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
第一章 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6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6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14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18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1
第五节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24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转型跨越支撑 ????????25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5
第二节 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26
第三节 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28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9
第三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31
第一节 打造“6+3”现代产业体系 ??????????????32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50
第三节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53
第四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55
第一节 推动消费提档升级 ??????????????????????55
第二节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57
第三节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59
第四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0
第五章 把握数字时代机遇,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62
第一节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62
第二节 推进数字民生建设 ??????????????????????65
第三节 推进数字政府提升 ??????????????????????66
第四节 推进智慧城市升级 ??????????????????????68
第六章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69
第一节 优化市域发展布局 ??????????????????????70
第二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72
第三节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74
第七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77
第一节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77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80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83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84
第八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凝聚时代精神力量 ????????86
第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86
第二节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88
第三节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89
第九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绿色发展进程 ????????91
第一节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91
第二节 推进重点污染系统治理 ??????????????????93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96
第四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98
第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 ???????100
第一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00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02
第三节 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103
第四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105
第五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06
第十一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108
第一节 促进居民就业增收 ?????????????????????108
第二节 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 ???????????????????110
第三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112
第四节 积极打造健康枣庄 ?????????????????????114
第五节 推进平安枣庄建设 ?????????????????????117
第六节 加快法治建设进程 ?????????????????????120
第十二章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122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22
第二节 凝聚开拓奋进合力 ?????????????????????123
第三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124
?
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建议》、省委《建议》和市委《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提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汇聚全市人民共同愿景、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一章 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我市推进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全面开创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开创了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8亿元,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8.1%,比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城市转型成绩显著。2018、2019连续两年获全国资源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2019年被国务院通报激励;实施转型以来累计获得中央、省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4:47.1:42.5调整为9.6:40.6:49.8,服务业比重提升7.3个百分点。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2%,较2015年提升19.3个百分点;大数据、煤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成功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枣庄高新区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启动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平台规模不断壮大。成立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浙大山东工研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华数智能制造研究院、墨子科创园、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建成运营;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入选全省首批“双创”共同体,中科绿碳列入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中建材科创院获首批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科技园落户枣庄。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泰和科技成功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是2015年的2.7倍。智光通信“光纤拉丝”“光纤棒”、中材锂膜“锂电池隔膜”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落地转化,“特色浆果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实施“枣庄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引进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8人,评选“枣庄英才”118人。
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区域融合更加紧密。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区域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同城化加快推进;台儿庄区、山亭区成功创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滕州市、薛城区、市中区、枣庄高新区入选鲁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一河一路”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56.3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超过510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9.4万套,1995年前建成的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完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滕州市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枣庄机场通过国家发改委预可研审查,济枣高铁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十里泉铁路专用线工程基本完工,枣木高速东延、枣菏高速、新台高速等高速工程建成通车,京台高速扩容加快推进,全市公路里程突破9000公里;枣庄港“一港四区”格局基本形成,魏家沟作业区、马兰屯作业区航道工程建成启用,京杭运河枣庄段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枣庄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十电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八一热电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机组建成使用,山亭抽水蓄能电站列入省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新增站点;庄里水库建成并已发挥防洪、补源、生态等综合效益。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4.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林木蓄积量达到650万立方米,湿地总面积达到23.8万亩;山亭区、台儿庄区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山亭区、薛城区分别入选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破损山体加快修复,4家矿山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环境质量全面提升。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13.4%、29%、13.7%、33%,全面完成“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扎实开展“千人帮扶行动”,深入推进“四减四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河湖面貌明显改善,省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优良比率达到100%。全面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枣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改建、光大国际滕州环保能源发电二期等项目建成投用,城乡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焚烧处理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1.3%。
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实施“9+2改革攻坚行动”,政府机构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国企国资改革更加深入,完成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新组建市交通发展、国金水利发展等10大产业集团;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成运营,丰元化学等4家企业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2.1亿美元,年均增长25.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7亿美元,年均增长26.3%;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352家企业与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枣庄至莫斯科“齐鲁号”欧亚班列正式开通,山东港口枣庄内陆港、枣庄多式联运海关监管站开通运营,京东?枣庄国际闲置品循环示范区挂牌成立,枣庄入选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枣庄内陆港港站一体化物流通关模式在全国推广。
