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大爱洒山村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2-25
手机版

  本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谢真燕 杨俊 覃小欢

  这里出门就是绵延的大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侗族群众,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读书走出大山。

  这里有一位特殊的教师,曾在此地当过6年多知青,退休后,他放弃都市安逸生活,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义务支教,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乡村文化薪火相传。

  他,就是年过六旬的长沙义工贝华。

  3月底,记者长途跋涉,来到了位于湘黔交界处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岩湾村教学点,探访这位叫贝华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义工。

  “能义务支教,人生阅历就圆满了”

  走进校园,琅琅读书声迎面而来。在二年级教室,一位略带长沙口音的老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学习加减法运算。

  他就是贝华,身材魁梧,笑容可掬,头上丝丝白发。

  贝华出身于长沙市一个书香之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1968年,16岁的贝华初中毕业,下放到靖州甘棠乡乐群村,和当地农民一起种菜种田。6年多里,他了解农村孩子求学不易,曾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后来招工回城,贝华上大学、参军,转业后到政府部门工作,但执教三尺讲台的梦想一直萦绕心间。

  2012年6月办理退休后,贝华说服家人,来到第二故乡——靖州:不要一薪一酬,要到最困难、最偏远的岩湾教学点支教。县教育局被这位执着的老人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能义务支教,我的人生阅历就圆满了。”贝华说。

  “咬着菜根,百事可成”

  岩湾村教学点距县城60公里,离镇上20公里。受条件限制,岩湾教学点学生和当地3个老师都不住校。镇政府联系了离教学点最近的岩湾生态养殖场,解决贝华的吃住问题。

  在养殖场,平日一日三餐是工人们轮流做,日常用品及食物只逢赶场时才抽空出山去买些。记者采访贝华时,午饭是红烧冬瓜、辣椒炒鸡蛋、老腌菜,再加一碗豆芽汤。贝华吃得津津有味,他乐呵呵地说:“这里的伙食比当知青时好多了。” 贝华住的房子面积不足10平方米,房间里有一个简易布衣柜、一张单人床、一张课桌、一台自己带来的电脑,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咬着菜根,百事可成。”贝华乐观地说。

  好在养殖场开通了网络,贝华自掏腰包买了打印机,创造了“山寨版”多媒体教学。“虽然教室没有联网,但可以利用网络下载教学光盘。像美术、音乐,我不能给孩子们上的课,就引导孩子们看教学片学习。”贝华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笑着说,“教孩子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把书教好,就没遗憾了”

  “每天听着孩子们一遍遍地喊老师好,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完成孩子们交给的伟大使命。”贝华在日记中写道,“把书教好,这辈子就没遗憾了。”

  贝华教二年级数学。记者看到,课余时间,他总是一遍遍复习着讲课提纲,书里夹着小纸条,写得密密麻麻,那是事先查好的资料。

  有一次进行“5”的乘法教学设计时,教案上是让孩子们用小棍在桌上摆出5把小伞,每把小伞用5根小棍组成,然后进行计算。可贝华觉得这种方法不适合班上的学生,就连夜现学现用“美图秀秀”软件,“PS”出关于“5”的乘法口诀教学挂图,让学生根据图画学口诀。

  到岩湾教学点上课第一周,贝华发现有些孩子连基本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他多次坐车去贵州锦屏买来直尺、七巧板、几何模型等送给学生。贝华还非常注重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自掏腰包请来苗族歌师开办苗族文化课。

  记者看到,在贝华简陋的办公室里,墙壁上贴满了画,那是孩子们送给贝华的礼物。其中一幅画上画着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白衬衫、蓝裤子、黑色运动鞋,一脸慈祥。旁边写着:“送给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来源:湖南电影蜜蜂日报)

上一篇:编写奥数无力自答
下一篇:江苏一妈妈感染新冠晕倒,3孩子反应淡然,这家庭教育有问题嘛?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