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县木雕非遗传承人张业建:希望把这项技艺教给更多人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01:59海报新闻记者 廖宁 见习记者 周凌峰 济南报道“刺啦刺啦”“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回荡在宁静的院落中,张业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刻刀,不觉间,和刻刀为伴的日子已有五十载。从木匠到民居雕刻技艺传承人,张业建用匠心传递传统雕刻技艺中的美学文化。近日,海报新闻记者带您走近山东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业建的雕刻人生。“接力”制作,三代人的心血张业建是烟台市龙口市诸由观镇东河阳村人,从他家的大门到屋内的家具,处处体现着他对民居雕刻的执着与热爱。从门楣、门簪开始,金色的龙、红色的牡丹花、翠绿色的莲花叶……站在门前,传统装饰元素在这两扇门楼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即将步入一座有着独特历史韵味的老宅。门上那对门楣,对张业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对门楣是我和父亲还有爷爷三代人完成的。”他说,当初这对门楣的设计图纸是父亲和爷爷一起绘制的,制作的时候,父亲做圆雕部分,爷爷做方雕部分。后来爷爷突然离世,父亲怕触物伤心,就没有继续完成。在张业建的心里,一对精致的作品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利用空闲时间,把爷爷和父亲的这个未完成的作品制作完成。从门楣制作的“接力”可以看出,张业建对雕刻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他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雕刻,中午吃完饭没一会儿又开始雕,天不黑,刀不停。”张业建的老伴儿李桂华告诉记者,他平常话很少,但只要有人跟他谈雕刻,他的话就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滔滔不绝。以刀为笔,木上作画张业建今年71岁,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16岁的他就拿起了雕刻刀。那个年代的木匠,白天在木匠铺里干活,晚上回家才有时间学雕刻。“刀子划破手,是很经常的事。”回想起曾经的日子,张业建坚定地说:“干一行要爱一行,这不仅是父亲的教诲,也是家族精神的传承。”就这样,他把看到的、想到的图案画下来,再根据木头的尺寸画成图纸,一刀一笔,在木头上作画,而“这幅画”他坚持绘制了五十余年。说起雕刻的方法,张业建介绍,木雕中有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类别,其中最考验技术的就是圆雕。“为什么说圆雕有难度呢?你看这个凤凰的羽毛和眼睛,两边要对称,雕刻过程中两边要同时进行,不断修改才能达到你看的这个样子。”张业建拿起一个凤凰模样的雕刻成品说,“这就是圆雕,就是围绕着木头四周雕刻。原本这块木头大概有9公分的宽度,雕刻完成后,最细的地方只有半公分。这个技艺属于深浮雕,十分耗费时间,完全靠手工一点点刻进去。”说起最新作品龙凤墩,张业建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感。“这一对墩上有18对龙凤、100朵牡丹、8只虎、20颗珍珠,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特点。”记者注意到,100朵牡丹花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烂盛开,惟妙惟肖;每一对龙凤也都有不同的姿势,眼神更是充满灵气。最让人敬佩的是,两个墩之间还充分遵循了对称的原则。“让黄县民居雕刻走出黄县、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古稀之年的张业建,一直在考虑雕刻技艺传承的问题。“在过去,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个手艺传男不传女,如果光靠自己家里人,很难延续。”张业建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依赖工匠是不够的,浅显的学习很容易,但要成为徒弟则必须要求徒弟具有先天艺术创造天赋,而对于木雕这个冷门文化,大众是否接受这门艺术,是否愿意学习他的艺术,成为传承的主要难题。不过,随着古建修复需求增多,黄县民居雕刻技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张业建开始将这项独门绝技传给儿子、儿媳妇、孙子。在这过程中,他突然发现儿媳妇的领悟力极强,孙子也特别喜欢这项手艺。此时的张业建转变了想法,开始与几所学校建立起非遗黄县民居雕刻技艺学习班,让黄县民居雕刻走出黄县(今龙口市),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这项技艺教给更多人,培养出下一代优秀的雕刻人才。”张业建说。举报/反馈

上一篇:岳阳网>领导动态>李建华
下一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期承压 后续走势回稳有多方面支撑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