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
编者按: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疑惑,甚至焦虑。近日,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谈考试和读书、统编教材的变化、中高考改革的趋向,提出一些建言供参考。
“自由”读“闲书” 考试不会差到哪里去
高考题材料“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
统编本语文教材对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要求都有提高,与此相应,中考和高考会有什么变化?
温儒敏:有媒体报道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的,意思是这套教材回归“读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但无论如何,教材容量有限,所收的阅读文章并不多,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教学拓展出去,扩大读书面和阅读量。这也是高考和中考的要求吧。我不参加命题,但对这方面有所关注。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阅读考题看,很多命题材料都并非出自教材,涉及面相当广,甚至就选自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哲学,等等,给人印象是——学过的都没有考,考的都是没有学过的。其实“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检索和审美,等等。
平时阅读面较广、书读得多思想活跃的考生,面对这种考试变化就如鱼得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而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只注重“刷题”的考生,就可能不适应,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后者即使上了大学,其“读书少”的弱项也会显现出来,制约他们的学业发展。
高考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何要鼓励“整本书阅读”?有人抱怨如果语文要求多读书,特别是整本书,会增加学业负担。您怎么看?
温儒敏:统编本语文特别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在小学就有“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读童话、故事、小说等整本书;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三年要求读12种名著,另外还提供自主选择阅读的24种名著的书目。高中语文即将面世,一些课后有延伸阅读,或者要求学生在研习任务驱动下自己去找书来读,还专门安排有“整本书阅读”的单元。
为何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阅读”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整本书阅读”的加入,多少改变了历来语文教材只注重单篇教学的状况,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和考试,必然有影响。
这几年语文高考和中考的试卷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的状况。比如考《红楼梦》有些关键的细节,如果没有完整读过这部小说,只看过电视,那就很难回答。我认为这种改进是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
有些学生和家长抱怨新教材读书量大增,会增加学业负担。其实,教材要求的读书量是有过测算的,如果学生有阅读的心愿和兴趣,现在安排的阅读量根本不构成什么负担。如果不想读书,即使以前教材那样低的读书量,也未见得能完成,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反复“做题”了,负担也很重,效果还不好。
从教学和应试的角度,小学、初中、高中的阅读水平有没有量化标准或规定?
温儒敏:语文是综合性学科,教学效果检测难以量化。但基本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还是应当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要会浏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初中学会阅读诗歌、叙事性和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古诗文8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新的高中语文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思辨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五部以上,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另外,还建议古诗文背诵72篇(包含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高中语文课标还把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对不同等级水平学习结果的表现有所描述,这些都可供参考。
在“应试教育长期存在”大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
您主张教师、学生要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如何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如何平衡考试与素质教育?
温儒敏:肯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方向,毋庸置疑。但应试教育的压力巨大,短时期不可能消除,也是严峻的现实。只要社会竞争激烈,只要有选拔性考试,应试教育就会存在。
我们是在“应试教育长期存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讨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这是非常艰难的事业,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
对很多师生和家长来说,中考、高考非常现实,他们不否定素质教育的重要,但还是会把应试摆在第一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推进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这个现实,不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两者有对立,但不是非此即彼。应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不全是“刷题”能够培养起来的,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死板的、扼杀个性、抑制创造性思维的负面教育模式。宁可承认应试教育在目前存在有其“合理性”,然后想办法减少应试教育负面的影响,逐步扩大素质教育的空间,能改一点是一点。
所谓“搭上应试教育的船,做一点素质教育的事”,就是在两者之间努力做一点平衡。比如,在考试方面改进,更加重视考能力、考综合素质、考创造性思维,这就可能“撬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减少应试教育负面的影响。我多次说过,有水平的老师,能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学生的脑子搞死,兴趣搞无,他们会在应试和素质教育之间尽可能取得一些平衡。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努力转变单纯靠课堂知识灌输和反复“刷题”的做法,提倡语文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少做题,多读书,希望既能促进高考和中考的改革,让学生考得好,又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这就是一种平衡。
一些孩子的阅读有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化特点,并不一定喜欢语文书上规定和推荐的书目,对这样的孩子应尊重他的喜好吗,能不能应付高考?
温儒敏: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统编本语文教材也力图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对于学生阅读的个人喜好和个性化特点,是应当充分尊重的。
比如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不太喜欢老师开的书单,他们宁可自己选书来读。这也正常。教材指定了少量必读的书,其他多数书目都是供选择的,不带强制性。有时候我们不必指定“必读”书单,而建议读某一个范围的书,让学生自己从中选择,可能效果更好。阅读过程也不要太多“规定动作”,不宜布置很多作业,不要动不动就要求“写作”,比如写读后感之类,这些任务太多了,读起来很累,反而不利于鼓励多读。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多的自由阅读,语文素养也会提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让孩子自由阅读的家长或老师,在应试教育下是冒了风险的——压缩做题和其他功课的时间给孩子看书,他们也很忐忑,这种自由空间应如何把握,跟考试如何平衡?
