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教育强省看常德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2-12-27
手机版

  常德:教育之花绽放文明之城

  本报记者  刘芬

  通讯员 唐义 雷江峰 彭三英

  

  常德地处湘西北,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常德教育成绩斐然:所有区县市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认定, 在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该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一次领回了9块奖牌……

  2017年6月,时任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曾艳阳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教育强市”成为常德一张响亮的名片。

  请看绽放在文明之城的教育之花——

  大力度投入,全面改善办学环境

  武陵区甘露寺小学是位于老城区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学,金秋十月,记者走进这所“老校”,立马被其小而精致的校园所吸引。五彩的校园文化墙上,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展示其间;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快乐地游戏玩耍;小花园里,三三两两的孩子拿着书在小石桌上享受阅读时光;新建的实验室、阅览室、美术室、心理室……一应俱全。“乘常德教育‘三年攻坚’的东风,财政先后在我校投入900余万元,新建了教学楼,扩宽了操场,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该校校长欧熊飞满脸自豪地说,“如今我们是一所设备先进、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品位的城区小学。”

  常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启动教育“三年攻坚”,以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全市职业教育相对薄弱、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城区学校扩容提质、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和市城区数字化建设四大工程。

  “以前我们每天都要去开水房打热水洗澡,有时候去晚了打不到水,冬天只能用冷水随意抹一把脸,现在可方便了,热水通到寝室,学校越来越有家的感觉。白衣中学的周同学一脸幸福地打开水龙头直接用热水洗脸。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置了太阳能设备,热水直接接入寝室。

  “攻坚”这三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农村学校彻底“翻身”,一所所校舍整齐、环境优美的学校拔地而起。三年里,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建成标准化学校8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6万个,新建校舍建筑面积77.8万平方米,采购各类教学、生活设备81.5万台(件、套),47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了“学生有桌子吃饭、有热水洗澡、每人有一张床铺睡觉”的基本条件。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常德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底,常德市委、市政府启动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将新一轮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作为行动的重点。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市城区和县城新建、改扩建23所学校,新增学位5万个以上。仅2017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到 16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近90亿元。

  

  武陵区第一小学教学楼效果图

  大手笔激励,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今年教师节,常德市对荣获“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的16名教育工作者和4个教师团队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自2014年起,该市开全省之先河,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为标准,分别给每个获奖个人或团队奖励10万元,此次已经是该市举行的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表彰活动。

  常蒿路小学校长谢英是本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一,这名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常德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领航校长”等名号的女校长,先后在桃源县漆河小学、武陵区新兴小学、东升小学、育英小学、卫门口小学、工农小学就职。从农村小学到城市小学,她犹如一个教育女战士,将自己的光和热播洒进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她常用任正非的这句话勉励自己和同事。每到一所学校,她都尽己所能,竭力为学校谋发展,为学生找快乐。她说:“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找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表示,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关心关爱教师,共同担负起教育发展的重任,不断推动常德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近几年,常德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师工作室),全市成立名师工作室11个,推荐参选特级教师29名,开展各级各类培训近5万人,培育了一批“名、优、特”教师。计划到2020年,全市保有市级骨干教师5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50人。特级教师80人,名优校长20人。

  

  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一年级学生开笔礼

  多层面育人,培养阳光学生

  在常德市第一中学,每个入校的学生都要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校长唐会荣提出的“为学生3年和30年着想”的办学主张,不仅对学生在校3年负责,还教会学生与将来的社会、与世界相处的能力。今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青岛举行,该校学生代表围绕“小型与轻型武器管控”努力发出本国声音,师生9人收获“最佳组织奖”。中国好校长获得者、常德市第一中学校长唐会荣介绍,校园里巍然屹立的两棵古银杏树见证了一中百年风雨,以这两棵饱经风霜,仍深扎大地的古银杏作为精神图腾引发出的一中“尚真尚实、合心合力、自觉自为、共生共荣”的校园文化,培养了一中学子自觉成长、自主发展的能力。

  

  常德市第一中学航空实验班徒步活动

  记者到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的东升小学采访时,正逢老师带孩子们在设计邮票。传承邮票文化,传递集邮兴趣,该校的集邮社团特别受孩子们喜爱。除此之外,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街舞、拉丁舞、绘画、摄影、声乐、集邮、英语戏剧等20多类、50余个社团都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一生一艺”作为学校的重点打造工程。“给孩子们营造快乐的校园时光,让他们对学校生活有所期待,能更好掌握知识、享受童年。”校长高丽鹏颇有感慨地说,“学校应在给孩子送上知识盛宴的同时,为孩子送上终身受益的艺术修养。”

  学校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培育阳光学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在常德的校园里,“一生一艺”“一校一品”等特色育人模式,于润物无声中给学生多层面的滋养,让学生如阳光般灿烂、温暖地持续成长。

  多维度提升,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武陵区丹洲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城郊小学,这所小学的视频课设备已与坪湖、泽远、太平3个村小形成网络联校。丹洲乡中心小学与3所村小将音乐课、美术课一同打造进固定课表,补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短板。该校副校长刘莹回忆第一次用网络联校给农村孩子上音乐课的场景:“课上,我同时教4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唱歌,让他们比赛唱同一首歌,孩子们可兴奋了!”“我们以前没有专门的音乐和美术老师,现在每周都有老师隔着屏幕给我们上课,前不久的美术电影课上,我还举手回答了问题呢!”坪湖村小四年级学生李乐涵告诉记者。

