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幸福感的联系,帮助个体改善负性情绪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6-02
手机版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本身的个体社会处境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就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等。

  

  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幸福感水平等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幸福感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以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为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不断提高,其关注焦点转向个体心理健康及群体发展。

  

  与传统心理学派相比,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及个体心理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身心需要得到长远发展,这也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同时,积极心理学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中强调积极情绪情感,因为已有研究证明情绪控制能力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对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幸福感进行干预是一个新的角度。

  

  受到启发,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和要求,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理念,能否在团体辅导方案中渗透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干预情绪调节能力的同时进行中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了解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及心理幸福感水平如何?两者的关系如何?通过何种方式能提高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以上问题亟待研究。

  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情绪调节能力能在30.7%的程度上预测心理幸福感,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

  情绪调节能力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产生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及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与他们的人际关系、所受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能力使个体能监控和诊断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与他人积极关系涉及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和生活目标也涉及个体对自身目标和成长规划的调整,所以,情绪调节能力对心理幸福感有影响作用。

  

  王道阳指出认知重评策略使用不当会降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水平。

  情绪调节能力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体使用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通过何种方式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也是近年来研究者的关注点,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干预方式:

  董帅指出在学习管理情绪,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比心理健康课程更具优势;陈雪艳发现角色扮演辅导对干预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有良好效果。

  

  情绪调节能力干预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差异检验发现,在情绪调节能力上,实验组的前测、后测总分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判断,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团体辅导设计结合中职生的情绪发展特点,包括很多体验式的活动。

  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和成长,增加其理性认识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能有相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能自觉监控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所以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其次,除情绪反思之外,其他的维度有即时性的特点。

  实施八次干预后,学生能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情绪困扰与团辅内容结合起来思考,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同时,情绪调节反思之所以差异不大。

  

  是因为情绪调节反思具有主观性,它属于个体元认知,元认知的发展与年龄有关。

  同时,情绪调节反思是长期的过程,多次监控和评价情绪调节才有效。此方面的提升比较困难。

  结合干预反馈表结果以及访谈情况,也发现学生对情绪反思方面的评价是比较差的,这可能是反思干预活动趣味性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组前测分数和追踪测试的得分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也是量化验证了情绪调节能力团辅干预的有效性。

  其中,情绪调节反思没有差异。同时发现,在心理幸福感上,实验组前后测得分表现出显著差异。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分数在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组的心理幸福感前测只是处于中等水平,对情绪调节能力干预后,心理幸福感得到了提高,期间除了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

  没有对实验组施加其他影响,说明通过干预,明显提高了实验组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也验证了情绪调节能力能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

  说明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团体辅导干预能提高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心理幸福感水平,干预效果良好。

  与传统的团体辅导相比,本次团体辅导设计借鉴了积极心理干预的理念,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积极因素,来帮助改善个体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渗透了课程思政的团体辅导方案为以后的团辅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析团体辅导干预取得效果的原因

  (一)团体辅导活动的理论基础

  在团辅活动开始前,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对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述。

  

  与传统的团体辅导相比,研究更加侧重于融合积极心理干预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个体的积极能力,帮助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平和心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所以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时,基于积极心理学干预理论,研究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来干预情绪调节能力。

  (二)团体辅导的活动设计

  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较合理,在传统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上,融合积极心理干预的理念,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

  结合情绪调节能力的六个维度来进行团辅干预方案的设计。

  

  (1)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从积极心理学和课程思政的视角,设计了情绪调节能力的团体辅导方案。

  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性的设计每个单元的团辅内容,明确每个单元的目标,单元之间有逐步递进的关系。

  

  (2)方案的有效性,为了有效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本干预方案每个单元的设计都和情绪调节能力各维度密切相关,对不同维度的干预能促使个体发生改变。

  团辅活动中的情景都结合生活实际,真实性较高,通过研究结果可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为以后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提供了依据。

  

  (三)研究者的专业素养与责任心

  研究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有10年的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具备设计、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能力。

  在团辅设计前,研究者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文献资料、与导师同学反复讨论商议,最后自编了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方案。

