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牟林翰获刑,包丽的悲剧也无法挽回!如何预防孩子被PUA?
高考来临,如何缓解考试焦虑成为考生和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下面我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提供战胜考前焦虑3招,帮助考生避免发挥失常。
1. 父母要引导考生打开格局,在战略上藐视高考,用时间思维缓解焦虑情绪。
一次高考并不能决定一生,即使这次没发挥好,还可以复读嘛。用时间思维来分析,从一生的角度来看,人生有很多种选择,高考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并不是天大的事。而且,进入社会后,虽然学历很重要,但只是“敲门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就像周国平所说的:一个人如果能看到人生的全景和界限,他便能够产生一种超脱的心情。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战略上藐视高考。“战略上藐视它,但战术上重视它”。
2.战术上如何重视?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理性看待目前的紧张情绪,切勿陷入“灾难化思维”中。
其实,考前适当的紧张、焦虑,觉得压力有点大,这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不用担心,因为这会激活人的潜力,为高考而做好充分准备。
但是,如果考生非常紧张,为此而彻夜难眠,甚至感觉自己大脑的反应严重迟钝,一想到高考就会紧张无比,那就不是一般的心理问题了,需要找专业的精神科大夫短暂服用抗焦虑药、镇静安眠药(至少是第三代,副作用少),快速缓解失眠和焦虑。
而一般的高考前焦虑,不外乎就是担心自己答题答得不好,遇到难题不会做,分数考得低。
要知道像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决定性因素不是分数,而是名次。所有人拿到的试题都一样,难易程度对大家来说都一样,“困难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考题很难,那大家的分数都会偏低,录取分数线也会整体降低。
3.父母可以在考前一周时,在孩子情绪愉悦、放松的情况下,带着孩子模拟彩排整个考试的过程及情景,这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焦虑。
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先放松。放松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比如肌肉绷紧放松法,我们也叫渐进式的肌肉放松法,也就是说通过肌肉的绷紧收缩,绷紧,再绷紧,最后突然松弛,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的要点。
首先让肌肉绷紧,然后再绷紧,接着突然放松。要充分体会肌肉绷紧和放松之间的感觉上的差异,一般先从右手收缩开始,最后再收缩,放松,这是一个过程。就是握紧拳头,再握紧,进一步使劲,最后突然放松,这是一个过程。
从上肢到左手到头颈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趾,按照这样一个次序来做,整个一套完成,你会真的找到特别放松的感受。
或者采用想象的全身放松法。简单的说,就是想象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逐步放松,从头到脚,必要的话,想象一束光从头部逐步照到脚部,逐步放松。
再想象已经到了高考这一天,想象自己早上起床、吃早餐、出门、整理文具、踏入考场,并且留意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准考证、身份证和考试要用到的文具要带好,避免出现纰漏。
接着,可以再引导孩子想象开始考试后的情景,比如先在答题卡上写好姓名,填涂好相关信息,然后再开始答题,并且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技巧。遇到难题怎么办?发现时间不充足了怎么办?这都要提前预想到的。
父母可以提前了解孩子是否掌握基本的考试技巧,比如最基本的“先易后难”,争取先把容易的题目分数拿到手,再去尽量争取难题的分数,而且不能占用最后检查的时间。
真正确定下来考场后,再实地考察,让这种模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实战性。
希望上面分享的方法可以帮助父母理性引导孩子,让孩子战胜考前焦虑,全力以赴迎接高考。
本文字数约:7292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吴谢宇有“精神病家族史”,但他没有精神病
02、“疑病症”和“惊恐发作”背后是大量心理创伤
03、他杀害母亲,真的是为了帮母亲解脱痛苦吗?
04、另一个更大的犯罪动机——性成瘾
今天上午(5月30日),“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公开审判,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相信很多网友之前都猜到了这个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周,在吴谢宇案二审开庭审理后,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将近1.5万字的长篇报道,详细地描述了吴谢宇父母的原生家庭、吴谢宇的原生家庭,还有他母亲谢天琴的部分日记,吴谢宇在狱中写的部分悔过书等等。
可以说,这篇报道是案件发生以来,对吴谢宇的原生家庭、他的成长经历,甚至其父母的原生家庭描述得非常详细的一篇。
从这篇报道中,再结合我们在临床深度心理干预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尤其是结合了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我们对吴谢宇杀害母亲的真正动机看得更清了,也更能够了解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最终怎么会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从深层次来看,这源于他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他父母在无意中犯下了很多家庭教育失误,再加上父亲早逝等重大打击,这导致吴谢宇有重度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这是他犯下滔天大罪的基础,而不是李玫瑾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直接导致他弑母的原因,吴谢宇在悔过书中说的“为母亲解脱痛苦”只是一部分原因,而且是较小的原因,还有另一半真实动机他不愿说出来——他的性成瘾。
01、吴谢宇有“精神病家族史”,但他没有精神病
吴谢宇的扭曲心理,要从原生家庭说起,但得益于南方周末的详细报道,我们还可以追溯到他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
吴谢宇爸爸,吴志坚出生在农村,兄妹4人,他的二妹吴志梅在20多岁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直到现在还住在精神病院。
在吴志坚8岁时,其生父因肝癌去世,时年39岁。后来他母亲又与一男子结婚,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这对女儿中有一个智力残障。而吴志坚的继父也在暮年时精神失常,屡屡离家不归。
图片来源于网络吴谢宇一家所住的楼房,位于左边第一层,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报道里说,吴谢宇的辩护律师认为吴谢宇有明显的精神病家族史,他的二姑有精神分裂症、同母异父的小姑有智力残障,所以不排除吴谢宇也患有精神病,应该对其进行精神司法鉴定。可能很多精神科大夫也会持这种看法。
但其实,在吴谢宇二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那个年代,我国精神科还比较落后。只要患者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就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现在精神科已经证实,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也是会出现幻觉、妄想的。
所以,如果按照精神科现在的诊断标准,吴谢宇二姑罹患的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她是不是真的“精神病”?这是存疑的。只不过她病史已经那么长了,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一般大夫并没有意识、也很难再去回顾当年的诊断是否准确,就只好一直按照这个诊断来治疗了。
再加上,我们以前写过文章详细分析,大部分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的所谓“遗传”和“家族史”,其实只是统计学上的“家族聚集度”,而不是真正的、直接的基因遗传。
直到现在,研究人员也没能找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因。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这些精神障碍的“遗传”其实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进行,这种遗传机制是后天可逆的。
所以,所谓的精神障碍“家族史”往往不是基因上的遗传,而是一代传一代的不良原生家庭环境导致的。这一点在吴谢宇的原生家庭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上面说到,吴谢宇的父亲吴志坚出生农村,童年丧父,母亲再嫁,生活艰苦,很可能还要面对村里人对他们家的议论、排挤等等。这些经历难免会对他们兄妹四人造成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有可能还是二妹后续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但幸好,吴志坚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男丁,他挑起了重任,非常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福州大学。而且根据报道,他的性格比较开朗,对人很和善。
而吴谢宇的妈妈谢天琴,她的原生家庭中也有很多负面因素。她的父母是盲人,她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一妹一弟。可想而知,她肯定要帮父母承担起做家务、照顾弟妹的责任,她很可能还要承受别人说“你爸妈是瞎子”的嘲笑,从小到大肯定也经历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谢天琴敏感、焦虑,特别不服气,特别要强,凡事要求自己要做得最好,不留下话柄,而且哪怕是面对别人的帮助和关注,她都非常敏感,很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在成长时期,她形成了偏执型甚至是强迫型人格,这个在她后续的家庭生活中非常明显。
当然,这种压力和性格也给她带来了好处。她努力读书,也成为了家中唯一一个大学生。两人出人头地了,也各自承担了更多的照顾老家亲人的重任,尤其是吴志坚。
吴谢宇说,在他印象中,爸爸和妈妈从没吵过架,感情很好,“就像杨过和小龙女”。很多人因此感到疑惑,这么和谐的夫妻和家庭,怎么会教出一个心理扭曲的孩子呢?
