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宁夏地区的书院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对后世有何影响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明清时期,书院向西北、东北地区发展。明代宁夏,军事一直占据主导,朔方书院等因地制宜,试图培养文武兼备之人才。

  清前期,宁夏政局趋向稳定,本地官员多兴文重教,外地学者与本地绅士共同讲学于书院,宁夏书院快速发展。同治时期的回民起义后,宁夏书院对于教化回民、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作用,出现了像归儒书院这样专门招收回族子弟的书院。

  晚清书院改制,众多宁夏书院改建为学堂,为宁夏教育近代化做出贡献。宁夏地处西北边陲,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难以长期稳定。

  

  在诸多不利条件之下,宁夏书院在规模、数量上注定无法与内地相比,但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战乱多发的时代背景、汉回等少数民族杂居的社会结构,最终形成了极具边地特色的宁夏书院。

  以今日宁夏境内古代书院为研究对象,深挖有关史料,探讨宁夏书院的创办背景、发展过程、教学与山长选聘、经费来源与使用及书院改制等问题,能够对古代书院在宁夏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明清宁夏书院创建的时代背景

  书院的兴衰往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纸质书籍的逐渐流通,读书人大量增加,书院登上历史舞台。北宋统治者在官学不兴之时倡导书院建设,尝试以书院替代官学角色。

  

  南宋理学家面对金兵南侵、世风日下的社会局面,于书院传道授业,力图重建社会秩序,书院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明清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书院教育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推广。

  宁夏地区不断变化的军事形势、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基础以及地方官员对文教的重视等因素都让宁夏书院在发展历程上具有特殊性。

  文教事业能否兴盛,与地区局势是否稳定关系密切。从明初到宁夏第一所书院的建立,历时170余年,持续动荡的社会局面是宁夏书院迟迟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初五十余年宁夏地区局势仍然战乱多发,故官府对文教事业不大重视,这是清初宁夏书院没有立刻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明代不同的是,宁夏在清代并非边境要地,不需要时刻防范少数民族侵扰,这就使得宁夏在清初经历较短时间的局势紧张后便处于长期稳定状态。随着宁夏撤卫建府的完成,书院终于迎来了比明代更大的发展。

  宁夏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也是书院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明代宁夏北部在农业的带动下社会各方面均有所发展,书院的创建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当地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相比而言,明代宁夏南部对文教的重视程度还略显不足,虽有书院创立,但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相关史料记载亦不多,这种局面到了清中后期才有所改善。

  在当时宁夏官员眼中,书院已被看作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在这些地方官员的积极努力下,养正书院、朔方书院等书院相继落成,使书院在宁夏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清代宁夏书院的新建、重建工作主要由两类官员主持进行:一是非宁夏籍官员在宁夏或西北地区任职期间参与书院建设;二是曾在宁夏书院读书学习过的宁夏籍官员扶持本地书院建设。

  

  二、明清宁夏书院的特点

  明清两代,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势头强劲。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统计,明代共新建、复建书院1962所,其数量已远远超过唐至元书院之总和。

  清代书院数量更上一层楼,共计4365所,书院发展达到鼎盛。顺应书院大发展之势,宁夏书院在明清时期不断涌现。

  明代宁夏书院的发展基本与全国书院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明代书院在经历洪武至天顺朝百年沉寂后,从成化、弘治朝开始逐渐复兴,书院数量逐年递增,至嘉靖朝,明代书院发展达到最高峰,年创办书院平均数已达13.244所之多。

  

  在此背景下,宁夏地区相继出现了养正书院、固原书院和朔方书院。之后的隆庆、万历两朝,书院虽不及嘉靖时期发展迅猛,但也延续了较好势头。万历初期,宁夏地区又新建了固原城南书院。

  明末受国家内忧外患、统治者禁毁书院之影响,书院发展遭到重创。此时的宁夏书院再无新增,并随着明朝的灭亡一同衰落。

  明代宁夏书院尚处萌芽阶段,数量仅是个位数,但书院的由少到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宁夏多年未有书院之格局已被打破,宁夏书院的总体特征也开始显现,这些有利因素为日后清代宁夏书院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代,书院继续向新疆、吉林、内蒙、黑龙江等边疆地区发展,覆盖范围已达清朝18个行省。在此背景之下,宁夏书院又有了新的发展。

