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扩大行医资格认定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 通讯员 王蕊 朱诗意图源:视觉中国日前,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公布第四批非本地培训医生“承认医学资格”的名单,涵盖21所大学的25个医学课程,包括浙大在内的5所内地名校,共7个医学专业名列其中。记者注意到,最新一批的资格认定名单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为此次新增,加上此前被列入承认资格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至此,获香港特别注册委员会承认医学资格的内地高校已达6所,涉及10个专业。曾经,港外医生来港执业具有极高的门槛,从去年至今,香港已经制定四批“特许名单”。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获得资格认定,不同批次的认定的标准是否有变化?香港陆续扩大行医资格认定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标准几何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修订的《医生注册条例》,符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可以通过特别注册途径前往香港公营医疗机构服务,并在服务一定年期、取得认可专科资格及通过严格评核后获得正式注册在港执业行医。这意味着,在这些名单上修读完医学课程并且拥有专科医生资格的内地高校毕业生也有机会在香港执医。名单公布后,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香港行医门槛不断放宽,实际上“承认医学资格”名单主要是针对在外地医学院读书的香港学生。但值得一提是,这份名单位也为内地户籍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赴港行医路径。此前,内地医科大学的内地毕业生,如果要到香港执业,和海外其他大学的医学生一样,需要香港医学会执照考试(LMCHK)。由于考核范围广泛、透明度低、流程复杂等原因,它被业内形容为“比较有难度的执业医考试之一”。如今,获医学认可名单的内地户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申请“有限度注册”,不需要考执业考试在香港行医。那么这些入选名单的内地大学和专业需要符合哪些标准?记者获悉,资格认定由各大高校自主申报,以浙江大学入选的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为例,采用中英文授课,在国内率先采用临床团队融入式的“见习医生制”教学模式,同时提供多元化多途径的海外交流机会,与全球30多所顶尖大学开展暑期交流、临床见实习等项目。这也是入选的几所高校医学专业的共同点。变化在于,最新一批的名单中中英文授课不再是硬性标准,新加入名单的上海交通大学的两个专业课程均以中文授课。对此,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特别注册制度中,语言并非唯一考虑因素,他强调,获承认的内地医学院课程,英语水平相当高,政府也会持续评估相关课程是否符合要求。今年6月,卢宠茂率领代表团在上海访问,谈及促进两地医疗人才交流方面的新进展,卢宠茂表示,通过疫情我们看到,原来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两地恢复正常通关后,大湾区启动了一项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卢宠茂说,以往的两地的医疗领域交流常常只限于科研交流,现在不一样的是,医护人员拿到了有限度的注册,有在香港行医的职业资格,可以真正参与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交流,两地医护人员可以互相“串门”学习培训。可以确定的是,这系列的资格认定名单为两地医疗人才交流开辟了一个新通道。双向“通道”超越地区差异,共筑人类健康共同体,这是医学本身性质决定的,交流互鉴对于医疗技术、服务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陆续扩大内地医学资格认定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更强烈的开放交流的意愿与需求,多位医生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医疗技术交流带来的是双向的启发和收获。201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联合认证,成为普外科和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内地医师在这里接受培训并顺利通过考试后可以拿到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证书和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证书(FRCS,Fellowship of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徐小波副主任医师在2017年通过考试,成为我国内地第一位拿到这两本证书的普外科医师,得到这样国际化标准的医学水平认是个极大挑战,在备考期间,他曾多次前往香港北区医院、广华医院等交流。“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当地住院甚至顾问医生在疾病的诊疗中强调体检的重要性,不能盲目依赖辅助检查,因此非常注重对病人体格检查中一些细节区别的探究。”徐小波举例,“比如腹痛病人容易遗漏的不明显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以及乳腺结节的细微差别的针对性分析,这些细节在我们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有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会在后续疾病的诊断治疗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这段经历之后,徐小波在临床工作中培养起“沟通细节”的习惯,不仅仅是病情上的,包括病史的询问以及体格检查上的细节,这些常常对整体的诊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徐小波谈及,内地的外科诊疗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也有很多香港的医生朋友前来内地交流,内地的人口基数大,遇到的疑难杂症患者更多,相对来说,面对更广的疾病谱系,也更容易积攒处理复杂病情的经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与香港开展肝移植方面的技术交流,后来这些先进经验在内地得到创新发展。”徐小波说,从过去到现在,医学技术的创新总是从交流中生发。医学交流的过程中,诊治技术的精进是其中一个方面,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带来的理念的更新、知识体系的丰富同样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王跃教授2014年获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后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研修脊柱外科。“当时这里汇聚了这个领域的顶级学者,我们从门诊、查房、手术以及讨论全程参与临床培训项目,可以说是收获满满。”王跃说。在王跃看来,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不仅仅是借鉴临床治疗的方法,许多国际化的医疗服务理念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脊柱侧弯患者,如果强调‘早筛’的理念,完善家庭医生制度都能够在很大程度提升预后效果。王跃期待着更多、更开放的医疗技术交流。“这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王跃说,针对某种病情,我们想知道其他地区的医生如何诊治的,他们因何作出这样的治疗决策,未来的方向又是如何,这些都需要脚踏实地沟通交流。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内地高校纳入资格名单,相关政策也会更加灵活、完善,但内地医学生在港工作也将面临语言、体制、人群的不同环境及其带来的挑战,这也需要更长远、周全的考量与规划。“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

上一篇:合肥工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下一篇:歙县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