其实,所谓的“和谐”只是表面的,吴志坚、谢天琴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但家庭生活中并不是真正的轻松、愉快,甚至是压抑的。
谢天琴因为有强迫型人格,甚至可能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的地步,再加上她的朋友一开始不看好这桩婚事,认为她竟然找了一个家庭条件还不如自己的,所以她在家庭生活中其实经常是焦虑的。
比如南方周末的报道里说,两人刚结婚,吴谢宇还没出生时,谢天琴就在给丈夫的书信中流露出担忧,“你有可能长久地离开我,我好无可奈何,人生太多的无奈,谁人道得清楚?认命是每个人的选择。”
两人新婚燕尔,吴志坚又还没查出肝病,正常来说妻子都应该是喜悦的、甜蜜的。但谢天琴确实是悲观的、压抑的。
而且,她对家庭事务一丝不苟、有洁癖,对家人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家人违背了她认定的规则,她会非常生气。
有一次吴志坚晚上10点还没回家,她就写信怒斥。家里的客厅有3个位置,她会规定每个人对号入座。亲戚来拜访,她不允许亲戚住在家里,反而让亲戚住到同事家。
可想而知,谢天琴在家庭中是比较严厉的、强势的。夫妻俩表面感情和谐,是因为谢天琴作为老师可能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连跟丈夫吵架也是写信;也是因为吴志坚选择了对妻子隐忍,一般不会跟妻子发生正面的冲突。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某个程度上甚至比父亲的作用更加重要。如果母亲是高焦虑的、悲观的、严厉的,那这个家庭的氛围往往是压抑的。吴谢宇的家庭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幸福、平静的家庭。
吴谢宇的爸爸虽然性格比较温和、开朗,但在家庭中长期压抑、隐忍,又还承担着照顾老家亲人的责任,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他的生父患肝癌去世,他可能也有先天性的肝病。
长期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先天性的身体原因,吴志坚也在中年被查出了肝癌,病情不断加重。这导致这个原本就不轻松、愉快的家庭,更加蒙上了一层阴影。
02、“疑病症”和“惊恐发作”背后是大量心理创伤
吴谢宇的原生家庭气氛本就不太好,他的身体问题也从小给他带来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据他自己说,他幼儿园时患有皮肤病,脖子上会长很难看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会嘲笑他、疏远他。读小学时,他的皮肤病好了,但得了哮喘,并被哮喘“折磨得死去活来”。
吴谢宇在悔过书上写,得哮喘这件事对他后来的人生态度造成很深影响:“我性格中那根深蒂固的悲观、消极、绝望的负面因子,恐怕就是哮喘在我心里种下的。”
我觉得他这部分说的是真的。因为哮喘发作时,患者会感到透不过气,有窒息感,感到自己快要死了,这种感觉确实是非常可怕的。吴谢宇从小多次发作,可以说每次发作就形成了一次心理创伤,不断加深了他对疾病、死亡的担忧,这是他后续出现“疑病症”和“惊恐发作”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除了在学校和身体疾病上导致的负面心理因素,吴谢宇肯定也遭受过来自妈妈在无意中带来的心理伤害。
吴谢宇在庭审时说起一件事,他小时候擅自带同学回家玩游戏,母亲撞见后非常生气。虽然她不打骂吴谢宇,但会扯自己的头发、打自己耳光,这让吴谢宇觉得很可怕。
这一点是吴谢宇自己的供述,虽然真实性存疑,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真的。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有些孩子的父母也这样,对孩子愤怒时反而使劲扇自己耳光,甚至向孩子下跪,孩子很容易感到恐惧和内疚,形成较大的心理创伤。
谢天琴的好友说,谢天琴在家庭教育中不是“控制狂”,而是会照顾孩子的内心感受,比如杀鸽子烧菜前会先得到儿子同意。
我也相信谢天琴不会主观上想“控制”吴谢宇,在她不那么焦虑时,她也会意识到要照顾孩子的感受。但因为她有强迫型人格,很多时候她会无意中流露出高焦虑情绪,并在一些细节上严厉要求儿子必须遵守她设好的规定,做到最好,因为她认为这才是对的、才是对孩子好的。
在这个过程中,吴谢宇虽然知道妈妈是为了自己好,但肯定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小时候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并被人嘲笑,再加上母亲的严厉和焦虑,吴谢宇逐渐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悲观,而且他也追求完美,形成了强迫型人格。
至于报道中有吴谢宇的同学说,吴谢宇的性格偏外向。这有可能只是个表象,不排除是吴谢宇在比较压抑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讨好型人格,很懂得察言观色,在表面上与人拉近社交距离。
当然,母亲的严厉也给他带来了好处,他学习成绩非常好,一路名列前茅。而且聪明的吴谢宇发现,只要他成绩好,别人就会夸他,爸爸妈妈就会开心、骄傲,他的体弱多病、敏感的性格就会被掩盖。
所以他要求自己成绩必须一直优秀,这是他自信心的主要来源,也是他认为能让妈妈快乐的唯一的事。与此同时,外界反复的过度夸奖,也会加重他的偏执型人格,他出现了自以为是的性格,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在吴谢宇父亲还没查出肝癌前,吴谢宇的精神心理问题并不凸显,一来是因为成绩好遮盖了问题,初中时学习压力还不算太大;二来是因为他在家里还不算特别压抑,因为有个相对开明的爸爸。
虽然谢天琴对儿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方面照顾得更多,但吴谢宇在心里可能跟爸爸更亲近一些,虽然他说爸爸也打过他、烫过他,可爸爸平时不会像妈妈那么严厉和焦虑,在爸爸旁边时,吴谢宇更容易感到放松。
在一定程度上,爸爸是吴谢宇心里的精神支柱。爸爸的去世,对他而言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打击。
再加上他没见到父亲临走前的最后一面,他大姑又跟他讲他爸爸走之前很痛苦、很疼,并一直喊他的名字。吴谢宇当时已经很悲痛了,某个程度上,他大姑的话是伤口上撒盐,甚至类似于一种“清醒催眠”,吴谢宇一下子觉得父亲死不瞑目,自己愧对父亲。
他说,自从父亲去世,他听了大姑说的话以后,他“觉得我这一生就在那一刻结束了,跟着爸爸一起死了”。
虽然这只是他单方面的说法,但我觉得这极有可能是真的。他真的感受到了心如死灰、万念俱寂的感觉,似乎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这种“精神已死”的感觉,很容易让人变得情感麻木,丧失同理心,客观上变得更冷漠,甚至是残酷。这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偏执型人格改变。