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49元,年均增长7.9%。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市9.2万名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96个省定、58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摘帽退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22万人,完成“十三五”任务的106.3%。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民生支出9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21.4万平方米,“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枣庄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新校区启用,枣庄一中完成重建并投入使用。市医养康复中心、市妇保院新院建成启用,北中医枣庄医院入选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550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42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45元提高到74元,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684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83元提高到511元。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市文体中心建成运营,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鲁南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建成开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连续三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共青团、援疆、老龄、残联、红十字、档案、史志、外事、侨务、人防、地震、消防、气象、对口支援丰都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乡村振兴呈现新面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1个;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惠及群众71.2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387户、旱厕改造41.4万户、清洁取暖4.6万户,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全部镇、村;山亭闲置小院复活工程、峄城美丽乡村程庄文化样本等成为全国、全省典型,山亭区获批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滕州、山亭入选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入选全国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市级精品特色园163个;完成1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粮食年均产量维持在175万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年均总产量40万吨以上,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成使用;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实现“阿里村淘”全覆盖城市,被认定为整体推进型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有效期内“三品一标”388个,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分别成为全国、全省区域公用品牌,枣庄黑盖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滕州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7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24家、家庭农场示范场248家。
安全发展实现新提升。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安工程”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坚定不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疾病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实施“平安枣庄”“法治枣庄”“食安枣庄”建设,全面推进“雪亮工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回眸“十三五”,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充分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实现“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的奋斗目标,全力跑出枣庄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呈现新特征,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一、科学认识国内外环境新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中美关系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出现区域化、本地化和碎片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力推动东亚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5G、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科技等加速发展,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新生产要素及组合应用引发生产方式重大变革,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主要动力等发生重要变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保持经济行稳致远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着力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努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全省看,山东开启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山东省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核心目标,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加快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两区”建设,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深入推进开发区、营商环境、国有企业、“亩产效益”等综合改革,努力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活力,拓展改革开放新空间。
二、抢抓新时代重大发展新机遇
全球产业变革机遇。“十四五”时期,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市场格局迎来新一轮重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浪潮推动形成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利于我市培育壮大新经济、加快以智能制造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跨越发展。
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国家将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有利于我市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省区域战略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将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共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
同时,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向上、求变求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为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且走势尚不明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变化和不确定性。国际国内市场格局迎来新一轮重构,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对我市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提出新的挑战。
区域竞合态势加速演变。国内区域竞争和经济分化态势日益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未来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科技、人才、资本等为代表的高端要素加速向优势地区集聚,我市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
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增强。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水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更加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市土地、煤耗、水资源、环境容量接近“天花板”,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碳排放达峰行动以及大运河、淮河、南四湖等生态保护修复对我市加快产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总量偏小,2020年全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3%、2.1%,均居全省末位。人均水平偏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58%。质量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0.9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偏少,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仍为空白,无一家企业入围全省百强。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偏高,全市纳税50强企业中,传统资源型企业占一半以上。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尽管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总量仅占全省的1.9%。
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研发投入偏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仅占GDP总量的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5件,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
民生领域短板有待补齐。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需持续加力,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
综合来看,我市正处在创新转型发展的历史节点上,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枣庄定位,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坚持“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精心打造品质城市,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
三、发展定位
——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统筹推进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修复,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优势重构、创新突破,奋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枣庄范例。
——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市。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高水平建设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枣庄样板。
——运河文化带生态宜居市。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叫响“运河古城?匠心枣庄”城市品牌,弘扬运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山、林、河、湖景观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生态宜居城市。
——鲁南门户枢纽市。立足山东南大门、鲁苏豫皖交界特殊区位,发挥立体交通优势,建设内通外联的鲁南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全省开放发展重要门户。
——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塑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效持续优化,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根枣庄大地,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显著进展,营商环境更趋优化,信用枣庄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京津冀,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工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基本建成。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山体和流域治理、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应急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行政效率、公信力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枣庄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3.0
--
6左右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左右
65左右
[5]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
6左右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24
30
[6]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9.3左右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
拥有量(件)
0.33
1.2
[0.87]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3左右
6左右
[3]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
--
与GDP增速同步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
--
<5.5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年)
--
--
[0.5]
约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
医师数(人)
2.8
3.7
[0.9]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3
--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
托位数(个)
--
2.2
--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76.5
78
[1.5]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降低(%)
[21]
完成省
分解任务
完成省
分解任务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
[>21]
约束性
(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63.4
完成省
分解任务
完成省
分解任务
约束性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
水体比例(%)
100
完成省
分解任务
完成省
分解任务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27.4
完成省
分解任务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36.11
完成省
分解任务
--
约束性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850
885
--
约束性
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十三五”累计值。
?
