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每周文摘(第九十三期)2023.9.18—9.24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来源:保定教育发布)

  原标题:职教每周文摘(第九十三期)2023.9.18—9.24

  职教聚焦

  01

  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9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举办

  能工巧匠尽展技能绝活

  9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

  本届大赛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主题,以“智慧、绿色、安全、特色”为目标,设置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两大类、109个赛项,较第一届增加26.7%;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个行业部门共36个代表团参赛,参赛选手4045名,较第一届增加近60%。比赛同期,还举办了技能成果展示、绝技展演和论坛会议等活动。

  对接产业需求,技术能手亮出绝技

  先在电脑前敲出串串代码、完成编程,再针对比赛要求调整尺寸和工法,拿起焊枪开始操作……9月17日,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比赛现场激战正酣,来自各代表团的27名技术能手同台竞技,仅单日比赛时长就达4个小时。

  “这个项目是本届大赛的新增项目,既是产业发展需求,也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对提高智能制造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保障经理彭芳介绍,这一新赛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选手既要熟练掌握机器人编程技术,又要具备丰富的焊接技术理论及实际应用经验。

  本届大赛,高学历选手大幅增加是其中一大特点。据统计,在所有选手中,博士25人、硕士546人、本科1131人。“高学历参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说。

  “通过参赛,不仅让我的科研工作更加聚焦前沿领域,对未来教学工作帮助也很大。”重庆代表团博士选手冯伟告诉记者,他的本职工作是重庆科技学院的讲师,本次参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的比赛,以赛交流、以赛促学,让他对未来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充满信心。

  据介绍,为充分适应技术技能融合发展新趋势,本届大赛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近四成项目属于先进制造业项目,近三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顺应发展趋势,聚焦新职业新技能

  “和大家熟悉的网络主播不完全一样,这次比赛内容有图文推广、视频推广、搜索引擎推广、直播售卖等13个项目。”互联网营销项目选手、来自安徽的沈珺认为,模块化的考点,全方位地考察了选手的网络营销能力,也为网络营销师等相关新职业确立了规范化的培养方向。

  “我国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培养的互联网营销人才较少。”互联网营销项目裁判长助理时应峰表示,互联网营销赛项要求高、标准规范,为互联网营销行业从业者树立了良好导向。

  一块大屏幕,每隔30秒就切换一名选手的实时赛况,解说员还详细讲解其中“门道”……这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项目赛场的一幕,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这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首次被纳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国家对新业态下涌现出的新职业的高度关注。”该项目裁判长赵毅强表示,这次比赛面向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而设立,以职业标准为牵引、以产业驱动为导向,顺应了产业发展新趋势。

  据了解,与第一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如全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等。“这些赛项对于增强新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王晓君说。

  相关专家表示,新赛项的设立,有利于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改善新职业人才供给质量结构,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增加互动体验,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9月17日至18日,大赛面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在“技能大集”活动展区,50个绝技绝活技能项目均设置了展台,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领略来自全国各地能工巧匠的风采。

  “看起来像是金牌,尝一口发现是月饼,太精致了!”在天津金牌月饼展台,市民王艳连声赞叹。

  除此之外,作为主办城市,天津还在展区展示了木工榫卯、十八街麻花、泥人张彩塑、无人机集群编队等多个技能项目。敦煌壁画修复、木牛流马、紫砂线描渲染、潍坊核雕等“绝活”也纷纷亮相。

  大赛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弘扬“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主题基础之上,本届大赛突出强调“体验感”和“趣味性”。大部分参赛代表团的展位和新增设的技能大集为观众设置了技能体验、设备体验、产品体验等体验类项目;新设立的“群众技能体验擂台赛”活动,设置了移动机器人、精细木工等8项易于上手、互动性强、观赏性高的群众参与项目,让每个观众都能体验到技能技艺的魅力。观众在观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打卡拍照发朋友圈”“集齐赛事纪念章”等活动获得大赛纪念品。

