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帝诗话一则|高昌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17
手机版

  

  清朝嘉庆帝诗话一则

  高 昌

  著名文史学者卜键先生记叙清代西北地区唯一状元王杰生平的新著《清风之华》,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前不久,郑欣淼先生和卜键先生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清风之华》进行的学术对谈,也非常引人注目。

  卜键先生嘱我为《清风之华》写首诗,我于是次韵清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为王杰送行的两首律诗,写出两首习作。嘉庆帝的《送王杰归韩城诗》,是从网上搜索下载的。其中第一首如下:

  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

  枢庭久值宣纶綍,讲幄昔从授简编。

  归里先参天上佛,杖乡共仰地行仙。

  期颐福寿增康健,紫禁重来赴叟宴。

  诗是虚龄八秩的王杰告老还乡之际,嘉庆皇帝赠给他的。第四句“讲幄昔从授简编”格律为“仄仄仄平仄仄平”,是个明显的孤平句。整首诗用的是平水韵中“一先”韵部,可是第八句尾韵字的“宴”,在平水韵中分属霰韵、翰韵、铣韵,但都不属于“先”韵。皇帝疑似是出韵了?诗中不避孤平,尚有先例可言,而径直出韵却委实有点任性了,让晚生颇难理解。

  写次韵诗的时候,我感觉不好延续这个韵部错误,就自己在作品中改易为“天”字,换韵笼束全篇。我的《读卜键先生<清风之华>有感,次韵爱新觉罗·颙琰》,是这样写的:

  一去沧桑二百年,心存贞素志存坚。

  前朝遗事开新著,卜总高才振续编。

  人物经营真有道,功名取次幻如仙。

  兰台青史纷纷也,留得清辉曜昊天。

  诗歌末尾,加了一个小注,说明“颙琰原作尾句以宴为韵,疑似出律”。随后在网上传给几位友人,同事云川君读后给我来信,说:“我怀疑‘宴’字可能是‘筵’字之误。‘筵’字应该就合律了吧?”云川君的推测耳目一新,让我颇启疑窦,豁然开朗。而为了更准确弄清“宴”“筵”之惑,我又请教了首倡故宫学的著名学者郑欣淼先生。先生托人查询,终于在嘉庆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中查到这两首诗,正式的诗题是《送原任大学士王杰归里成长律二首》,其一的第八句是“紫禁重来赴叟筵”,果然用的是“筵”字。看来嘉庆还是遵守格律的,并不因为是皇帝就在诗词格律上自我任性。

  

  他在“筵”字后特意又专门注上了“我宴”二字,并解释说:“皇曾祖肇举千叟,皇考曾两次举行,实乃熙朝盛事,养老隆仪,为千古所未有。予拟于己卯年六十万寿敬昉。前规踵行,此典以敷仁寿之休。维时王杰年臻大耋,优游康健,计可重赴阙廷,预斯恩宴。”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经举办千叟宴,邀请各地耆老进京赴御宴,作为一种“养老隆仪”。康熙和乾隆用的名称都是“千叟宴”。嘉庆不好改换这个专有名称,可是为了协律又只能用“筵”字,他就只好自己再特别说明一下,意谓标准名称应该还是“千叟宴”,诗中所用的“筵”字是来替代“宴”字的。

  嘉庆的“己卯年六十万寿”是1819年,王杰归乡是1804年。可惜他归乡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而清代自嘉庆以后国力逐渐转弱,其实也再未举办过千叟盛宴。从他的一首《告诸臣》,也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当的并不轻松。诗曰:“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以此可见嘉庆时期的国步艰难之状。所以嘉庆诗中表示期待将来邀请王杰进京赴千叟宴,以敷仁寿之休,最后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

  清代皇帝多喜作诗,其中以乾隆作诗最勤,用力最多。他是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去世的,当年的正月初一他还写了一首七律《己未元旦》,正月初二又写了一首五律《望捷》,可以说是一生写诗,身后共留下4.3万余首。清嘉庆帝的诗歌虽然达不到乾隆的纪录,但也有《味余书室全集》《御制诗》等留存,诗作共有11760余首,数量委实也不能算少。清帝诗词颇被一些今人诟病,但这些“今人”不一定花力气研究过这些诗篇,有可能仅仅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其实清帝诗词,现在已经成为清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参照。他们的诗词以及诗词周边的序跋注,目前已经成为清代史料的重要内容。试想,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怎么会蠢到经年累月坚持去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呢?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现象,还是应该用工匠精神去认真探寻,而不能像矮人看戏何曾见那样,只是随人论短长。

  学界有以诗证史的说法,通过嘉庆的这两首送行诗,我们也能侧面推断出清史的某些具体细节。感谢《清风之华》的机缘,使我得以认真研读嘉庆的两首诗,获得一份新的认知和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不要轻易对别人的东西说“不”字。

上一篇:山东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全力维护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运行
下一篇:初一数学成绩不好怎么提高,这六点可以参考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