第五节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文化软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进入全省前列。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精神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社会文明繁荣进步,充分展现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转型跨越支撑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持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重点企业培育,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合作和产品创新活动,着力培育鲁南化工、交大智邦、泰和科技、联泓新科、腾龙精线、鑫迪家居、汉旗科技、核芯光电、智赢门窗、丰元锂能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奖励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浙大山东工研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中科丰元高能锂电池研究院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应用。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交流,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精准布局一批离岸孵化基地,按照“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枣庄”模式,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与我市产业关联性强的企业和项目入驻,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产业化。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鲁南科创联盟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联合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
第二节 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
聚焦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统筹推动源头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打造区域性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搭建协同创新科创平台。建成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促进区域间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在枣庄开展联合研究与科技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浙大山东工研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华数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积极推进飞秒根技术、无机功能材料等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引进中科院等分支机构,积极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运作,持续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合作,推进未来科学平台、创新公共空间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加快枣庄(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推进枣庄高新区(杭州)科创中心等异地孵化器建设,有效贯通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
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按照“聚焦一个产业、建设一种模式、打造一个生态、形成一个集群”工作思路,集聚政府、科技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和社会中介机构和产业客户端各类创新要素,构建省市两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格局,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建设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枣庄市精密机械和机床制造等创新创业共同体。在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锂电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省、市两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双创共同体全覆盖。
?
第三节 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
加强“双创”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高效衔接,加快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创新创业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创新科研项目分类实施机制,采取公开竞争、定向择优和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实施科技项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实行第三方科技评价方式。健全市场激励创新机制,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打造链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创新网络。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激励评价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围绕研发设计、孵化育成、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壮大职业化、市场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枣庄转移转化和示范应用。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创新投贷联动和众筹等科技金融手段,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发挥枣庄凤鸣基金小镇引领作用,全力招引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和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业务。推广“科创贷”等政策性融资产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管人才,精准引进人才、用心培养人才、着力留住人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人才队伍。
精准引进人才。抓住用好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针对重点产业,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靶向引进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实施“归雁工程”,积极推动外来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筹办“墨子创新高端论坛”,开展“墨子创新奖”评选活动,搭建高层次人才沟通平台。
用心培养人才。加强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全面落实《枣庄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大力选树“枣庄首席技师”“鲁班工匠”,持续深化企业全员创新,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激励保障机制,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形成产业工人队伍梯次发展格局。深化校企合作,扩大枣庄学院、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举办“鲁班传人”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工匠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平台合作,完善常态化、梯次化企业家培训体系。举办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班、中小企业“企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等系列培训,增强企业家发展意识,拓展企业家国际视野,打造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企业家队伍。
着力留住人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梳理完善人才领域行政服务事项目录,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扩大“枣庄惠才卡”优惠待遇覆盖面,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健全专员服务队伍,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模式,立足人才工作、生活、政策等需求,高标准建设提升人才公寓等设施,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着力打造聚才强磁场。
?
第三章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通过建链补链、配套协作、创新赋能、要素保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第一节 打造“6+3”现代产业体系
?
坚持存量膨胀和增量崛起并重,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方向,根据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现状,通过培育和招引“链主型”企业、创新平台及关联配套企业,积极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
