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到高考,国学内容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在魏晋时期,选拔人才主要有察举制和科举制两种,察举制主要考察人的品德、才能、家族的背景和身份;科举制主要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筛选合适的人才。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比较特殊,当时的士族门阀政治和贵族占据了主要的上升通道,这些世家弟子有了家族的依靠,很容易进入官场。而真正有才华却贫寒又没有关系之人是没有机会做官的,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了。

  而到了隋炀帝时期,他进行了改革,将科举考试列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且唯一的途径,不论出身、不论贫富,都可以参加考试。这个不仅扩宽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还让更多有才识的读书人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想要考试取得好成绩,需要对中国的《四书五经》等等一系列国学知识掌握透彻。直到现在,掌握国学知识也是考试的关键。从孔子到孟子、从老子到庄子,这些内容一直出现在课本中。

  

  这本《西南联大国学课》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

  这些讲义和文章,将中国的国学串联起来,他们将国学的发展和历程娓娓道来。

  

  两千年来,中国从游牧民族慢慢变成定居的部落,而又从部落形成强大的国家。

  不管朝代的交替或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统治一个国家的,除了制度,最重要的便是伦理。

  

  在中国,根据伦理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底蕴,才有孔子的仁,孟子的义。

  而在科考的时候,《四书》《五经》都是必考的科目,说明了国学的重要性。

  当然,在如今,国学课程仍然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其地位越来越发重要。

  要想了解先人的文化及精神,国学是必不可少的科目。

  而中国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离不开先人的智慧。

  这就是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国学,熟读国学,并且学以致用。

  

  为什么在中国伦理很重要?

  因为中国的社会,大体上说,是以伦理为中心的,家庭亦然。所以中国的社会,不能以法治,只可以礼治。因为这种制度,系建立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

  而过去的婚嫁,婚礼非常隆重,对女子也是非常重视的。

  男子需要三书六聘,在周代,男子娶妻时,必须到女家亲迎,并且还要替女子赶车。

  而这些礼俗,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一个富人,他没有人生乐趣,住的高楼大厦,吃的山珍海味,坐的豪华汽车,仍终日怅怅不乐,因为他的乐是向外的。真正懂得乐的人,要深刻了解生命是不息的。

  人类生活的目的不仅为求生存,还有超出生存的意义。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之可贵就在这里。人可以教育自己,同时可以教育别人,一切文化都是帮助人在做人,每一个中国人,读了古先圣贤遗言,就应该明白这一点。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读完之后会感叹,不愧是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地方,有这样的讲义、这样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被调动,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国学是一门大课,也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中国的文化不能被埋没,它应该被铭记,应该被宣扬。

  举报/反馈

上一篇:阿斯巴甜被列为二类致癌物,它真的很危险吗?
下一篇:回顾提前十五分钟交卷,对镜头扬言考题过于简单,他最终考了多少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