  信息化不仅在教学中最大化的运用,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随处体现。丹洲乡中心小学副校长郭强打开手机,轻扫了一下教室门口的二维码,该班级近期的教学进度、班主任工作重点、活动开展等情况一览无余。“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务工,不管相隔多远,家长们都可以根据二维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郭强介绍。

  信息化不仅缩短了城乡教育差距,也缩短了务工家长和留守孩子的距离。近几年,常德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澧县芦茅村是常德市第一中学的帮扶对象,该村朋朋的父亲12年前过世,他随70岁的爷爷一起生活,正当爷孙俩为朋朋的学习犯愁时,常德一中不仅将朋朋破格录取,还免除了他高中期间的所有费用。如今朋朋有专门的学习导师,还有学校发放的助学金,校长唐会荣特意给他送了一把吉他,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自信活泼。每一年,常德一中都会破格录取多名像朋朋一样的孩子到校就读。

  今年10月,鼎城区第一中学先后组织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分两个批次赴衡水考察学习,并将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传授给鼎城区二中和鼎城区六中,全面提升区内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落户常德市第一中学,录取空军飞行员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所有区县市均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常德市第一中学、武陵区北正街小学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常德教育,正朝着人民越来越满意的方向努力,教育强市,正向跨越发展的征程迈进……

  鼎城:加速扩容 保障教育均衡

  本报记者 范莉娜

  通讯员 蔡辉武 彭三英

  常德市鼎城区拥有一个辐射中南五省、名声响亮的桥南市场,这个市场带来了商贸的繁荣,也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进城务工人员多便成为了这个区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增长迅速,导致城区学位紧张。为保障学生享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区教育局多措并举,扩容分流,2018年秋季开学全面保障学生就近入学。

  举措一: 新建学校增学位

  “五彩的教学楼、崭新的教室、细心的老师,而且离家还特别近,哇,这才是我喜欢的校园,我期待的童年……”鼎城区永安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意在开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兴奋中。以前,她在离家稍远的一所小学就读,教室里的学生多得进出门都要侧身。

  永安小学校长陈慧告诉记者,学校2018年9月才投入使用,目前有42个班,2067名学生,其中有大部分是像李意一样从附近的两所小学分流过来的。而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为了能让这批学生在新学期告别大班额、顺利进入新校园就读,此前的那个暑假,很多人都默默付出了辛劳与智慧: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定期召开专题议教会;区教育局局长在开学前每天下午5点主持召开调度会;陈慧更是每天顶着烈日、脚踩高跟鞋穿梭在工地上;全校近百名老师连续加班几个晚上制定科学的分班方案,确保公平公正……

  教学楼、综合楼、食堂礼堂楼、田径塑胶运动场、篮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永安小学无疑是一所标准化、现代化的小学,但在就读的孩子和家长们心中,这更是一所因温暖而美丽的学校。

  

  新建的永安小学彻底告别了大班额

  化解大班额并非一蹴而就,永安小学也并非鼎城区第一个为化解大班额而新建的学校。

  2016年9月,位于常德市江南城区红云街道西站社区的江南小学就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江南小学同样是一所政府出资的全日制公办小学,资金投入约1.3亿元,办学规模为48个教学班,新增学位2160个,有效地化解了附近花船庙小学、常沅小学的大班额难题。

  举措二: 扩容挖潜破难题

  平均班额69人,最多的班达到了70多人;教室的后门基本封死,学生活动空间十分狭小;扩音器“小蜜蜂”成了老师上课的标配,学生的作业必须打包回家加班才能批改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更是让学校领导提心吊胆……近年来,鼎城城区的严家岗小学一直饱受大班额、超大班额的困扰。

  为了尽快化解这一困局,从政府到学校,都投入了巨大的决心和精力。首先由区政府出面解决了用地问题,再投入500万元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增加教室和功能室14间,学位630个,学校大班额、功能室紧缺的问题得以全部消除。新教学楼建成后,区教育局对教学楼附属工程投入50万元,功能室设施设备采购78.8万元,并对电脑室、实验室重新进行装配,投入20万元对学校的水电进行升级改造。此外,学校领导班子也一直在协调关系、跑手续、督促工程质量,并到周边学校自筹课桌椅140套,确保了新教学楼在2018年秋季开学顺利投入使用。

  谈及新建教学楼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该校副校长陈志敏感触颇深:“不仅是大班额‘瘦身’了,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课堂秩序变好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办公室的环境改善了,接待家长和辅导学生也有条件了,真是让学校面貌和师生精神风貌都焕然一新。”

  举措三:盘活资源促分流

  除了新修、新建,鼎城区在化解大班额的措施上还有不少创新之举,整合区内资源促分流就是其中之一。

  城区武陵小学根据上级消除大班额的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专题会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武陵小学消除大班额工作计划》,2018年秋季入学时彻底消除本校超大班额,2019年秋季入学时彻底消除本校大班额。原五年级6个班都是超大班额,本学期拆分为8个班级,共404名学生转移到闲置的区一中东校区就读,命名为武陵小学一中校区。为圆满完成小学阶段最后一年的教学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综合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本着各年级均衡发展的原则,学校安排了23名老师在一中校区任教。