六大先进制造业。坚持绿色低碳安全,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2121”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末,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新材料1个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新能源、新医药2个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亿元。
——高端装备。数控机床。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重点,以企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云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发展精密加工中心(立/卧式)、复合加工中心、矩形阵列磨削机床、高速龙门镗铣床、大功率激光切割机、大型伺服压力机、数控伺服转塔冲床等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集成系统,全面提升机床产业品质及本地配套能力。专用装备。培育发展挖掘机械、桩工机械、起重机械等小型特种工程机械,支持农机配套耕作机械、经济作物收获机械、联合精密播种机械、农用植保机械、粮食烘干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发展;提高改装车技术水平,发展轨道胶轮牵引车、隧道清洗车、市政专用车、轨道铣磨车等专用车辆,生产应用于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等商用汽车的气压盘式制动器,支持新能源专用车辆扩规,建设台儿庄船艇智能制造维修产业基地。金属制品。围绕推动金属制品提档升级,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系列新产品,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快正威华能金属制品产业园建设,打造555电影网全省领先的不锈钢紧固件深加工制造基地。精密铸造。推动铸造向绿色、高端、轻型方向发展,重点生产与机床行业配套的床身、工作台、导轨、主轴箱等铸件以及矿山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机械等行业需求量大的铸件;研发生产汽车行业发动机缸体、缸盖、减震器等铝合金铸件以及一体化桥壳等高强度铸件;发展航空航天、军工行业所需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复杂铸件以及液压行业需要的泵、阀等高端铸件。矿山机械。引导企业向个性化定制转变,开展项目建设总集成总承包业务,重点发展破碎机、筛分机、给料机、振动筛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装备,提高智能控制的综合采掘、矿山破碎、精细制砂、砂石骨料、筛分洗选等集成式成套生产线装备水平,扩大应用领域。
——高端化工。煤气化。以新型煤气化为核心,采用自主煤化工技术,进一步做大碳一化工产品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烯烃,依托醋酸、合成氨,积极开展化工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元化,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煤焦化。做优做强清洁焦化产业,发展煤焦化、焦炉气综合利用及下游精细化工,采用世界炼焦业最先进方案,对焦炉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焦化清洁化发展。水处理剂。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扩大水处理剂市场占有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水处理药剂为主要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提升精细化工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生产氨基膜复合材料、新型塑料、树脂、各种催化剂(助剂)及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
——新材料。光纤。抢抓国家实施新基建机遇,把握光纤在长途干线和局间中继线路、数据通讯局域网、传感器等应用市场发展形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重点推进光纤棒、光纤拉丝等向产品多元化、特种化方向发展,加快构建光棒、光纤、光缆、光元器件制造一条龙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光通信材料生产基地。无机功能材料。全力推进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加快实现轨道交通复合材料、电力复合材料、高纯硅靶半导体材料、高性能气凝胶材料、海水淡化复合材料、光子晶体材料、特种树脂、智能复合材料模具、高档硅胶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化;发展变色玻璃、功能玻璃、超白玻璃、超薄玻璃、钢化真空玻璃、复合防火玻璃、镀膜玻璃、大尺寸异型透明件及玻璃雕刻加工等高端玻璃产品。节能环保建材。培育集装配式建筑整体设计、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智能制造、绿色装配式建筑技术推广和集约化装修于一体的专业化装配式制造企业;鼓励家居装饰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纸面石膏板、新型墙体、新型节能门窗、地板材料等节能环保建材,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功能纤维材料。加强功能性纤维材料与新型织造技术的结合,推广绿色低碳、数字化、智慧化、柔性化“智能+纺织”模式,研发生产功能性、差别化、多品种的高附加值产品。
——新能源。锂电。支持上游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企业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建设产能扩张项目,推动锂电产品扩规提质升级和集群式发展,拓展锂电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进一步提升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服务能力,打造覆盖锂电新能源全领域的研发和检测体系。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紧扣氢气制取、提纯、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及其利用等关键环节,发挥我市化工产业副产氢优势,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工业副产氢气利用率,探索发展甲醇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招引氢能利用项目,逐步构建氢能源产业链;加快推进山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质发电、燃气发电、光伏、地热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实现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
——新医药。生物医药。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积极开发新剂型和新产品,大力引进基因技术应用项目,重点做好化学制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基因测序、检测试剂等领域内技术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积极建设鲁南大健康产业园、滕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枣庄高新区、枣庄经济开发区、滕州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集聚区;培育华润三九(枣庄)药业、益康药业、威智药业、易生和等重点医药产业企业;支持峄城化工园区招引建设沙格列汀等系统医药中间体项目,延伸化学药制造产业链条,实现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医药和医疗产业集群。医疗器械。加强与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鲁南大健康产业园扩容提质,积极开发智能健康设备,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围绕家庭和个人医疗、保健、养老需求,大力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可穿戴医疗装备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力争在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健康食品。依托重点食品企业,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促进上下游项目投产达效、协同发展,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把握消费升级和绿色健康需求,创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及健康功能产品,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集聚优势资源,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多方位合作,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集成电路生产线,研发复合型单晶金属键合材料、柔性电子元器件、高端磁性材料。大数据。依托鲁南大数据产业园、滕州大数据产业园,推进淮海数字智谷、云溪科创、百度内容审查中心、腾讯音乐结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对接华为、阿里巴巴、浪潮、海尔、海信、泰盈等大数据龙头企业,持续引进数据预处理、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业态,打造区域性大数据清洗加工、云存储灾备基地,延伸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智慧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围绕数据储存、处理、应用和信息服务、互联网后台服务等领域开展产业招商,提升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抢抓国家实施新基建机遇,积极争取并加快5G基站建设,建设泛在连接、智能融合的“网、云、端”数字设施,在我市4个省级化工园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推广应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技术,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
?