  9月14日,由大赛执委会主办的原创舞台剧《工匠人家》在天津大礼堂首演,该剧为本届大赛量身打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传承工匠技艺、工匠精神的感人故事。

  此外,大赛还同步开展了绝技现场展演活动,30个“绝技”竞相亮相。9月19日,由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联合评选的“最受欢迎的十大绝技”项目出炉。

  “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9月17日上午,“时代楷模”、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受邀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师见面会,同与会者交流技能报国的经验体会。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生动的故事,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届大赛邀请了大国工匠代表,企业、技工教育专家,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代表,人力资源专家代表等参加技能强国系列论坛。”大赛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力,有助于营造劳动光荣、技能报国的浓厚社会氛围。

  (记者 李家鼎)

  来源:人民日报

  02

  “高分读高职”是理性务实的选择

  据《中国青年报》9月11日报道,又是一年开学季,经过高考的洗礼,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步入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就读。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但最终选择高职专科就读。“高分读高职”现象引发不少讨论和关注,有人认为亏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

  讨论“高分读高职”到底是不是亏了,需要结合考生成绩、录取院校及专业等具体情况。其实,多数“高分”只是相对高职院校录取线而言的,填报志愿时,降档填报其实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在分数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相应批次内可能选不到心仪院校或热门专业,如此不如直接填报下一批次内的学校和专业,以便能拥有更多主动权。

  从不少“高分读高职”的考生实际录取情况看也确实如此,他们多数都录取到了一些特色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这些学校和专业除了在教学质量、相关费用等方面有优势、优惠外,就业情况也是家长和考生考虑的主要因素。

  不少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表现不俗——有的学校属于“企业订单式招生”,考生毕业即进入对口企业工作;有些专业是政策性定向就业,一入学就为学生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有地方在高职生的升学与就业方面给予优惠,职校生可根据在校学习状况就业、深造两把抓……所以,以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高分低报”其实是一种更理性、务实的选择。

  一些人对“高分读高职”不理解或者有误读,有长期以来对职校生成绩低、能力差等固有偏见的原因,也有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不了解的原因。确实,此前职校不会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首选,这与我国彼时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不完善、培养模式不健全等因素有关,由此导致职校毕业生个人素养、工作能力较为欠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和薪资待遇。甚至形成了“招生难—生源差—招生更难—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一些人因此对职校、职校生戴上了有色眼镜。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上作为颇多,拓宽了学生成长的通道,助推高职院校实现“口碑逆袭”:设置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都“丰俭由人”;确定一批重点特色、示范性院校,让高职院校也有了自己的“985”“211”;拓宽就业渠道,让高职生有机会凭借一技之长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也相当喜人——有人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有人获得了各级别各类型技能人才称号,在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和社会认可……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也是现在及未来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如何让这种能力吸引更优质的人才资源,是让职业教育再上台阶的重要一步。“高分读高职”成为一种现象或者趋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优质生源有望从认可度、美誉度等多方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提振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自己锚定的赛道上习得一技之长,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更期待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工人日报

  03

  系统化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一体推进。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再到“产教城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适应性、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产教城一体化是产教融合的高级形态,是中国特色产教融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施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难度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一种更加集约、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抱团取暖、组团发展。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精准的有效供给,而目前产教融合不深,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脱节、教学空间与工作场所较为割裂,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这个角度而言,产教城一体化发展,能够在更广领域、更多层面上促进教育和产业的集聚联合,实现城市教育、产业要素有效聚集,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匹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融通,使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互利共生,实现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集约增效、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因此,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做强教育,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也是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职业院校,要扎根城市、汇入产业,把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与建设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同步、空间融合、平台共建、资源整合、机制共商”五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

  规划同步、产教匹配。要同步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和教育发展,推动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与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建设等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与城市建设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匹配、与职业院校建设布局相衔接,进一步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分布,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实现职业教育差别化、错位化特色发展。

