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深圳实践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25
手机版

  2023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

  近年来,深圳不断增强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鹏城。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677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在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深圳综合排名第三,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特别是近三年来,深圳的高端人才集聚尤为明显。

  

  深圳有何特殊魅力?

  人才朋友为何纷至沓来

  对深圳投下“信任票”?

  一

  党管人才方能聚天下英才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圳一贯坚持党管人才,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市委主要领导带头示范,以抓顶尖人才引进、重点人才项目、重大人才政策、政治引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调查研究、协调联动、督促考核机制,推动各级“一把手”积极抓好人才工作。

  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人才工作条例、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意见、实施“鹏城英才计划”意见、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及相关配套文件,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四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

  具体政策措施上,落实中央破“四唯”要求,对市场作用明显的竞争性领域,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建立“创新成果越多、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的持久激励机制;对政府主导投入为主的非竞争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设置特聘岗位,自主评聘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前海合作区试点的“境外人才个税15%”优惠政策扩展至全市,使海外人才享受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政策。

  制度创新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深圳积极抢抓改革机遇,勇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冲锋舟”。

  2020年,借助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清单,深圳积极推进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探索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便利和紧缺人才职业清单制度、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让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居留更便利、来去更自由。

  在外国人来华工作审批事项上创造性提出将居留许可和工作许可双证并联办理,即“一套材料、一套表单、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将审批时限从最快的两周左右压缩到了7个工作日,大大简化了外国人申请来华居住工作的流程。落地了金融、税务等20类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制度,并为37位在深工作的港籍医生认定正高级职称并颁发证书。启用“无人干预自动审批”毕业生引进落户,实现系统“秒批”办理。

  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明确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2020年12月,由深圳市本级批复的5家单位正式获得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授牌。通过机制改革,企业博士后科研载体审批时间缩短、数量增加。截至2022年12月底,深圳拥有博士后载体565家,全市在站博士后5136人,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向用人主体放权,探索实施以用人主体为评价主体的科技项目评审办法和人才评价机制,率先实行国内外同行专家主审制,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91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超过10万人次。

  二

  搭好筑梦台逐梦人自来

  在2022年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全球知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用了“归去来兮”四个字作为演讲的主题,宣布了自己回国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的消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为集聚高端科创人才,深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凤筑巢”:先遴选引进顶尖科学家,再为科学家量身定制事业平台,让顶尖科学家有适宜自己发展的最佳环境和一展所长的最优平台。

  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理念全新、制度全新,不仅被赋予打通基础到临床的重任,还将承担全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这样的平台,正是颜宁这样的科学家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平台。

  “引凤筑巢”,让高端科创人才的生动故事在深圳这片热土不断涌现。为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在南方科大创设诺奖级实验室——深圳国际数学中心,南方科大数学学科因此成为深圳本土高校首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为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沈向洋量身定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已累计引进了400多名高精尖缺人才。巧合的是,沈向洋在深圳遇到了早年就熟识的三位老友:来深创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徐扬生院士、来深创立鹏城实验室的高文院士、来深创办深圳科创学院的李泽湘教授。沈向洋说:“我也是到了深圳后才发现,曾经的老朋友都到这里扎根创业了。”深圳版“老友记”一时传为佳话。

  以才引才链接行业精英

  在广开进贤之路上,创造性地发挥顶尖人才在行业内的号召力优势“以才引才”,通过顶尖人才的学术圈、朋友圈链接引进顶尖人才。近年来,聘请了22位高端人才担任“人才大使”,协助引进人才超300名,形成了引才“滚雪球”效应。持续推进“百名海外博士深圳行”等活动,近2年引进人才超6000名,人才集聚的“雪球”正越来越大。

  以会引才汇聚全球智力

  高端国际人才盛会是深圳吸引高端科创人才的“金字招牌”。

  从2020年起,深圳在每年“人才日”期间都会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邀请沈向洋、薛其坤、埃菲·杰曼诺夫、颜宁等全球顶尖人才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讲述人才和城市共发展的深圳故事。

  自2009年起,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固定在深圳举办。2023年4月,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了华为、比亚迪等325家知名企业,面向海内外中高端人才提供了7600余个职位,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全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多个领域,参展企业现场共接收简历1.2万份。

  以赛引才助力创新创业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正是深圳加强对外开放和人才国际交流所打造的重要平台,大赛面向所有的海外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报名,同步向参赛者提供落地政策支持、创业大赛资助计划、创投基金融资计划、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大赛投资金融服务、创业空间、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支持。获奖选手不仅能够获得丰厚奖励,其项目还有机会拿到政府和创投机构给予的各项创业补贴和创业投资。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上,26个参赛的优质潜力项目与深圳进行了意向落户签约。通过“以赛引才”“人才+项目”与深圳实现了双链接、双落地。