?
高质高效农业。坚持稳粮活经,在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度的基础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持续推进农牧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马铃薯等5大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6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马铃薯产业。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所,建设马铃薯组培中心,培育马铃薯种植新品种,研制出口马铃薯良好农业规范(GAP)山东省地方标准。推广使用配色地膜、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绿色生产。实施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提高马铃薯低温仓储能力。实施“马铃薯+互联网”工程,开发建设中国(滕州)马铃薯大数据中心及马铃薯指数体系。建设中国(滕州)马铃薯交易中心,开展产地直供、农超对接。建设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马铃薯食品。建设马铃薯博览馆,完善展览、科普、体验、互动等功能。争取到“十四五”末,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种薯育种、仓储营销、精深加工企业超过20家,产量达到270万吨左右,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中国菜用马铃薯第一品牌和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区。
——石榴产业。依托中国石榴种质源圃、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和石榴研究院,做好优质石榴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对老旧品种进行改良。以峄城区榴园镇、薛城区沙沟镇等集中区为重点,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扩大连片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依托石榴产业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石榴大数据平台,提高农业电商经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开发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石榴运动功能饮料等石榴制品和石榴文创产品,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石榴加工企业,适时举办中国石榴产业发展大会。到“十四五”末,力争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达到20亿元,推动“峄城石榴”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大枣产业。推动大枣现代栽培示范园和长红枣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开发休闲食品、航空食品、保健食品,大力培育规模以上枣制品加工企业,支持推动山亭区店子镇古枣林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枣庄长红枣”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十四五”末,争取大枣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产值达到7亿元。
——设施蔬菜产业。围绕增加品种品类、提高品质品位,推动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有机生产,建好鲁南“菜篮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和温室智能化管理,促进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智慧农业产业园,实现智慧化管理,高效化生产,带动科普体验、观光度假和休闲养生等业态发展。到“十四五”末,引进推广优质蔬菜新品种20个、新技术20项,示范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个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花椒产业。大力推广大红袍、大青壳等本地优质品种,引进无刺椒等国内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花椒育苗基地和高标准种植基地。推广花椒绿色生态生产技术,培育出口品质花椒,打造“山亭山里红”花椒品牌。开发花椒采摘、加工机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招引花椒深加工企业,研发花椒油、花椒精油等产品,提高花椒精深加工能力。到“十四五”末,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产值达到5亿元。
——畜禽产业。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引进国外良种资源,推进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加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投入,推进“黑盖猪”遗传资源保护开发,扶持“盖土猪”“圣土山”等本地品牌。提高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发展冷鲜肉、低温肉、中式风味猪肉等肉制品,拉长猪肉加工产业链。推广白羽肉鸡、地方土杂鸡等优良品种。发展肉鸡屠宰加工,提供丰富的鸡肉制品。发展蛋鸡养殖产业,依托健袖养殖产业园,提取免疫球蛋白、蛋黄素、卵磷脂等,提高鸡蛋生物制品附加值。到“十四五”末,全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生猪出栏达到300万头,年屠宰能力达到350万头以上,年出栏肉鸡达到1亿只,肉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5%以上,年产鸡蛋10万吨以上,畜禽产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以上。
?
