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人才的“烟台机遇”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5-31
手机版

  原标题:链接人才的“烟台机遇”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4月18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以下简称“半岛分会”)在烟台正式开幕。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人才与创新的枝叶,又一次在烟台“生根”。

  在这里,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院士、外国专家组织代表、人才机构、海外高端人才(团队)代表等300余人齐聚,论创新、谈人才,签项目、谋合作,用国际化视野,搭建起烟台科技创新和人才品牌“新高地”。

  在这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协同融合,为烟台市乃至山东省增进国际国内创新和人才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注入了更多创新动能。

  在这里,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订《加强国际人才智力合作与交流战略框架协议》,烟台将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永久会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人才成果展示平台、国际合作舞台。

  近者悦,远者来。以盛会为契机,从烟台出发,共赴“创新、融合、同创、共赢”的春之未来。

  “磁场效应”尽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半岛分会上,“磁场效应”尽显。

  看规格,作为全国规格最高的国际化人才交流盛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人才智力交流、人才精英荟萃的重要平台。半岛分会设在烟台,得到科技部外国专家司、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山东省科技厅、山东人才发展集团、国内外专家组织的大力支持。

  看嘉宾,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纽约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加拿大皇家工程学院、加拿大皇家学会、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等机构的十多位国内外院士出席大会,部分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

  看活动,大会立足国际化和全球视野,现场为烟台市科技局等4家单位“外国专家书屋”授牌,并举行中俄、中俄白合作共建机构揭牌仪式,签约国内外人才合作共建项目11个,举行境外专家组织供需洽谈、中俄“海工装备智能‘智’造”、光电与化工融合发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烟台生物医药等4个专场活动,搭建起烟台市重点产业链及创新资源与海内外人才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实现交流合作、共赢发展。

  据悉,本次大会是继202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成功举办后的又一次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盛会。本次大会上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署《加强国际人才智力合作与交流战略框架协议》,将烟台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永久会址,推广山东、烟台科技创新和人才品牌力量。

  科技部外专司二级巡视员蒋德华对此次大会表示期待,他说,山东科技雄厚,创新环境优渥,人才工作机制体制灵活,在吸引集聚海外人才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很多有亮点的经验,“今天聚集烟台,开展成果推介、技术对接、人才洽谈、学术研讨,希望能深入探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设计,树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格局,在创新发展上迈出铿锵一步。”

  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军在致辞中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思路,围绕人才、产业、创新、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目标,建好用好各类平台载体资源,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高地。

  优势产业备受瞩目

  踏春而来,共谋发展。

  会上,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等烟台优势产业备受瞩目。

  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我和团队提前一天抵达烟台会场,现场与荣昌制药就相关项目的I、II、III期临床试验深入探讨,交换意见,成果很满意。”于金明说。

  这样的热情,源于他对烟台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认可。“这些年烟台在工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飞速进步,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流通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希望烟台借这次半岛大会的契机,聚集人才、科技等关键资源,促进生物医药领域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和协同发力,助推产业人才融合发展。”于金明说。

  在当日下午举办的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烟台生物医药专场中,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投资和服务机构“五方联动”,促进生物医药领域交流碰撞,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吸引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智力。

  中俄“海工装备智能‘智’造”论坛上,中俄双方在船舶制造、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装备研发等领域深入交流与合作,“凤凰”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鲁东大学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专家作项目推介,并与意向单位进行对接洽谈,加速实现创新技术的实施及应用,全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形成海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打响“山东海工”品牌。

  “通过洽谈会与鲁东大学副教授胡鑫建立联系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整合我们掌握的钓鱼艇外形设计技术与胡教授擅长的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资源互补,后续可以通过船舶制造企业来实现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烟台职业学院船舶工程副教授王影东说。

  蓬莱新光颜料化工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仙桥”牌颜料年产达到2万多吨,产值3.5个亿,产品出口至欧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光电与化工融合发展专场活动中,公司技术总监徐珍香的诉求很直接:“希望借助本次活动寻求与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的合作,学习国外相对健全的技术体系,来对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改进。”

  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曼科维奇·维塔利·维肯提耶维奇表示:“虽然我是第一次来到烟台,但已经感觉到烟台发展的动能和潜力,烟台的产业都有非常大的优势,有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合作。比如引进外资,发展经贸合作等,未来可以从技术平台的共建、通过工业发展商业来寻求跟烟台更多的合作机会。”

  奔赴烟台有底气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什么是保障人才奔赴烟台的底气?

  “人随产业走”,这是人才流动趋向的一种自然规律。烟台工业发达、产业兴旺,形成了有色及贵金属、绿色石化2个2000亿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食品精深加工4个千亿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清洁能源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烟台制造”参与了航天、高铁、核电、深海探测等“国之重器”制造。2022年,烟台GDP达到9515.9亿元、增长5.1%,总量排名中国城市第26位,增幅和增量均居山东省第一,今年将奋力冲刺GDP万亿级城市。

  有用武之地,才是聚才用才的“强引擎”和“栖凤巢”。烟台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获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9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7个,获批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新药创制2个山东省实验室,正在加快打造八角湾科技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等科创集聚区。烟台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积极引导组建联合研究中心、伙伴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整合提升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效能,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多元化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

  厚植创新沃土,烟台聚焦人才所需,在省内率先将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范围从“双一流”本科扩大至所有高校本科及大专,从企业扩大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市属单位扩大至所有中央、省属驻地单位,在省内首个实现企事业单位从博士到大专普惠性补贴全覆盖,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普惠性配套扶持政策全覆盖,中央、省属驻烟单位同城待遇全覆盖,全面构建起“青年人才万元补贴、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亿元支持”政策体系。人才新政实施以来,发放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达到4亿元。

  截至目前,烟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90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0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30万人,建有院士工作站33个,11家企业入选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先后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上一篇:高中物理易混淆知识点:运动
下一篇:面对高中生“恋爱”该怎么办?学会这些,将爱情转为学习动力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