吴志坚去世后,谢天琴陷入了悲痛,变得更加悲观,甚至有过“该不该活着”“追随丈夫而去”等轻生念头。只是理性上她知道为了儿子,自己必须活下去。
吴谢宇感受到了妈妈的痛苦,他一方面更加努力学习,长期保持年级第一,想让妈妈开心,他还经常在宿舍打电话开导妈妈,还找了妈妈的好友,让阿姨带妈妈出去玩。
应该说,当时还是一名高中生的吴谢宇真的非常孝顺、非常不容易,承受了他当时那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压力,令人心痛。
可是哪怕他一再努力,妈妈还是显得悲观、痛苦。他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话了,面对妈妈时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认为只有更加努力学习,让妈妈因为他的成绩而骄傲。所以他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到了高考前,他的压力已经大到接近临界了,他几乎崩溃。他出现了心慌、心悸、心绞痛,甚至有“濒死感”。他一次又一次觉得“自己马上要猝死”了。
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左心房窦性心律不齐”,医生说不是大问题,但他不相信,始终感觉“我的心脏快报废了,我也许很快就要猝死了”。
其实,吴谢宇的心脏确实没有大问题,而是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高度焦虑,再加上从小到大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了“惊恐发作”,“濒死感”就是惊恐发作的特点之一。
他还出现了考试焦虑症,高考发挥失常,幸好有之前自主招生获得的60分加分,最后还是进入了北大。但他自己仍然认为自己高考表现得很失败。
03、他杀害母亲,真的是为了帮母亲解脱痛苦吗?
到了大学,吴谢宇还是像以前一样几乎每天给妈妈打电话,虽然打电话时很压抑,不知道说什么,但他仍然要求自己这么做。而且妈妈的回复,在他看来,让他更加心痛、心寒。
他依然像高中那样拼命学习。大一大二,他经常也考第二。要在北大这样的学校保持名列前茅,他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承受多大的压力。
他说他在大学时有几次半夜起来看医生,有时候也是因为“濒死感”,这说明他还会因为高焦虑、恐慌而出现惊恐发作,这又让他更加担心自己的身体,并错误地认定自己很快就会猝死。
到了大三,他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压力 ,他也不想再做优秀学生和好孩子了,他变得颓废,放弃了学习。
我相信,在那个阶段,他确实很绝望,他确实想到了自杀。
所以吴谢宇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自以为是,总是认定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钻牛角尖。
他的成绩已经很好了,妈妈为他考上北大而骄傲,也没有责备他大学后没考第一,但他会认定自己高考很失败,不考第一妈妈不会开心。
他的心脏明明没有大问题,但他不愿意相信医生的话,认定自己很快就会猝死,也因为病耻感而不想向心理老师求助。当然,当时他就诊的心脏科大夫可能也不懂得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没有及时积极引导他,让他科学理解“惊恐发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再加上他敏感多疑,更加容易将自己的错误解读当成是真相和事实,作出错误归因。比如那时候谢天琴很有可能已经慢慢走出来了,但他仍然认为妈妈其实很痛苦、很想死。
如果吴谢宇当时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他的心脏没有大问题、只是惊恐发作,他就很有可能不会得出自己“很快就会猝死、或者自杀”的结论,也不会陷入悲观、绝望,从而推导出“我死了,妈妈也将自杀”,“妈妈即将自杀”的错误结论。
所以,吴谢宇说,他对妈妈没有愤怒,也不是为了泄愤和报复,他杀害妈妈是因为他觉得他和妈妈都没法活下去了,那就让妈妈先走,帮她解脱痛苦。我觉得他确实有部分这样的心理动机。他也确实可能想过杀害妈妈后,他就自杀。在广义上,这确实有点像扩大性自杀。
但是,最后他没有自杀,反而提前为了出逃、骗钱、监控犯罪现场而做了精心的准备。
他说他杀害妈妈后就“顿悟”了,“那个世界(死后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所以他最后决定逃走,想谈一场恋爱,通过嫖娼感受到性的快感。我觉得他想得到性的快感是真的,但“临时顿悟”这显然是撒谎。
04、另一个更大的犯罪动机——性成瘾
事实上,吴谢宇为什么要杀害妈妈,还有一部分心理动机他没有说出来。这跟他的性成瘾有关。
吴谢宇说他在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在父亲笔记本电脑上看到一部色情电影,慢慢染上了“手淫恶习”。
他说自己曾屡次尝试克服手淫,但一次又一次失败,这让追求完美的他痛苦不堪。大二时,他曾在网上接触了一个“戒色吧”,希望戒除手淫。他总共坚持了四十多天,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以前新闻也有报道,查案人员在吴谢宇家中搜出了大量的性爱工具。所以我认为吴谢宇“手淫成瘾”、爱看黄色影片是真的。
而且他从小到大本来就生活得比较压抑,一开始他因为好奇而接触黄色影片、手淫,这对于一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这种行为并不少见。可他慢慢将此发展为一种主要的解压方式,而且越来越频繁。
随着他进入高中、大学后,压力不断增大,他的手淫成瘾就越来越严重。而且他对此有错误认知,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曾经试过戒除,但失败,他又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太薄弱。
其实,吴谢宇的意志力已经是比较好的,但是他戒除手淫成瘾的方法是错误的,成瘾疾病光靠毅力是难以戒除,反而容易令成瘾行为更加频繁、病情加重。更正确的做法,是勇敢地开口求助,及时到权威的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的、规范的戒瘾治疗。
他说,“戒色”失败,这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了,无法成为母亲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了,这条路走不通了。手淫成瘾带来的病耻感,也是他大三时开始变得颓废的原因之一。
虽然他这时出现了一定的抑郁发作,想过自杀,但他又不甘心。他常年性成瘾,看黄色影片,他大脑里对于性行为的画面是非常多的,对性行为的冲动是非常强烈的。他很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性快感。
