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怎么减?配套改革是关键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从12月23日到27日,半月谈连续推送四篇教育减负文章,开展了一场教育减负大讨论,令人深思。

  教育减负的话题持续了半个世纪,各地也一直都在不断地摸索探讨。特别是今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下发教育减负相关规定,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没有达到减负的目的,反而是引起了家长的“焦虑恐慌”甚至是“强烈反对”。那么减负工作为什么没有让家长和学生满意,没有真正将学生负担减轻?相关部门需要深刻反思。

  其一,必须明确何为“减负”?曾有地方出台政策减少学生学习时长,规定晚上9点之后可以不写作业,将“减负” 和“减时”画等号,变相让写作业成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也有地方将“减负”和“减课”画等号,减少了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音体美课程,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抛之脑后。还有些政策认为教育“减负”就是让学生轻松,提早放学、没有作业等,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家长担负课后辅导,认为学生只要不是“困”在学校就是“减负”成功。然而,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时长,也不是单纯地减少课程,更不是通过减轻学生压力,增加家长、老师等其他主体的压力和烦恼。而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标准培训等原因造成的一系列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其二,需要跳出“减负”二字,立足社会大环境为教育减负寻找出路。教育减负迟迟减不下来,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减少培训与考试”一直都是一道难题。置身于“应试教育”“学历就是敲门砖”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让孩子不参加培训,不机械刷题,不提高应试能力,这几乎就是“自毁前程、自取灭亡”,没有家长愿意用孩子的一生去做“赌注”来检验“减负”是否真的有效。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减负,就必须要破除制约科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社会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可以思考一下,以前人们上学时候为什么没有感觉学生有这么大负担,也没有教育减负的呼声?因为当时是“能力社会”而现在是“学历社会”。“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工作招录不只看“学历”更看“能力”,教育减负才能减得下去。

  教育的负担,是全社会的负担,某种程度来说,教育负担是“应试教育”倒逼产生的。为此,跳出“减负”二字,立足社会大环境,改革教育考评机制,做好教育外部相关配套改革,让教育的功利性弱化一些,教育减负工作才能更好一些。

上一篇:宁波帮博物馆——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下一篇:2020上半年甘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观(三)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