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车祸身亡,蒋介石悄悄问戴笠:你干的?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1943年8月1日,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重庆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75岁。林森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国府上下人心惶惶,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

  在林森逝世的当晚,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决议,推举蒋介石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职务,从这一刻起,蒋介石撕掉了最后一块“伪装布”,将“党政军”三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

  而蒋介石的“迫不及待”不免让人生疑,认为他跟林森之死脱不了干系,毕竟“刺客”出身的蒋氏最擅长的就是搞“暗杀”这样的腌臜手段,再加上他手底下还有一位“特务之王”——戴笠,在自己的地盘搞一场伪装成事故的刺杀可谓是易如反掌。

  但对于蒋介石而言,杀林森实无必要。为此他还特意询问戴笠:是你干的?那么戴笠是如何回答的呢?林森的死是否与蒋介石有关呢?

  

  林森

  一 、从少年英豪到国民党元老

  1883年,16岁的林森从台湾中西学堂电科毕业后,进入台北电信局工作,成为满清政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当时的中国虽然饱受列强欺侮,但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人民对满清仍抱有一丝期望。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粉碎了洋务派的“自强”美梦,也让部分国人意识到洋枪洋炮并不能让中国强大,真正限制中国崛起的,是腐朽的满清政府和落后的封建制度。于是民族革命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中蔓延,不少青年志士开始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林森就是其中之一。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起,林森就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反清事业上,在此过程中他和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大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并和他们一起创建了国民党的雏形——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了武装起义,10月23日,正在九江的林森率部响应起义,并被推举为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李烈钧

  当天夜半,林森和李烈钧率领起义军控制了金鸡坡炮台,封锁了长江,断绝了汉口清军的水路供应,有力支援了武昌革命军,使得驻泊武汉江面的清朝海军供应线受到了严重威胁。

  而此时清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海军内部人心向南,不愿意为腐朽的满清政府效命,时任舰队司令的萨镇冰见此情形,意识到满清天命将尽,于是对外声称自己身体有恙要赴沪医治,将舰队指挥权交给了革命党人黄钟英,于是各舰挂上了白旗,全部倒向了革命党。

  之后林森凭借在辛亥革命中的出众表现,再加上老牌革命家的雄厚资历,于民国元年1月就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开始了中国民主化的探索。

  

  袁世凯

  然而,林森对中国的民主化探索注定充满了坎坷,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后,驱逐了国民议会,林森被迫带领议员们南下。此后数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沼中,议员和选举沦为了军阀们获得名望的角力场,民主选举制度名存实亡。

  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孙中山意识到,仅靠议员们打嘴炮无法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才是寻求出路的唯一办法。1923年10月,孙中山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同时在广东大本营组建自己的革命力量,并打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旗号,吸收大量共产党员进入国民党内部,通过新思想来武装队伍。

  

  国代会

  改组运动和思想革命让国民党焕然一新,共产党人的加入让昔日反清社团遗留下的流氓气息荡然无存,一支为全国革命和北伐而战的革命团体逐渐形成。

  

  黄埔军校

  然而在林森眼里,共产党人的加入稀释了国民党的“党性”,毕竟在他这样的“老革命家”的眼里,农工阶层天生低人一等,“民主”不应该辐射到底层百姓,万一解放了他们的思想,那大资家和资本还怎么攫取利益,狗大户没有小钱钱,那赞助“民主”的政治献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何谈在政治上有新的建树?

  在这种反动思想的影响下,林森纠集了邹鲁、居正、谢持等一干国民党元老,组成了一个反共政治联盟,企图维护大资本和官僚资本在国民党内部的利益。

  

  胡汉民

  二、 与蒋介石的爱恨情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于北京逝世,之后整个国民党就陷入了内斗之中。一方面,以廖仲恺等人为首的左派坚持孙先生的遗愿,继续联俄联共,进而组织北伐,完成中国革命之大业。

  另一方面,以林森,胡汉民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主张开除所有共产党人,发起清党运动,终止联俄联共的纲领,维护青天白日旗的“纯洁性”。

  毋庸置疑,林森等人的手段是标准的政治小儿科,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林森等西山会议派被驱逐出了国民党高层,林森本人则被打发到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中山陵

  在中山陵当监工的日子是无聊的,众多的闲暇让林森意识到共产党和左派站在了大义的一边,用政治手段扳倒他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要想真正完成“清党”大业还得另辟蹊径。