但问题来了,如果他想纵欲,要是让妈妈知道了,妈妈肯定会愤怒、失望至极。那妈妈就成了他想纵欲的“绊脚石”。这种冲动加强了他想杀害妈妈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想让妈妈从痛苦中解脱”、“我杀死妈妈后,我就可以纵欲了”,我认为这两种犯罪动机他都有。成瘾疾病会让人格异常更加严重,更加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同理心,行为更加超出社会规范。
当然,一开始他肯定也纠结,毕竟那是妈妈啊!可是,最后他自以为是的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再加上性成瘾导致的冲动,让他决定杀害妈妈,然后逃跑。
甚至不排除他纠结到最后,已经有点“自我欺骗”了,他很想纵欲,所以说服自己“我杀害妈妈只是为了帮助她解除痛苦”。
那嫖娼、纵欲,当然需要金钱。他本来错误地外归因,认为就是因为亲戚们冷漠、不帮忙,所以爸爸才会病重死去,所以他对亲戚们确实有恨,骗取他们的钱财不光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为了报复。
吴谢宇当然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抓,但他能过一天是一天,完全抛弃了过去的好学生、好孩子的人设,只要手上有钱、只要没被发现,那就继续逃,像个动物一样按本能活着。
所以,吴谢宇没有“精神病”,他杀害母亲前完全是有预谋的,杀害母亲时神志是非常清晰的,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法庭不同意他接受精神司法鉴定是正确的,他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从重处罚!
但他确实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心理严重扭曲。如果要给他下一个精神科诊断,他其实患有性成瘾(自慰及看黄色影片)、惊恐发作、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
至于他的绝望、自我否定、自杀念头,也就是抑郁发作,虽然有,但并不严重。如果是重度人格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犯罪者往往不会提前计划好逃跑,而是作案后自杀,或者自首、等待警察把自己抓走。
吴谢宇二审宣判维持死刑,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即使他再不服,最终也难逃伏法的结局。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家庭惨剧,是值得大众、尤其是父母们吸取的悲痛教训!尤其是把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视为人生成功的学子和家长们!
后续,我们还会根据这个极端的案件提出一些科学家庭教育要点。吴谢宇说,希望自己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写出自己的经历,给更多人予以警示。但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一定需要他继续活着,而是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悲剧发生的原因,看到他父母在家庭教育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希望家长们一定要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本文字数约:4016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牟林翰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
02、有“重度恋爱脑”的女孩容易被PUA
03、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预防PUA
“北大女生包丽被男友精神控制后自杀”案终于一审宣判了!
今天(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林翰有期徒刑3年2个月,同时判决牟林翰需赔偿包丽母亲各项经济损失共计73万余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一审开庭时,牟林翰说自己的行为都是出于爱,否认自己对包丽实施过精神控制。所以,恐怕他很有可能会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可不管怎么样,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包丽确实受到了严重的“精神虐待”“精神控制”。她的精神心理症状符合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特征,而且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最后走上自杀道路。
这个案件也让更多大众意识到“PUA”、“精神控制”的存在和危害。但很多人不明白,牟林翰和包丽都是北大学子,应是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为什么男的会肆无忌惮地PUA别人,女的则这么“傻”,遇到“渣男”了还不及时抽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我们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这主要与两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有关。
01、牟林翰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
这个案件发生在3年前。北大学子包丽和同校学长牟林翰是情侣,两人谈恋爱谈了一年多了,不但曾经同居,还都见过双方家长了,看起来感情非常好。
但是,当牟林翰发现包丽不是处女时,开始对包丽极尽辱骂,甚至提出过让她拍裸照、打自己耳光、为他“打胎”并切除输卵管等等非常极端的要求。两人频繁争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那以后,包丽逐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她割过腕、吞过药,所幸都被救回来了。但两人的冲突并未停止,牟林翰仍然继续对她辱骂。
2019年10月,包丽再次精神崩溃,口服药物中毒陷入昏迷,最终不治身亡。2020年7月,包丽的男友牟林翰涉嫌虐待罪被抓。
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大众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一是从两人的聊天记录来看,两人的恋情非常诡异,牟林翰喊包丽“妈妈”,包丽则喊牟林翰“宝宝”。
而且,网友们感到非常困惑,牟林翰成绩好、长得帅,是北大学生会干部,家庭背景优渥,一个条件这么好的男孩子,为什么要PUA女性?
