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林专栏】张爱林:教学研究(52)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原标题:【爱林专栏】张爱林:教学研究(52)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节

  气

  / QingMing

  

  平凡中 显本色 细节处 隐深刻

  ——小人物形象的 “显”与“隐”

  文|张爱林

  单元设计背景

  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大概念是“凡人小事”。 选编的课文包括回忆性散文和小说。展现的是平凡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意在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引导读者关注普通人,他们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一样可以抵达某种人生境界。

  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有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所以,我把它定为 思辨课+写作课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1.通读本单元三篇现代文, 准确提取与小人物塑造有关的事件, 画出思维导图

  2.辨识 细节概念及细节描写种类,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小人物的情感态度。

  3.运用 鉴赏型批注法思辨主要人物细节描写中的“显”与“隐”。

  4.探究课文中小人物 塑造的方法技巧。

  5. 感受小人物 生活的不易与坚韧向善务实的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读本单元三篇现代文,准确提取与小人物塑造有关的事件, 画出思维导图

  2.辨识 细节概念及细节描写种类, 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 对小人物的情感态度。

  单元教学难点

  3.运用鉴赏型批注法思辨主要人物细节描写中的 “显”与“隐”。

  4.探究课文中小人物塑造的 方法技巧。

  5感受小人物生活的不易与坚韧向善务实的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

  单元教学课时

  八课时

  【单元教学板块】

  活动一: 理思路 绘导图

  活动二: 辨细节 析显隐

  活动三: 探反常 品意蕴

  活动四: 练技法 提素养

  

  教学流程

  活动一:理思路 绘导图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台阶》

  

  

  

  

  

  说明:这个环节永远是先让学生素读通读,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本单元三篇现代文的思维导图,准确提取与小人物塑造有关的事件。一般情况一课时一篇,然后老师出示单元示意图,学生再修改完善,有问题的当面提出,老师只做一个简单点拨。为后面学生选细节写赏析做铺垫。

  

  活动二: 辨细节 析显隐

  

  环节一:辨细节

  师:同学们,老子说得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单元写作内容重点是抓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辨识一番。

  屏显一: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往往能以小见大,画龙点睛,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旨、创设环境氛围等。

  屏显二:

  细节描写的种类:

  人物细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事件细节:情节、场面。

  环境细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屏显三:

  细节描写的方法:

  真实(有情、有度)

  典型(突出特征、表现主题)

  细致(特写放大、动作分解、修饰具体、综合感官)

  生动(锤炼词语、巧用修辞、妙用标点、想象曲笔)

  师:下面考考大家,辨识一下属于何种细节描写:

  屏显四:

  鲁迅先生的原稿,在上海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许先生倒很生气。

  师:这叫什么细节?

  生: 事件细节

  屏显五: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师:这叫什么细节?

  生: 环境细节

  ( 以下皆问一答一)

  屏显六: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细节描写要真实,有情,有度。

  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细节描写要典型,突出特征、表现主题。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 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 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 送到大门外,他 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 转身回去。 —— 细节描写要细致,动作分解。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细节描写要细致,综合感官。

  师: 米开朗基罗曾说:“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接下来,同学们进入第二环节,感受一番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 “上帝”作用。

  

  环节二:析显隐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自己独到的思考,150字左右,可用以下句式开头:我发现了(注意到或观察到) (某一细节)中的“显”与“隐” 。

  (学生写好后展示,择录几人如下)

  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

  屏 显:

  师示范一:

  我发现了“长妈妈”这个称呼细节中的“显”与“隐”。“长妈妈”,这三个字,是别人把“我”家前任保姆的称呼习惯性迁移到她的头上的。“长妈妈”既不姓长,也不高大;既无高颜值,也无妙身材;既不是绰号,也不是昵称;虽有称呼却无姓无名,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讲究给名字寄寓美好的期望。然而“长妈妈”,她没有反抗,心灵麻木。这是长妈妈悲苦命运的直接显现。但同时,我也发现了成年鲁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长妈妈尊严遭冷遇人格被漠视的深切同情。

  生展示如下:

  生1: 刘浩煊

  我注意到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这一细节中的“显”和“隐”。可以看出那时的社会像长妈妈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尊重的,她只能运用自己的心理胜利法找乐子,炫耀自己懂得多,阅历广。也隐含着成年鲁迅对阿长这种做法的同情。

