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如何精准发力?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7-23
手机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的发布对金融支农有何指导意义?当前金融支农现状如何?如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支农的相关科技手段有哪些?本期对话邀请张红宇、汪小亚、何广文三位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

  张红宇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汪小亚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何广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琭璐

  01?未来金融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力度要只增不减,需着眼于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变化及内外部环境,增强针对相关企业、机构、个人的支持力度与灵活性

  Q

  主持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在金融支农的支持方向和举措上应有怎样的优化和调整?

  汪小亚:近年来,金融支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意见》再次强调要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凸显了其对于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未来金融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力度要只增不减,需着眼于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变化及内外部环境,增强针对相关企业、机构、个人的支持力度与灵活性。

  《意见》第二条提出“强化对农业科技装备和绿色发展金融支持”。可从三方面来看,一是做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金融服务,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更好发挥农业产业化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对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长期稳定金融支持。二是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和先进农机研发的融资支持力度。涉及鼓励拓展农村资产抵质押范围、稳妥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等内容。三是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包括创新种植业固碳增汇、养殖业减排降碳、绿色农机研发等领域的信贷产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多元化林业贷款融资模式,强化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等内容。

  此外,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引导下,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和运行机制不断改善,在债券市场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和效率等方面都应继续提升。

  Q

  主持人:在建设农业强国重点领域方面,我国是如何通过金融支农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

  汪小亚: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种子要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保驾护航。

  首先,精准打通科技种企融资堵点,满足种企立体化融资需求。其次,大力支持种业基地建设。支持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更好保障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需求。

  何广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意见》第一条是“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调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种业振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认为,要从全局、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培育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在坚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总基调上,推动产业体系各环节、各主体的有机协调均衡发展。要注意补短板,特别是注重推广农业供应链产业链融资模式,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推进农业延链、补链、强链,通过加大中长期信贷投入,赋能农业机械化、仓储和物流设施、市场体系建设等,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主体。

  

  Q

  主持人:《意见》提出“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金融支农现状如何?

  汪小亚: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约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23%,明显高于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6%),体现了金融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服务理念。近三年来,我国涉农贷款持续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速。

  近年来,各国有大行全面布局涉农业务。据估计,2021年全国性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涉农贷款比重已反弹至37%。国有大行的积极参与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雄厚资金,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力扭转了涉农贷款增速下滑的趋势。

  涉农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也产生了良好服务效果。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快速发展,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险+期货”模式日渐兴起。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明显提升,推动涉农金融服务重心下沉。

  何广文: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金融支农体系,主要表现为建成了一个基本完善的支农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和激励金融机构支农的政策体系、存在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产品体系。今年以来,各家金融机构向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增加信贷资源、缩短审批时限等的力度继续加大。

  不过,从农业农村金融需求角度考察,还有较大的供给缺口,农业农村领域还有较多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信贷需求,金融支农体系的效率还有待大力提升。

  Q

  主持人:推进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汪小亚:推进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应把握六大原则。一是以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为金融业的主要职责,牢牢把握农村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二是以金融支持粮食安全保障为重点方向,确保在大国博弈局势下端牢中国饭碗;三是以推进涉农金融创新为破局之策,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能力;四是以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激励手段,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五是以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为基础支撑,带动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整体下行;六是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永恒主题,确保金融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下一步在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避免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问题加剧。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中,需集聚更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要谨慎避免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问题。

  其次要避免银行信贷人员滋生“畏农”“惧农”心理。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信贷人员可能存在“多贷多担责、少贷少担责、不贷不担责”的心理,导致在服务三农时过于保守。要不断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保持金融支农的力度不减。

  三是要避免出现金融机构“支农越多越吃亏”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让对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较多的金融机构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和奖励,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竞争力。

  

  02?数字金融利用互联网采集的数据或利用农户的土地承包、产权改革等数据,解决了农户信用缺失、缺乏抵押物难题,促进了农村金融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的改善

  Q

  主持人:近年来,数字技术正在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未来我们可利用哪些科技手段推动金融支农更高效?