目前关于牟林翰成长经历的报道并不多,能够确定的是,他的父亲牟毅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原行长。
牟林翰成绩优秀,家庭背景优越,他从小到大极有可能受到过过度夸奖,即使犯错,家长也没有引导他学会自我反省,反而可能维护他、帮他擦屁股,他便逐渐形成了自负、自恋、自私的心态,类似于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且,因为他父亲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牟林翰对社会大众的看法有可能是扭曲的——瞧不起普通阶层,甚至可能鄙视普通人,认为他们都是“韭菜”,类似于最近引发热议的川大研究生张薇以及曾在网上炫富的、网名为“北极鲶鱼”的女生。
牟林翰虽然考上了北大,但他很可能不是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是通过对别人实施PUA而获得成就感,一种病态的成就感。而包丽就成了他的猎物。
如果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牟林翰其实是人格障碍患者,很有可能属于“自恋型”。甚至可以说,大众所说的“渣男”,其实很多都是人格障碍患者。他们严重缺乏同理心,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远超出社会规范。
当然,我们这里说牟林翰是人格障碍患者,并不是说他有“精神病”,更不是给他开脱或减轻罪名。事实上,人格障碍患者在违法犯罪时意识清醒,思路清晰,不需要接受精神司法鉴定,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也建议法院对人格障碍患者罪犯实行重判快判!
02、有“重度恋爱脑”的女孩容易被PUA
至于受害者包丽,大家虽然非常同情她,但对于她的行为,很多人也表示看不懂:
她是考上北大的学霸,是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样貌和能力都出众,看起来并不是脑残偶像剧里的“傻白甜”。可为什么她会那么“傻”,被渣男PUA了都没及时觉察,还自杀?都什么年代了,对于所谓的“处女”问题,即使她男友利用这个问题来PUA她,她自己有必要纠结吗?
根据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从深层面来讲,这个悲剧很有可能跟她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有关。
在这个案件中,只有包丽母亲接受媒体采访,指责“渣男”,但她的父亲一直没有出现过。当然,这到底是因为她父亲已去世,还是她的父母离异了,还是父亲因某些原因不想出面,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包丽跟父亲的亲子关系都肯定有很大问题。他们父女俩的亲子关系有可能是疏离的,甚至是断裂的,包丽从小对父爱的心理诉求和精神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因为包丽的种种行为表明,她虽然成绩和能力出众,但在恋爱中却是“重度恋爱脑”,对恋人死心塌地、过分依赖,甚至发现对方在伤害自己,也不惜飞蛾扑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也接诊过不少这样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发现,这背后往往是她们的父亲对其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常见的是父亲长期对她们忽视、漠视,这导致她们长大后很容易过分渴望异性的关注,又或者有可能排斥异性,发展为继发性同性恋。
除此之外,包丽的母亲也没有和女儿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包丽到后期已经非常痛苦、陷入抑郁了,但她都没有跟妈妈说实话,而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
从表面看,这是因为包丽非常懂事,实际上这说明包丽母亲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包丽不想、或者觉得自己没法跟母亲说心里话,或者说她觉得即使如实跟妈妈说,妈妈不但不会理解她,很有可能会责骂她。
从这个角度看,包丽父爱缺失,跟母亲也有很大的心理隔阂,她的社会支持体系其实是很薄弱的。当她在恋爱中缺乏警惕性和理性时,当她不断被“渣男”洗脑时,没有人能够及时地、有力地、有效地给予她积极而正确的引导,让她能够及时抽离出来。
其实从包丽和牟林翰的聊天记录和后期频繁的争吵来看,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正常的,旁人很容易看得清楚。但因为包丽身在情感漩涡,又不断自我怀疑,所以她始终看不清楚,越陷越深。
如果这时能有一个她信任的、理性的人及时发现了两人的异常关系,及时提醒她,把她拉出来,包丽就很有可能不会走向自杀。可惜,她身边缺乏这样的人。相反,可能在她心里面,最亲密的人不是父母,而是PUA她的男友牟林翰。
据新闻报道,包丽在2019年10月服药自杀后就陷入了脑死亡。但在这之前,2019年6月、8月,她就已经有自残和自杀行为。
我们不知道她那时候有没有去看过精神心理科,是否被诊断过。如果有的话,她当时有明显的抑郁发作,跟男友吵架时又非常激动,很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如果她出现过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话,甚至有可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但其实,包丽长期遭受男友的精神虐待、遭受不堪入目的辱骂,那些恶毒的字眼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一开始她还觉得男友过分,但逐渐也开始自我怀疑,陷入了自我否定,心理上难以逃脱牟林翰的控制。她罹患的其实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并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
03、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预防PUA
希望关注这个案件的网友们,不要只吃瓜,还要吸取这背后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家有儿女的父母们。
第一,父母们要有意识地了解PUA、精神控制的知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相关的新闻事件,家长们要对此提高警惕。
第二,PUA的核心之一是让受害者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失去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能力,又有“恋爱脑”的话,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完全被人精神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就学会自我肯定,建立真正的淡定和自信,而不是依靠外界的肯定来获得自信,更不能因为外界的质疑、否定,他们也盲目地陷入自我怀疑并自我否定。
而要做到这一点,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父母和孩子间有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主要情绪是平和的、愉悦的,这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每当孩子获得进步,或者能够完成某个任务时,父母要及时给予他们具体化的肯定,认可他们后天付出的努力,认可他们逐渐养成的能力,并引导他们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能力,这也非常关键。
第三,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更不要对孩子采取幼稚化的教育。
很多父母羡慕别人家成绩优秀的孩子,然后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埋头学习,其它什么都不要管、不要想,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哪怕孩子到了青春期了,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继续用过去那一套方式教育他们。
什么是恋爱?如何识别渣男、渣女?我们面对挫折和别人的伤害时,该如何应对?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意识跟孩子讲这些重要的知识,甚至觉得这东西不用讲,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很多成绩优秀、表现优异的孩子,看上去能力和智商超群,但他们的逆商(AQ)和情商(EQ)是比较低的,也缺乏理性、科学的恋爱态度和知识,甚至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教育要逐渐成熟化、理性化,继续建立好亲密的亲子关系,逐渐引导孩子意识到社会、人性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要有提防心和预防措施。
如果是家有女儿的话,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父母这一步没有做好,哪怕是北大学子,天之骄子,优秀的出国留学生,一样会酿成悲剧!在美国被害的北大学子章莹颖就是典型例子!