  为保证分校区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校务骨干在8月22日至8月26日就在分校区进行了相关工作的安排:室内室外的环境布置、课桌椅调配、教师办公室整理等工作都合理安排组织有序。8月27日至8月31日期间,原班主任将上级和学校的相关精神及分班情况利用电话、微信、家访等方式和家长进行了交流沟通。正因为学校校务会和老师们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让一中校区校园环境温馨,开学工作顺利进行。

  

  武陵小学一中校区是盘活资源促分流的成功样本

  截至目前,鼎城区消除大班额的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41个超大班额已全部消除,163个大班额已消除95个,全区所有学校已步入教学正轨。学生期待的童年,家长满意的学校,社会满意的教育正在鼎城区逐步实现。

  临澧: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教”

  本报记者 范莉娜

  通讯员 江锋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依山傍水的临澧古城,自古以来就崇教兴学、人杰地灵,先后走出过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巨匠丁玲等英雄豪杰和文化名人。时至今日,从全市范围来看,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临澧县都居于末位,但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上,却始终站在第一方阵。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临澧始终把“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在这里,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媲美,山区教育与城区教育齐头并进,城乡孩子共同沐浴优质教育的阳光。

  

  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是临澧教育发展的重点

  办好每一所百姓身边的学校

  如何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临澧县丁玲学校的“变身”过程最具说服力。

  该校校长杨隆玉告诉记者,原来的丁玲学校既不是如今的位置,也不是如今的“身份”,“原来的校区是在城东,那里还有另一所初中,集中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如今在城西异地新建,极大地方便了城西的孩子上学。更重要的是,原来的丁玲学校是一所民办性质的中学,师资和生源可以在全县挑选,收费也高,周边居民想进丁玲学校可谓一座难求,老百姓因此意见很大。”鉴于此,临澧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于2014年将学校转为了公办,并于2016年秋季实行划片招生。

  近年来,临澧县始终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重的原则,着力教育攻坚,不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近3年来,累计投入2.5亿元,新建、改造校舍近20万平方米,铺设10所学校塑胶运动场1.2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66所。

  教育信息化,临澧县也走在了前面。整体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县学校实现“校校通”、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教师“人人通”三个100%,组建7所网络联校,全县18000多名师生开辟网络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度融合,被评为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创造了“起步晚、发展快、校准高、运用好”的信息化建设临澧样本。

  记者在新安镇中心小学采访期间,在多媒体教室观摩了一堂特别的英语课:除了坐在教室内的该校六年级4班的50多名学生外,还有新安镇沙堤、洞坪2所村小的80多名六年级学生通过大屏幕同步在上相同内容的英语课。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英语老师带领3所学校的130多名一起朗读,一起做游戏,一起回答问题,互动高达20来次。新安镇中心小学校长高志红告诉记者,学校2015年就新建了录播室,利用网络将专递课堂辐射到了周边的4所村小,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农村小学英语、音乐、科学等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

  

  新安镇中心小学与两所村小的英语“传递课堂”

  为了让教育的“阳光雨露”没有盲点, 临澧县还大力倡导联校支教。3年来,30多位县级领导、100多个县直部门为援建学校捐款700多万元,办理实事100多件,让40多所农村学校旧貌换了新颜。

  配好每一门学科教学的老师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关键在师资均衡。为缩小城乡师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澧县“量身定制”了《临澧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

  为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近3年,该县补充新教师267人,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县域内交流教师948人次,城乡挂职交流67名正副校长。

  刻木山乡群玉小学的王金琼是县级骨干教师,看到教师交流活动方案后,主动请缨到和平小学任教,承担起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了解决学生不爱学数学的问题,王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坚持每节课用情境进行导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她还特别喜欢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她说:“来农村学校交流,让我有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临澧县还以乡镇为单位,实行“走教制”,选派中心校教师深入偏远学校任教短线学科,以弥补偏远学校(教学点)英语、音乐、信息技术等科目任课教师的短缺问题。

  这些举措,不仅确保了师资配置的均衡,而且确保了农村孩子“学有优教”。

  育好每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

  走访临澧县的学校可以发现,从城区学校到村小、教学点,几乎每所学校都是教师乐教、学生善学,都有拿得出手的“绝活”,且校校有特色。原来,临澧县教育局始终按照“夯实基础,打造特色,铸就品牌”的要求,以特色办学打造品牌学校,鼓励学校培育、提炼、推介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用品牌引领教育发展。建成省级特色学校41所、市级特色学校59所。

  在临澧,“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阳光校园”等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校一品、特色鲜明的发展局面。开设国学课程,组织读书、演讲、征文、朗诵、书法等活动,校园内书香弥漫;开展科技制作,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把科学的种子根植在学生心中;组织校园文艺演出,舞蹈、器乐、歌唱、小品,校园充满了迷人的艺术气息;丰富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小记者、当交通安全宣传员、做摄影师、做主持人、做充满爱心的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学生在书画、诗词、文艺、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领域舒展心灵,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综合素质也跟着提高。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该县学生在省内外体育、科技、文化、书画、艺术比赛中,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000余人次,省级以上集体奖励50余次。

  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临澧教育实现了由局部高质量向全面高质量的跨越,探索出县域教育高位均衡、深层发展的最优路径。现在的临澧县,教育发展水平正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更高目标迈进。

