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15
手机版

  原标题: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学生抵触思想政治课的原因

  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情感教育有待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

  高中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爱国情感十分强烈,也非常渴望了解党和地方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思想政治情感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作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器和调节剂,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育学生情感意识,增强情感调适能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对情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容易忽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情感教育开展遇到阻碍,使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思政课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理论汇编成类似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容易使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

  有些思政课教师把课堂当作摆立场、喊口号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喜欢拿着书本唱高调。

  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既空洞乏味又脱离生活实际,还不能与时俱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期待。

  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在思想政治课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盲目采取硬性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形式和知识内容产生厌学心理。

  部分思政课教师创新性不够,教学方法有待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众多领域。

  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科思想理论动态,敢于针对学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善于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发展问题。

  思政课教师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不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一味的生搬硬套是不行的。

  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节思想政治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高中都更加注重升学率,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和绩效评比时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

  许多思政课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或是进行练习和测试,企图让学生把课本知识烂熟于心,取得高分。

  这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得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脱离生活实际。

  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还会降低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容易引发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情绪。

  部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强,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过程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主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然而在现实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常常被忽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我讲—你听”或者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这使得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

  对于那些思想政治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差异性去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就很难使这些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如果不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难度分明、具有梯度的习题,就很难提升这些学生的学科素养;没有亲自帮助指导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止步不前,容易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心理。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特色的打造,提升个人魅力,增强自身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政治教师,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学生具有连续、持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而缺乏亲和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教育环境因素。

  在社会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学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

  无论是教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还是高中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都会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

  因此,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当前教育环境密不可分。面对西方思潮,思政课地位还未足够凸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不断以各种形式向我国青少年渗透西方价值理念,企图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国的目的。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擅长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以极为隐匿的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视线。

  他们在发生重大事件或社会民生热点时散播和宣扬不良思想,往往会放大自身的合理性,刻意回避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部分,日渐侵蚀并瓦解年轻学生的思想,降低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并不时尚,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

  他们容易被针对社会主义地方的敌对势力所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和困惑,被西方势力误导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进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学心理。

  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我国高中学校并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仍旧秉持着“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

  没有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学习理科,认为只有理科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选择文科。

  其次,有的学校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理科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上也“重理轻文”。众所周知,每天上午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最难上,因为经过一上午或一下午的学习,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这一时间段高度集中。

  本来学校安排课程应该“雨露均沾”,尽量避免将一个学科课程集中性安排在一个时间段。可是。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安排课程的老师往往是先排语数英等主要学科,再排理化生学科,最后的政治课就只能用来“补空位”了。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间长期集中在这一时间段,这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了思政课的学习效果。

  同时,思政课教师本身带班较多,学校安排课程却并不考虑老师的体力情况,常常让思政课教师连续上三节课、四节课,中间没有休息时间,这也使得教师在后面课堂教学中很难保持激情,更不用说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

  不仅如此,甚至有些学校在高二文理分科之后,采用直接取消或压缩思政课学习时间的方法,来保证数理化生等科目的学习时间,以此来提高理科生的学习成绩。

  可见,在高中阶段的整个课程安排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较低,这不仅严重削弱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损害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无形中助长了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厌学心理的滋生。

  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应试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出一批有用的人才。

  但其片面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容易忽略关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性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不仅需要贯穿到思想政治课整个教学过程。

  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来支撑。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忽略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被边缘化,还使得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不仅压缩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频繁安排知识测试,而且只用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容易让学生陷入只要考前突击就能学好政治的误区,也会使一些思想政治课考试分数很高,道德修养素质却很低的同学受到老师的称赞。

  学生为了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机械地接受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疯狂地伤记硬背,采取题海战术拼命地刷题。

  长此以往,高中生成了会做题、会考试的机器,反而丧失了最关键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不仅有违学习的初衷,使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同时还容易使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山东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保证每周1节劳动课
下一篇:小白必看丨2023年会计事务入门科普、晋升渠道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