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危险的叛逆期,也是不可错过的最佳塑造期,把握这三点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有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叛逆、厌学、爱玩手机打游戏、不爱学习、成绩很差、不听我的话还爱顶嘴,该怎么办?

这位家长描述了问题的基本情况:

我孩子今年16岁,以前小时候还是很乖巧听话的,可前一段时间,我工作忙疏忽了他,由于没怎么管他,他就在外面鬼混,染了一堆坏毛病。现在总是找我要钱和他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去KTV,或者去打游戏,不给就偷偷趁我不注意拿钱。孩子的学校老师也经常找我谈话,说他最近很叛逆,上课偷偷玩手机,成绩直线下降,还经常逃课,叫我对孩子用心管一管。可我现在是说教他,他当没听见,还总是是顶撞我,有时候说多了还会跟我吵起来,我也动手打过他,但是没什么效果!我现在真的心好累,真的不知道怎么教他呢!我这个家长当的真的好失败啊!……


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到了青春期突然变得十分叛逆?

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自身力量太弱小,对父母的依赖与崇拜程度也高。他们的认知与心智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自我意识也没有被唤醒,所以,比较容易遵从父母的意志,压抑自己的想法、感受与需求。

那些只看见孩子表现而忽略孩子内心需求的粗心父母,对于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渐渐变化是看不出来的。

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孩子在这个阶段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是之前的成长环境问题造成的,尤其是6岁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恰当造成的。

如果孩子冰山下的自我意识一直被压抑,没有出口,久而久之,一定会爆发。听话,只是表现的暂时平静。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特别是一些长期受父母意志控制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被严重压抑。到了青春期,寻找自我的关键时期,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弹,很多问题与冲突就这样爆发了。

压抑越严重,反弹就越强烈。

就像这位孩子,在家长眼中,从小听话乖巧,长大后问题全部显现出来,但家长关没有意识到,以为孩子突然变得叛逆,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怎么管导致的结果。

他依然按照小时候对待孩子的方式进行管教。不料原来可以见效的“管教”却已不再管用,甚至还遭到了抵触:

孩子对他的说教只当没听见,甚至当面顶撞与家长争吵;和朋友打游戏,上KTV,要钱不给就背地里偷偷拿,打了也没有效果,让家长感觉自己好失败。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已经和小时候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身体已经长大,心智还没有真正成熟。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却空前强烈,觉得自己本事变大了,要求独立、尊重与自由,父母再也不能用以前的那种方式来管教他们了。

李玫瑾教授说:

3-6岁,是性格养成的初始,同时也是“能耐”还不够大的时候。这时候他任性,胡闹,顶多在地上打个滚儿,哭哭闹闹,不会造成太大的后果。

但是,要是等孩子青春期了,你再管教,那时候,他长高了,也有力气了,一冲动就会做出格的事情。他有一百种方法跟你闹:寻死觅活、离家出走、以死相逼......

她还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老教授找我,说我这儿子天天跟我要东西,17岁了,只要不满足就扒着窗户说我不活了,我要死。

这父亲说你快下来,我明天给你买。

今天手机、明天电脑、后天游戏,什么MP4、耐克鞋、自行车……

总而言之,他父亲拿他没脾气,最后问我怎么办,我说晚了。你现在不给也不行了,你就给吧。

他说给不起怎么办呢?我说那你就熬吧。”



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同时也反应了孩子成长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与规律。

很多孩子在儿童时期没有处理好而留下的心理问题,都会在青春期爆发出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中40-50%来自于基因,50%-60%来自于成长环境。

这个成长环境因素,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这就是为什么从小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感受,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


家长首先要放下简单粗暴的打骂、控制等管教方式。

否则只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叛逆,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一位孩子在留言中说:

你们父母以为打我们骂我们,我们就能听你们的,真是搞笑!

这句话也代表了许多青春期孩子的声音。

就像上述那位家长,打骂对孩子已经不管用了,反而引发孩子出现更多的问题。

那是不是孩子在人格形成的6岁前没能得到很好的照料,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呢?

也不是,只是我们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并根据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来调整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处于独特的发育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各脑区的连接正在快速发育。负责驱动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快速发育,从青春期的10-12岁开始,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负责控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则要到20-25岁左右才会完全成熟。

正是这两者之间的发育不同步,导致了他们容易冲动、喜欢冒险、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表现。

但同时,由于青少年大脑的最显著特征,是通过调整脑区间的连接来适应环境变化,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因此,他们具有强大的可塑性。这种特殊的可塑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利于青少年在认知思维和适应社会化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容易催生危险行为和严重精神疾病。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问题时会表现出一些不可理喻甚至极端的行为等,都是青春期很常见的问题。

因此,青春期是危险的叛逆期,同时也是最佳的塑造期。过了青春期,再想改变孩子,难度就会成倍增加。

我们要把握好青春期这个孩子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不要放弃这段最佳的亲子陪伴与教育机会,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危险期,并找到人生方向。


家长要根据孩子在青春期的不同阶段的特征,来调整相处的方式。

一、青春期初始阶段(10-12岁)

此时,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变,从原来的权威中走下来,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1、学会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信任。

在平时沟通中,父母要注重传递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和指责。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放下对抗,将家长纳入到自己的阵营中,对家长打开心门,并听取家长的建议。

否则,如果家长无法取得孩子的信任,接下来的教育就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

2、尝试让孩子为自己人生的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此时孩子的自主要求比较强烈,总想摆脱家长与老师的管教与控制,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为自己人生的各种决定做选择,给他自主权。

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在选择前深思熟虑,选择后承担风险。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行为才会开始步入理性的通道,减少冲动的可能性。

当孩子学会了如何做决定,他的焦虑和烦恼就会减少许多。

二、青春期全面爆发(13-15岁)

这时期的孩子情绪剧烈,容易激动。心情很容易在"非常好"和"非常糟"的两极切换,暴躁和抑郁往往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孩子的这些情绪,常常来自于在社交方面的压力。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同时又因难以准确把控同伴的想法而苦恼,如果遭受同伴排挤或孤立,就会痛苦抓狂。回到家里,这种情绪就会转化成莫名其妙的脾气。

1、父母要给予孩子理解与接纳。

当父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时,他就有了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内心就会平静很多。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惑和逆境,就会主动与父母沟通求助,父母也能及时掌握孩子情况并帮助孩子。

2、平等沟通,帮孩子解惑。

感觉到孩子情绪或收到孩子求助后,我们可以积极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尽量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自然展开交谈,如果孩子不愿意讲,不要强迫。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说起,如果学习是孩子敏感话题,就避开它,只聊别的话题。

如果孩子主动谈到学习,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倾听和理解,不要评判。

如果孩子不愿意透露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主动向孩子说说自己的经历,当我们坦露了心声,孩子也会更愿意向我们打开心结。

三、青春后期(16-18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冒险。父母对孩子正常的探索可给予鼓励,但对于孩子的冒险行为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引导的过程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温情,这能让孩子在做冒险决定时,多一点牵挂,少一份冲动。

心理学家在观察中发现,即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15岁才开始变得亲密,冲动冒险行为也会大大低于那些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

青春期,是父母修补之前育儿过程中的缺憾与漏洞的最后机会,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坚持,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稳定的爱的滋养下,渐渐找到自己的意义与方向,让自己的行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

上一篇:你对素质教育有什么误解?他为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大声疾呼”
下一篇:一、素质教育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