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疏导的一些小策略,值得一看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2-11-30
手机版

  浅谈高中生心理疏导

  文/强哥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充满朝气也容易彷徨的阶段。面对逐渐社会化的人际交往,日益增强的应试压力,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面前,学生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诸如焦虑、自卑、迷茫、封闭甚至早恋等。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困境是每个班主任甚至是每个老师都躲不开的棘手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从教育学的著作中汲取专业营养,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心理问题当然需要不同的心理疏导,不同的教师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技巧,但从笔者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来看,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共同提高。

  一、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首要的前提必须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寻求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历史渊源。最近拜读郑晓边老师编著的《高考心理辅导》,书中有大量心理疏导的成功案例,笔者在佩服这些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疏导技巧的同时,也明显地看到,他们在面对学生的心理诉求时,总是从心平气和的坦诚的聊天开始,在聊天中寻求这些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然后才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有的时候太急于求成,经常在还没有真正摸清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时,就开始就事论事,搬出自己几年工作积累出的一点点可怜的经验对学生“大导特导”,于是难免遇上这样的尴尬——当有的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连续多次向我们求教时,我们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套说辞!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很丰富的,但这个丰富的世界不会轻易向老师开放,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摸清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但高中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都还比较单纯都很向往别人的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真正要好的朋友从来都是敞开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班主任要想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得得心应手甚至成为行家里手,首要的前提就是能够和学生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才愿意给我们敞开心扉,我们才能追根溯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疏导。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其中“我和万同的故事”一节给我们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细细想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化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万同,首要的前提不就是获取了万同的信任,走进了万同的内心,了解了万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了吗?

  二、身为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谈话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谈话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谈话是心理疏导中一个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技巧。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一定会谈话,谈话是双向的沟通,是要讲究艺术的。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讲出来,效果就会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机,要巧妙地借“势”而“导”。

  还是李镇西的“我和万同的故事”中,李老师为了帮助万同改掉考试作弊的毛病,他就很好的利用了当时“万同把脚摔骨折”和“学校组织学生看话剧”这两个事件,成功对万同进行了教育。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班,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做了要求,教室外面的卫生工具摆放得一直很整齐,但好景不长,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中,时好时坏,说了抓了批评了就好一阵,但没几天就又不行了。后来正好赶上年级的篮球比赛,整个活动期间学生组织有序,表现积极,球员们也打出了我们的士气。在最后的总结会上,笔者借表扬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努力共建我们共同的家”的机会,简单表达了我对他们摆好卫生工具的期待和信心,没想到这一次简单的表达,就让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笔者还认为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之前,必须要认真准备谈话的内容,不仅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还要讲究策略,争取能够触动学生心中最脆弱的那根弦。笔者现在的班里有个外地的学生,叫王珂,学习习惯很不好,平常走路慢慢悠悠,做事拖拖拉拉,浑身透着一股吊儿郎当满不在乎的劲,笔者曾批评过他很多次,但没有什么效果。大概一个月前,有一次他饭后迟到七分钟,我很生气,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本来想着要把他痛批一顿,但转念一想,我批评他多少次了,有用吗?我看他穿得都很一般,手里却拿了一瓶露露,突然就来了灵感。

  我问王珂:“你爸爸妈妈都是干什么工作的?”

  他说:“没有工作,就是一般农民。”

  “那全家就靠种地吗?”

  “地很少,就一点人头地,家里主要靠养的2000只鸡。”

  “靠养鸡一年能挣多少呢?”

  “这不一定,好的话,大概能挣3万,行情不好,也就2万吧。”

  我继续问他:“你姊妹几个?”

  “两个,还有个姐姐。”

  “工作了吗?”

  “没有,正在河南理工上大学。”

  “一年学费得多少呢?”

  “她学的是三本专业,一年学费15000。”

  “王珂,你在这儿补习,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没详细算过。”

  “那就现在算算啊。

  他想了一会儿说:“每天平均15块钱,再加上零花钱,一个月得500吧。”

  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珂,你姐一年的学费是15000,加上她的生活费,一年恐怕两万块钱都不够吧,你一个月生活费500,一年就是6000,你们姐弟俩加起来,留给你们在家辛辛苦苦劳动的父母多少生活费呢?!”

  说到这儿,王珂,一个从来都是嬉皮笑脸的学生,默默地哭了……

  经过这一次谈话,王珂开始转变了,虽然学习上的很多不良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善,但他身上的“痞气”少了很多,学习上也比以前更努力了。这次谈话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和学生谈话没有什么效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备课”不足,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谈话内容没有真正触动学生。

  三、要最终解决心理问题,还得是让学生“独自面对”,不能让其形成依赖。人们常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内因永远是主要的。人的心理问题本来就属于“内在问题”,外因的作用可能更加有限。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一直认为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境,关键还是要引导学生自己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并积极主动去克服困难。《高考心理辅导》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 “情绪”的论述——

  外界的事物之所以能对人们产生影响,首先是因为它们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情绪反应。但一个人情绪的来源却是他内心的信念体系,而非外界事物。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原因就在于人们内心的信念体系不同。

  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境,就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信念体系中的缺陷,并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改变。我们谁都无法替代学生面对困难,只有学生自己勇于承认自己内心信念体系的缺陷,并努力把积极阳光科学的认知植根在自己心灵的深处,才能最终走出心理困境。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做学生心理工作很需要我们的耐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要谨防学生对教师形成心理依赖。有时候让学生独自面对,甚至表面上装出“冷落”这些学生,逼一逼学生,也是对他们的另一种帮助。笔者0922班的赵珂珍同学,从高三下期开始晚上回家住宿,当时笔者和她妈妈都觉得,珂珍心理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去之后,能和家长说说学校的学习情况,发泄一下一天的郁闷,应该能帮助孩子减压,促进她的成长。

  事实证明,这一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直到高考珂珍也仍然无法沉下心学习,她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相反,回顾0922高三一年,没有哪个孩子没有压力没有焦虑,但是我们除了集体思想上的引领和个别及其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之外,很少持续地去关注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的“冷落无情”,不仅没有让他们崩溃,而且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坚忍!正是有了以上的体会,笔者最近给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生命中总有些困难是绕不过去的,战胜它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独自面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很多时候是人们把它无限放大了。因为在高中这样的阶段,学生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习方法的混乱尤其是一些消极的考试心理,真的是太正常了。不用说学生,就是家长和老师,谁没一点压力没一点焦虑呢?悲观点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样。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真正的)失眠等等,不仅是少见的,而且也是教师基本不能独立解决的。学生所遇到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学习生活中的“常态”,因此教师要淡化,学生更要淡化,要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很多时候,当有学生向我们发出心理诉求的时候,不妨加上这样一些话语“你这问题没啥”、“很多人都这样,别担心”、“这很正常”、“慢慢会好的,不用想了”等等。很多时候,教师在倾听过后,适当指出学生心理认知上的偏差,可能并不需要再指导什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慢慢扭转。

  举报/反馈

上一篇:学生到初二成绩开始下滑?“初二现象”影响很大,家长要注意
下一篇:番茄ToDo倒计时设置方法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