  

  在团辅活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及时、灵活处理出现的突发状况。

  每次团辅后,研究者会进行及时的反思,与导师沟通,总结经验,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四)团体活动参与者的配合

  在团辅活动开始初期,因为彼此不熟悉,同学们相处起来比较拘谨,通过第一次团体辅导活动,同学们建立了初步的信任,消除了陌生感。

  

  加之实验组学生都是自愿参加活动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研究者在设计团辅方案时,考虑到活动的趣味性,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团辅活动中的参与度逐步提高。正因为学生有主动参与,自觉改变的意愿,所以本次团体辅导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

  

  总之,通过团辅干预反馈表以及访谈结果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团体辅导的内容,对自己的成长方面给出了积极评价。

  结合量化研究和非量化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研究的干预方案是切实有效的。

  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及各维度总体处在中等水平,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是否有留守、是否班干部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中职生的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总体处在中等水平,心理幸福感在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留守、是否班干部上表现出了不同差异。

  

  (三)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预测心理幸福感。

  (四)基于情绪调节能力的团辅干预提高了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提高心理幸福感水平。

  研究的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1.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查阅文献发现,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多以幼儿、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为对象。

  对中职生的研究虽有,但对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没有同时涉及。

  

  研究的对象为中职生,样本具有独特性。

  2.干预方案的创新以往的团体心理辅导都是基于传统的团体辅导理论开展:

  (1)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出发,在干预方案中渗透积极心理干预的理念,考虑个体的积极能力、发挥积极潜力、感受积极情绪;

  

  (2)同时,渗透课程思政内容,团辅方案的实施效果中包含课程思政要求的相应目标。

  (二)不足之处

  1.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由于研究者的精力有限,加之时空因素的限制,研究只选取了甘肃省某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做为被试,样本的代表性不高,故研究结果的推广有待进一步验证。

  

  2.干预效果的长期性追踪由于时间原因,研究在团辅干预结束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后的效果进行了追踪访谈和测试,并没有对干预效果进行长期追踪研究。

  因此,后续的研究要关注长期效果。

  三、相关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学生情绪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家长,也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意识到他们身心尚在发展中,多进行亲子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及心理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孩子成长发展。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与老师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2.亲子和谐,采用合理的教养方法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的发展要给予积极关注。

  

  首先,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调控,发展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鼓励并接纳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验积极情绪,建立自信心,有利于个体发展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此外,中职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相对不平衡的时期,情绪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所以父母要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学校教育方面

  1.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干预无论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是讲授心理健康课程,要了解学生。

  

  结合情绪调节能力的六个维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和团体辅导方案。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解决成长过程中的身心问题。

  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利用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

  

  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能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注重认知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ABC理论说明认知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原因。

  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情绪。

  

  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剧、心理社团等,来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时,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如,放松室、呐喊室、沙盘等,有效帮助学生宣泄负性情绪、放松身心;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策略。

  

  教师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情绪反思,帮助他们有效地对情绪调节过程进行监控,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个体方面

  1.关注自身情绪状态,学习情绪调节策略中职生需多关注自身的情绪进行认知,分析原因,一旦自己情绪出现问题,要及时寻求家长、老师和同龄人的帮助。

  

  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学习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不断地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情绪调节反思,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成为一名自信、乐观的中职生。

  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及时疏解不良情绪中职生应当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首先,与父母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中职生面对自己遇到的情绪困惑,应该与父母交流沟通,増进双方的理解。

  

  增进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得到建设性意见,找到解决情绪问题的办法。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职生要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及时向老师诉说自己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尝试老师建议的情绪调节策略。

  

  最后,发展积极的友谊,多关心朋友,在生活、学习中与同学互帮互助,与同学、好友交流情绪问题,分享情绪调节方法。

  需求除了父母、老师之外的同龄人支持,及时疏解不良情绪。

  举报/反馈

上一篇:飞行检查发现多项问题!“西美生物”等3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被立案调查
下一篇:四川:省工商联聚合民企力量促共富 弘扬企业家精神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