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山北街区获奖方案评析与专家点评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原创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黄浦区外滩街道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商贸繁荣,金融发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辖区内有“万国建筑博览群”美誉的外滩,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名的南京路步行街等,但与此同时仍存在大量老旧小区、狭窄街道、部分零碎且无效的公共空间;人群多元,业态多样,建筑历史风貌待彰显。

  为精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外滩街道率先选取位于苏州河滨水空间、南京路步行街之间的山北街区为试点,以构建新一层次的“10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目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案,系统化梳理街区需求,制定街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打造重要公共节点,提升街区整体品质,为工作、生活、旅游人群提供多元服务,提高社区共建共治水平。

  本次项目以山北街区为设计对象,总面积约为11.59公顷。设计任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整街区研究“10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二是重要节点深化设计,包括9个节点。目标是立足山北街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黄浦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宜游、宜居、宜业的示范街区(点击可查阅征集活动及设计任务书)。

  活动自2022年2月发起,历时5个月,经历多个专家和主管部门的投票筛选,专业评审会的终极评选,以及大众评选展的网络投票,最终形成了获奖名单(名单请查阅头条推文)。

  究竟这些获奖方案有哪些亮点,专家们又是如何品评建议的呢?

  山东北路节点设计效果图

  设计提出“烟火气与时尚味共存的海派街区样本”的街区整体定位,以连接世界级商业街区南京东路、商务街区外滩金融商务区和世界级滨水地区苏州河。通过对历史与区域发展背景、业态特征、公共设施、人群需求、道路空间、建筑风貌的分析,提出“新旧再连”的概念,以期通过设计和营造,实现链接不同的人群、生活方式、城市资源的10分钟社区生活圈。

  街区更新提出了10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型,包括三个主要行动:优化街区慢行网络,激活口袋公共空间,提升街区功能品质。

  山北街区现状结构与链接型10分钟生活圈模型

  公共空间以“千字型”为主要框架,南苏州路主题为艺术漫步道,宁波路为活力市集,山东北路为社区客厅,包含苏河景观廊桥、桥下艺术空间、宁波路市集、山北小区24小时服务型内院、骑手驿站等创新设计,并提出商铺立面和街道色彩的优化导则,以“生活圈”为主题的导视体系和山北街区文化品牌营建等。

  “千”字型公共空间框架

  以“生活圈”为主题的导视体系

  专家点评:

  该方案获得优胜奖。规划、建筑、景观、标识等多专业团队系统设计,综合考虑,完整周全,团队综合实力强。对人群和使用问题的分析系统、切实,新旧相连、设计策略有针对性,操作的界面可实施性较强。方案提出了片区整体慢行环境提升的策略,千字型公共空间结构及其相应主题的设想有针对性,分区分时实施的可行性较大。对多方参与社区共治的建议比较完善。

  山北路公园-艺客堂间效果图

  设计提出山北街区应构建“慢速生活圈”,在更小的服务半径下提供多元便利。通过对游客与居民对街区的评价对比,挖掘山北街区的特色,包括居民对马路的使用,对游客而言丰富却不可读的历史建筑,曾经兴盛却慢慢退出的五金店等,提出“马路变公园”的创新构想。

  山北街区未来愿景示意图

  设计核心概念来自应对山北街区核心人群诉求——即居民生活更senyi(适意)、游客慢行更senyi(适宜)的需求,挖掘片区内一切可利用的消极空间,将其变成更“适意”可共享的空间。

  团队也提出了空间引流-文化共创-业态引流的分期实施计划,尤其包括街区共建特色模式,即优先设立1-2个社区共创点,带动附近居民参与在地更新,从而培育街道公众设计团队,形成创新的社区治理样本。同时在山东北路马路公园沿线及周边打造了数个主题性的节点设计。

  山北路公园-水客堂间设计

  专家点评:

  该方案获得优秀奖。对现场生活、特色和问题的分析深入,将使用效率较低的山东北路变成慢行空间的设想具有创新性和类型学的示范性。对多元主体在三年内从空间、文化、业态分步更新,开展策展性社区更新和营造的思路新颖,但可行性尚需更多斟酌;对于长期打造社区品牌和共建具有较好的参考性。相对于直接调节业态,对用好五金业态的探索也很新颖。对山东北路分时更新的策略、节点的功能设想针对性较强。

  南苏州路节点设计效果图

  设计提出了三大主要原则:动线系统上,要步行友好,还要电驴友好,尊重所有道路使用者;空间氛围及业态升级上,适老爱老,也要青春活力,还原多元融合的邻里社区;访客与居民空间关系上,热情好客,但有社区“私享”。

  方案尤其对交通动线进行了细致、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提出“千字型共享道路系统”,及对各道路空间的详细优化设计。