  张红宇:数字金融的引入既有机构,又有工具。最近几年,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抑或是村镇银行,包括许多企业聚焦乡村振兴、面向农民成立了网商银行等机构,提供涉农信贷服务,都极大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数字金融利用互联网采集的数据或利用农户的土地承包、产权改革等数据,解决了农户信用缺失、缺乏抵押物难题,通过贷款保险供需双方的市场环境改善,促进了农村金融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精准服务。发展生产、振兴产业中贷款难、贷款贵,是农业从业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反映甚多的问题,也是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滞后的本源。从金融需求方来讲,缺乏抵押担保产品和信用;而对金融供给方而言,服务面广,单个需求小、成本高,金融供需失衡。数字技术应用于土地承包、集体资产、乡村治理等大数据集成,有利于准确掌握信贷需求方和提供方信息,精准识别、精准服务,有效减少金融供需双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助力乡村产业的发展。

  二是降低成本。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产业,通过互联网,包括手机银行等,第一时间获取贷款、归还贷款,大大减少了农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业从业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支持提供了便捷服务,提升了农业从业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获得感。

  三是抵御风险。借助于遥感卫星等数字技术,第一时间发现旱涝、病虫害、火灾等灾害苗头,投放止损、减损、减灾抗灾等物资,助力信贷投放不受损,降低农业保险赔付率,促进农村金融保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拓展空间。这些年农村金融保险事业发展迅速,金融产业、保险产品覆盖到大部分乡村产业、农业产品和经营主体,满足了金融保险需求方的服务意愿,农业金融、农业保险提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覆盖,“金融+保险+期货”等模式不断创新,金融保险供需双方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实现了互利互惠、共享共赢,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汪小亚:当前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云技术等技术实现对三农客户的远程“画像”,精准对接客户融资需求。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云贷款”业务。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电子渠道在线申请、实时审批、签约、办理抵押登记,节约了借款人的“鞋底成本”、压缩了审批时间。

  卫星遥感技术具备在更大范围农村金融领域推广的潜力,目前可将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农村金融,帮助金融业远程高效识别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状况。还应不断提升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工具的性能。

  何广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主力军。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创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提升其发展所需要的信贷融资可得性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表明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深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也可运用在乡村金融领域,例如银行保险领域已经有了较广泛的运用,银行保险机构普遍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化应用系统和线上金融服务。

  但是,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从金融供给的数字化角度而言,存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较大、各项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成熟度和运用深化层次差异较大等挑战,数字金融产品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较多产品对乡村居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仍然存在金融排斥现象。

  

  03?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具有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应优化其信用评价机制,构建与新产业新业态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信贷管理模式

  Q

  主持人:当前,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我国采取了哪些金融支农举措?

  汪小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要求金融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相关工作也得到金融业高度重视,并投入了更多金融资源,各地也出现了一批创新亮点业务与实践。

  何广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为此,金融支农的着力点应该是赋能乡村产业。相关部门已从多角度实施了金融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举措,譬如在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中,赋予各类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的职责;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过程中,强调服务小微和三农机制的构建,并先后倡导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小微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金融事业部,专门从事小微、三农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强调“稳定县域”“坚守为农服务初心”等。

  此外,还构建了政策性金融产业发展信贷供给机制;采取了诸如政策性银行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直接信贷、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举措;构建了保障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货币政策机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发放的再贷款。

  

  Q

  主持人:地区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商、文旅休闲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是当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源如何在其中更好发挥作用?

  汪小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成长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农业产业中缺乏融资抵押的老问题在新产业中依然存在,而相比传统产业,新产业在经营模式、资金用途和期限等方面有明显不同,又给银行业授信增加了新挑战。为有效引导资金向新产业、新业态集聚,银行业要抓住一个“新”字,围绕新产业的新特征,拿出新产品与新模式。

  何广文:地区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商、文旅休闲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是乡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乡村经济社会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金融赋能和引导作用的发挥是必要的。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具有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应优化其信用评价机制,构建与新产业新业态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信贷管理模式。应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工具的作用,支持商业银行信贷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Q

  主持人:如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下乡,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破解农业融资难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汪小亚:为此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我有以下八条建议。

  一是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激励机制。改变以机构而不是以业务来享受政策优惠的做法,各类扶持政策应该向所有开展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平等开放。二是持续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农村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改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三是加大服务三农和农业强国建设的信贷支持。四是构建数字化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群体广泛、多方深度参与、产品服务丰富、场景应用多元、创新活力持久、考核评价有效的数字化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五是鼓励提高乡村振兴债券、基金等工具的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六是加快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地区保险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七是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建议将农户贷款纳入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当中,更多关注普惠数字渠道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体现服务质量的指标。八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延续和扩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活水流向乡村。

  何广文:我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投入需求。在教育养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领域,资金短缺仍然是发展面临的主要约束,资本下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资本下乡也是把“双刃剑”,要实现双赢,首先要完善制度和政策,防止土地“非农化”;其次要合理构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主持人:目前,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尤其应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监制:梁冰清? 编辑:杜娟

  

上一篇:展览面积再增一倍,高交会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博览会今年扩容了
下一篇:小虎滨滨早新闻|滨州4所幼儿园将陆续投用;一浮桥恢复通车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