  桃源:教育扶贫 足音铿锵

  本报记者 余娅

  通讯员 田志波

  桃源县是常德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县。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自然资源匮乏、基础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困难和挑战面前,桃源教育人勇挑重担,将教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文继承多次强调,教育扶贫是一件大事,必须从高处着眼;教育扶贫是一件难事,必须从深处攻坚;教育扶贫是一件苦事,必须从实处用劲。

  关爱,让他们不再孤单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期,桃源县观音寺中学的印一秋和张艺两名同学,已经习惯了初中生活。要知道,今年初,他们还是县里劝返复学的对象。

  观音寺镇副镇长杨琳霖介绍,今年4月,县里下发了《关于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的函》,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劝返要对症下药,我们去两个孩子家里走访了多次,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向,劝说他们放下心理负担,不要放弃读书。”杨琳霖说。

  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防止产生新的贫困的关键。记者从桃源县教育局了解到,今年以来,针对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该县开展了“三帮一”行动计划,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回归课堂。

  回到课堂之后,关爱仍然没有缺位。桃源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父母在外务工,许多孩子因此成为留守儿童。为了给他们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桃源县不断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从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改善营养状况、保障上下学交通安全等方面综合施策,着力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桃源县的各所农村中小学校,还建起了亲情视频聊天室,组织留守儿童拨打亲情电话、给父母写信、与父母聊天,让留守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成长的路上不再孤单。

  呵护,让他们同享成长

  打开桃源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走访记录本,今年春季,谭一胜、高钰云两名老师已经为漆河镇的胡佳成、方已胜、钟圆龙3名残障同学送教了将近10节课。

  据了解,2017年,桃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13个送教小组,按照“一人一案”的送教方案,过去两年,先后为20个乡镇的48名残障儿童送教1300余节。老师们既送爱心又送康复,既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又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最远的学生杨薇家住牛车河镇,离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出发,开车3个小时后,还要跋山涉水1个小时才能到她家,但一月一次的送教,老师们从来没把她落下,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桃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彭敏告诉记者。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特教学校的送教队为残障儿童带来了知识的甘露;而覆盖范围更广的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则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重拾了希望、重建了信心。

  据了解,桃源县建立了完善的学生精准资助体系,从2018年起提高了资助标准,向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向普通中小学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教辅材料,完善非普惠性幼儿园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幼儿、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仅今年上半年,全县资助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600余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00余万元,为贫困学子扫清了求学路上的经济障碍。

  投入,让教育旧貌焕新颜

  扶贫先扶智,在桃源县教育局局长文继承看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学生同享优质教育,无疑是最有力的精准扶贫手段。

  近年来,桃源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先后投入5亿元进行薄弱学校改造攻坚,改造薄弱学校58所,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4所,其中漆河镇郑坪完小、热市镇菖蒲完小获评全省100所最具特色标准化学校。同时,对文星小学、教仁学校、郊区小学等一批学校进行了整体新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2017年,桃源县以常德市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桃源县教仁中学一景

  “没想到农村学校的环境这么好,在这里教书很安心。”马鬃岭镇刘炎小学的90后教师游兰芳感叹,学校的教学设施齐备,给了年轻教师“施展拳脚”的舞台;学校还为老师提供了公租房,在乡镇工作还能拿到补贴,让他们感觉“在农村当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

  记者从桃源县教育局了解到,该县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行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分配等向农村教师倾斜,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教师住房公积金等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缴纳并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编在岗乡村教师按照在乡镇工作年限享受200至500元乡镇工作补贴。教师有幸福感、获得感,愿意扎根乡村,农村孩子也就有了希望。

  教育扶贫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要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正如桃源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文继承所言:我们要持续攻坚克难,不断改革创新,决不让桃源教育在我们手里耽误,决不让教育扶贫在我们这里“空转”。

  

  桃源县第七中学的学生阅览室

  津市: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点”

  本报记者 彭静

  通讯员 谢辉 吕磊

  11月2日下午,秋日艳阳下,津市市新洲镇新洲中学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热身运动。学校虽然地处乡镇,但丝毫不比城区学校逊色:高标准的塑胶跑道、绿茵球场是学生的运动场地;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数据接收终端的现代化教室是学生的求学空间;提供热水的宿舍、饭菜飘香的食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新洲中学的变化并非个案,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农村孩子打造高“起点”。

  学生受教有感

  11月2日下课时间,白衣镇金林小学的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练习接力赛,为校运会做准备。“村小有塑胶跑道,得亏政府的支持。”该校校长王进新表示,金林小学近3年投入近300万元,完善设施设备,功能室开设齐全。今秋开学前,该校宽4米、长0.7公里的通校道路进行了硬化,打通了教育“最后一公里”。

  在毛里湖镇李家铺中学,学生们近日得到了一批“新宠”。他们闲置已久的计算机室有了50台全新的电脑及机房设备。课余时间,学生跟着老师了解电脑构造,通过网络知晓社会百态,学习积极性很高。

  今非昔比的校园环境,得益于近年津市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提质改造工程。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市进行乡镇区划调整,乡镇(街道)由原来的7个调整为4个。津市市坚持“撤乡不撤校”原则,12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个教学点一个都没有撤,并提质建成为省合格学校,率先在常德市做到了合格学校建设县域内全覆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数据显示,该市近五年共投入资金8800万元,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45个。

