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翻红”,无数国人傲娇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最近,国风总是火爆网络,成为热搜上的常客。

  比如河南卫视之前的《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让大家体验了盛唐的繁荣与魏晋的风流。

  前几天更是新推出了《清明奇妙游》,把古人踏青春游的生活展现在荧幕上。

  

  比如被网友们来来回回盘了十多年的《甄嬛传》,到现在还有无数源源不断的二创勾起大家的回忆。

  

  国风每上一回热搜,都勾起观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古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没有手机电脑,没有飞机汽车,在很多人想象中,古代文人的生活大概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多无聊有多无聊。

  但实际上,看了古诗文才发现——

  古人的生活,比你想象中有意思得多!

  01

  吃货的满足感,光看着就觉得好笑

  近来,圆滚滚的大熊猫花花和擅长越狱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频上热搜,俨然成了网友们云养的娃。

  

  而远在美国的大熊猫丫丫的归国之路,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弦。

  

  但可能没人能想得到,九百多年前,熊猫幼崽曾经靠自己的可爱逃过一劫。

  众所周知,苏轼是个吃货。

  当地方官的时候,当地的村民送他点新鲜罕见的食材,自然是个常见的事情。

  他在凤翔当判官的时候,有一回,一个村民送了他一只“竹公式”,憨态可掬,吃起竹子来风卷残云。

  村民把它认成了竹鼠,送给苏轼尝鲜。

  

  以为是竹鼠,其实是熊猫

  苏轼看它还小,便在家附近圈养了起来。没过多久,这只“竹鼠”越长越大,事情逐渐不对劲了:

  哪有竹鼠能长那么大只啊?

  他在诗里写道:

  “野人献竹公式,腰腹大如盎。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两牙虽有余,四足仅能仿。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苏轼看这圆滚滚的动物长得可爱,又这么容易就被人抓住,心生不忍,最后还是把它放回山野之中。

  

  后来苏轼研究专家张志烈教授考证认为,这里的“竹公式”可能不是竹鼠,而是幼年的大熊猫:

  “根据苏轼诗歌的情态描述,这一动物不是寻常的竹公式,而应该是大熊猫。就是说,由于罕见,估计苏轼混用了动物的名字。”

  还好熊猫幼崽实在惹人怜爱,这才逃脱了成为苏轼盘中餐的命运。

  不过,其他的“食材”可就没这种运气了。

  苏轼被贬之后,烹饪美食和创作诗歌几乎成了他难得的消遣,于是,他走到哪就吃到哪,让人看了口水直流。

  

  四川的苏轼雕像

  虽然古代黄州算不上富足,甚至有点穷乡僻壤,但苏轼在这里发现了绝佳的食材:

  猪肉。

  富贵人家流行吃羊肉,穷人家又不知道怎么烹饪才能去除猪肉的腥味,苏轼左思右想,做出了广为人知的“东坡肉”。

  他高呼“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还在《猪肉颂》里写道:

  “净洗铛注,少著水,柴头注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

  后来被贬到海南,更加荒无人烟了,“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该怎么办?

  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苏轼再一次发现了当地的美食,靠海刚好吃生蚝,就连我们想象中的“黑暗料理”也成了他的盘中餐: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可以说,苏轼发现了无数美食,同时也是美食治愈了贬谪途中的苏轼,让他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吃货的人生,真的很容易满足。

  

  生蚝

  就这样,人们眼中又苦又累的贬谪生活,在苏轼这里却能变成又搞笑又充满趣味的美食发掘。

  甚至有时候看着诗文都想问一句:

  你们古人的生活,怎么能这么有意思啊?

  现在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累了一整天,能有一口炸鸡,喝一口热汤,再整上几根烤串儿,一下子就又有干劲了。

  02

  什么都写成诗词,只会害了你!

  衣食住行,是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苏轼写吃的,顶多让人馋得流口水。

  但有些诗人生活中啥事情都往诗文里写,有的让人看完笑得肚子疼,有的直接眼前一黑,只想拉着他们衣领哀嚎:

  什么都往纸上写,只会害了你啊!