新型商贸物流业。实施商贸物流业集聚工程,以商贸物流全产业链提档升级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培育壮大商业批零、仓储物流、闲置品循环等重点产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淮海经济区仓储物流基地、全国闲置品循环链示范区,加快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型商贸物流业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500亿元。
——商业批零产业。限上批发零售。依托北农农业、嘉誉商贸城、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真爱商城等大型批发市场,招引中国供销、中原国际等头部企业,建设一批智慧批发市场,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信息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进出口展销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支持各类批发市场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批发交易配送模式;推动传统商城市场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布局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物流科技、生活服务等功能区,提升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推动商城市场向“O2O平台+系统集成商+产业服务商”转变,业态功能向设计、研发、生产和零售等领域延伸;支持传统市场业户公司化改造,由传统批发交易向电子商务、跨境贸易、新零售等新兴交易模式升级;依托贵诚、银座、万达等大型商超企业,招引奥特莱斯等快消品总代企业;打造市级特色、省级试点、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培育20个特色商贸小镇;在步行街、商贸小镇建设智能设施,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实现5G网络全覆盖。做大中国辣子鸡等特色、老字号品牌,联合韩国希杰、泰国正大等名企深度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十四五”末,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达到800家以上。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打造7个核心“智慧商圈”;实施“电商+”战略,引导实体企业开展线上销售,推动实体与电商融合发展。依托曙光一线、AK传媒等知名电商,发展直播经济,推进“村企千播”工程;招引阿里巴巴村播学院及直播平台企业、MCN机构、直播企业总部,扶持电商企业膨胀壮大,培育直播经济产业集群,促进直播电商与新媒体、新零售融合发展,打造鲁南电商直播基地和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直播经济产业带;依托中国(滕州)机床展销会等成熟展会,培育特色性、国际性的专业展会,探索组建会展集团,统筹展馆资源,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加快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推进国际营销网络布局和服务体系建设。
——仓储物流产业。多式联运。依托枣庄内陆港、枣庄“齐鲁号”欧亚班列,发挥滕州港、枣庄港、峄城港、台儿庄港和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优势,招引货拉拉等国内知名互联网物流平台,构建公铁水海空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带动保税加工、船舶修造租赁、仓储货运等行业发展,加速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集聚。争创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推动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仓,优化大宗商品全球配置。城乡配送。依托三兴物流等重点配送企业,深化与顺丰等头部企业合作,招引国内知名快递、快运企业设立分拨中心;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本土大型龙头物流企业,招引一批智慧型物流企业,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实现采购、生产、运输、仓储等活动功能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全国配送网络,建设集信息发布、交易结算、动态跟踪、信用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城乡配送电子交易平台。支持苏鲁海王、漱玉平民探索医药物流发展新模式,解决医药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物流园区。依托枣矿智慧物流园区,招引京东云仓等知名云物流基地项目,发展“云仓”等模式,建设一批检验包装、加工分拣、冷链运输等“一站式”智能电商物流园区,推动入园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城市共享仓储配送体系。
——闲置品循环产业。闲置品交易。依托京东拍拍、58转转、阿里闲鱼等闲置品交易领军平台和机构,发展零售、批发、再制造、仓储、废物处理等循环产业,争创全国闲置品循环链示范区。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模式,建设闲置品集散交易中心、展销拍卖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智能修复再制造中心、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中心、国际共享经济学院“五中心一学院”,建立集孵化、进出口、租赁拍卖、展会博览等功能于一体的闲置品全循环链产业基地。二手车交易。发挥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的优势,培育壮大二手车国内外销售、检测维护、报废汽车回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及供给等全产业链,打造国内二手车产业聚集区;拓展境外销售渠道,优选二手车出口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
特色文旅康养业。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构建“一带”(大运河文化带)、“三区”(台儿庄古城景区、红荷湿地景区、冠世榴园景区)、“三园”(山亭抱犊崮—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中兴文化铁路遗址公园)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个五星级酒店,全市旅游消费总额达到4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进入全省文旅发展“第一方阵”。大力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健康养生等业态,全市建成健康养老项目30个,打造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
——精品旅游产业。运河旅游。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发挥古城品牌溢出效应,带动冠世榴园、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提档升级;支持台儿庄区、滕州市、峄城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台儿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京台高速大运河服务区等项目建设,打造运河旅游特色产业带,构建运河旅游发展大格局。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岩马湖、龙山龙湖、葫芦套、涛沟桥湿地等12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培育运河人家、榴园人家、湿地渔家、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发展20家精品星级民宿;推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中医药健康基地建设,创新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到“十四五”末,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80亿元、游客量达到1000万人次。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提升工程,推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八路军第115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滕州国防科技红色教育基地、刘少奇纪念园党性教育基地、“陈毅在峄县”红色展馆、运河支队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支持铁道游击队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城市。工业旅游。以中兴文化铁路遗址公园为龙头,提升市南工业园、今缘春酒业、汉诺庄园等节点,开发建设青啤工业旅游项目;推动枣矿集团、国新粮油集团建设工业旅游博物馆,将各类企业特色工业旅游活动和产品串珠成链,打造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品。推动鲁班天工木艺、滕州景泰蓝、梦的礼物、三艺木雕、阴平毛笔、大成青铜、伏里土陶、齐村沙陶、中陈郝陶瓷在技艺提升、创意开发、品牌创建等方面实现突破,支持一甲动漫、千水星动漫等重点文创企业开发原创漫画、影视漫画、网络动漫产品,支持打造大运河超级IP,发展动漫衍生品授权和形象营销。影视演艺。支持天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推动影视策划投资、拍摄制作、影视发行以及衍生品开发各环节集聚发展,带动台儿庄古城、红荷湿地、铁道游击队影视城集聚影视资源,摄制完成影视剧《中兴》;推动《铁道游击队》舞剧、《铁道英雄》杂技在我市驻演巡演;实施柳琴戏振兴工程,创排现代柳琴戏《运河人家》《火种》《善国》《大国工匠》等优秀剧目,打响枣庄柳琴戏品牌。出版传媒。加快山东出版枣庄万阅文化广场项目建设,培育引进一批网络文学出版骨干企业;依托台儿庄古城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引导各类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艺术品交易平台、版权交易平台规范健康发展;发展数字出版,推动新媒体建设,构建“互联网+出版传媒”生产传播消费体系。