  就在林森琢磨怎样才能将共产党人驱逐时,1927年4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大资本家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攫取了北伐胜利果实。

  

  蒋介石

  尽管蒋介石的做法使得林森的目标达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二人就能成为攻守同盟!相反,对于林森这样的国民党元老而言,蒋介石是一个标准的政治暴发户。反清革命期间,蒋介石抱上了陈其美的大腿,成了陈其美身边的头号马仔,亲手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是靠野路子上位的政治流氓。在陈炯明叛乱期间,蒋介石又展现了堪比隋炀帝杨广的精湛演技,成功博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从而实现了人生三连跳。

  

  陈其美

  在林森起初的设想中,蒋介石只是一个右派的打手,帮“建制派”打下江山后,就该把政权交给像自己或胡汉民这样的“文人墨客”,推动正常选举。但林森严重低估了蒋介石的野心,他要做的可不只有“清党”这么简单,他要当的是一个统治四万万民众的独裁者。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的独裁动作打了林森一个措手不及,国民议会和党派再一次沦为了权术者满足欲望的工具,自己头上的立法院副院长帽子像是蒋中正赐给他的施舍,长此以往,林森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最终迎来了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吞并了我国东北。当时的蒋介石正忙着对红军进行围剿,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对于日方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不理不问,甚至讲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观点,还把所有希望寄托到了国际联盟身上。但国际联盟是个什么货色,本就是各路列强瓜分利益的幌子,除了打嘴炮外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

  

  国际联盟

  所以,两条战线上的接连失利让国民党文官派看到了机会。1931年12月,在汪精卫和胡汉民等国民党文官的逼迫下,蒋介石下野。但当时的中华民国没有一部像样的宪法,汪精卫和胡汉民两人的威望又不足以组建新政府,于是两人决定效仿德国,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来主持大局,参与弹劾蒋介石的林森自然是不二之选。于是次年元旦,林森宣誓就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林森(左二)

  然而,国民党文官派最大的缺点就是天真,这些自诩为政治高手的老学究,压根没有掌握过一天权力,他们总以为蒋介石下野后,国家就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运转,但在那个波云诡谲的乱世,手里有枪才有话语权,没有枪的政客们就是在议会里面指点江山的酸儒罢了。

  要知道整个国民党中央军,上到军长参谋长,下到基层军官,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黄埔系,见了蒋介石都要喊一声校长,再有忠君思想的加持,让国民党中央军完全成了蒋中正的专属私兵。如此一来,明面上的蒋介石确实下野了,但实际上到处都有他的影子,林森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主席。

  三、 立场转变

  对于林森而言,虽然手里没有实权,但他也要履行好这国家元首的职责,保护好象征国家民主的最后一份火种。

  在担任中华民国主席期间,林森奉行“三不”原则,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同时频繁出现在公共场合,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资历,试图将国民政府从民众的信任危机中挽救过来。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向上海发动侵略行动,旨在转移国际注意力,从而为伪满洲国的建立铺平道路。

  

  而此时蒋中正还在忙着内斗,一边对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一边忙着清算中原大战后残存的各路军阀。而对于正在蹂躏本土的侵略者,蒋介石竟然采取了无限制的克制与退让策略!

  

  尽管19路军在上海拼死抵抗,逼得日本侵略者连续四次更换主帅,但蒋介石的软弱让侵略者轻而易举就达到了既定目标,在5月份双方签订的《上海停战协定》中,民国政府放弃了对沿海一带的防守,将整个中国的东大门完全敞开。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让侵略者进一步看清了蒋介石的本质,随后日本外交政策局发布了承认伪满洲国的国书,直接在外交层面上分裂了中华民国,还在当地搜罗大量的汉奸败类,玩起了以华制华的套路,从而模糊国际立场。

  日寇的猖狂气焰点燃了中国军民的怒火,举国上下群情激愤,但蒋介石的不作为让军民们的怒火无从发泄,他甚至授意特务们镇压爱国志士的抗日行动。

  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无疑是触碰了四万万同胞的底线。为了声援民间的抗日行动,林森召开了国难会议,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成了那个黑暗国民政府中为数不多的一道明光。

  

  蒋介石

  然而,“傀儡主席”林森并不能左右蒋介石的意图,尽管国内的抗日呼声已经到达顶峰,但蒋介石仍然两耳不闻抗日之事,一心只在窝里斗。

  1936年,蒋介石命令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前往陕北,对工农红军发起新一轮的围剿,但东北军将士不愿意再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他们想打出山海关,光复自己的家乡。