  除了清初顺治朝实行抑制书院发展的政策以及清末书院改制这两个时期外,宁夏地区几乎每个时期均有书院兴建,这与明代仅有嘉靖和万历两朝有书院创办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宁夏书院的发展速度虽不及书院发达省份,但与自身相比,已有很大进步。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书院数量与日俱增,大有普及之势,书院制度也日趋完善,从稚嫩走向成熟。

  

  随着官学化程度加深,明清书院多集科举应试、学术研究、育才等特征于一身,而各个地区的书院又根据自身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因素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清宁夏书院亦是如此。

  宁夏书院的发展基本贯穿了清朝始终,总体平缓,并无太大的波动,除顺治和咸丰两朝外,其他各朝均有书院创立。雍正、乾隆时期和同治、光绪时期可以看作是宁夏书院发展的两个小高峰。

  三、明清宁夏书院的教育活动

  南宋以来,伴随着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发展,书院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六大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而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

  

  教学是中国古代书院培养人才最直接的途径,而考试则能起到敦促学生学习的作用。明代宁夏书院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理学讲授,蕴含着经世致用的思想。

  清代宁夏书院则偏重应试,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考课日趋完善。晚清宁夏书院因时而进,西学加入到书院教学之中。此外,书院优美的教学环境往往有净化心灵、升华思想的效果,明清宁夏书院对此亦有体现。

  藏书与讲学、祭祀是中国历代书院均十分重视的三大教育活动,“可以说,没有书,确切地讲应该是没有纸本、印刷之书,就不会有书院出现,书院是印刷技术进步亦即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书院与书籍关系密切,书院藏书为师生日常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书院藏书丰富与否不仅关乎教学质量,而且能从侧面反映出一地文教是否兴盛。

  书院内部人员按职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山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人员,书院日常授课、学术研究、藏书刻书、祭祀等活动均由他们共同组织完成。

  还有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如监院、董事等,主要负责书院人事调动、经费筹措与支出等方面的工作。在书院日常运行的过程中,这两类职事缺一不可,是相互协同的关系。

  

  书院经费是指为了书院开展正常的活动而投入和消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生徒膏火、山长修脯、房屋修缮、购置书籍等方方面面均涉及经费。

  经费是书院命脉所在,为隆德县临泉书院捐设膏火的知县黄璟曾感叹:“膏火之资不设,课试举遂寝,而学舍因之倾圮。”可见,书院要想健康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如何确保经费充足、能否做到收支平衡是历代书院建设者都关心的话题。

  四、宁夏书院的改制及历史贡献

  清末,面对西方先进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冲击,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封建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大变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这其中,书院改革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从洋务运动时期新型书院的兴起,到戊戌变法时期书院改学堂的尝试,再到清末新政后书院改制的全面推行,书院这一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组织终于完成了向近代化的转型。

  宁夏书院尽管发展过程曲折,但在明清两代地方官员和士人的积极努力下,还是在宁夏大地生根发芽,对宁夏的文教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院改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晚清教育改革思潮、书院自身弊病凸显以及西式教会学校对传统书院的冲击都促使着书院不得不做出改变,逐步向近代教育模式转变。民国以前,宁夏北部虽有教会学校,但影响很小,促成宁夏书院改制的主要是前两个因素。

  

  第一、影响宁夏书院最终走向改制的是晚清教育改革思潮。第二、自身弊病凸显也是书院走向改制的主要原因。

  宁夏书院出现于明嘉靖年间,经历 370 余年发展,至清末改制之时已成为宁夏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对健全宁夏教育体系、培养本地人才、改变当地民风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书院文人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方志编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清末,宁夏书院改为学堂,以崭新的形式继续为宁夏教育近代化发挥余热。

  

  结语

  在国家脱贫政策扶持下,宁夏日新月异,教育较之以往已有巨大改观,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完善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应了解书院、认同书院,使其促进当今宁夏教育发展。

  如何让传统书院中的优秀成分更广泛地融入现代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使传统书院教育与宁夏现代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天津退休人员每年交360元医保费,是怎么一回事?来龙去脉说清楚
下一篇:吉林医药学院成人高考报名流程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