  师:好,有代入感,谁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生2: 江心宇

  我注意到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这一细节中的“显”和“隐”。从“低声?说”“竖起”“上下摇动”“点着”等动词,我发现了长妈妈没有素质,没有规则,也从来不会害怕这样做的后果。隐含了长妈妈内心的孤独,她想和别人说话,也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她是质朴的,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特征。

  师:善解人意的心宇,解读到位,不错。继续。

  生3: 史晋溪

  我发现了长妈妈睡相细节中的“显”与“隐”。“大”字写出了长妈妈无礼貌,睡姿差,粗鲁无礼的性格。“摆”“搁”字,写出长妈妈无文化听不懂母亲善意提醒的心理。她完全把小鲁迅当成了一个“玩伴”,而不是“主子”,她是纯粹的朴实的,不拘小节的。隐含了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率真性格的同情和理解。

  师:谁还有独特的认识吗?

  生4: 冯馨瑶

  我也发现了长妈妈睡相细节中的“显”与“隐”。她身为女儿身,又是保姆身份,却无规矩,无礼节,显出无素养的一面。听到“母亲”提醒后,没任何改变,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阿长可能听到过无数的轻视与怨气声辱骂声,现在听到主人的好声好气,也自以为是嫌弃,变得麻木不再理会。幼时的鲁迅只是无奈。隐含了成年鲁迅对长妈妈的尽力理解与心疼。

  师:善良是一种才华,我也看到了馨瑶的善良解读。来,继续。

  生5: 柔子航

  我发现了长妈妈“喜欢告状”的细节中的“显”与“隐”。如“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不许”“告诉”表现出了长妈妈的饶舌多事,爱唠叨的性格。同时隐含了长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仁厚慈爱的情感。

  生6: 张入娈

  我发现了长妈妈讲古怪规矩细节中的“显”与“隐”。如“惶急”写出她的急迫不安;按理说大年初一第一句话是否是祝福语,放在现代人眼下无所谓,可长妈妈迷信规矩,映照了她当下生活的不如意。一连说了五个“恭喜”,也暗含了对小鲁迅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生7: 蒋沐阳

  我发现了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细节中的“显”与“隐”。在长妈妈讲长毛的可怕时,说妇女们排成一行,大炮就放不出来了。这显然体现了长妈妈的无知,这只不过是充当所谓的炮灰罢了,这里的“隐”,则是批判了当时的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

  

  师:是的,关于这个细节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

  屏显:第一个故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奕山,看到英国军队的炮火威力强大,认为当中必有邪术。他就怎么做呢?他想打仗时候如果能用马桶,装满女人的污秽物对准英夷的炮口,便能以邪制邪。于是用船装着马桶粪便冲过去,而当时的英舰看到此,并闻到水面臭气熏天的味道时,以为又是什么新式武器,下令开炮,将木筏马桶打的到处乱飘,英国舰队在海上横冲直撞,其结果可想而知,又是清军大败而归。

  第二个故事: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作战的时候,说狗血是不吉利的东西,谁家淋上狗血谁就要倒霉,就能辟邪。于是洒狗血开路,认为就能战胜洋人的机枪大炮,结果可想而知,而洋人实在想不通他们为何送死。

  (学生大笑)

  师: 真是可怜又可悲呀!而长妈妈给小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明显是荒诞的,但对小孩子来说不能不起敬意啊,原来,还能抵抗外敌侵略,实在具有伟大的神力啊!那么,成年鲁迅这样写其实是隐含着深层意味的,谁看出来了?

  生:蒋沐阳

  这 是对女性的一种污辱。隐含着鲁迅先生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师: 是的,当时女性地位低下,这是对当时社会不尊重妇女的控诉,认为女人是秽物,是当作秽物来使用的。有秽物在,就能够辟邪,所以大炮就放不出来了,成年鲁迅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反讽的手法。

  

  生8: 贺彩

  我观察到了长妈妈买《山海经》细节中的“显”与“隐”。“说了也无益”,显然“我”压根儿没有把得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她无学历无文化。后来真诚的阿长竟然买来了她理解的”三哼经“,三个字错了俩,可见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出现“奇迹”,写出了长妈妈天性纯朴善良。暗含了她有爱无处放,把“我”当成亲生孩子对待的仁厚与慈爱。也写出了大鲁迅的深切感激与缅怀。