温儒敏:这里有如何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考虑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自由,学生看课外书多了,多少会挤压了“做题”的时间。问题是,反复“做题”难道就是学习的“正道”?根据近几年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考生情况分析,未见得“刷题”就能取得好成绩,那些考取高分的学生大都是阅读面很广、思维活跃的。大家很快会看到,为了减少“刷题”,新的高中语文不再设定课后习题,取代的是“阅读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所以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并不会“妨碍”高考与中考,反而可能有助考试。
我是主张要让学生读“闲书”的。所谓“闲书”,就是孩子们自己选择、和考试目标不一定扣紧的那些书。只有允许读“闲书”,有读书的“自由”,才有阅读的兴趣。高考和中考对学生来说都是大事,“为考试而读书”也是应该的,但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可以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孩子不读书,可能因家庭缺少读书氛围
很多父母苦恼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温儒敏: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爱好,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家庭缺少读书的氛围。除非孩子有特别的禀赋,能排除干扰,但大多数孩子在“不读书”的环境中是很难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的。家长自己不读书,整天看微信、打牌、玩游戏,怎么可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尽可能和孩子一起读书,起码不去影响孩子读书。小学和初中是养成读书兴趣的最好时期,非常关键,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和兴趣,以后再“补火”,就很难了。
不是所有书都值得精读,要学会快读和浏览
您说要让中小学生学会“连滚带爬”地读,掌握精读、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阅读方法。但语文课重讲课文,很少教阅读方法,孩子如何学到这些阅读方法?
温儒敏:“语文课重讲课文,很少教阅读方法”这种状况的确普遍存在,但目前推进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要解决“语文核心素养”,最近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也是这样要求的。其中也就包括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学会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我想,那些只注重讲课文、很少教读书方法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的。家长也要学习跟进,为孩子读书创造好的环境。
我主张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意思是学会快读和浏览,可以似懂非懂地读,兴趣培养起来了,阅读量上去了,以量带质,语文素养也就能得到提升。不是所有书都值得精读。
网络阅读:学会媒体选择和过滤的能力
如何看待网络阅读、碎片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语文教育对此有什么应对的措施?
温儒敏:这的确是个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带来许多便利,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但也造成一些困扰,在改变人类思维习惯和社会行为方式,人类对此似乎还来不及应对。
至于娱乐化、肤浅化,对经典的亵渎,对权威的蔑视,沉湎于搞笑、戏说,更是让心智平面化,变得粗鄙。这种状况,引起教育界有些人的担忧。某些精英学校开始尝试限制学生使用手机,限制学生接触低俗的流行的节目,也是不得已为之吧。
“文化快餐”可以接触,但别让“阅读品味”受损
青少年跟经典书籍有隔膜,不喜欢,怎么办?
温儒敏: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这是常见的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加上年轻人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是要求他们“分内”要读的经典,他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
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让他们能以某种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来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对经典作品做深入浅出的阐释和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不应该以歪曲或者调侃、拆解经典作为代价。
统编本语文在选取各种课文时,除了接触经典,还充分考虑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的。对不同类型的书或经典,应该怎样读,重点读什么,也有提示。老师和家长也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无可厚非,但要注意自媒体发表的许多信息,都混杂大量的“文化垃圾”。如果经常接触这些“垃圾”,很容易受到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会把阅读品位也败坏了,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
各种流行畅销的“文化快餐”可以接触,但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养性”,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来源 | 金羊网,羊城晚报记者蒋隽
版权说明: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秦汉胡同王双强:素质教育机构如何实现规模化运营
下一篇:素质教育赛道频获亿元融资,头顶光环上市的流利说却遭遇股价暴跌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
- 信用信息赋能,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今天距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还有10天!
- 北京自学考试和成教有什么不同?
- 道县:开展2023年基础教育业务工作培训
- 融入智能技术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脊柱侧弯?一个方法教你判断!
- 让长三角市民共享,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市面越做越大
- 华容县实验小学:最美莫过夕阳红 最浓不过敬老情
- 原创恭喜!王楚钦代替樊振东世界排名来到第一位,双方积分差仅有15分
- 自考会计专业有哪些课程?
- 播出预告丨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不一样的学习评价
- 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桂冠”画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 自考学士学位英语什么时候报名
- 日本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
- 证明差“老师”能教出好“学生”?江苏博士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 让共同发展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
- 原创拒绝恩比德!尼克斯目标清晰!锡伯杜点名要他,三分王成球队答案
- 喜庆乔迁五周年,共度九九重阳节
-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最新:味精加热太久真的会致癌吗
-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考报名即将开始
-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将于10月23
- 难忘那次5天5夜的长途机动,还有那个同车的义务兵驾驶员
- “周五课堂”来了新老师
- 在学生中走俏的萝卜刀引发争议,消保委提醒:警惕其暴力暗示
- 校园圈丨让学生走出家门做历史作业,结果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