  教师从教有方

  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变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硬件,看不见的软件也在悄然变化着。白衣镇金林小学现有四个年级,教师8人。2016年下半年考进来的特岗教师杨梅,熟练运用教室内的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把图片、视频、音乐等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她所带班级近两年成绩都名列全市前列。

  让农村娃真正享受优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津市市教育局局长蒋勇林告诉记者,五年来,津市市通过特岗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的方式,共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308名,除高中阶段外,新进教师全部安排到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同时,该市投入1350万元,在全市中小学校(包括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和“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建设,率先做到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要让教师甘愿在农村学校发光发热,关键是要搭建成长平台。”翊武中学校长毕怀忠介绍,该校通过师徒结对帮扶、推门听课、教学比武等举措,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而教师住房的保障更是解决了年轻老师们的后顾之忧。“都是小公寓,有热水器,有空调,生活设施齐全,基本上是拎包入住。”毕怀忠表示,让老师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还必须有责任感。翊武中学67%的学生为留守孩子,该校实行责任包保制度,每名教师负责10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家庭情况,面授安全教育等内容,形成文字记录并要求学生签名,毕怀忠还会抽查批改,由此培养教师有爱、细致等师德师风。就餐就寝有老师陪同,好坏心情与老师共享,翊武学子学习上有了更足的动力,家长也更放心。

  文化育人有法

  今年5月18日,津市市新洲镇新洲中学第六届萤光艺术文艺展演活动给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节开场的“聪明宝贝”和“盛世花开”节目就向人们昭示着当今盛世之下青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弟子规”“丫丫学二黄”等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进行了完美的演绎;“雷锋伴我行”“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等节目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在众人眼前;最后展演以一幕“七律长征”落下帷幕,激励着在场众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洲中学学生在练习足球

  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关爱,津市市农村学校摸索特色兴校之道,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切实做到文化育人。棠华中学的“药山”文化、翊武中学的诗墙文化、新洲中学“车胤”文化,展现出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同时,津市市特别注重大力弘扬中华文化,2015年起,津市市教育局累计为各农村学校免费配发100万元优秀图书;各学校定期组织书评、书展和读书征文演讲活动;重视规范汉字,开展汉字听写大赛,普通话大赛;通过评比奖励优秀学生,树立良好典范。

  

  艺术节上学生展风采

  蒋勇林表示,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全面性、长期性的工作。津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和师资投入,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澧县:教研成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彭静

  通讯员 范道荣

  10月24日至26日,澧县首届国学课堂教学竞赛在澧州实验学校和澧县一完小举行。澧州实验学校的谢希子、黄幸两位老师分别参加了小学组和中学组的比赛,他们以良好的国学素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鲜明的教学风格,双双荣获一等奖;澧县一完小向芳芳老师课堂灵动,与学生和谐互动,夺得大赛一等奖。

  澧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文定轩告诉记者,教学竞赛只是澧县开展教育教研活动的形式之一。近几年,澧县以教育教研活动助推课改、贴近教学、走进课堂,搅动教育一池春水,效果明显。

  教研培训,提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比武现场

  九澧实验学校今年暑期招聘了80名新老师,预录96名。依照惯例,该校为96名预录老师举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培训业务素养,即熟练运用该校“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九澧教育集团业务管理部主任周培玖向记者展示了厚厚一摞培训资料,上面详细记载了“三导·三学·四环节”的课堂结构定位操作策略,并附有《冬阳·童年·骆驼队》等课程教学详细案例。“满满的知识,比我大学收获更多。”新进教师任丽君表示。

  “青年教师是澧县教育的未来,各学校基本制定了‘一年入门,两年成熟,三年成功’的成长计划。”澧县教育局主任督学陈军告诉记者。

  备课、磨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澧县一中教务科主任胡流丽介绍,该校除了常规的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等形式外,还利用湘鄂边教研活动平台力促青年教师成长。

  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澧县一中青年教师李斯棋、丁凌云、胡美智子、叶鹏参加第43届湘鄂边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李斯棋老师获得一等奖,丁凌云、胡美智子、叶鹏获得了二等奖。

  李斯棋老师的小蚯蚓动画设计与教学设计充分融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获得一致好评。“这份成果来之不易”,李斯棋老师说,参赛前的一个月磨课过程是痛苦的,整个教研团队从她多达30次的授课中挑细节,帮她在课件内容、板书模式、教学语言等方面挑出不足之处,让她迅速成长。

  经培养,澧县青年教师中,近3年先后有100多人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和县学科团队成员,有近200人获市级一等奖以上的教学竞赛奖,其中有12人荣获课堂教学比武省级一等奖,有50人荣获“一师一优课”的“部优”课,先后有5人代表湖南参加中南六省和全国教学比武均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课题研究,引领高效课堂改革

  “杨老师,你多次采用引读,这对你的教学带来哪些好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近日,澧县一完小五年级语文老师杨丹丹在备课组研讨课上展示《西风胡杨》的授课方式,“说授评问辨”五个环节,语文备课组教师环环相扣,“针锋相对”地提问,只为杨丹丹老师在真正授课时,能更高效。

  澧县一完小教研室主任陈波告诉记者,该校承担的《“说授评问辨”五环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17年结题,被省市专家赞为“最接地气的校本研训模式”,这两年,课题价值逐步辐射开来,引来县内外不少学校取经。

