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迷茫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
作者: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去医院探访她精神分裂的儿子。
当儿子伸开胳膊去搂她的肩膀时,母亲的身子僵住了。
然而,当这位男性患者收回胳膊时,她又说:“你不爱我了吗?”
儿子的脸唰就红了,母亲又说:
“亲爱的,你不能这么轻易就觉得尴尬,而且害怕你的感受。”
在这种话语的交替刺激之下,这名患者变得暴躁,且攻击了一名医院里的护工,被重新关护起来。
来源:pexels
一旁经过的医生看到,叹了口气,感叹道:
“这样长大的孩子,难怪会生病。”
在这位妈妈眼中,孩子是仿佛是一个亟待被纠正的“问题”,怎么做都不对。
太近了怕亲昵,太远了又疏离。
这种严苛、自相矛盾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双重束缚”。
你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01
双重束缚
是如何发生的?
曾听咨询师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刻。
因为在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人。
她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大一男生,他们的咨询主题围绕着“迷茫”二字展开。
来访这样形容自己大学前的生活——
“像在两块滚烫的烙铁中偷生”。
怎么说呢?
来访平时喜欢在家里看电视、看书打发时间。
但只要父母回来,发现他没有坐在书桌前,就会被怒斥:
“怎么一点紧迫感没有呢,上次考的太好?那点分数准备上哪个大学?”
在焦虑的浇筑下,来访渐渐妥协,将自己锁在书桌边,即使学不进去也不敢离开。
可是父母似乎仍不满意:
“放假不可以出去找朋友玩一玩吗,为什么别人有朋友可以约你没有?”
要爱学习,要刻苦,也要会玩耍,男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逐渐陷入抑郁情绪,难以自救。
来源:pexels
“像在两块滚烫的烙铁中偷生”,这个形容让我心里一颤。
这些要求确实像两块滚烫的烙铁,使得男孩在夹缝中生存,生命力不断被磨损,变得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这,就是最典型的“双重束缚”。
在同一件事的不同层面,不断获得相抵触的信息,不管怎么做,对方都不会满意,持续获得拒绝或否认。
接受信息的一方,便陷入两难境地,最严重的便会像文章开头那样,患上精神分裂症。
双重束缚有三个最典型的特征:
自相矛盾、不平等性、反复发生
因此,多发于上司与下属、学生与老师、父母与子女之间。
比如老师会对学生说:“要把班级当成自己家,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但遇到孩子们不听话,又会说:“你以为这里是自己家吗,可以乱跑乱跳?”
惯用双重束缚的人,有一双喜欢“纠错”的眼睛,而那些所谓的错误,则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投射。
来源:pexels
世界是张考卷,而他们内心有一套极其严苛的标准答案,稍有差池,便会收获一堆触目惊心的圈圈叉叉。
用两个词来形容这类人的生活状态,大概是“紧绷”。
对别人如此,对自己也一样。
爱“双重束缚”的父母,对自己人生的焦虑满到要溢出来,那些无法承接的焦虑,只能被打包丢给孩子。
孩子成了他们自我的延伸,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他们获得暂时的、有毒的掌控感,从而安抚自己不安的内心。
02
双重束缚
心态会有何变化?
双重束缚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特征呢?
在上文案例的来访者身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一种不得已的顺从。
青少年阶段,自我还没有完全成形,面对严苛的父母往往有两种反应:
顺从和反叛。
这两种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的——
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在充斥生存焦虑的环境下,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摆脱恐慌。
父母与孩子就像比武台上实力悬殊的两方,一方出招,一方被动接招,孩子无论如何防守,都逃脱不了强大的对手。
来源:pexels
一直处在防守状态下,孩子主体性是无法顺利建立的,容易陷入基本冲突(为了缓解焦虑而采用与内心不符的防御手段)。
沦为卡伦霍妮笔下的“神经症人格”,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
顺从和防备,是有基本冲突的人惯用的两种防御方式,即使外在表现不同,内心都是一片散乱,被动抵抗外界的侵袭,无法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
就像上文中的大一男生,高中毕业后离开了父母,却并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进入大学之后,没有父母在耳边告诉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变得更加无措了。
在“双重束缚”的枷锁下,他早已丢弃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现在突然告诉他,可以自己开车探索,无疑时将他丢入了无助之境。
来源:pexels
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设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在他脑海中炸开,他举目四望,不知所措。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口头禅“都行”、“都可以”、“看你”,他们中确实有部分是比较随和,接纳度比较高。
而有不少人,就像这位男孩一样,自我被压抑在心灵的角落,习惯了被指挥应该要做什么,已经听不清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了,好像这样也可以,那样也行。
缺乏主体性的人生,必然是没有活力的,就像游戏世界中的NPC,等待他人的拨弄,拨一下,动一下,如果无人问津,则呆在原地忍受空乏。
03
识别束缚
找回你的主体感
“双重束缚”实则是一枚钢尺,将生活当做制作一块精准仪器配件,多一分少一毫都不可以。
而所谓的绝对精准,只可想象,不可到达,因此,被钢尺度量的人生变得战战兢兢。
“双重束缚”下长大的孩子,在脱离父母后,可能暂时无法摆脱那种约束感,习惯性自我怀疑,做什么都追求完美、精确。
也因此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懊恼,不管怎么做都达不到内心的标准答案。
来源:pexels
混乱、焦虑、迷茫、惊慌、羞耻,这些情绪不断累积,直至抽干了所有的活力。
而“双重束缚”的反面,应当是自由,人生不是精准的“制造”,而应当是随心的“创造”,抛开内心的钢尺,自由地将它活成属于你的形状。
以下有两种方法,帮你识别双重束缚,重新开展属于你的人生:
1)、与自己的身体连接
武志红老师在《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说,人与人交往舒不舒服,有时候头脑会骗人,身体却很诚实。
遇到接纳度高的人,你会感到热热的,很温暖,那是一种积极的包容的能量,与这类人在一起,你很少被评判、被审视,可以更自由地做自己。
而和有些人在一起,你会不自觉紧张,呼吸急促,想逃跑,甚至感到体温降低,有一丝寒气,那有可能,他正在用自己的标尺丈量你,让你感到压力和束缚。
来源:pexels
2)、别忘记第三种选择
在前文中我们说,面对“双重束缚”我们一般会选择对抗或者妥协,但随着不断长大,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远离
物理距离是避免重复性创伤的最好方式,专注自己的生活与理想,不断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帮助、教导的孩子,我可以独自“驾驶我的车”。
当你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时,不再需要依靠父母的肯定确认自己的存在,到那时候,无论他们说什么,都再也无法掀起你内心的波涛。
来源:pexels
人生本应是一片旷野,而“双重束缚”则将我们囿于轨道,规训成流水线产品。
步步都踩对的人生,也许并不美好,标准答案意味着无趣、无心意、无个性、无人味。
你应当雕刻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那样。
以真正喜欢的方式,去过这3万多天。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并且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壹点灵针对新用户不定期推出心理咨询计划。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同时可以领取测量表哦~
上一篇:2024南京大学333教育综合历年真题试卷答案考试重难点习题与解答复习资料
下一篇:双男主推文:清冷孤傲混血画家VS自闭敏感小会计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