第四,如果家有儿子,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儿子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三观,并强化责任心的培养。
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要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学会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不是一味帮孩子摆平,擦屁股。
很多父母自身事业成功,在社会上是有头有面的人,但在家庭教育中却过分宠溺、维护孩子。孩子小时候犯小错,父母都帮忙搞定;等到他们长大了,越来越肆无忌惮,最终往往会犯下弥天大错,被社会教育!李双江和他的儿子李天一(现名:李冠丰)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事情不能靠父母的权势、资源来摆平了。如果孩子三观不正、行为极端,即使没有严重触犯法律,也很容易被人放到网上,变成大型“社死”现场,比如最近的“川大女生事件”。
希望父母们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先及时摆正自己的三观,再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北大这几年发生了不少让大众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本文讨论的“包丽案”,比如此前二审维持原判的“吴谢宇弑母案”。
这些案件让大众意识到,对比起成绩优秀,心身健康更加重要!而在心身健康里面,逆商(AQ)、情商(EQ),有积极正确的三观,有同理心和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尤其重要。
希望广大网友、特别是为人父母者要深入思考这些悲剧带来的教训和意义,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本文字数约:4016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牟林翰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
02、有“重度恋爱脑”的女孩容易被PUA
03、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预防PUA
“北大女生包丽被男友精神控制后自杀”案终于一审宣判了!
今天(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林翰有期徒刑3年2个月,同时判决牟林翰需赔偿包丽母亲各项经济损失共计73万余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一审开庭时,牟林翰说自己的行为都是出于爱,否认自己对包丽实施过精神控制。所以,恐怕他很有可能会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可不管怎么样,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包丽确实受到了严重的“精神虐待”“精神控制”。她的精神心理症状符合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特征,而且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最后走上自杀道路。
这个案件也让更多大众意识到“PUA”、“精神控制”的存在和危害。但很多人不明白,牟林翰和包丽都是北大学子,应是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为什么男的会肆无忌惮地PUA别人,女的则这么“傻”,遇到“渣男”了还不及时抽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我们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这主要与两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有关。
01、牟林翰很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
这个案件发生在3年前。北大学子包丽和同校学长牟林翰是情侣,两人谈恋爱谈了一年多了,不但曾经同居,还都见过双方家长了,看起来感情非常好。
但是,当牟林翰发现包丽不是处女时,开始对包丽极尽辱骂,甚至提出过让她拍裸照、打自己耳光、为他“打胎”并切除输卵管等等非常极端的要求。两人频繁争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那以后,包丽逐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她割过腕、吞过药,所幸都被救回来了。但两人的冲突并未停止,牟林翰仍然继续对她辱骂。
2019年10月,包丽再次精神崩溃,口服药物中毒陷入昏迷,最终不治身亡。2020年7月,包丽的男友牟林翰涉嫌虐待罪被抓。
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大众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一是从两人的聊天记录来看,两人的恋情非常诡异,牟林翰喊包丽“妈妈”,包丽则喊牟林翰“宝宝”。
而且,网友们感到非常困惑,牟林翰成绩好、长得帅,是北大学生会干部,家庭背景优渥,一个条件这么好的男孩子,为什么要PUA女性?
目前关于牟林翰成长经历的报道并不多,能够确定的是,他的父亲牟毅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原行长。
牟林翰成绩优秀,家庭背景优越,他从小到大极有可能受到过过度夸奖,即使犯错,家长也没有引导他学会自我反省,反而可能维护他、帮他擦屁股,他便逐渐形成了自负、自恋、自私的心态,类似于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且,因为他父亲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牟林翰对社会大众的看法有可能是扭曲的——瞧不起普通阶层,甚至可能鄙视普通人,认为他们都是“韭菜”,类似于最近引发热议的川大研究生张薇以及曾在网上炫富的、网名为“北极鲶鱼”的女生。
牟林翰虽然考上了北大,但他很可能不是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是通过对别人实施PUA而获得成就感,一种病态的成就感。而包丽就成了他的猎物。
如果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牟林翰其实是人格障碍患者,很有可能属于“自恋型”。甚至可以说,大众所说的“渣男”,其实很多都是人格障碍患者。他们严重缺乏同理心,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远超出社会规范。
当然,我们这里说牟林翰是人格障碍患者,并不是说他有“精神病”,更不是给他开脱或减轻罪名。事实上,人格障碍患者在违法犯罪时意识清醒,思路清晰,不需要接受精神司法鉴定,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也建议法院对人格障碍患者罪犯实行重判快判!
02、有“重度恋爱脑”的女孩容易被PUA
至于受害者包丽,大家虽然非常同情她,但对于她的行为,很多人也表示看不懂:
她是考上北大的学霸,是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样貌和能力都出众,看起来并不是脑残偶像剧里的“傻白甜”。可为什么她会那么“傻”,被渣男PUA了都没及时觉察,还自杀?都什么年代了,对于所谓的“处女”问题,即使她男友利用这个问题来PUA她,她自己有必要纠结吗?
