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题引发热议 青少年该有的好奇心去哪儿了?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为什么要乐意去探索陌生的世界?”“探索与好奇心有什么关系?”昨天中午,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一解密,立即成为热议话题,连小学和初中的老师都在思忖,学校在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如果连青少年都失去了好奇心,造就创新人才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

  小学生分享“好奇心”

  “你会因为什么而探索陌生世界?”昨天,当世外小学四(4)班的孩子们看见班主任、语文老师林思毓在黑板上写下这个问题时,并不知道这道题和刚刚结束的2023上海高考有关。孩子们争相举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梦想”“对快乐的追求”“找到新的知识”“生存”“朋友给的建议”“美食”“真理”……五花八门的答案很快填满了一块黑板。他们思维的活跃,令林老师惊喜——有孩子答“恐惧”,他说,要挑战自己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感;有孩子说,如果亲人在远方,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出发。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完,林老师揭秘,这是一群哥哥姐姐们拿到的高考作文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她说,尽管高考对小学生来说还非常遥远,但每年看到高考题后都会拿来和孩子们分享,这是出于语文老师独有的职业敏感,也是因为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视角,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思维打开了,就能发散出更多更浓的好奇心,就能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

  探索变革课堂教学

  如何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松江区民乐学校,如今正在开展一项全新的“教育实验”——基于绿色指标的学生高层次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实践研究。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和求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是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最近,民乐学校改变了以往“讲教材—做实验—做作业”的模式,让学生沿着“好奇—探索—再好奇—再探索”的轨迹前行。课堂上,师生共做“等量抽水”实验,方法是利用针筒来抽气,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师会先设定一个问题:用胶头滴管操作吸水,看看能否成功,再思考为什么不能成功。这是在用学生的已知和好奇制造认知冲突,探索“抽去的气体体积是不是等于吸入的水的体积”这个未知问题,进而形成新的认知。

  “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校将高层次思维理论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聚焦高层次思维的四个维度: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即问题解决能力)和元认知。这样,学生学习的路径也自然拓宽了,创新潜能也会得以很好地培养与激发。”校长谢红新说。

  倡导问题导向学习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培养好奇心与探索欲,却会遇到一些看不见的阻力。宝山区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吴强说起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在编写时,出版方曾想改变过去几个版本都是“成年人视角”的现象,发了十几万份的问卷,发动青少年提出他们好奇的问题,结果,幼儿园孩子的提问最热闹,小学生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初中反馈上来的问题就大为减少了,高中生几乎没啥问题想问的了。青少年的好奇心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下降态势。

  “幼儿园孩子的问题十分生活化,就来自他们的认知世界。比如,有个小朋友提问:‘为什么买回来的海水鱼,烧煮时还要放盐’。高中生的好奇心去哪儿了?”吴强说,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小学基本上是传授式教学,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而且答案都是有“标准”的,学生学得很被动,好奇心就这样被一点点地掐灭了。等到了初中和高中,升学压力重了,要围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转了,探索的欲望也就渐渐地淹没在“题海”里了。所以,现代教学理念应该是倡导问题化、项目化、生活化学习,课堂的逻辑起点是以好奇的问题为导向,以任务探索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举报/反馈

上一篇:倒计时2天!新疆馆亮点剧透
下一篇:动静深度丨宠游客,贵州到底有多拼?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