  要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综合考量人口、产业、教育状况,兼顾公平与效率,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学校要创新嵌入园区的办学模式,主动把办学延伸到产业园区,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把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合,培养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引企入校人才共育,推动职业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刀真枪项目中实做,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要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由“链主”企业、职业院校联合牵头,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联盟,联合开展产教布局优化、急需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全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要共建科研服务平台,针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聚集政校企行资源,围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引导职业院校锚定服务需求的科研方向,融入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融入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融入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既要为推进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实现高职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统筹、协商共治。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政校企行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机制,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职业教育。进一步激发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活力。另外,加强产教融合理论研究,提升职业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每年发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提炼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果和模式。

  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推进产教城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教育一家的责任,更需要在推进多元主体办学、促进地方交流互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走深走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肖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04

  “职教高考” 怎么考怎么改

  又是一年开学季。经过“高考”的洗礼,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步入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就读。

  而这个“高考”,其中包括“职教高考”。在2022年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职教高考”将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

  然而,对“职教高考”,各地叫法不一:分类考试、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技能高考等。在考试对象上,有面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也有面对中职学生、技工学校学生和职教中心学生的;在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组织等形式上,各地甚至各校都不一样。

  由此,社会和业内都在呼吁“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由于“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记者最近调研来看,“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呼声很高,但其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在论证和探索。

  “职教高考”是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职教高考”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通往高等教育的“另一条赛道”。

  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近1.7万份样本中,约65%的中职生升入了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

  “职教高考”这一概念,是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被正式提出的,是指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基础上,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而建立的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的制度。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目前,关于‘职教高考’,各地叫法不一致。在陕西,主流的说法叫分类招生考试,有的学校叫综合评价招生,民间普遍的说法叫单招(单独招生)。”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段东旭说。

  在陕西省,一般由院校自主进行职业技能测试,段东旭提到,每年下半年就已经有学校和机构,开始为明年的“职教高考”进行招生宣传了。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姜蓓佳的研究方向是“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博士毕业的她,学位论文题目是《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研究》。姜蓓佳介绍,以她收集到的2021年“职教高考”方式来看,全国有28个省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其中,13个省组织了职业技能测试的操作考试,6个省以笔试形式组织职业技能测试,6个省将职业技能测试交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两个省以“证书等级”“大赛成绩”作为职业技能测试的赋分依据而不再额外组织测试,1个省未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在分值比例上,13个省的职业技能测试分值在总分值中的占比超过50%。

  比如,湖北省电子与电工类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150分钟内完成与专业相关的4项典型工作任务。广东省和甘肃省则没有全省统一的技能测试,而是以证书替代。

  “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动因包括,现行高考单一的育人框架引致人力资本结构性失衡,推动高考制度更好地履行公平科学选材的重要使命,妥善回应和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公平发展的基本权利,助力职业教育的评价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姜蓓佳对记者解释。

  用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副教授魏荷琳的话来说,推进“职教高考”改革“产业有需求、社会有诉求、教育有要求”。

  “如果可以用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撬动整个职业教育,那些成绩可上可下的学生,就敢于大胆地选择职业院校了。”魏荷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魏荷琳认为,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可以使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升学通道。她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形成能够支持学业晋升的成长通道,也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沟通渠道。

  “职教高考”的发展轨迹

  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何要构建职教高考制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姜蓓佳对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为此,她访谈了89人,最终获得了9万余字的采访文本。此外,她还收集了1980年到2022年2月以来,有关职业教育升学的71份国家政策,全面梳理了全国31个省区市对于高职分类考试改革的共计97份政策文件。

  “从2019年开始,‘职教高考’反复在很多讲话中出现,被正式提出。这个东西很‘新’,又涉及评价制度,我觉得是现实所需,综合考虑之下就选择了这个选题。”姜蓓佳说。

  用姜蓓佳的话说,她既“全面摸盘”了目前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改革工作推进的现实状态,也具体掌握了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和棘手问题。

