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傻大闹宝莱坞》,对不起,这一次我要为应试教育辩护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作者:小太爷

  距离《三傻大闹宝莱坞》出品,已经过去了10年。从盲目的认同,到理智的反思,当我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时,却得到了与当初截然相反的观感。

  

  故事的主角包括一个天才、两个凡人、一群为学习所奴役的学生以及掌控现有教育制度校长。天才兰彻主张学习应该以兴趣为主导,而校长则认为现实很残酷,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在这两种观念的对抗中,兰彻与他的伙伴达成了他们的目标,赢得了与校长的赌约。

  许多人认为这部阿米尔汗的代表作以喜剧的形式抨击了应试教育制度,但无论是在这部电影里,还是在现实中,应试教育都没有消失,更谈不上失败。而以兴趣为主导,以快乐学习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却在实际推行中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和质疑。

  对不起,这一次我要为应试教育辩护。

  应试教育扼杀天赋?

  不,扼杀天赋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竞争残酷的现实

  在电影中,兰彻被塑造成是一名看起来不认真学习,但最后却轻松获得第一名的学霸。根据他的自白,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成绩,是因为他热爱这门学科,他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他的伙伴法汗和拉朱之所会成绩垫底,是因为他们没有下定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在这种情节的导引之下,很容易便会得出一个结论,即只问成绩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原有的天赋,只要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爱好,便能取得成功。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更骨感。从表面上来看,应试教育的确是一种以成绩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在这种制度的控制之下,学生个性化的兴趣或者说爱好都是无量化意义的非参考指标,只有成绩才是真实且有价值的。但应试教育形成的背后,是一个已然存在且竞争残酷的现实,实际上,应试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前进行的一场关于竞争的演习,比起社会上的“摸爬滚打”,试卷上的奋笔疾书其实要温和的多。

  对于穷人来说,天赋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馈赠,但前提是,你的天赋符合社会竞争的趋势,就像兰彻一样,他是机械工程方面的天才,而印度以及世界各地恰好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你的天赋短期内无法改变你以及家庭的命运,那么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以及成本,就像法汗一样。

  但将这种天赋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困境归咎于应试教育,这恐怕是一种一叶障目的偏见。应试教育并没有阻止任何人去追求自己的天赋爱好,只是现实中的竞争压力导致许多拥有不符合现实主流发展天赋的人放弃了自己的天赋。

  这是一种现实需求与自我追求的博弈,而应试教育只是一种来源于现实需求的选拔机制,若要为那些被扼杀的天赋找一个凶手的话,我想该被定罪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现实。

  应试教育真的有那么不堪?

  不,它其实更加公平。

  这部植根于印度教育背景的电影,尽管讲述了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对于印度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应试教育,那些社会阶级底层的寒门,将永远出不了贵子。

  

  在同为以教育为主题的印度电影《超级30》中,主角阿南德·库马尔扮演了一名专门为穷人开培优班的老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一群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寒门子弟们,能够把握住那为数不多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考场上战胜那些非富即贵的未来精英。

  比起《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以现实为原型的电影更为深刻地揭露了一个现实。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天赋、爱好、兴趣这些都是无实际意义的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物质条件来支撑他们生活,他们有什么机会或者权利去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呢?所以他们才会不停地参加考试,他们需要这种竞争,他们更珍惜这种竞争,因为他们相信这种竞争能够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回报。而“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便是应试教育最为根本的公平。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那个死读书的查图尔虽然没有取得像兰彻那样的成就,但相比于普通人来说,他已经晋升为社会的精英。在应试教育的孵化之下,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这也侧面说明,应试教育即便有它竞争的残酷性,但依然是一个有效实现阶级跃迁的途径。

  成绩不会说谎,学到的知识也不会说谎,死记硬背摧毁天赋了吗?不,死记硬背只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你有天赋,死记硬背自然不是你的选择,但对于天资不够的人来说,能够死记硬背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实际上,填鸭式的教学不是为了耽误那些有天赋的人,而是为了帮助那些天赋不够的人,这一点也是应试教育更为广义的公平,即不管你有没有天赋,够不够聪明,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知识,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

  素质教育到底是应试教育的解药?

  不,它更可能使底层家庭遭受阶级固化的荼毒

  在主角兰彻看来,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它不应陷入一种痛苦的竞争当中。而这正是许多人所认为的素质教育,即在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学习。

  培养自身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为了兴趣而学习以及在一种更为轻松缓和的氛围中学习的确是一种快乐的事。但挖掘出这种兴趣以及营造出这种氛围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需要物质成本,更需要时间成本,而且这两种成本不会很低,尤其是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社会。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挖掘兴趣通常需要不断地尝试,以及不断地试错,这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轻松的事,而是一种与学习有关,但又不是学习的压力。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为此而奋斗属实是一种幸运,但若不幸地在不同的兴趣间徘徊不定,那么素质教育将成为一种失去意义的伪命题。

  一旦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成为主流,那也就意味着考试的分数将成为不再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于学生来说,摆脱了分数的困扰似乎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这其实将带来更大的不公平。除去那些诸如快乐教育、以兴趣为重的光鲜说辞,素质教育不是一种以学生自己为主导的教育方式,真正其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学生所能拥有的物质财富支撑,家庭氛围的塑造,甚至包括一些家庭背景的操控。而这些注定是底层家庭所不能提供给孩子的外在储备。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由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也几乎是一场被锁定胜局的比赛。

  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并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解药,相反,它还可能使底层家庭遭到阶级固化的荼毒。

  《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所以受到了大家的热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讲述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并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但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共鸣,以此来否定应试教育的价值甚至鼓吹废除应试教育都是一种不顾现实发展规律的过激反应。

  应试教育需要改进,而且正在改进。从我国的高考科目改革就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已经为适应不同天赋不同兴趣的学生而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和改变。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物质财富并不均衡的社会需要放缓它的脚步。

  未来值得展望,但现实也需要正视。

上一篇:【爱学习教育集团CEO须佶成:用内容与科技助推教育产业升级】
下一篇:教育之争:素质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教育规则将如何改写?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