根据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从深层面来讲,这个悲剧很有可能跟她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有关。
在这个案件中,只有包丽母亲接受媒体采访,指责“渣男”,但她的父亲一直没有出现过。当然,这到底是因为她父亲已去世,还是她的父母离异了,还是父亲因某些原因不想出面,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包丽跟父亲的亲子关系都肯定有很大问题。他们父女俩的亲子关系有可能是疏离的,甚至是断裂的,包丽从小对父爱的心理诉求和精神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因为包丽的种种行为表明,她虽然成绩和能力出众,但在恋爱中却是“重度恋爱脑”,对恋人死心塌地、过分依赖,甚至发现对方在伤害自己,也不惜飞蛾扑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也接诊过不少这样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发现,这背后往往是她们的父亲对其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常见的是父亲长期对她们忽视、漠视,这导致她们长大后很容易过分渴望异性的关注,又或者有可能排斥异性,发展为继发性同性恋。
除此之外,包丽的母亲也没有和女儿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包丽到后期已经非常痛苦、陷入抑郁了,但她都没有跟妈妈说实话,而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
从表面看,这是因为包丽非常懂事,实际上这说明包丽母亲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包丽不想、或者觉得自己没法跟母亲说心里话,或者说她觉得即使如实跟妈妈说,妈妈不但不会理解她,很有可能会责骂她。
从这个角度看,包丽父爱缺失,跟母亲也有很大的心理隔阂,她的社会支持体系其实是很薄弱的。当她在恋爱中缺乏警惕性和理性时,当她不断被“渣男”洗脑时,没有人能够及时地、有力地、有效地给予她积极而正确的引导,让她能够及时抽离出来。
其实从包丽和牟林翰的聊天记录和后期频繁的争吵来看,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正常的,旁人很容易看得清楚。但因为包丽身在情感漩涡,又不断自我怀疑,所以她始终看不清楚,越陷越深。
如果这时能有一个她信任的、理性的人及时发现了两人的异常关系,及时提醒她,把她拉出来,包丽就很有可能不会走向自杀。可惜,她身边缺乏这样的人。相反,可能在她心里面,最亲密的人不是父母,而是PUA她的男友牟林翰。
据新闻报道,包丽在2019年10月服药自杀后就陷入了脑死亡。但在这之前,2019年6月、8月,她就已经有自残和自杀行为。
我们不知道她那时候有没有去看过精神心理科,是否被诊断过。如果有的话,她当时有明显的抑郁发作,跟男友吵架时又非常激动,很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如果她出现过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话,甚至有可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但其实,包丽长期遭受男友的精神虐待、遭受不堪入目的辱骂,那些恶毒的字眼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一开始她还觉得男友过分,但逐渐也开始自我怀疑,陷入了自我否定,心理上难以逃脱牟林翰的控制。她罹患的其实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并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
03、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预防PUA
希望关注这个案件的网友们,不要只吃瓜,还要吸取这背后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家有儿女的父母们。
第一,父母们要有意识地了解PUA、精神控制的知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相关的新闻事件,家长们要对此提高警惕。
第二,PUA的核心之一是让受害者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失去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能力,又有“恋爱脑”的话,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完全被人精神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小就学会自我肯定,建立真正的淡定和自信,而不是依靠外界的肯定来获得自信,更不能因为外界的质疑、否定,他们也盲目地陷入自我怀疑并自我否定。
而要做到这一点,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父母和孩子间有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主要情绪是平和的、愉悦的,这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每当孩子获得进步,或者能够完成某个任务时,父母要及时给予他们具体化的肯定,认可他们后天付出的努力,认可他们逐渐养成的能力,并引导他们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能力,这也非常关键。
第三,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更不要对孩子采取幼稚化的教育。
很多父母羡慕别人家成绩优秀的孩子,然后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埋头学习,其它什么都不要管、不要想,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哪怕孩子到了青春期了,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继续用过去那一套方式教育他们。
什么是恋爱?如何识别渣男、渣女?我们面对挫折和别人的伤害时,该如何应对?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意识跟孩子讲这些重要的知识,甚至觉得这东西不用讲,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很多成绩优秀、表现优异的孩子,看上去能力和智商超群,但他们的逆商(AQ)和情商(EQ)是比较低的,也缺乏理性、科学的恋爱态度和知识,甚至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教育要逐渐成熟化、理性化,继续建立好亲密的亲子关系,逐渐引导孩子意识到社会、人性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要有提防心和预防措施。
如果是家有女儿的话,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父母这一步没有做好,哪怕是北大学子,天之骄子,优秀的出国留学生,一样会酿成悲剧!在美国被害的北大学子章莹颖就是典型例子!
第四,如果家有儿子,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儿子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三观,并强化责任心的培养。
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要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学会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不是一味帮孩子摆平,擦屁股。
很多父母自身事业成功,在社会上是有头有面的人,但在家庭教育中却过分宠溺、维护孩子。孩子小时候犯小错,父母都帮忙搞定;等到他们长大了,越来越肆无忌惮,最终往往会犯下弥天大错,被社会教育!李双江和他的儿子李天一(现名:李冠丰)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事情不能靠父母的权势、资源来摆平了。如果孩子三观不正、行为极端,即使没有严重触犯法律,也很容易被人放到网上,变成大型“社死”现场,比如最近的“川大女生事件”。
希望父母们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先及时摆正自己的三观,再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北大这几年发生了不少让大众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本文讨论的“包丽案”,比如此前二审维持原判的“吴谢宇弑母案”。
这些案件让大众意识到,对比起成绩优秀,心身健康更加重要!而在心身健康里面,逆商(AQ)、情商(EQ),有积极正确的三观,有同理心和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尤其重要。
希望广大网友、特别是为人父母者要深入思考这些悲剧带来的教训和意义,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本文字数约:2816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件事能掀起舆论风波,与这些因素有关
02、川大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引发负面后果
近日,广州地铁8号线“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被曝光”一事持续发酵,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四川大学的处理结果终于出来了,给予张薇留校察看处分、留党察看处分。
四川大学的通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川大学的处理结果不出网友们的预料,但与网友们所期待的结果却有着极大的差距。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有2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第一,为什么这个看似很小的事件,能引发这么大的社会舆论,而且持续这么久的时间?
第二,四川大学的处理措施,后续可能会引发怎样的社会后果?
01、这件事能掀起舆论风波,与这些因素有关
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社会舆论,背后有多个因素。
首先,在很多网友看来,四川大学研究生张薇的行为极其恶劣。都已经现场证实大叔没拍她了,怎么后续她还在网上发大叔的视频,骂他是“猥琐老头”“猥琐男出门必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薇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触痛了很多底层人民的心,农民工蹲在地铁上玩玩手机,怎么在这个充满自我优越感的研究生眼里,就成了猥琐老头!?
张薇这种“恶人先告状”的行为,已经激起了网友们的愤怒。可接下来张薇不但不道歉,还疑似用小号继续跟网友对骂,说自己是不会道歉的。这更让网友们怒火中烧。
直到大叔的儿子报警了,舆论闹大了,她害怕自己被学校开除,才在网上进行公开道歉。但绝大部分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清了张薇道歉背后的虚情假意,根本不买账。
即使后来张薇争取到大叔和大叔的儿子的原谅,但很多网友仍持续声讨,希望张薇能接受更严厉的惩罚。
随后,网上还流传出疑似张薇父亲的发声,他说网友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一家的生活了,“请你们积点口德吧”;还有自称是张薇闺蜜的发声,说张薇已经因为这件事而抑郁了,请网友不要“网暴”她,“如果她被逼得做了啥事,你们都是凶手”;疑是张薇母亲的发声,威胁网友“你们一个都别跑”!