——健康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完善老龄健康政策支持体系,做优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健康养老产业。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围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日常消费、休闲娱乐等需求,将文化体验、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形成具有枣庄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康养小镇、特色康养公寓、特色养老院。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健康养老综合体,丰富全市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
坚定不移提升传统产业,做好数字赋能文章,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水泥产业。巩固水泥市场化重组成果,依托泉兴、中联、山水等重点水泥企业,大力推广“水泥+”发展战略,以水泥熟料为基础,完善涵盖水泥、骨料、水泥制品的产业链条,发展速凝水泥、油井水泥等新型特种水泥产品。加快推进鲁南中联、枣庄中联、滕州中联、泉兴水泥、申丰水泥、沃丰水泥、山水水泥、东郭水泥、泉头水泥等企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置换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发挥“中国针织服装名城”“中国针织文化衫创新基地”“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等地域品牌影响力,提升高品质、功能性、差别化、智能化产品比重,发展多批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支持重点骨干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加快推进高端纺织服装智慧园、维高纺织、银光精纺制品、嘉远针织刺绣羊毛衫、科宏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技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市中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市中区税郭镇针织产业集群、台儿庄高端纺织产业示范基地。
造纸产业。顺应消费领域纸张需求变化,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引导造纸产品向低定量、低消耗、低白度转变,向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方向提升。支持重点骨干造纸企业发展特种纸、高端功能纸、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形成高品质装饰原纸、滤芯纸、食品包装纸及纸板、特种羊皮纸等产品系列。
食品加工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今缘春、青岛啤酒(枣庄)、穆柯寨、汉诺佳池、祥和、盈泰、鼎盛、银牛、莺歌、华宝、润品源、美果来、养力多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畜禽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休闲食品,实现食品加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重点实施青岛啤酒年产100万千升啤酒、欧乐休闲食品、四知堂板栗产业园、夫宇绿色食品、润品源果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一批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煤电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煤炭生产技术和煤炭产业人才优势,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压缩煤炭生产规模,积极引导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环境污染重、长期亏损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支持枣矿集团转型发展,鼓励跨市、跨省整合煤炭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规范建设煤电项目,淘汰一批落后煤电,加快煤电机组结构调整。
?
第三节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
顺应产业生态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生态理念、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分行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全面推广“链长制”,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龙头企业引领的优良产业生态。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聚焦长期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全面开展产业基础能力评估,精准掌握产业短板、链条断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等领域技改投入。加强智能控制和感知软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强链”工程,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探索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要素、配置资源,培育具有产业链引领力的技术和产品。实施“建链”工程,聚焦我市短缺的战略性细分产业,加快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吸引更多产业链高端企业落户枣庄,加快培育开放型产业链,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全新产业链。实施“补链”工程,聚焦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攻关“卡脖子”技术,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加快打通产业链堵点、连通供应链断点。防范化解产业链外迁风险,推进重要产品、关键技术、供应渠道备份系统建设。
塑造一流产业生态。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筛选优势领域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强化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培植“链主”企业,支持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制造、新型煤化工等省级“雁阵形”集群示范带动作用,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企业提升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
第四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依托国内市场,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双循环”全省示范试点、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
第一节 推动消费提档升级
?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为重点,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稳步增长。
培育消费载体。完善城市商业网点,支持贵诚、银座、万达等商业综合体引进优质品牌,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在城市建成区、重要风景区、重要交通节点,规划布局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完善城乡融合消费节点。改造升级步行街区,每个区(市)重点培育1—2条特色步行街区,争创省级试点、全国示范步行街。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打造一批特色小店,支持网络营销拓展业务。改造提升镇街商业网点,加快城乡配送节点、农村末端网点等建设,提高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扩大农产品网络消费。依托优势资源组织开展体育休闲、演出演艺、艺术博览等活动,推进会展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夜间经济。建设改造一批集夜间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引导知名品牌、特色餐饮、文化艺术等向街区集聚。加快构建夜间旅游发展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持续推动景区夜间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鼓励引导台儿庄古城、荆河两岸、龙泉广场、新兴路步行街、山亭步行街、峄城美食街、万洲第一街、翼云小镇、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鲁南水城枣庄老街等区域,开发创新夜间实景演出项目和产品,丰富夜购、夜游、夜娱、夜食、夜秀业态,吸引游客过夜消费。
优化消费环境。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采取提货券、抵扣券、免费券、直接补贴等方式,刺激消费潜力释放。以“惠文旅?游枣庄”为主题,高水平举办文化、旅游和体育惠民消费季、“鲁风运河”美食节等节会活动,提高“枣庄辣子鸡”“枣庄菜煎饼”等传统美食知名度,挖掘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强化市场监管,围绕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完善信用体系,健全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完善12345投诉举报快速处置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拓展新型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零售场景中的应用,支持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布局建设智能化、场景化、体验式门店,推进24小时无人值守货柜、无人社区便利店建设,支持“新零售”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家政、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支持网络平台、电商企业与新媒体合作,开设实体体验店,开展快闪店促销,发展直播电商、达人直播等新业态。依托聚发财、红鹦鹉、星娱传媒、曙光一线等电商直播公司,落地运营阿里巴巴村播学院。
?
