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咏春》:平凡人是聚向英雄的那道光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4-22
手机版

  ▲舞剧《咏春》剧照。(演出方供图)

  4 月 15 日,原创舞剧《咏春》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再现 " 无师无对手,镜与桩中求 " 的武术魅力。舞剧以同名电影拍摄为发端展开双线叙事:" 戏外 " 剧组在片场的紧张拍摄与 " 戏内 " 叶问赴香港打拼的艰辛经历并行展现、无缝切换。舞武融合的创新表达、浓郁唯美的岭南风情、富有创意的舞台空间,让现场近 1400 位观众大呼过瘾。据悉,《咏春》上海站首演卖出了全部加座,连今晚的临时加场都已售罄。

  " 在你的心目中,英雄是什么模样?" 舞剧《咏春》总导演韩真、周莉亚透露,舞剧创作正是从这一句看似简单的叩问开始,塑造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 " 中国英雄 " 形象,传扬以 " 扶弱小以武辅仁 " 的尚武崇德精神。" 在《咏春》中,我们更希望通过两个时代的对话,讲述平凡人的英雄梦,展现中国人朝着理想‘追光’的信念。"

  以舞释武,一招一式凝聚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一束光穿透时空界限,将年迈的 " 追光者 " 带回当年拍摄电影《咏春》的情境。错落的楼景装置在舞台上缓移慢转,化为一处拥挤逼仄的旧式街区,身穿黑色长衫的异乡人穿行在忙碌的房客之间。剧中,叶问的故事始终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初到香港,他一手抱着 " 咏春堂 " 牌匾,一手提着空空的米袋,脸上写满彷徨无措;面对挑战,他背负双手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为咏春打开一扇门;尾声,他亲手摘下匾额,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

  咏春拳源于南派武术,以 " 小念头 "" 寻桥 " 和 " 标指 " 等构成极具特色的拳法套路,叶问是咏春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咏春》全剧高潮舞段是叶问与四大派掌门 " 对阵 " 的场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动作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再加上音乐烘托和光影变幻,让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13 分钟的 " 打通关 " 片段曾登上哔哩哔哩(B 站)跨年晚会,累计播放量超过 265 万。

  从《风中少林》《舞经》到《醒狮》《舞术》,艺术家们对舞武融合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步。而《咏春》的创作难点恰在于怎么融合拳法路数与舞蹈身韵,带给观众一种新鲜的视觉体验。" 编创舞蹈时,我们选择了更直接也更困难的路,着重以双人对战的形式呈现武术的打击感。" 韩真说," 这就好比是非常特殊的双人舞,每一个把位都要精心设计,才能顺畅贯穿下去。演员们必须通过严格的身体规训,重新学习气息、发力,既体现出武术的刚猛和迅捷,又要控制动作的力度与距离,避免受伤。" 事实上,两个多小时的舞剧时长还要求演员合理分配气力,抓紧候场的每一秒钟积蓄力量,才能在舞台上打出中国功夫独特的 " 爽感 "。

  " 叶问是我的童年偶像,没想到演他会这么难。" 剧中叶问扮演者、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常宏基坦言,自己没有咏春基础," 光学拳就花了一年多时间,最难时每天练习 6 个多小时。" 正式开排后,《咏春》剧组封闭式排练整整 4 个月,合成 23 天。面对体力与心力的双重考验,常宏基反复提到了 " 精气神 "。通过长久严苛的训练,武学理念逐渐浸没了身体。他开始了解那个时代的错综复杂,揣摩当时叶问的心理活动,进而将源于内心深处的力量注入一拳一脚中、呈现在一招一式里。" 只要心中有了‘叶师父’,处处都是‘底牌’。"

  重构舞台,跨越时空奔赴心中的 " 武林 "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光是由无数个平凡人塑造的。" 舞剧《咏春》场刊中这样写道。

  创作《咏春》之前,韩真、周莉亚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许多人对于武术的印象来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特别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因此,她们在《咏春》的剧本中采用了 " 戏中戏 " 的方式——观众直观看到的是剧组拍摄电影《咏春》的片场场景,而电影镜头则指向叶问奔赴香港的那个年代。

  在剧中,深圳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张娅姝分饰电影导演和八卦掌掌门两个角色。她认为,电影片场这条故事线突破常规,将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的身上。" 英雄虽然站在光里,但他仍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而电影剧组中人也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寻求内心的一束光。" 基于这样的艺术构想," 叶师父 "" 灯光师 "" 女导演 " 等主要角色越发饱满,而 " 猪肉荣 " 等配角的形象也更加鲜活。

  " 双线叙事 " 不仅拓展了舞剧 " 众生相 " 的边界,还让观众能以 " 上帝视角 " 窥见创作者内心的图景。"《咏春》讲的是武术精神,但更多展现的是平凡人。在这部剧中,两个时代的人相向而行,彼此呼应共振,最终交汇舞台,融于一体。他们因‘英雄’聚拢,由‘追光者’展开,最终落在‘理想’。" 周莉亚说," 这不只是指《咏春》剧中的‘电影工作者’,还包括所有艺术创作者、幕后工作者。虽然时空变迁,但追寻梦想、追寻光的精神依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两个时空,是一个开创性的表达。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闭合,所有服化、场景、灯光都随之分裂与聚合,共同构成《咏春》复杂的叙事模态。" 从创作理念上讲,这是我们对重构舞台空间的又一次探索。"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韩真、周莉亚采用重叠、倒叙、快进的手法,打破固有常规的时间线;在《只此青绿》里,她们通过数个同心圆的层层推进,在呈现 " 展卷 " 过程中实现穿越古今。"《咏春》‘戏中戏’的交错切换,比《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更困难。但是,创作者的本能就是突破自我,所以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

  记者获悉,《咏春》此轮全国巡演获订单近百场,今年 3 月剧组从深圳启航,走过长沙、东莞、珠海、北京等地,主创团队在每一站都对作品进行微调修改。创作者不断否定自己、推翻自己,倾尽全力去追求更强、更快、更好,本身就暗合中国功夫的精神内核。4 月 15 日下午 3 点,记者看到距离《咏春》上海站首演不到 5 个小时,剧组仍在精益求精调整打磨。坐在导演控制台旁,韩真聚精会神地不放过每个细节,悉心指导演员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舞台感觉:" 要想着跟自己打,因为对手就在你的前方。"

  作者:宣晶

  编辑:施薇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33年万余幅摄影作品定格两岸发展见证同胞情缘
下一篇:全球最小!人工心脏公司冲刺IPO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