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工具给交流带来了方便,能拉近与人之间的距离吗?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作者:赵明诚

  偶然间,发现心仪的女孩换了微信头像和称呼,弱弱问过之后才知道,想以这种方式承诺改变自己的决定,向好友传递某种自认为可以接受的信号。尽管听起来有点好笑,但从某个侧面折射出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沟通才是打开理解大门的桥梁,自我改变从“微信”这个社交软件下手,真的能得到他人的回应吗?然现实况景,的确存在不少好友把社交工具作为“言志”的载体,如同诗人书写情感一样,把社会不公、命运不济、怀才不遇等感悟凝萃为“全在诗里”。所见,社交“言志”不可谓是传递情感认同的一把钥匙。

  

  古人说,人生无常八九,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不如意的地方太多,但真正和别人能分享的只有一点点。因为生活的自我体验“私人订制”,除了身临其境,很难有感同身受,这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与外人道也。更何况,现代不少年轻人以网络社交为主,线下交流远远不如“车马很慢”的年代,飞信传言诉说心中千万的岁月一去不复还。网络社交的工具虽说能够同远在千里的“假想对象”心心相印,却很难与身边的人心有灵犀。

  不理解,往往因为隔阂的“陌生化”。可以说,社交工具架构一座交流的桥梁,也埋下了人与人之间促膝长谈的深壑,尽管面对面坐着,也各自沉浸在彼此的指尖,无形因社交网络设定的“虚拟世界”而分裂。久而久之,不理解就产生了。可想而知,当以社交工具进行某种“言志”,缺乏锣对锣、鼓对鼓的交心,恐怕难以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继而让“我”读懂“你”,包括在社交工具上进行的一切操作。否则,极容易被认定为“无聊的游戏”罢。

  

  不知为何,越是社交网络发达,我们越渴望被理解。这是一道很怪的社会命题。从电子邮件、到各种“微平台”、又到种类多样的游戏等等,现代人相处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联系交流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段视频,都似乎能让彼此“秒懂”。但真正被问到,“我们真的懂彼此吗”?又让灵魂被“暴击”,说不出一个自信的肯定的答案。或许,社交工具的出现,并没有想象中给予我们方便抵达心灵深处的方法,而是让我们更快接触到“某个人”而已。所见,走心、用情的交流才是理解的“敲门砖”。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以物也。网络社交工具服务于人,才是社交的本来要义。当我们过度依赖网络和社交工具的时候,那就是考虑社交方式转变的时候。用社交言志远远不如走出去,敞开心扉同他人“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心底最想表达的东西告知,赢得信任和理解。否则,被物所累、封闭心门,我们就成了“套里的人”,玩那么多小心思的套路,也难以拥有真正的“理解”。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江苏高考600分学霸36865人,物理类680分考生375人,卷麻了
下一篇:劳动关系如何认定?工伤如何认定?有哪些例外?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