这些信息如果属实,张薇的父母及其闺蜜无疑是在道德绑架,尤其是她的父母,对女儿的错误行为仍然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网友们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
除了事件当事人之外,许多网络大V、官方媒体也发声了。最引发关注的是胡锡进,他说农民工大叔很宽厚,已经选择原谅了,大家也应该接受女生的道歉,“她毕竟还是个学生”,“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老胡的发声引来了很多网友吐槽:凭什么她是个学生就应该被轻易原谅,这跟熊孩子的家长说“TA还是个孩子”有何区别?
《人民日报》在评论这个事件时,将其定义为“地铁偷拍乌龙”事件,并认为以曝制曝、以暴制暴是不可取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认同《人民日报》说的,张薇对大叔网暴了,但不代表网友们能对她进行网暴。我不支持大家对张薇网暴,但支持大家理性发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更加支持相关部门、川大对张薇依法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而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之前写文章分析过,张薇极有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符合人格障碍的3个典型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行为严重超出社会规范。
而且,她很有可能瞧不起底层人民,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这类型的人来说,如果受害者和大众选择了轻易原谅,想着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往往会发展为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蛇”不但不会变好,反而很有可能后续反咬“农夫”一口。
所以,胡锡进、人民日报的评论都未看清张薇的人格障碍问题,反而过度呼吁大众要包容、原谅,客观上这其实是一种纵容。所以哪怕《人民日报》是官媒,但它对于此事的评论,很多网友仍然非常不认可。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更多网友参与爆料张薇曾经的恶行。一名微博名称为“玛格丽特别放盐”的网友说她是张薇的高中同学,并且是舍友,她遭受过来自张薇的校园欺凌,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张薇不但是985大学的新闻专业保送研究生,还是学生会主席、党员,身上一连串的荣誉称号,但竟然用极端、恶毒的语言网暴大叔,这种反差更是让人震惊和激愤。
除此之外,有网友扒出英国驻华大使馆与张薇的微博互关,她很可能是英国驻华大使馆重点关注的人才。这令人不禁对张薇的身份背景感到好奇和质疑。自从张薇表面道歉后,四川大学久久未公布处理结果,一再拖延,玩起了“拖”字诀,这更加令人狐疑:学校不想从重处罚,是不是因为张薇家庭背景强大?
前两年,有3名复旦大学研究生因为嫖娼,复旦大学决定开除他们的学籍。相比之下,四川大学在处理这件事情不够雷厉风行,这也是社会舆论不断发酵的另一个原因。
02、川大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引发负面后果
现在,在网友不断催促下,四川大学终于公布了处理结果,不是开除张薇,而仅仅是留校察看处分、留党察看处分。
这个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网友对川大这个处理结果不满,认为其包庇、纵容学生,很多网友对四川大学的认可和好感会大大降低。
而且,张薇及其父母极有可能不会真正地自我反省,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甚至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社会及网友,并更加仇视、瞧不起社会底层人员。
她还有可能利用这段“黑历史”为自己打造网络IP,获得极大流量,借此创造巨额的经济收入。网传消息,现在已经有网络大V,所谓的“经济学家”想聘请张薇当助理了。
更严重的话,张薇有可能会仇视国内社会及体制,如果再加上一些境外势力的加入,她很有可能后续成为一名反华分子。那些曾经为张薇发声的人,比如胡锡进、人民日报的编辑,不但会被现实“啪啪”打脸,甚至有可能因此事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假设,我们当然非常不希望这些假设变成事实。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张薇及其家人接下来的行动。如果他们一家能真正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最终也有可能“坏事变好事”,但前提是做到以下几点:
张薇极有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她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接受过大量的过度夸奖,也可能有部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病理性记忆需要得到大幅度修复;
张薇的父母要跟女儿一起真正深刻地自我反省,对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反思、总结,甚至再次作出真正真诚的公开道歉。
如果张薇的父母自我反省的程度更大的话,还可以向广大父母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犯的错误,让更多的父母避免踩坑、也及时自我反省,学会更加科学地教育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犯下强奸罪的李冠丰(原名“李天一”),他的父母李双江和梦鸽在家庭教育中犯下重大错误,还间接导致儿子对别人造成重大的伤害。如果他们能跟孩子一起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总结一些家庭教育上的经验与教训,凭着李双江和梦鸽的知名度,肯定能够引发父母们的积极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从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
李天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惜,至少从目前来讲,“李天一”的父母,只是改了孩子的名字,换成“李冠丰”,网传李冠丰出狱后,他们为儿子办了盛大的宴席接风洗尘;张薇的父母,也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上面提及到的结果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实现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所以,我们更希望关注这个新闻事件的父母要提高自我觉察,主动反思,吸取别人的教训。父母自身要先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力与智慧,然后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也学会自我反省。这能极大程度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避免成为人格障碍患者,避免做出出格的行为而遭受“社死”等巨大打击。
高考来临,如何缓解考试焦虑成为考生和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下面我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提供战胜考前焦虑3招,帮助考生避免发挥失常。
1. 父母要引导考生打开格局,在战略上藐视高考,用时间思维缓解焦虑情绪。
一次高考并不能决定一生,即使这次没发挥好,还可以复读嘛。用时间思维来分析,从一生的角度来看,人生有很多种选择,高考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已,并不是天大的事。而且,进入社会后,虽然学历很重要,但只是“敲门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就像周国平所说的:一个人如果能看到人生的全景和界限,他便能够产生一种超脱的心情。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战略上藐视高考。“战略上藐视它,但战术上重视它”。
2.战术上如何重视?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理性看待目前的紧张情绪,切勿陷入“灾难化思维”中。
其实,考前适当的紧张、焦虑,觉得压力有点大,这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不用担心,因为这会激活人的潜力,为高考而做好充分准备。
但是,如果考生非常紧张,为此而彻夜难眠,甚至感觉自己大脑的反应严重迟钝,一想到高考就会紧张无比,那就不是一般的心理问题了,需要找专业的精神科大夫短暂服用抗焦虑药、镇静安眠药(至少是第三代,副作用少),快速缓解失眠和焦虑。
而一般的高考前焦虑,不外
上一篇:2023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保研稀缺必看经验分享
下一篇:本科院士排行榜公布!浙江大学强势登顶,15所双非大放异彩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