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课程思政视域下传媒人才培养研究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进入到全新的阶段。《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由此可见传媒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把握培养规律,培养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更应该不忘初心,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在传媒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

  客观地说,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在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定实效,尤其是在传媒类专业中,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传媒业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需求,对其进行进一步巩固和优化,才能推动传媒类专业长效发展。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了解传媒人才培养的价值,根据人才发展需要,建立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党学研联合工作机制、拓展实训基地的育人价值,优化传媒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才能助力传媒人才健康发展。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媒人才的培养更应该立足于“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是党和人民赋予传媒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因此,传媒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首先,对于传媒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应该全面的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构建,应该准确的明确,人才的培养要解决什么问题,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供了有效经验。“课程思政”和传媒人才培养是同向同行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夯实人才培养的根本基础。

  其次,如何“育人育才”“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新时代传媒传媒人才培养面临的严肃命题。伴随新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媒体行业的发展,全媒、融媒、智媒时代的到来,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挑战,业界也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下,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进行创意表达,这就对传媒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媒人才的培养应该深刻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自成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在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省,客观认识自身的强项和存在的不足。面对新时代的发展, 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具有文科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家 国情怀,富有时代精神的传媒人才培养话语体系。

  再次,在传媒时代发展变迁下,伴随信息技术迭代更新,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明显的显现出了“供”“需”不匹配矛盾,传媒人才培养供给传媒行业会有相应偏差。传媒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高举旗帜、凝聚民心、培育新人、传承文化、展示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传承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对外传播文化和彰显文化自信心。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上看,传媒人才培养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而传媒类专业独特的专业属性也决定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实现有价值的传媒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和全面的能力,既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理念,又让大学生在实践 中得到更多的锻炼,表达了一种与新时代和新社会相适应的新理念。

  

  二、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传媒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课程思政”应该全覆盖,才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成才成长,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重要抓手。我国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颁发了多项文件,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快速发展,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更能推进传媒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1.强化价值引领,培养有高度的传媒人才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应该坚定走好中国特色传媒高等教育自主发展之路。因此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立德树人”。

  首先,传媒人才培养更应价值引领,与时俱进,培养时代新人。应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特色办学”,始终做到中国特色的传媒高等教育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传媒事业的发展同行、与科学发展同路,增强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正确的 政治方向;应通过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计划,植根中华民族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传媒人才培养能力;应通过专业、课程建设,体现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特色,培养具备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传媒人才,满足和适应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和需要,推进新时代传媒人才高质量培养。

  其次,传媒人才培养更应传承文化,引导主流价值观发展。从属性上说,传媒本身是不具备传承作用的,但是当人才对传播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后,其宣传作用就会得以显现。传媒人才在向大众传播科技和文化知识时,应该主动担负起引导主流价值观发展的责任,确保大众更好地适应社会。近年来,传媒人才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主力军,在传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坚持构建特色思政,并在凸显专业核心价值时,促进思政与传媒的有机融合,从而使思政元素贯穿到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每个环节,助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

  再次,传媒人才培养更应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一方面,要严格具备“把关人”底线。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当前与长远、道德与利益的重要关系,并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多的重任,讲好中国故事,成人成才。传媒人才的培养要让传媒人才学会深度挖掘信息、 整理信息,从而在大量真假信息中提炼出深度报道。要将自身从繁复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深度思考自身的核心价值,实现自身专业性和思想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传媒人才培养,要彰显传媒人才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在“内容为王”的智媒时代,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体现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为国为民情怀,是传媒人才培养的永恒价值,也是传媒高等教育价值取向。

  2.转变“教学模式”,培养有深度的传媒人才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传媒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创新性,要坚定走好中国特色传媒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之路。培养传媒人才,要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积极探索传媒人才“课程思政”培养的道路。

  首先,要建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树立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助力传媒人才的培养。在政治素养的培养中,要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在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要让传媒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促使传媒专业课程成为思政元素的载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管理思路等;在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并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大爱情怀才能志存高远、不懈努力,争做优秀媒体人,助力传媒专业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要重塑传统传媒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优化,能有效凸显传媒专业育人功能,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道德观,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政治能力,使学生感知思想政治魅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全面的构建“思政+人文+专业+实践”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开展要了解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状态和融合质量,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育学生崇德尚美,全面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积极拓展隐性教育,利用身教和言教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动态变化,用结果导向检验思政价值与功能。

  再次,要在实践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教学、实践和引导并重的三位一体教学新方式。加强专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学会总结反思。构建在课程和实践中融入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的思政人文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对时代发展、传媒需要,传媒人才更应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路径。因此,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全面把握时代的脉搏,提升对新闻的敏感性与认知力,对传播的探索性与灵活性。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强新闻宣传能力,将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切实形成一定的实践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术学习、社会实践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优秀的传媒人才。

  特邀作者:

  唐杰,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学生处处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

上一篇:东莞清溪城管:中职学生“零距离”体验“城市美容师”工作
下一篇:这是今天中午的杭州灵隐!国内多个景区门票已售罄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