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工程实现无粘结剂高性能FeF2正极基全电池的低温TEM研究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6-05
手机版

  黄建宇团队EnSM:表面工程实现无粘结剂高性能FeF2正极基全电池的低温TEM研究

  

  【文章信息】

  表面工程实现无粘结剂高性能FeF2正极基全电池的低温TEM研究

  第一作者:苏永,刘双旭

  通讯作者:黄俏*,黄建宇*,杜聪聪*

  单位:湘潭大学,燕山大学

  【研究背景】

  铁基金属氟化物(IBF)因为其高能量密度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然而,IBF的发展受到其固有的较差的电子传导率,严重的活性材料溶解以及不可逆的(正极电解液相)CEI形成和表面副反应导致的持续电解质消耗的严重阻碍。在这些缺点当中,连续的电解质分解导致的电解质耗尽是IBF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尽管现在各种各样的策略对于IBF的性能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然而,如何减少过多的电解质消耗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电解质负载对IBF性能的定量评估在以往的氟化物研究中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由于IBF在循环过程中分解电解质,因此对电解质用量进行定量评估,尤其是在贫/有限电解质条件下,对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至关重。此外,有必要了解定量的电解质负载对基于IBF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另外,除了以金属Li作为负极,硅基负极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对于IBF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对于氟化物正极的研究,很少关注负极对于整个电池的性能影响。

  【文章简介】

  基于此,湘潭大学黄俏副教授、湘潭大学/燕山大学黄建宇教授以及燕山大学杜聪聪博士,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Cryo-TEM studies of binder free high performance FeF2 cathode based full cells enabled by surface engineering”的研究性论文。类似Li-S电池中的E/S比,本文引入E/M比表示电解液与FeF2之间的用量关系。通过电解液的定量研究发现,裸漏的FeF2的电化学性能随着电解液的用量显著降低。

  通过Cryo-TEM研究发现,CEI层随着循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表明FeF2正极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的分解电解液,造成电解液消耗。同时,也发现高活性的导电剂Super P碳也会导致分解电解液,这在以往的研究被很大忽视了。为此,在FeF2表面引入环化的聚丙烯晴层(FeF2-cPAN),实现了FeF2正极在贫电解液下的循环(E/M=5mL/mg)。Cryo-TEM揭示FeF2-cPAN正极在循环过程,没有明显的CEI增加。DFT计算表明,cPAN的吡啶氮结构对乙二醇二甲醚(DME)是惰性的。同时,DFT结果表明有缺陷的碳结构可以造成DME的分解。鉴于FeF2-cPAN正极的优越性,我们以SiO/C为负极组装了全电池,在有限的电解液中展现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除此之外,我们也指出,负极结构的破坏会影响正极容量的释放,因此,在以后的氟化物正极研究中,负极的研究应该被进一步考虑。

  【本文要点】

  要点一 FeF2-cPAN正极的制备

  尺寸大小在20-50nm的FeF2颗粒嵌入在cPAN基质中,通过AFM测试表明,cPAN表现出一定的粘弹性行为,这可能有利于FeF2颗粒之间的粘结,同时也有利于与集流体之间的粘结。

  

  

  图一 复合正极的制备

  要点二 FeF2-cPAN电极的制备

  通过将FeF2,导电剂super P,以及PAN直接混合,通过热处理制备复合电极,由于cPAN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与粘性,因此可以降低导电剂super P的使用,同时也可以不使用传统的粘结剂PVDF,从而提高FeF2的占比,所制备的电极表面是光滑的,内部是多孔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电池在组装时电解液的快速浸润。为了对比,我们发现传统以PVDF为粘结剂的电极表面充满了裂纹,除裂纹外的内部结构是致密的。剥离强度测试表明,虽然FeF2-cPAN电极内部是多孔的,但是剥离强度是传统PVDF涂片的三倍。

  