  设计的交通网络模式图

  节点布局上主要分为三个主题特色,“苏州河滨水休闲带”以蓝绿色波浪为主要设计元素,“河南中路历史漫步道”串起河南中路沿线主要历史建筑,“山东北路街区春日花园主轴”沿山东北路布置了数个以“春”为主题的社区公共空间。

  主要节点布局与性格示意

  河南中路历史漫步道设计说明

  山东北路沿线公共空间设计示意

  专家点评:

  该方案获得优秀奖。方案对街区整体的交通组织和慢行环境进行了系统梳理,重新分配了路权,由此提出的千字型慢行系统的设想参考性较强,历史漫步道的设想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参考性;对于宁波路非机动车空间的优化较为独特。节点设计考虑比较细腻,尤其河南路桥下、山北小区内部设计风格鲜明,但对于街区本身既有建筑和空间特色的利用度稍显不足。春燕、春雨、春树花园的主题浪漫,但定位有待商榷,对位于城市中心区、商业性较强的山东北路的特色彰显不一定适用。

  街区改造重要节点

  被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又重新开启,在迈出小区的那一刻,是不是都想去逛一逛久违的菜市场。除了采买,还想看看那些可爱朴实的商贩们,看看生鸡活虾和水灵瓜菜,听听讨价还价的热络,体会挨挨挤挤的人世间。设计从街区主要人群及其需求切入,发现主要人群有居民、就业人员、游客三类,其关注点主要有社区、慢行、休闲、养老、便捷,从而生成蔓生(生态与公共服务)、漫延(交通与业态)、慢步(10分钟生活圈)三个关键点,并提出道路导则、建筑风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建议,尤其创新地提出了“10分钟健康慢步环”和“智慧山北”app等设计。

  专家点评:

  方案对人群需求的判断到位,三个问题点的抓取较为准确;健康慢步环和健康驿站的设想,物质空间更新与数字化生活融合的想法具有创新性。对分期分步实施和多元主体合作营造有一定考虑。但对具体点位的设计形象需进一步优化,对于墙面和地面的色彩设计需有所控制。

  河南路口袋花园效果图

  设计创新性地观察到山北街区的“折叠”现状,从而提出“展平折叠、抚平如新”的设计手法,打造新旧共存、空间共享、人人共生的和睦山北街区,形成“弄堂新生"、“沪上新景”、“老城新市”的景观体系。对山东北路贯通慢行系统、打造山北六景,对南苏州路提出打造线性公园、立面改造,口袋花园植物设计以疗愈、减压为关键词。

  专家点评:

  方案分析全面,抓住了地区为“城市背面”的特征。对问题和目标的界定较准确,节点设计与周边空间功能结合度较好。落地性强,解决相当多的现实问题。但需对10分钟生活圈的定义有延展思考,对发掘街区空间和建筑历史特色以及整体街区面貌提升度方面有待改善。

  山东北路及南侧公共通道-入口装置效果图

  设计前期调研以类型学研究出发,分析解构了原有社区街道元素,总结探讨了社区改造的几种处理手法。设计以传统七巧板为灵感,将不同场景、空间、业态、活动进行解构、重组、融合,创造出丰富场景和多彩社区。改造后分为六大板块,主题包括游客引流、社区记忆、社区展示、沿江休闲、邻里活动、居民生活。

  专家点评:

  方案的色彩使用颇有新意,曲线运用颇具美感,对更新的空间类型的分解和针对性设计较有新意。通过布置街道小品、家具的方式进行空间微更新,对山北小区的建筑立面、晒衣架等设施的更新形式较为新颖,但实用性有待商榷。方案还需对复杂人群共享、实用性服务功能以及落地性方面加以完善。

  天津路-宁波路段智慧生活步行街效果图

  设计思路从对“人”即利益相关主体的分析出发,经目标设定、网络建构、空间干预、行动计划等步骤,最终回归对“人”的服务。设计目标为打造烟火社区、复合活力、海派街坊,详细制定了行动项目及计划,并将山东北路设计为“城市公共展廊”。

  专家点评:

  方案考虑细致,对整体街区的分区设计较为合理,山东北路分段设计成主题性公共展览和南苏州路的设计均较为创新。分步实施计划和整体行动规划的系统性逻辑性较强。但山北小区的空间处理较为简单,对街区建筑和空间的历史要素分析和利用较少,对街区整体风貌考虑可进一步深化。

  山东北路节点效果和家具小品设计

  设计通过对场地周边定位的研讨,提出“家的会客厅”核心概念,认为山北街区最核心的诉求是围绕着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兼顾游客的慢行需求。设计尤其创新地提取了上海里弄生活中龙门架、巷道空间、邻里交往等作为主要元素,设计了一系列家具和装置小品。

  专家点评:

  方案对街区需求分析较细致,紧扣宜游、宜居、宜业三个主题,龙门架元素的合理利用体现了居民生活需求和景观设计的整合,但景观设施的安全性有待商榷;对停车、道路人行道断面的调整,服务设施点的布局考虑较为系统。但设计比较偏路面、景观,口袋花园、社区内部环境改善手法略显单一,需对场地特征和街区文化的运用加以完善。

  里弄的再现:平面布局

  设计以里弄为脉络,以”门“作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空间和视觉元素,挖掘场地历史,尤其各历史建筑和里弄生活记忆的保留,通过设计师的三次场地漫游记录,进行里弄的元素重组、空间解构,策划出“好奇、寻觅、对话、展望”的旅程。

  专家点评:

  方案以“门”为概念有一定新意,设计表达浪漫、诗意,特色鲜明。山北街区是一个功能、历史、形态和人群混杂度很高的社区,方案主题限定在里弄,虽有特色但并不全面,设计的感性大于理性的问题分析,对整个街区的统筹较为局限,对人群特征和使用问题的分析有待加强,方案可实施性不够强。

  店招门头设计

  设计通过对山北街区热力地图、10分钟生活圈内公共设施分布、街道职能类型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节点设计,包括南苏州路街角运动公园、南苏州路河南路交叉口景观公园等。

  专家点评:

  方案对街区各部分特色和问题的分析较为准确,分区域主题性规划较合理,对建筑界面和场地空间的形式和材质设计均富有新意。但方案缺乏系统性,未见整体设计及行动计划。南苏州路口天桥设计大胆,但合理性和落地性有待商榷。

  山东北路设计节点-街角新驿效果图

  该方案获得大众评选展网络投票最受欢迎奖。设计观察到基地内的复杂、混乱造成的各种资源之间的矛盾,在充分尊重其多样性的基础上,试图调和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设计以“时光轴承——山北新里弄,百业新百态”为主题,以塑造多类型人群融合的新社区生活,展现各类业态更迭交融的城市生机。以时光轴承为纽带,以街道、社区为空间抓手,以社区精神底蕴为支点,唤醒社区,形成社区融合的锚点。

  评审意见总结

  专家们对于山北街区未来构建“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整体思路,乃至社区空间和设施的更新设计等方面有以下主要建议:

  1.社区营造类的规划,与社区居民点对话相当重要。要动员居民参与更新工作,将居民意愿纳入到规划中。因此,在制定街区更新的行动计划事,有效的公众参与尤为。设计需要在问题和需求导向下,让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才能真正实现获得感和认同感。

  2.“10分钟社区生活圈”,亟待进一步诠释与深化。众多方案中对于“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界定还有待深化,服务什么人群,如何满足社区中不同人群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大部分方案的手段集中于通过城市家具和景观提升,但城市不是只有表面的肌理,更需要内在功能的组织。

  3.社区更新的“轻与重”“加与减”的权衡。在社区中,是否一定需要通过大量投入、浓墨重彩地改造?真正对服务品质有所提升,同时又亲切、简洁、朴素、经济的方案,或许更适宜营造温馨而有归属感的社区。目前的方案中,更多是做加法,而选择“加法”的位置、对象都需要谨慎,也许可以更多从减法的角度思考。

  4.街道空间的改造设计应关注和分析多种交通方式与系统组织。这个街区基本上为混行交通,如何做到安全舒适,让机动车慢下来、静下来,处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问题等,都是重要挑战。对道路断面尤其是路权的划分要细致,重视物流空间的设计。步行设计也需把车行交通分析清楚。

  5.山北街区历史建筑林立,值得重点关注。这方面突出的方案并不多。街区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值得更深挖掘和呈现历史感、场景感。有一些方案把历史点位进行漫步道串联,对历史建筑空间包括骑楼的运用和改造等,都是有参考性的想法。

  6.山北街区的整体风貌导则很重要。临近外滩,历史建筑风貌与新建建筑的关系需要重点考虑。不应只局限于在地表进行设计,要以整体城市空间的界面作为对象来综合考虑,展示街区的空间特色。山北街区本身十分多样,虽然并不一定要处处统一,但仍需要有整体性的控制和差异化的引导概念。

  7.山北街区并不只是街区,更是整个外滩街道的一部分。大部分方案从宏观层面上考虑到了山北街区与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人民广场等区域的关系,但是在具体设计中没有特别考虑与周边街区的衔接。这些地方具体应该如何交接,尤其是跟南京东路步行街、苏州河、河南中路,与地铁站、百货这些大型商业衔接,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视觉 | 城市中国 校对 |严帅帅

  原标题:《品析丨山北街区获奖方案评析与专家点评》

  阅读原文

上一篇:“双减”怎么减?带你划重点
下一篇:“网络+课堂” 的教学模式来了!太原市迎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智慧教室”平台使用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