  我国较早提到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政策文件,是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但据姜蓓佳介绍,在这份文件中,考试招生工作“并不是重点”。

  直到2005年之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都还“对高考的依附性很强,高职高专被纳入现行高考统招”。仅仅一张试卷,同时要选拔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在录取批次上,高职高专也顺位被排在本科录取之后。

  这一情况在2005年有所改善,上海的3所市属高职院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在这之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办法通过政策扩散被逐渐应用到多个省份”,地方政府开始探索能够满足中职生升学需要的道路。

  “其实,是地方先进行了探索,做了试点,然后被国家政策吸纳、承认。分类考试理念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不过,目前还没有针对‘职教高考’专门出台的政策。”姜蓓佳说。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同意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四省在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批复》,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落实。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目标,是国家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实行分类考试。

  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加快推进高职分类考试”设定为主要改革任务之一。

  “强化分类考试、设立‘职教高考’,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的规定动作。”姜蓓佳说。

  “我所了解到的,最早实行操作考试的是湖北。”姜蓓佳也介绍说,“湖北‘技能高考’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技能水平。无论是考试大纲的设立、考场的建设,还是考试过程的管理,都已经同步慢慢建立了很多制度。”

  姜蓓佳表示,各地的早期尝试,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被称为全国性“高考”的水准。高职分类考试目前还是省级统筹,录取也都“不跨省”。然而目前这些探索出来的模式,在评价的科学性上,都还各有欠缺。

  “职教高考”怎么考

  “职教高考”作为一项考试,到底应该怎么考?

  在调研中,有某省教育部门的受访者对姜蓓佳感慨,目前技能考试的内容,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全覆盖和对接“做得不是特别够”,有的学校可能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情况。

  姜蓓佳认为,“职教高考”最好能与中职学业水平测试挂钩。但实际上,目前全国除了上海、福建以外,都还没有建立中职学业水平测试,即使教育部在多个政策里要求尽快建立。

  “所谓的这些测试,大多数沦为简单的面试。某高职院校设计了好几个考核项目,我戏称为‘啥专业都搬砖’,其实啥都考不出来。”段东旭说,曾经,各高职院校恳求省考试院出台考试标准,但没有得到回应。

  “另外,参加‘职教高考’的中专、技校、职教中心学生来自的专业不一,但要考一所高职的同一个专业,到底该考察什么技能?比如中专学了烹饪,到了高职可能选择了汽车专业,这两个咋考核?目前的文化课考试,也是最简单的考试了,作文要求不低于300字,好像比初中的要求都低。”段东旭再次感慨。

  目前,“职教高考”的考试方式是文化素质加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的部分“很好讲”,语数外考试用常规的笔试就可以进行。

  但职业技能考试“很难做”,各个地方目前的探索进度也“非常不一致”。有的省份已经有了操作考试,有一些省份则是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技能考试。据姜蓓佳了解,甚至有些省份压根没有技能操作考试,仍然在用语数外成绩对职校生升学进行考核。还有的地方,则是把操作考试交给各个院校自己去进行,无法保证其公平公正性。

  另外,中职生往往只能考取省内的本科或者高职,能选择的本科学校也比较一般,不像参加现行高考,考生有去省外还有去顶尖大学的机会。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肖冰也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仍然是“分类考试”,是在普通高考制度框架下,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为主渠道的修正补充。

  她提到,想要建立真正意义的、与普通高考并行同效的“职教高考”制度,还需要解决谁来组织考试、考试内容怎么设计、录取批次与方式这3个核心问题。

  “现行的分类考试招生,对学生选择的限制非常大,无法跨学校,甚至也无法跨专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呼吁,把职教高考完善起来,为职校生搭建一条升学通道的原因。”魏荷琳也这样对记者说。