  课题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澧县一直在行动。九澧实验学校承担的省规划课题《“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讨构建了“自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了九澧课堂、学生教育与学校管理的革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校的主人。澧县六中的艺术教育课题、澧州幼儿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等6个“十二五”省规划课题均被评为优秀等次。澧县还及时申报“十三五”科研课题,先后有6项省规划课题被评定为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在全省基础教育17项重点资助课题中澧县独占鳌头。

  同时,澧县积极推进微课题研究,近3年,全县共及时结题50多项县级课题和300多项校级课题,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了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国学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017年春,澧县申报的《澧县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推进国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被评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澧县教育局局长龚德平担任主持人。

  

  国学经典诵读

  该县优秀语文教师利用近2年的时间,认真研究编写一套18本国学经典教材,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道德经》等18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为学校解决国学教育“推什么”的难题。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教材教学课,每天安排10~15分钟经典诵读时间。在落实澧县教育局统一要求的同时,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演绎出不同国学教育的姿态。

  九澧实验学校独创校本德育课程修身课,用经典养德。具体环节为宣读班级誓言、诵读经典、班务通报、我要表扬、我想对你说、我反思我进步、班主任寄语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六(3)班的修身课上,学生们正在大声朗诵这句选自《礼记·中庸》中的名句。该班当天的修身课主题是“做个有计划的人”,诵读之后,学生们又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对名言进行了释义和摘抄。

  诵读经典、积累名言、涵养品行,修身课成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好渠道。

  “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需要长久的投入,才能看到硕果。”陈军表示,澧县将一如既往重视教育科研,让师生乐教乐学。

  石门: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散

  本报记者 彭静

  通讯员 杜方林 罗宾

  一次勇敢的探索

  11月2日上午,记者在石门县二完小教育集团龙凤校区采访之时,恰逢大课间活动时间,广播体操、感恩手语操、跑操,学生们按顺序相继完成,积极进行阳光锻炼。

  

  石门县二完小教育集团龙凤校区学生上课

  校门外,不少家长在观望。“现在孩子们活力满满,与以前毫无生气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家长陈永明告诉记者,把孩子送到该校读书,最初是不情愿甚至非常抵触的。

  2016年下学期,楚江街道龙凤小学与石门县二完小结成教育联盟。2017年8月,根据教育局的整体部署调整,石门县二完小教育联盟转型升级为石门县二完小教育集团,龙凤小学正式挂牌为“石门县二完小龙凤校区”。这是石门县第一个教育集团,是创新教育模式的第一块试验田。

  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家长们似乎并不领情。2017年8月,招生小组下村到户宣讲集团化办学模式,屡屡碰壁,家长们不理不睬,冷眼旁观。他们对“教育局会投入资金、会派最好的老师”持怀疑态度,认为集团化办学只是让孩子不往城区挤的噱头。

  虽勉强留住了44名一年级新生,但家长们的心时刻摇摆不定。对此,二完小教育集团从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法两方面入手,让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转变。

  清除杂草,改造教学楼,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班班通”,开设图书室、书法室等功能教室,2017年9月,龙凤校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学子入学。

  “敬礼:立正、举手或鞠躬行礼表示恭敬。哪位同学愿意学一学图片中的小朋友敬礼的手势。”三年级教室内,一堂关于敬礼的课程正上得有滋有味。通过多媒体平台,师生频繁互动,借助扩音器的传输,校门外的家长也感受到了这一份热闹。

  2017年12月6日,龙凤校区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家长们直击授课过程,观摩大课间活动,近距离领略教师的教学魅力。体育老师花式教学,调动孩子的运动细胞;走教音乐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图片、声音传授音乐知识;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以手工制作发现生活中的美……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在今年上学期期末测评时,龙凤校区学生平均分超过了二完小教育集团本部校区的学生。“不用挤着去城区,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就在家门口,现在这样真好。”随着深入了解,家长对龙凤校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李先生从亲戚的口中得知龙凤校区的真实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后,于今年春季将孩子从外地转回该校就读。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运行,二完小教育集团模式基本成型。今年秋季招生时,45名新生自愿就读龙凤校区。

  3到97的逆袭

  2018年7月9日晚上,石门县教育局局长廖琪宁的电话响起,“我们想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读书,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材料?”当天晚上,廖琪宁接了3个这样的电话,而这3名学生正是摸底调研时有意向就读易家渡中学的学生。

  当时,易家渡镇中学八年级只有13名学生,七年级只有8名学生,如果这3名学生都走了,曾经辉煌的易家渡中学将面临关闭,这样的办学现状是尴尬的。

  鉴于二完小教育集团的成功探索,次日,廖琪宁提出成立石门四中教育集团的想法。7月13日,廖琪宁迅速组织教育局班子成员、石门四中校长、易家渡中学校长等8人围坐而谈,探讨成立石门四中教育集团这一项敏感而紧迫的工作。

  经汇报审批,2018年7月18日,石门四中教育集团易家渡中学校区正式挂牌。

  破解困境,这仅仅只是第一步。招生是最大的难题,6个招生小分队走村串户,对招生范围内的学生家庭上门沟通。

  “最初,家长哭喊着不公平,更有甚者拒绝任何沟通,矛盾重重。”该校校长唐鸿表示,虽然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长大都持怀疑态度。经过多次走访宣讲,最终,97名七年级新生报到入学。