  生9: 许可馨

  我发现了长妈妈买《山海经》细节中的“显”与“隐”。“霹雳”大词小用,“震悚”写出了我一眼看到书之后的惊讶,也暗含了“我”对长妈妈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态度的后悔。“一”“就”“高兴”““三哼经”可见她对这种漠视已经淡然麻木,仍旧热情对待。暗含了大鲁迅至今回忆时对长妈妈的深挚怀念与感激。

  师: 是的,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节,把小鲁迅当时复杂微妙惊喜若狂的心理完美显现。同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好奇与感激的洪流也滚滚滔滔涌出纸面。这颗充满爱的力量的硬核灵魂,是童年鲁迅生命中爱的能量的原典;她没有养育过亲生孩子,却懂得全力成全孩子的念想;这本小书更为小鲁迅埋下了文学种子,是最具根底的营养;她比真正的母亲更母亲,比真正的老师更合格。如此,怎能不让童年鲁迅消灭怨恨,产生真诚的“新的敬意”呢?

  

  好,来看下一篇《老王》中的“显”与“隐”

  师示范二:

  我注意到了老王与作者对话细节中的“显”与“隐”。当作者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很明显,答非所问,这是环顾左右而言他的表现,这是老王认为不能说不愿说也不必对人说的心理苦衷。隐含了老王生活的孤苦无依,既缺社会关爱,也无家庭凭靠,既无亲人相依,又无壮硕身体,他的生命就像那个破落大院随时可能塌败。但同时也隐含着老王对生活的热情与乐观,虽卑微活命,仍旧自食其力顽强生存,实在可敬!

  (以下为学生思考写作后的重点细节处的展示):

  生10: 张入娈

  我发现了老王苦难生活中的“显”与“隐”。老王进不去组织,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明显表现出了老王因为失群落伍而感到的惶恐、无奈和失落。表面上只是随口一提的感叹,实则隐含着老王深深的自卑心理。由于长期以来无依无靠,被社会打磨,被社会压迫,他痛苦,感叹,贬低自己的价值,或许他年少意气风发的好强心理此时早已消失,只留心底的一声呻吟,体现了杨绛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生11: 李昕萱

  我注意到了,老王愿为“我”家带送冰块并要求车费减半这件事中的“显”与“隐”。从“减半”收费,“大一倍”,“冰价相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老王以简单直接,实实在在的方式向杨绛先生一家表达谢意。表现了老王的老实本分,善良诚实,对我们一家的帮助是真心诚意的,并不要求回报的。

  师:“隐”含了什么?看出来了吗?

  生12:申冀宇璇

  隐含了作者一家生活条件也是很差的,也隐含了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关心感动了老王,他们都是好心人,相互帮衬着活下去。

  师: 是啊!大家刚刚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就说:(生齐读)

  屏显: 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生13: 韩佩燃

  我注意到了老王与作者对话细节中的“显”与“隐”。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时坚决不肯拿钱,当作者坚持给钱时,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一个“哑”,一个“悄悄”,显现出了老王怕伤了杨绛面子的质朴与善良。同时让读者隐隐感觉到杨绛一家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生活水平已经到了每况愈下的地步,处境艰难。

  师:是啊!令穷人老王都唏嘘感叹,不忍要钱。

  生14: 朱诗涵

  我注意到了老王眼部疾病细节中的“显”与“隐”。“年轻时候不老实”,这是一个恶毒的猜测,没有任何实证。如果说“田螺眼”已经显出极大不幸和苦难,那别人的言论何尝不是雪上加霜?这背后也隐藏了老王太过老实,乃至有点懦弱,甚至是麻木。

  所以他封闭自己,不去理会如此谣言。而杨绛则合理猜测他是因为“营养不良”或“得了恶病”。体现了她对别人言论的反对,及对老王的同情。

  生15: 王湛翔

  我观察到了老王临终前给杨绛先生送香油送鸡蛋细节中的“显”与“隐”。“直僵僵”“镶嵌”两词,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地病态。一个“送”字代表的是对我们的真诚谢意,体现了他的淳朴善良。“数不完的”不仅仅是鸡蛋,更是老王的知恩图报,浓情厚意。