  “当初设计‘职教高考’的初衷有一条,就是‘改变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段东旭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目前各省都存在一个现象,即“参加了3月分类考试(也叫单独招生——记者注)的同学一旦被录取,就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也就是说,不管是3月的分类考试,还是6月的高考,只能考一个,“依然是一考定终身”。

  他还注意到,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生宣传,也催生了和考试相关联的一些产业,比如单招培训,即公司代为宣传和拉拢生源,中学教师将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进行所谓“贩卖”等现象。在段东旭看来,这种培训根本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单招录取率“几乎是100%”。

  “如果招生还是按文化课成绩来招生的话,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比其他人差,后面这部分学生哪去了?都还在职业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寿斌希望整个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能够让学生优先思考这条路适不适合自己,不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只能去职业院校。

  “职教高考”怎么改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却没有同步建立起与自身类型相匹配的考试招生途径。”姜蓓佳对记者感慨,当时,高职院校主要以普高毕业生为生源,从现行高考中录取学生且录取批次位于最末端,这使得高职教育作为“承接扩招学生就读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到头来,却被冠以“次等教育”的污名。

  “与此同时,现行高考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依然以学科知识考查和统一笔试为主,并没有照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质,导致现行高考和高职教育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彼此‘相看两厌’却又‘无可奈何’。”姜蓓佳说。

  “现在,职业教育提倡要就业与升学并重,现实中,很多学校就变成以升学教育为主了,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色就没有了。”王寿斌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现在许多学校全校都抓升学,就业相对就受到影响了,为了考得好,很多学校把优秀的老师都安排到了“升学班”。

  王寿斌给“职教高考”的现状总结了“三个不平衡”。首先是报考人数跟招生计划之间的不平衡,有些专业的报名人数几乎翻倍,而招生计划的增幅并未同步增长或调整;其次是专科跟本科之间的录取要求不平衡,高职专科录取基本都是省控线200分,而本科录取线则相当高;最后是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计算机专业的高职计划奇高,而纺织服装、体育、药品等专业则非常少。

  对于“职教高考”改革,王寿斌直言,“目前还没有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改革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姜蓓佳说,“‘职教高考’制度的构建需要通过一系列规则的设计来对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和关系进行协调。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职教高考’作为一项制度究竟应该怎么建立,怎样才能从理想现实的平衡中提出‘职教高考’的基本构想与实施路径。同时,增强‘职教高考’与现行高考之间的良性互动。”

  “希望未来在职普融通的最新政策要求下,通过职教高考与现行高考之间的协同,进一步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指挥棒作用,共同推进学历、能力和贡献等值同效,让具有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在通往不同层次教育的过程中多次选择、多样成才。”姜蓓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05

  四川:自贡市蹚出校企双赢产教同兴之路

  9月6日,四川省自贡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又迎来了122名工学交替的实习学生。这已经是当地职业学校与公司第三年定向合作办学了,2022年和2023年分别有69名和71名焊接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该公司就业。东锅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田正根告诉记者:“这些毕业生技术强,入职就能上岗,解决了公司招人难、留不住,尤其技术工人紧缺的难题。”

  “满足企业需求,产教融合才能走深走实。”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黄如贝说。近年来,自贡市教体局聚焦工业强市、文旅兴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战略布局,瞄准技能人才缺口大、产品品质待提升等产业发展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双赢、产教同兴的发展之路。

  强化校企合作,既能培养人又能留住人

  “李校长,我们公司下一步要拓展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运行业务,学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吗?”日前,自贡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浩平接到了当地一家电动汽车充电桩生产企业的电话,对方寻求大量控制系统运行和专业维修技术人才。

  此前,自贡职校并没有培养这一类人才,但面对企业的需求和困扰,李浩平并没有拒绝。了解公司发展规模和市场前景后,他提出由公司拟定具体的用人需求,学校从相关专业遴选学生进行培训,校企双方还可以联合开设“定向班”“订单班”。“这样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保障企业长远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企业很认同学校的方案。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敲定合作的方式和细节。