  

  ▲2023年4月27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在深圳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入驻深圳光明科学城。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兼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作主题演讲。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三

  建强高校厚植青年人才培养根基

  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圳不仅在引才上下功夫,也通过建设高水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持续用力,目前已集聚了15家普通高等学校。

  南方科技大学自2010年建校以来,先后聘请朱清时、陈十一、薛其坤等院士名家担任校长,推动学校不断走上发展快车道,用十年左右时间快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专家人才,其中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仅用12年时间就建设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之一,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即便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年轻的“双一流”大学,在深圳也只能算“老人”。过去几年,先后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也正筹划建设,高校建设创下了新的“深圳速度”。其中,深圳大学建校至今,培养了10多万名毕业生,其中马化腾、张志东、梁光伟等一批人才为特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多年拔得广东省理科投档线头筹,吸引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壮大平台夯实人才成长沃土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科研机构是深圳快速补齐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短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多措并举引进、新建科研平台,目前已建设了10家基础研究机构、13家诺贝尔奖(图灵奖)实验室、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200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院至今,培养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5位博士后、9000多名研究生。通过与华为、比亚迪、富士康等深圳市77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立“科研项目+论文+专利”的灵活培养模式,让人才在基础研究中同步链接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同时,为了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的最后屏障,创造性提出“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将实验室和孵化器放在同一栋楼,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工作,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培育了一批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

  服务惠才打造事业腾飞的圆梦舞台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深圳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天使母基金,以“风险劣后”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全国率先立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让“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机会走出“债务泥潭”,让人才企业更加“轻装”前行。谋划绘制“创客空间地图”,汇聚全市各区的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资源,人才企业可通过地图全方位了解载体地理位置、空间大小、使用成本、承载产业类型等信息。

  积极统筹各方力量,搭建让人才更好融入市场、追逐事业的圆梦舞台。围绕“为技术找市场,以市场育技术”,打造“深爱人才——圳品秀”品牌,聚焦重点产业分领域分类别举办高层次人才技术产品对接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卫生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场,超百家人才企业达成意向合同金额超8亿元。在深圳人才公园开辟人才企业好物展示平台,常态化展示200家企业318款产品。在第十九届、二十一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开辟好物展专区,集中展示人才创新成果,吸引近超万名海内外人才参观。创新开展“深圳人才企业好物节”,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市集”方式推广优选的人才好物,推进人才企业服务走向机制化、阵地化,为人才企业带来线上超6000万元、线下超4亿元的营收。

  服务至上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深圳持续强化“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人才理念,环境聚才,构建覆盖思想、生活、工作的优质人才服务体系。

  依托市人才研修院打造人才国情研修平台,举办“向党学创业、向党学管理”示范研修班,从百年党史汲取精神养分,为人才思想铸魂、事业赋能,进一步厚植人才爱党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创办“在路上”“阳光下”的党史教育课堂,开展深圳人才“建党百周年 健行百万步”系列活动,于红色活动中增强思想浸润和党性修养,让人才“心有所向”。

  围绕吸引汇聚人才,聚焦讲好人才故事,创办高层次人才访谈栏目《y深圳》,至今已访谈深圳科技、产业、文化等领域120多位高层次人才,栏目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海外平台、外籍人才社交账号等向全球宣传推介,在全网点播量达2.3亿人次。推出6种语言版本的“出海”人才宣传片《深圳脚步》,通过境外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广泛传播,全网阅读量超2.61亿人次,海外阅读量超300万,世界各地的人才通过宣传认识深圳、了解深圳,让人才“心有所知”。

  建立“鹏城优才卡”服务体系,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23项便利服务。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首期基金已投28亿元,投资项目187个。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让人才“心有所安”。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营造礼遇人才的城市氛围。发布全国首个国际人才街区地方标准,持续打造蛇口街道、香蜜湖街道等13个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不断优化让人才近悦远来的服务生态。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打造人才星光柱、人才雕塑群、人才功勋墙等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展现尊才、爱才、敬才的诚意和温度,让人才“心有所归”。

  

  优惠的政策、合适的平台、完善的保障,最大限度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人才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2022年深圳全市专利授权量达27.58万件,居北上广深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2.99%,连续19年全国第一;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400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继续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和党中央战略意图,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第十三届“桃李杯”收官 湖北省斩获两项荣誉
下一篇:【地评线】荔枝网评:让青春“就”有所往“业”有所安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