  师: 不错,领略到了老王的内心本真。谁再来展示一下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16: 冯馨瑶

  我发现了老王重病时外貌描写细节中的“显”与“隐”。“直僵僵”“镶嵌”体现出他的骨瘦如柴,细腻地描写,侧面写出了老王疾病缠身的痛苦情形。他一无亲人依靠,二无财富,三无健全身体,乐观的心态也拯救不了这凄惨的老人。“简直像棺材里倒出”写出老王生不如死的感觉,“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个可怕画面的想象,何尝不包括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生活得像老王一样的人呢?隐藏的是作者深深的怜悯无奈之情。

  师:是啊,老王何止是老王一人?馨瑶小小初一不简单,看出了文字背后的深意。

  

  师:看来同学们在这一环节尽到了最大努力,不错,暂且聊到这里。来,展示第三篇《台阶》中的“显”与“隐”。

  (就重点细节展示几则学生发言)

  生17:张宸玥

  我注意到了父亲建台阶放鞭炮的细节中的“显”与“隐”。“双手没处放”写出父亲心情的万分激动与急切,他多么希望有人过来和他握手,连连称赞一番啊,可现实是残酷的,写出父亲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哪里会有那么多目光呢?无非是父亲对自己身份上的一种执念,为此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他的背是驼惯了的”一辈子的习惯又怎能轻易改变?隐含着父亲最终没有收到预期中的掌声的落寞。写出了“我”对父亲的心酸与心疼。

  师:谁还补充吗?

  生18: 冯梓凡

  从“尴尬的笑”还可以看出老父亲的不自在,他无法接纳自己,他已经习惯低头做人,物质上再有多少,精神上永远都是苦命人,生动写出了父亲刻在骨子里的自卑,文章也提醒人们物质生活上的改善,不等于精神台阶在提升。

  师:一下子接触到了生命的本质,很棒!

  生19: 曹鑫跃

  我观察到了柳树枝摇晃细节中的“显”与“隐”。“高高的”“专注”“飘来飘去”,显现出了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旱烟的飘来飘去”,写出父亲内心情绪的复杂微妙,梦想始终萦绕不去,折射出父亲因为心愿与追求一时不能实现的苦闷与不甘。

  师:很棒,老师也写了这段的理解,我们交流一下:

  屏显: 师示范:

  我发现了父亲在桃树绿荫里远望别人高台阶的细节中的“显”与“隐”。“一棵桃树”让我们想到“旧房子”就是自由自在的桃花源生活的隐喻,恬静快乐,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受世俗世界影响的生活。而“几棵柳树”“摇来摇去”,就像欲望的帘幕一样隔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贫富世界。“旱烟雾飘来飘去”则隐喻着父亲挥之不去的欲望。“嘎嘎地敲一敲匆忙地下田去”则意味着父亲极强的行动力。此刻的父亲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着粉桃绿柳般的青春光泽,梦想不成,决不言罢,实在可敬。

  生20: 张楚柔

  我发现了父亲过年洗脚细节中的“显”与“隐”。从“板刷”一词中,我们知道父亲不用香皂毛巾,是因沙子过多,得用板刷才能刷下来,写出父亲辛苦无比。“一盆泥浆”“一层沙”就是父亲整整一年在田地泥土里奔波劳作时大地的赠礼。隐含着父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生21: 张曼祺

  我注意到父亲摸黑踏泥的细节中的“显”和“隐”。“艰难地挑着”“滚满了露珠”“一起一伏”的节奏,突出了父亲踏黄泥时的喜悦和激动,卖力与兴奋,满足与期待。“天没亮”到“早晨的阳光”写出父亲工作时间之长,耐力之大,隐含着对地位提升的信心之足,以及对家人的浓浓的爱。

  生22: 张珈玮

  我发现了父亲建好台阶后动作细节中的“显”与“隐”。父亲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几个叠词,显现出了父亲对台阶即将建成的急迫心情。也隐藏着父亲日思夜想的愿望即将达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劳就要兑现的狂喜与激动。

