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孙颖

  仲春时节,深圳繁花似锦、生机勃发。

  从建设优质学位到深化课堂课程改革,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到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监测评价督导体系到深化综合改革……伴随着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吹响,被国家赋予诸多改革重任的深圳,正阔步向前,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深圳市召开的2023年全市工作会议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深圳教育先行示范,强化教育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

  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与城市同频共振,短短40多年,深圳教育就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跨越,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化城市教育体系,走出一条超大规模移民城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圳路径。

  新时期,深圳教育被国家赋予很多改革重任,教育发展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有专家表示,深圳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前瞻思维、战略眼光、创新理念、务实作风,聚焦真问题、给出真策略、开展真行动。

  高质量发展,既是动态发展过程,也是长远发展目标。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支撑教育优质发展的“四个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引领与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总体实现较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建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建成教育开放合作高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范例。

  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城市发展能力、构建支撑教育先行示范的“四个体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五项发展改革任务,并重点谋划“五育并举”育人工程等十大工程,向教育高质量发展发起冲锋。

  二

  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满足市民“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期盼。

  深圳是经济特区、创新之都,办好教育对深圳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丰富先行示范区内涵,意义不言而喻。

  与不少地区生源下降、学校数量减少趋势不同,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最快。虽然近几年深圳学位建设力度空前,但高供给仍难以满足入学高需求。

  为化解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短缺问题,2020年深圳启动“百万学位”攻坚战,从土地保障、制度建设等具体层面真抓实干破解学位建设难题,并持续在学位建设中跑出“加速度”。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深圳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直面家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期待。深圳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深圳不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每一所新建校,坚持“办一所,优一所”。同时,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名校辐射引领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至2025年,全市将组建80个基础教育集团,覆盖全市每一所公办中小学校。还积极探索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水平均衡。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将55%的义务教育学位、38%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子女,比例在一线城市中最高,让“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宣言,有了最深切的体现。

  三

  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课程、课堂是核心。

  以改革和创新为魂的深圳,如何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如何在深圳科学、有效落地?“双减”“双新”等全国必答题,深圳如何精彩作答?

  发挥思政教育牵引作用,并用好深圳经济特区思政课“活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面向社会和学校遴选、委托开发上千门“好课程”;开展“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研究”“学生创客室”等评选,探索形成多样态的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样例;建成50个示范性创新教育实践基地、100所智慧校园、200个学生创客实验室,打造创新教育特色……

  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深圳积极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的理念,形成以课程形态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圳路径,涌现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课改先锋学校和教育实践模式,无数学子也在国内外各种舞台绽放光彩。

  近些年,深圳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并以落实“双减”“双高”“新课标”等为契机,推动课堂、作业、评价等深度改革,做实发展内涵,推动深圳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迈上新台阶。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体卫教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美育之城”、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双减”……2023年深圳教育将出台一揽子举措,发展素质教育,深入落实“五育并举”和“双减”,做实发展内涵。

  四

  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重要支撑。

  深圳超常规学位攻坚的背后,是深圳力补短板并未雨绸缪高位谋划的决心和魄力,更是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提升先行示范区教育基础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但大量新学校“开门迎新”,教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教师质量,实现“办一所,优一所”?老学校又如何实现教师质量跃升?

  深圳创新打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办中小学当教师的渠道等,实现师资来源多元化,通过直聘、选聘等绿色通道,灵活引进各类名师骨干;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率先向学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针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提升工程等,努力锻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深圳教师队伍整体呈年轻化、学历高、职称高、来源广等特点。

  2023年深圳教育工作要点中透露,要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深入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名师工程”;推进广东省“新强师工程”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修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办法,加强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完善校长、教师发展体系。强师资的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强支撑。

  五

  教育要高质量发展,要创新还要坚守。

  新时代,深圳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更加凸显:在基础教育界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培养有创新素养和能力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不断对教育带来深刻变革的今天,教育究竟该怎么做?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乃至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与变革,无疑是解决上述诸多挑战的最佳答案。

  被国家赋予诸多教育改革重任的深圳,率先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开展实践探索和突破,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作业设计优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和轮岗交流等诸多创新实践经验,获得国家部委推广……

  诸多学校也因地制宜,在治理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和扎实实践,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为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泉。

  创新与坚守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赢得教育未来。所谓创新,即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而所谓坚守,则是坚守教育本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将他们培养成最好的自己。就像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笃行不怠写华章,踔厉奋发向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圳正大步向前。“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梦想,也正在深圳更快、更好地落地。

  ■链接

  2023年深圳如何推进

  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出台《深圳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公办园人员管理与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推动1—2个区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增托位7000个。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2023年新组建25个基础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稳步推进“大学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合理多样化就近入学。推动1—2个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加快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出台《深圳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实施方案》,创建10所以上国内一流特色高中。出台《深圳市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管理办法》,健全自主招生机制。全面梳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成果,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

  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出台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实施6大行动,加快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加快新高校筹建,推进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并完成主校区一期竣工交付,开工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加快建设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一体化推进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建设。推动成立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各专项委员会,深入推进高校课程互享、学分互认工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人才联合培养。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进高端发展

  召开全市大会,出台加快推动深圳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达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加快推进深职院深汕特别合作区校区建设。完善职教集团建设模式,推动中-高职教育集团在国内引领示范。支持指导中职学校建设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群。

  引导民办教育规范提质

  控制民办义务教育规模,健全民办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监管。坚持公益性导向,实行差别化扶持,稳慎有序推进分类管理改革。开展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加强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按需发展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

  加快推进区级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建设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硬件配置,推动残疾适龄儿童入学安置率达到100%。积极推进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矫治等专门教育工作。

  推进终身教育开放多元发展

  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推进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探索建设各类教育衔接贯通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制度,推动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规范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监管。

上一篇:两个专业首次纳入“三一”招生 浙外“三位一体”正式开考
下一篇:强基计划报考百问百答来了!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