  在自贡,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当地龙头企业东锅公司近几年面临技能型人才招工难、留不住的问题。东锅公司寻求自贡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帮助后,校企合作开设焊接专业定向班,2022年定向班毕业235名学生,其中69人留在了东锅公司。

  为什么校企合作既能培养人,又能留住人?“双元育人、工学交替,企业要下真功夫,安排专门的师傅指导徒弟,让学生有事情可以做、有本领可以学,既要讲效益更要重情怀,让学生在与师傅的深入交流中认同企业文化。”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姜方辉道出了其中诀窍。

  “自贡因盐业而立、因化工而兴、因门类齐全的工业而盛,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孕育了与工业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自贡职业教育本就蕴藏着服务产业发展的基因。”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冯灏说。目前,全市2所高职院校和10所中职学校与260余家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与68家企业联办专业点73个,3.85万名中职学生中有1.06万人是合作办学学生。

  围绕产业办专业,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

  “以前学生到厂实习,分不清工种,常装反工件,现在学生高二结束就能独立完成生产作业。”在自贡职校与自贡兆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校中厂”生产实训基地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二、高三学生正在进行生产实训和岗位实习。该公司制造部经理林振义说:“这些学生严格按照行业生产标准和用人要求进行培养,许多兄弟企业已经在向我们要人了。”

  原来,2020年校企双方共同投资3000万元建立“校中厂”,构建起“以产助教、以产培技”真实生产实训场景,共办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自贡职校高三学生廖勇超说:“高二时我们两周在学校学理论,两周在工厂生产线做实训,现在我的岗位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的补助,已经和兆强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就能正式上岗,每月工资能有7000多元。”

  “围绕产业办专业,培养的学生才有用武之地。”冯灏说。近年来,自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与燃机、生物制药等现代产业,对此,自贡市教体局也迅速调整中职学校专业布局,撤销改造10余个老旧专业,新增无人机应用、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烹饪、家政服务等20余个专业,紧密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及“盐、龙、灯、食”特色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培育人才。

  2021年,自贡市教育、发改、经信、财政、人社五部门联合发起首批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遴选、命名、建设工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实践。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聚焦老龄化,与企业共建智慧养老服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自贡职校攻坚彩灯行业人才需求,校企共办市彩灯设计与制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富顺职业技术学校与汽车企业共建“校中厂”;荣县职业高级中学依托当地土陶产业打造精品课……

  “各学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百花齐放,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用,自贡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和吸引力正在增强。”冯灏说。自贡职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因良好的育人效果,吸引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之“3+2”贯通培养人才。自贡职校与自贡东方职业技术学校联办的焊接专业学生包揽了2022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焊接赛项前三名,中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

  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全方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贡素有“中国灯城”的美誉,不仅自贡灯会名满川渝地区,彩灯也是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全市有1000余家制灯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常年带动就业达5万余人,季节性用工13万余人。2022年,彩灯艺术设计师这个新职业赫然出现在第三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意味着自贡数万名彩灯制作工人有了“职业身份证”。彩灯艺术设计师职业正是四川轻化工大学彩灯学院与彩灯行业企业立足彩灯产业发展需求,历时两年多,历经调研、起草、论证、定稿、申报、答辩、评审等程序申报而来。

  原来,为了满足自贡彩灯产业发展需求,不仅自贡职校等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彩灯方向相关专业,自贡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相关专业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四川轻化工大学还成立彩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自贡市彩灯行业协会会长沈宏跃说:“这既满足了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科技支撑、规律指引。”

  依托四川轻化工大学科研力量研发的布艺保护剂,将彩灯的保存期从25天增加到3年。“相信彩灯学院正在制定的《彩灯艺术设计师职业技能标准》也将助力彩灯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沈宏跃说。