  生23: 朱诗涵

  我注意到了建好新台阶细节中的“显”与“隐”。父亲的“憋住不磕”,父亲的答话“口误”,父亲的“挪台阶”以至挪无所挪的尴尬与不自在,写出了父亲的手足无措。背后隐藏的是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低眉顺眼”惯了的父亲仍然无法踏上新的台阶,他那股满怀热情的倔劲儿始终无法接纳别人无视自己的事实。

  活动三: 探反常 品意蕴

  师: 同学们,这个“显”与“隐”的话题我们暂且聊到这里,整个过程中,大家竭尽全力表达自己的理解,让老师很感动,但三篇文章中还有一些关键之处大家还是没有触底完成,接下来,我们再玩一把,看能不能让我们的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

  

  

  

  屏显:

  同学们,你发现了三篇文章的反常之处了吗?请大家从三文的 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再次探究一番。

  (学生积极寻读思考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择录几则如下,对话过程省略,发言中有老师点拨痕迹)

  生1: 程珽峻

  我发现了标题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反常的地方,你看,阿长是一个没文化没见识甚至粗俗的保姆,而《山海经》是一本极有文化色彩文学价值的神奇的经典,放在一起极不相衬,形成反常。但恰恰是长妈妈解决了小鲁迅日思夜想的难题,从此启发并打开了他的文学想象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埋在鲁迅心灵深处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

  生2: 张家豪

  长妈妈是保姆,应该守住职业本分好好伺候主人家小孩才是,可是母亲暗示她睡相不好时她还变本加厉不听劝,这里形成反常。说明长妈妈根本没有把小鲁迅当作小主人,而是当作一个小玩伴,当成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来对待的。侧面写出她的率真直爽的性格特征。

  生3: 韩佩燃

  从标题阿长与《山海经》来看,主要内容应详写阿长怎样买来这本《山海经》,可作者却偏偏把过程省略,却用大量篇幅写阿长的无知可笑无文化无见识,形成反常。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恰好能鲜明地突出阿长的不容易,阿长的高大形象。

  生4: 许可馨

  我发现了《老王》结尾部分有个反常现象。老王送鸡蛋香油时说自己不是要钱,可是当“我”执意要给时他攥着钱艰难离开了。很反常。我觉得他是想让杨绛安心,放心,因为他明知道自己生命垂危了,钱用不上,临死时把鸡蛋香油都送过来了。

  生5: 左佳鹭

  《老王》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还说两人一路上说着闲话,说明两人关系很亲近与其他人不同。可是最后作者却说很愧怍,这两句形成反常。因为之前写老王不管送冰送病人还是送香油鸡蛋都说不要钱。可是“我”每次都硬塞给人家,我就觉得杨绛始终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位置,没有像老王一样把对方当作家人一样看待,所以作者认为很愧怍。

  生6: 贺彩

  《老王》结尾部分提到的老李我觉得有些反常。你看啊,前面提到老李是经常代老王传话的,说明他们关系很好,这里写“我”碰到老李询问老王病情时,老李却说“早埋了”,显得很冷漠,我认为这样的冷漠是针对杨绛的,因为过了十多天了,他觉得杨绛也没去看望老王一眼,偶尔碰见才问一声,竟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老王能在死之前拖着病体送香油鸡蛋,杨绛缺乏起码的人情味儿,她的同情大于老王的真情,给人居高临下之感。

  生7: 朱诗涵

  《台阶》开头部分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按正常情况修高了应该很自在,可是第27段说“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总觉得”反复写两次形成反常。就是说他物质的台阶目标达到了,但精神的台阶目标无法达成。所以要想满足精神需要动力得来自内在,而不是外人的评价。

  生8: 魏文骏

  《台阶》结尾部分写新屋建成后,父亲的头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而之前写父亲每一根细发都随着踏黄泥节奏一起一伏,这里形成反常。我觉得是父亲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尊重地位,老了,不光是年龄老,精神也老了,行动也老了,心情很复杂,让人生出同情之心。所以我们要善于肯定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不随大流不跟风。

  

  /

  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可贵,很有见地,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老师在某些问题上是怎么认识的,以此进一步提升我们解读文本的能力。

  屏显一:

  老师见解:

  关于为什么不是用“阿长”做标题的问题:

  因为阿长这位目不识丁的文盲与《山海经》这本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奇书是有着巨大反差的,而且阿长买《山海经》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高潮部分,在人们潜意识中,阿长可以和很多事情产生关联,但唯独与《山海经》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这样写既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给人一种温煦之美。强烈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所以不能用“阿长”做标题。