  易家渡校区与石门四中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经费等各方面保持高度一体化。金秋开学时,学校为学生、老师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实践翻转课堂模式,孩子乐学爱学。

  考虑到学生大多为留守孩子,唐鸿发起导师辅导制,该校9位老师每人辅导9到10名学生。“语文是弱势科目,需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每周三篇,把字写好,想办法提高数学和英语成绩,争取成为优势科目……”在唐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近期她与学生杨鑫的沟通情况记载内容。一张学生情况登记表上,辅导时间、基本情况分析、考试情况、师生沟通情况、后阶段努力方向、家长寄语等栏目,唐鸿写了满满两页纸。

  该校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多重关爱稳住了家长的心。生源稳稳地留在了本地,为振兴石门东大门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3年建20个教育集团

  2018年7月2日,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教育集团花龙校区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18年8月28日,大山深处的子良镇完全小学教育集团茅坪校区正式挂牌。

  2018年8月28日,石门县白云镇完全小学教育集团三合校区正式挂牌。

  ……

  近两年来,石门县大刀阔斧探索学校集团化发展模式,教育集团以强带弱、资源共享、质量共进,实行“一个法人,多个校区,三个同步(管理、教学、考评)”管理。该县两年建成8所联盟学校、8个教育集团。“特别是今年7月,石门四中与易家渡镇中学结合组建的石门县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打破了城乡之间、行政区划之间的壁垒,推动集团化办学迈上新台阶。未来三年,全县力争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个教育集团,共建设20个教育集团,进一步构建石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廖琪宁表示。

  廖琪宁说,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散,真正“沉”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并生根发芽,让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成为石门教育新的“增长极”。

  汉寿:树风清气正教育新形象

  本报记者 王燕

  通讯员 王再稳 高红广 任晶晶

  近日,汉寿教育系统的朋友圈被一件温暖事件刷屏:辰阳中学的周淑梅老师不仅让两名贫困学生免费住在家里,还帮他们解决了三年的学杂费……温暖不止于此,今年9月的教师节表彰会,汉寿教育系统涌现了一大批师德模范人物:不计得失、扎根农村的李丽英老师,30载书写教育人生的“十佳师德标兵”李菊梅,矢志教育、德艺双馨的“十佳管理骨干”蒋翻波等。这一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背后,是汉寿教育系统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必然成果。

  三年前,为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形象,汉寿县教育局将师德师风纳入常规工作,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中心,按“先破后立再提升”的原则,以年为界开展整治。如今,汉寿县通过不断地整治、教育、宣传,师德师风有了明显好转,社会对教师的美誉度越来越高。

  

  汉寿县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

  以“整顿”纠风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要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环境。”谈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汉寿县教育局局长雷常元语气无比坚定。

  汉寿县师德师风建设每年的着力点都不同:2016年“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年”,2017年“教育行为制度规范年”,2018年“师德师风形象提升年”。雷常元说:“只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真正破解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才能形成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016年,汉寿县教育局以“整顿年”为契机,把整治落实到五项(脱岗“吃空饷”、补课“乱收费”、借名“牟私利”、怠教“庸懒散”、顶风“违禁令”)治理之中。该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方案,高位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此同时,组建督查队明察暗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以前,汉寿“家教家养”违规补课现象十分突出,群众反响强烈。汉寿县教育局督察队多次暗访,并建立重点对象台帐,让企图补课、想乱收费的人不敢补、不敢收。“‘禁补’还了我一个轻松愉快的暑假。暑假我读了几本书,看了几部电影。”谈到今年暑假,汉寿某中学的王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开心的是和爸爸妈妈进行了一场梦寐以求的‘亲子游’。”

  以“制度”约德

  在汉寿县教育局,记者看到了三年以来所有的督查情况:检查表格、情况通报、处理意见等详细资料一目了然,包括教师在岗情况、违反师德师风案例处理意见等全部可查。“我们对师德师风问题是零容忍。”雷常元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汉寿从从教行为、办学行为、收费行为、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这五大块着手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

  与此同时,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正在全县推进:开展评议活动,实行师德师风与绩效工资挂钩。将师德作为年度考核的核心,记入师德档案。严格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让考核不合格者在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寸步难行”,警醒教师“红线”不能碰、“底线”不可越。

  “请老师们严守廉洁从教各项规定,不参与有偿家教,不接受学生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和请吃。”今年国庆节前夕,太子庙中学校长办公室给该校152名在职老师编发了一条廉洁从教主题短信。据了解,该校把教师执行廉洁纪律情况和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发放挂钩。

  以“榜样”引领

  

  汉寿县教育局局长雷常元为优秀党员教师颁奖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2018年,汉寿县积极开展师德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展表彰活动,大力宣扬本县优秀教师典型,提升教师形象,营造以德立身、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十年前,太子庙镇学前教育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全镇没有公办幼儿园。为提高全镇的学前教育水平,2010年太子庙镇中学行政班子把筹建中心幼儿园的任务交到陈国伟手上。办园之初,老百姓的育儿观念过于小学化,陈国伟决定根除这种现象。他在园内开展班级创意区角活动,探索了一条农村学前教育的新路子。