  “围绕彩灯产业,贯通中职—专科—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仅仅是一个样本。”黄如贝告诉记者,自贡市教体局正在统筹各方力量,构建以普通高校为主、高职为辅、中职为基础的梯级校地产学研合作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尤其是依托四川轻化工大学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平台,促进化工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发展。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彩灯学院、白酒学院、盐帮美食学院、化工新材料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未来,我们将加大产教融合的政策保障。”黄如贝透露,自贡市将进一步梳理政策文件,结合实际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配套激励政策;对申报服务地方产业新专业的学校,落实每个专业10万元至30万元的奖励;给予获得“天府工匠”“盐都工匠”和市级以上技术能手并在自贡工作的技能人才相应的人才绿卡待遇。

  (通讯员 钟兴茂 王浚录 本报记者 倪秀)

  来源:中国教育报

  NEWS

  地方热点

  01

  天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一次次打磨、一次次测量,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飞机维修赛项比赛现场,天津代表团选手吕岳强正专注比赛。

  作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吕岳强刚毕业就获得了参加大赛的机会。“能够代表天津参加比赛我觉得很自豪,我要力争佳绩,将来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吕岳强的成长得益于天津机电职院的精心培养,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生动体现。

  天津机电职院围绕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服务“1+3+4”产业体系,与多家知名航空企业合作,打造产学研训一体化的产教综合体,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俱佳的“蓝天工匠”。

  “航空航天产业被列为天津市深耕的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学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以服务产业和技术发展为导向,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航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科技、创新动力。”天津机电职院党委书记王千文说。

  天津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用立业,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密切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近两年新增备案专业60个,近90%密切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愈加明显,有效实现专业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说。

  天津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率先实现中高本硕博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纵向贯通,为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说,天津将积极推进职普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进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武少民 张 超)

  来源:人民日报

  02

  山东:将职业教育王牌打得更响

  “自2020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山东省副省长邓云锋在近日召开的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

  前不久,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山东职业教育打造新示范、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邓云锋表示:“要以部省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为主线,推动山东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

  持续改革塑造职教新生态

  职业教育是山东的一张王牌。无论是培育“产业蓝领”,服务乡村振兴,还是创新产业科技,服务企业转型,职业教育都在担当重任。此次大会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山东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该省各主要产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济南现有职业院校76所,在校生33.9万人,学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济南市教育局职业与高等教育处处长李干三告诉记者,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济南市一线新增从业人员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济南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产业崛起需要“大国工匠”,而山东职业教育正在成为“大国工匠”的“孵化器”。为将这张王牌持续打响,山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一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说。为了打破瓶颈,三年多来,山东印发了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文件,全省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524家规模以上企业进驻,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第一个整省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第一个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使职教高考与夏季高考并驾齐驱;出台了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山东的上述措施,在巩固职教大省地位的同时,也打造出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推动山东职教改革走入“深水区”。

  让企业与职校“双向奔赴”

  “我们与行业领军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万华产业学院,每年招生300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万华化学集团就业,第一年平均年薪即达到14万元。”烟台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新姿说。服务产业链,他的经验是与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多赢。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党委副书记台学成对于如何实现多赢也深有感触。“我们打开‘订单班’人才培养‘水龙头’,建立技能人才‘蓄水池’。我们与4家优质职业院校通过技能人才‘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项目,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企业‘需求端’与校方‘供给端’精准高效对接。”台学成坦言,经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即入职,上岗即胜任,成为中国重汽优质稳定的技能型人才来源。

  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形成“双向奔赴”。“山东京博控股集团主动将企业生产场景及资源向职业院校开放,将重点推进省级精细化工实训基地向国家级基地升级,开展现代农业生态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提升基地服务支撑能力。”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政策研用室主任相爱新说。