  屏显二:

  老师见解:关于杨绛为何“愧怍”的问题:

  我觉得作者认为:和老王相比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至少“我们”还活了下来;至少我们有家庭有亲人,而老王才是被命运剥夺得最多的那个人;而且老王送香油鸡蛋时我竟然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面,没有想到他根本用不着钱,所以特别懊悔自责,有一种罪恶感;老王把我们当作亲人相处,当作在这世上最牵挂的人,他临终时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我呢,仍然没有做到最好,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真正的亲人看待;所以作者的愧怍是对自己神性要求达不到的一种愧怍,只有善良的人才觉得自己幸运满足,懂得感恩。不善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还不够好,不公平。她的愧疚恰恰是因为她太过于善良。她的这种愧怍是人性的至善至美。

  屏显三:

  老师见解:父亲修建好新台阶后为啥手足无措?

  他一向低眉顺眼惯了,一辈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象着建好后有一天能够扬眉吐气,众人仰望他,但他不习惯,好像自欺欺人的感觉,但“我”没有变呀,所以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满足尊严的需求,一方面又感觉空虚无着,找不到内在精神台阶应有的位置了,塌掉了,垮了。因为这不是自我内在的动力,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的欲望,所以,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尊重该有多么重要啊!

  师:同学们,关于《台阶》最后一句的理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王君老师的解读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理解力,请认真精读:

  屏显一: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哀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见王君:《〈台阶〉 的结尾是败笔吗?》

  屏显二: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决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王君

  活动四:练技法 提素养

  

  师:同学们,综合三篇课文的小人物,他们都是从“小”中见出精神之“大”的,那么“小”,表现在哪里?“大”又表现在哪里呢?

  生七嘴八舌:

  小:地位之微,权利之无,财物之缺,经历之苦,无名望,无背景,无影响力,平凡而有弱点。

  大:

  自食其力,敢与命运抗争,勤劳善良,质朴勇敢,踏实务实,平凡仁厚。

  师: 可以说,他们都是孤勇者,都是找到人生超级意义的英雄。最后,我们再次整合三文信息,选择一篇写一首课文诗,怎么样?大家可以仿照《孤勇者》歌词的形式,抓住细节,直抒胸臆,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学生思考写作,老师巡视点拨指导修改,各摘录一则如下:)

  任柯垚:

  你是“我”永恒的白月光!

  哦,长妈妈,

  你无颜无尊无姓名,

  却有大海般澄碧的深情;

  你无财无产无文化,

  却有天空般辽阔的率真。

  爱你祝福的橘光,

  爱你可笑的掌故,

  爱你古怪的繁礼,

  爱你笨拙的睡相,

  爱你买书的称呼,

  爱你递书的模样。

  爱你去天上的街市前,

  提灯照亮了“我”的文学路。

  此前,“我”曾是你顽皮的差评师,

  此后,你是“我”永恒的白月光!

  罗彝凯: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啊,老王

  爱你半价带送冰,

  怜你隐在小胡同,

  敬你病入膏肓仍把蛋油送。

  你的人生

  被吱呀的生活三轮死死碾压;

  你的幸福

  被命运的方格子破布紧紧包裹;

  你的为人

  却永远质地纯朴端严持正。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闫嘉鑫: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哦,父亲

  爱你力能扛鼎的肩,

  爱你在绿荫里瞭望的眼,

  爱你起伏在晨雾里的发,

  爱你倾听鞭炮炸云时骄傲的脸,

  爱你闪着玉米面光泽的新台阶。

  造吗?造啊!以最疯狂的信仰。

  累吗?累啊!即使岁月压塌脊梁。

  终于,你老了,失去大力士风光,

  终于,你眼神黯淡,迷失了方向,

  但新台阶仍显现你毕露的锋芒。

  至今犹记得你古铜色脸庞,

  至今仍嗅得到你血色黑污,

  哦,父亲!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下课!

  

  /

  作者简介: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 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责任编辑:

上一篇:尊重个体差异,打造优秀人才:体验式学习如何融入体育教育当中?
下一篇:原创清华的姚班,北大的图灵班,他们都去了哪里?二班生数量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