情怀,让人落魄孤独时,有精神的依靠,而在清明时节,更愿意身体力行,去给祖先扫墓。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鲜花墓地古今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清明节#

  古诗五首谈谈清明雨:天气清明新雨后,清明时节雨纷纷

  寒食清明古诗七首:寒食春过半,会接清明朝

  举报/反馈

上一篇:相传古灵鹫,佛国名长署
下一篇:恩智浦发布年度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强调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目标承诺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