  图二 复合电极的制备以及剥离强度测试

  要点三 量化电解液条件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我们定义了E/M表示电解液与FeF2之间的用量关系。研究三种电解液负载下(E/M=15uL/mg、8uL/mg,5uL/mg)循环性能。值得一说的是,我们使用3M LiFSI/DME作为电解液。LiFSI基电解质容易在FeF2上形成CEI。我们选择这种电解质是为了尽量减少cPAN对电解质的消耗,以强调表面工程对FeF2在有限电解质中的循环寿命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裸漏的FeF2电极循环性能随着电解液负载量的降低,性能显著降低,在贫电解液(5uL/mg)条件下,几乎没有,30圈后,几乎没有容量,而FeF2-cPAN电极即使在贫电解液循环150圈,容量依然保持320mAh/g。我们推断cPAN可能有效的抑制电解液的降解。

  

  图三 量化电解液负载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要点四 揭示FeF2正极循环时电解液消耗的原因

  Cryo-TEM结果表明,对于裸漏的FeF2正极,CEI厚度随着循环表现为增加的,虽然CEI有利于电池的循环,但是这样的增长是消耗电解液为代价的。在不考虑电解液用量时,性能的变化很难体现出来,但是一旦降低电解液负载,性能差异就出来了。Cryo-TEM也观察到导电剂Super P也可以导致电解液分解,造成电解液消耗,这在以往的研究被很大忽视了。通过将cPAN包覆在FeF2下,没有观察到过量的CEI层,表明cPAN有效抑制电解液的分解。XPS结果进一步表明,醚类电解液降解形成的CEI成分主要是富集O,S的成分。值得一说的是,Fe3O4层在两种电极中都被观察到,这表明其形成与表明条件无关。

  

  图四 正极电解液的界面研究

  要点五 DFT计算DME溶剂中的H转移反应

  我们计算了电极体系中的Fe3O4层,带有缺陷的super P碳结构,以及cPAN中的吡咯氮以及石墨氮结构对DME溶剂的H转移反应。结果表明,带有缺陷的碳结构很容易造成DME中的甲基或者亚甲基发生脱H反应,造成DME分解,而吡咯氮以及石墨氮结构则不会。Fe3O4不会造成DME发生H转移反应,但是与溶剂容易发生较强的O结合,较强的O可能会导致C-O断裂,也会导致电解液降解。

  

  图五 DME分子在不同表面H转移的DFT计算

  要点六 SiO/C为负极,FeF2-cPAN为正极的全电池设计

  鉴于FeF2-cPAN正极的优越性,我们设计了以SiO/C为负极的全电池。通过不同电解液预锂化SiO/C负极发现,负极结构的破坏,导致全电池极化增加,进一步会导致正极容量不能释放。强调了负极结构稳定在氟化物正极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负极SEI,设计循环性能优异的全电池。

  

  【文章链接】

  Cryo-TEM studies of binder free high performance FeF2 cathode based full cells enabled by surface engineering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3.102779

  【通讯作者简介】

  黄俏副教授简介:中南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现湘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以及电解液改性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Small,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黄建宇教授简介:湘潭大学/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1996年至1999年间,于日本国家无机材料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先后任职;1999年至2001年间,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2002年至2012年间,于美国波士顿学院、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纳米科技综合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直以来以电子显微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事纳米力学与能源科学研究工作20多年,主持或者共同主持美国能源部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2项。

  ?在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种纳米力学和能源材料透射电镜-探针显微镜(TEM-SPM)的原位定量测量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制造出可在高真空度电镜中工作的锂电池,发明了在原子尺度上实时观察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的新技术,形成了原位纳米尺度电化学和纳米力学研究的新领域,为锂离子电池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ethods、PNAS、Nano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共发表论文近300篇,h因子为93,总引用次数超过31863次,在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特邀报告100多次。

  杜聪聪博士简介:2013年本科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博士师从燕山大学沈同德和黄建宇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先进的透射电镜技术研究锂电池中的失效、界面问题。近年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ataly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ACS Catalysi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7篇。

  【第一作者介绍】

  苏永,湘潭大学在读博士生。结合先进的透射电镜表征技术,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高容量相转变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以第一/共同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Small,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刘双旭,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转化型正极材料。以第一作者以及共同作者在Small,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上一篇:青春载道,舞动立达!这所学院的国际文化交流周启动
下一篇: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