  山东职业教育不仅在省内发力,还在扩大开放上下功夫。济南职业学院持续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打造了AHK-济南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此外,山东组织47所职业院校与11家央企“组团出海”,建设15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设立57个办学点,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培训海外员工,服务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

  近年来,山东省提出将围绕“十强”产业组建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每个共同体的参与院校、企业、培养方向以及主攻领域。此外,山东还将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提供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

  03

  上海:沪滇职教联盟累计培养云南学生8500余名

  实现滇西学生“看看外面世界有多大”的梦想

  这几天,上海的中职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需要通过步行、汽车、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转换,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来到上海求学。

  上海市环境学校2023级新能源专业31班的徐保新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家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勐桥乡卡房村委会磨坪村,距离中越边境线不过五十余公里。父母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常年在离家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蒙自县打工。从小独立的徐保新不仅成绩优秀,面对未来,他有自己的想法——来上海学习新能源汽车与维修专业,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促进云南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为构建云南和谐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让许多个“徐保新”能够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是2017年起,在上海市教委和云南省教育厅牵头开展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通过沪滇两地职业教育协作,以脱贫家庭(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通过就读中职学校增强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沪滇协作七年来,完成七轮招生工作,累计招录培养云南学生8500余名。

  “帮扶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沪滇职教联盟不仅实实在在解决了这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为这些云南边远地区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大门,也让更多的云南学生了解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发展面貌。”沪滇联盟秘书长、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黄玮这样说。

  到上海读书,实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的梦想

  徐保新家里一共五口人,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他是长子,家里还有一对年幼的弟妹,分别在读小学五年级和三年级,徐保新从小就主动扛起家里的重担。他每周五需向老师请假半天,坐一个多小时车,去接在另一个镇读寄宿小学的弟弟妹妹。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弯这个小小少年的脊梁。他深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为家里分担压力。初中时,徐保新努力读书,全校四百余名学生中,他的成绩稳居年级前五十名。在当地的中考,他的成绩通过了普通高中线,但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徐保新打算为父母省下这笔学费。当看到上海的中职学校面向云南招生,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同样,今年选择到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读书的陈义巧也有着一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的梦想。虽然是女生,陈义巧从小就想学习一项过硬的技能本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在当地已经考上高中,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还是选择了到上海求学:“向着梦想前进,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风里雨里,老师等你!”

  黄玮告诉记者,按照上海市教委要求,今年上海的14所中职学校拿出适合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24个专业,面向云南全省投放共计1000名招生计划。截至9月15日,上海共计接收沪498名学生,送生教师103人。

  据悉,今年沪滇职教联盟招生涉及云南昆明、楚雄、保山、丽江、大理、红河、德宏、昭通、曲靖、文山、临沧十一个地州的76个县市,帮扶的地域面积进一步扩大。

  “沪滇职教联盟欢迎你!”每一位来自云南的学生和教师一下飞机、一出火车站,就能看到上海的接站教师接他们。

  “风里雨里,老师等你来!”沪滇职教联盟各个学校从接新生报到就开始关心关爱每一个来自云南的学子。联盟秘书长单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具体送生接站事宜,上海市环境学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三校分别负责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上海南站4个站点对接到站送生队伍,并完成人员核对清点工作。

  自9月10日起,近500名云南学子陆续由生源单位陆续送至上海各校,至9月15日凌晨完成最后一批交接报到工作,历经6个日夜60余个航班班次。他们中最早的学生,乘坐清晨5:30的绿皮火车到沪,最晚的学生,乘坐00:10的飞机到沪。因为下雨,航班时常延误,但每天接站的老师从未抱怨,等待学生直至凌晨,平安送他们回到学校。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文汇报

  主 编 :杨志超

  编 辑 :吴晓晖

  校 对 :宋文利

  责任编辑:

上一篇:高铁进机场、新增一跨海大桥……福建一批工程项目传来好消息!
下一篇:《梦三国2》这枚亚运金牌,成为国风电竞新起点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