  

  张学良

  同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兵谏”,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软禁,试图逼蒋抗日。

  “张杨兵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南京,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局面,国服内部暗潮涌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打算率领大军进攻西安,从而借机除掉蒋介石,之后安心当日本人的狗腿子。

  而宋美龄以及蒋氏嫡系则主张和平解决,双方在是否出兵一事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关键时刻,林森站了出来,他在党代会上明确表示,讨伐令绝不可下,并称张学良将军是爱国的,为此次事件定了性,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的阴谋。

  

  杨虎城

  早年间在台湾反日的经历让林森成为了坚定的抗战派,和国府内部的妥协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不顾舆论压力,执意软禁张学良,引起了爱国群众的强烈不满。

  为了解救张学良,林森以主席名义下达了赦免令和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请愿书,林森只有深深的无力感,身为国家元首,却只能像一只“吉祥物”一般,充当政府的门面,不免让人唏嘘。

  

  七七事变

  对于此时的林森而言,能够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点事情,就不枉自己的主席身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掀起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序幕,南京陷落后,林森前往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救国纲领》,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

  次年12月,国民政府二号人物汪精卫叛变投敌,林森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在抗战期间,林森用自己的影响力,竭力维护统一战线,阻止国民党内部顽固派刻意挑起摩擦。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授命顾祝同对北上的新四军发动袭击,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后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并取消新四军番号,叫嚣要将叶挺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在国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宋庆龄、何香凝以及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成员为皖南事变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而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对蒋介石这种使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极其反感,但碍于自己的敏感身份,林森在公开场合只能三缄其口。

  

  于右任

  但作为国民政府的主席,林森必须要对蒋介石敲打一通,身为国民党内部和于右任齐名的书法大家,林森的墨宝一向是国府大员眼中的香饽饽,蒋介石也是求宝大军中的一员。

  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许久未动笔的林森给蒋介石写了一副《诗经 ·小雅 ·常棣》,诗中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对蒋中正发动皖南事变得讽刺,但这毕竟是书法大家的墨宝,蒋介石碍于面子不好当面发作,只能在众人面前赔笑。

  不卑不亢,居其位而谋其职,也许是这位国民党元老最后的倔强了。

  四、 死因猜测

  作为国民党元老,林森自民国建立时起,一直是民主化探索的主要人士,虽然他的民主理念有很大的缺陷,但林森的民主化理念给那个民智未开的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遗憾的是,国民党作为中国第一个政治党派,被政治投机者和地痞无赖所侵占,像林森这般有良知、有文化、有水平的政治家,却只能束之高阁,最后沦落到为蒋介石反动政权充当门面的地步,不可谓不悲哀。

  而正是因为林森和蒋介石在立场上的冲突,以及抗日战争中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产生的分歧,林森的死更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可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林森的车祸似乎与蒋介石集团并没有什么关联。

  要知道,蒋中正是标准的政治投机者,身上还有浓厚的帮派气息。他做事只从利益考虑,林森是国民党元老,是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享誉海内外,但他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主席”,这些身份是帮助蒋介石合法化独裁政权的重要砝码,如果杀掉林森,只是百害而无一利。

  也有人曾提出观点,林森之死是由戴笠独自策划,目的是为了讨好蒋中正,帮助他拔掉这个老刺头,但此种说法却不符合常理!

  戴笠作为蒋中正手下的头号特务头子,从一介底层帮派分子爬到国民党中央的决策层,其揣摩圣意的功夫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怎么可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谋害一个对自己主子不造成任何威胁的虚君,从而让政府再度陷入到信任危机中呢?

  而且蒋介石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大于能力,戴笠之所以能爬那么高,除了自己的能力和功劳外,就是他对蒋介石极其忠诚,是一条纯粹的忠犬,从来没有擅用自己“便宜行事”的权力,如果真是戴笠自作主张,蒋介石又怎么会继续信任他,还让他继续统领国民党特务机构呢?

  

  戴笠

  但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林森的去世已经无法挽回,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坎坷,但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刻,他仍心心念念中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以及对国共统一战线的维护。这位老人用他人生最后一点火焰,为那个黑暗的国民党时代,带来了一丝仅有的光明。

上一篇: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要从社会问题的解决开始
下一篇: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有什么区别?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