  陈国伟的敬业,可从一些小事说起。建园之初,管理人员欠缺,他不等不靠,身兼数“职”:打字员,维修工,水电工……陈国伟关心每一个贫困、残疾的孩子。他为这些孩子申请“学前教育资助资金”,为他们免除保教费。在陈国伟的精神感召下,教职工齐心协力,使得办园条件一年年改善、保教质量逐年提升。

  “教育是一碗良心饭。”南岳路小学的年轻教师孙俊说:“像陈国伟这样的榜样教师事迹,不仅是对其他教师精神上的洗礼,还是对教师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人格品德修养的强化,从而激发出人间大爱——师爱。”

  “榜样要从‘神坛’上走下来。”在雷常元看来,只有让身边优秀教师的故事传播开来,才能让“师德师风”真正走到教师心中。

  安乡:传递有温度的教育

  本报记者 王燕

  通讯员 马崇良 周璐璐

  

  安乡县围庵小学开学典礼上的朱砂启智环节

  2016年8月,安乡县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大力推进“传统与素质教育”。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有力促进了该县学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已经造成了学校、家庭及社会德育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安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成表示,“我县适时开展传统与素质教育,发力于安乡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从娃娃抓起,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的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这是推动教育回归本位、推进育人方式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以课程为核心,夯实学生人生根基

  刚开课两分钟,有个迟到的女生想悄悄溜到座位,却被安乡县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叫住:“国人尚礼。迟到了要先向老师、同学致歉。”如何让现在的学生重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维护师道尊严,传递朴素美德。”该校校长李立新告诉记者:“通过把国学经典和文明礼仪融入到课程与生活中,让学生讲文明懂礼仪。”

  李立新向记者回忆道:“2016年9月,我上任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一份‘见面礼’——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说学校学生在外打架斗殴。”过去,该校的风气不佳,学生流失率达15%。如今,学生钻技术、强技能蔚然成风,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学生巩固率达97%。

  10月24日,安乡县唐家铺中学在学校操场周边新栽了几棵树。树种好了,可操场上满是工人们留下的乱叶残土。50多名同学、老师自发地来到操场打扫卫生……看到这一幕,唐家铺中学校长宋铁梁感慨道:“传统文化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有大收获。”该校把“孝亲”“尊师”“感恩”三粒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人生根基得到夯实。

  立身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学校和学生的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改变,得益于“传统与素质教育”。2017年,安乡县委明确了“传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五好(品德好、身体好、习惯好、兴趣好、学习好)学生,目的是“正根红苗,立德树人”。

  为此,安乡县教育局积极推动各校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该县教育局党委委员、主任督学朱绍东介绍:“通过专题课、主题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和学科融合课,使传统与素质教育走进课程。”董家垱中学陶艺课堂,出口洲中学的书法课堂,城北小学的湿地体验课堂,县中心幼儿园的茶艺课堂等,都是“传统与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缩影。去年,该县分学段研发了5套“传统与素质教育”教材,各学校成立传统与素质教育办公室和教研组,开发校本教材。

  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素质教育新起点

  “同学,早上好!”“阿姨,欢迎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8点,安乡县中心幼儿园总有两名“礼仪天使”站在幼儿园的门口,问候来园的同学,接待来访的家长。记者了解到,该园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一次“礼仪天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文明礼仪教育是开展德育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安乡县中心幼儿园园长蹇敦霞如是说。

  记者在安乡各个学校走访时,明显地感觉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在陈家嘴中学的学生宿舍,学生的被子叠放得整整齐齐,生活用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地面卫生一尘不染。该校宿管员表示:“以前学生宿舍是杂货铺,自从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与教育’之后,学生宿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乡县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且还让孩子们走进社区、融入社团、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通过展演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安乡县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大型德育活动。今年上半年举行了‘安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传统与素质教育小故事征文活动’。”朱绍东说。

  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安乡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活动:城北小学的“最美的遇见”读书节展演活动、芦林铺中学的足球活动、出口洲中学的劳动实践活动、围庵小学的国防特色教育活动……

  以“一生一案”为抓手,传递有温度的教育

  去年3月,安乡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制定工作方案,要求全县学校因材施教,做到一名学生一套成长培育方案,培养“五好”学生。因此,安乡县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以“一生一案”推进传统与素质教育,传递有温度的教育。

  记者走进安乡县出口洲中学的办公室,翻阅一份份《学生成长手册》,一股股暖意涌上心头。

  “翼卿同学,老师希望你做一个举止文雅、大度包容的好孩子。”“老师,我一定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动手打人。”出口洲中学初一年级的杨翼卿接着“班主任本月寄语”,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上写下了努力方向。一个月下来,杨翼卿在父母和老师的“加油”声中,改掉了坏习惯,并将努力目标转向了下一个:注意用眼卫生。杨翼卿的父母月末在成长手册上写到:感谢成长手册如实地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这将成为他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成长手册上,除常见的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八礼四仪及“五好”学生评选标准外,特别列出了20个好习惯标准。每名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努力方向,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安乡县近4万名在校学生,每人每期都有一本精心编制的成长手册,幼儿园每天一评,小学每周一评,初中每月一评,高中每期一评——它成为了数万座架起学生、学校、家庭三方合力互动的桥梁。

  [责编:唐侃俊]

上一篇:萌新成长手册 玩家眼中的成长玩法与修养
下一篇:“太好玩了,我喜欢这样的考试!”锦绣苑小学“双减”下开展一二年级期末乐考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