  

  这其中的卧龙凤雏,当属梅尧臣和辛弃疾。

  大多数人对梅尧臣的印象,还停留在语文课本里像《鲁山山行》这样清新高雅的作品: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又或是《古意》里面坚韧的诗句: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但深挖他的诗集之后就会发现,梅尧臣,有点东西。

  他毫无诗人的包袱,真的什么都敢往诗里写,哪怕是吃喝拉撒。

  有网友扒拉出梅尧臣写过的一首《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字里行间仿佛有味迎风飘来,属实让人脑子里嗡嗡作响: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

  

  有人不信邪,翻遍梅尧臣的诗集,发现他的选题可比现在的自媒体还要丰富,美味的河豚就不必说了,就连虱子、蜘蛛、甚至是打喷嚏都能写到诗词里。

  比如他在《扪虱得蚤》里写道:

  “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

  哪怕知道魏晋时期“扪虱而谈”的典故,如今看来还是让人瞳孔地震。

  

  这些选题放到现在,也是相当炸裂的。

  实际上,梅尧臣写这些日常生活中被边缘化的东西,倒没有想要恶心人的意思。他当时想突破宋诗“理趣”的边界,追求一种奇特与生活化的诗歌。

  不过可能有点太超前了,以至于一千年后看起来都觉得有点离谱。

  至于辛弃疾,那倒没写出这么有味道的东西,只不过他的诗词里细细琢磨之后,能发现不少好笑的事情。

  比如撒酒疯。

  辛弃疾喝完酒以后醉倒在松树边,跟松树说话,“问松‘我醉何如’”。

  聊完一阵后怀疑松树要来扶他,还动手推了松树,“以手推松曰去”。

  

  大家看得捧腹大笑,但同时也感慨于他喝酒的原因——

  要不是壮志难酬,何至于在这里酒后和一棵树吐露心声呢?

  但他经常能发现周围人的趣味,写得活灵活现。

  晚年隐居上饶农村时,辛弃疾看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的生活意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岁月静好的乡村生活,充满童真、童趣,让人看了不由心生羡慕。

  除此之外,还有些诗词也令人忍俊不禁,感慨这些古人个个都是人才。

  比如说把贪小便宜写得活灵活现的: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还有没钱买酒,就打算把路边长得像铜钱的榆荚叶子摘下来当钱用的。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古人写不出来的。

  03

  国风背后,是鲜活的文化

  不得不说,这几年来,大家真的对传统文化爱到了骨子里。

  不管是各种朝代、各种题材的古装剧,还是走进诗词、成语和各色典籍世界的文化节目……

  人们从诗词歌赋和影视里看到各式各样的衣装和饮食文化,感慨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不由心向往之。

  其实,诗词对于当代人来说,绝不只是单薄的文字。

  更不是能够用功利衡量的东西。

  

  我们如今喜欢读诗词,喜欢看古人写出来的文章,不仅仅是想传承这份厚重的文化。

  更是因为这些诗词文章背后,是一个个诗人鲜活的生活,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

  之前春节档电影《满江红》,题目来源于岳飞的作品《满江红》的词牌名,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首遗作重现于世的过程展开。

  原本沉寂于纸上的文字,被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被全军传颂,也让无数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诗词和文章是古人们的“朋友圈”,传递着他们的人格和梦想,也呈现着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等待大家发掘。

  也正因此,长久以来的生活意趣被保存在诗歌当中,时隔千年还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

  就如同喜欢美食的人,在看到苏轼诗词文章里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时,不仅能够跟随古人的脚步一饱口福,还能够感受到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旷达心态。

  而那些喜欢从文字里想象诗人形象的人,也能从那些被忽视的文字中拼凑出完整有趣的文人生活。

  

  我们今天看着梅尧臣的“屎尿屁文学”眼前一黑,但爆笑和感慨之余却不会觉得他名不副实,反而会由衷地觉得:

  我居然能在诗歌里看到这种东西,这是我不花钱就能看的吗?!

  一千年过去了,这些古书里的文字还在被重读,那些挥洒笔墨的诗人还被所有人铭记。

  事实证明:

  真正鲜活的文化,总会被看见,总会被记得。

  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看见古人的智慧和快乐,看到他们的乐观与坚强。

  这也是我们重读古诗文,最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

  1.中华书局 《苏东坡全集》

  2.看熊猫 《熊猫趣闻丨苏轼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

  3.梅尧臣 《鲁山山行》《古意》《《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咏蜘蛛》《扪虱得蚤》《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4.辛弃疾 《西江月·遣兴》《清平乐·村居》

  5.佚名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6.岑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最不推荐的10所医学类高职院校,实力实在不敢恭维,千万别入坑
下一篇:引导更多大学生成为“新农人”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