第二节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
完善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引导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建设、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投资项目。聚焦夯实基础支撑,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聚焦城乡融合,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力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节水蓄水、供水排水、防洪除涝等水利工程建设,优化多元化能源基础设施。聚焦增进民生福祉,补齐医养健康、公共卫生、文化惠民、应急保障、普惠教育、养老服务短板,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治理修复投入,完善环保技术、设备和产业体系,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激活社会投资。调整政府资金投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基金实质性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形成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关系。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发挥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把有限资源要素配置到大项目、好项目上,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化、差异化配置。加大“僵尸企业”清理力度,通过代建标准化厂房、现有厂房置换等方式,盘活更多存量土地,为项目落地提供便利条件。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以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节能降耗激励和行政执法检查,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退出,为新上项目腾出空间。严格落实“四上四压”要求,将腾出的污染物总量指标用于支持各类重点项目。强化水资源配置与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平衡,提高重点项目供水保障能力。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力度,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
第三节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
以优质产品生产服务为基础,提高枣庄优势产业、良好生态、特色产品供给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不断创造新需求。
提高供给质量。深入实施品牌强市、质量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对标达标行动,运用先进标准助力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提升“枣庄标准”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领域,制定一批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企业标准,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全员参与、过程管理、持续改进”质量理念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质量提升联盟。引导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鼓励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应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通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
畅通循环渠道。充分利用省界邻边区位优势和港航优势,完善鲁南物流区域网络,布局一批以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商贸物流基地。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发挥邮政、供销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升级“快递下乡”,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农商互联试点,畅通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创新销售方式。引导实体企业向电商企业转变,鼓励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形成跨境电商聚集区。加快5G等基础设施、创业大学等培训机构建设,创建一批淘宝村镇。推动企业向线上销售转型,发展网络直播等新兴方式,推进“千村千播”“千企千播”工程,培育壮大直播电商市场主体,提升拓展网上销售能力。
?
第四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全面深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发展环境。优化国际化服务供给。建立外国人来枣工作许可、居留便利化机制;整合高校、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外籍人士需求,推进建立国外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集中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为在枣工作、学习外籍人士提供优质服务。完善法治化制度体系。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降低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在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方面先行先试,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推行市场监管、商务、外汇年报“多报合一”和商务备案、工商登记“一口办理”;落实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实现及时足额退税;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行动,推进枣庄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创建枣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滕州市保税物流园区;争创国家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出口货物申报、海关申报监管“现场通关”。
扩大外资外贸规模。发挥枣庄煤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机床等产业优势,加强骨干企业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发展进口替代和高附加值产品。拓宽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实施境外市场开拓计划,支持企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公共海外仓,鼓励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品牌产品出口,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服务贸易产业园,支持区(市)创建全省、全国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扩大金融、文化、旅游、建筑、软件、研发设计、中医等服务出口。开展外贸“双唤”行动,唤醒已备案无实绩企业,唤回外贸业绩外流企业。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创新进口模式,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紧缺物资、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等进口。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进口,增加优质商品供给。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对接境外经贸合作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办事处或投资建厂。支持企业利用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援外项目等拉动出口,实现装备、技术、标准、认证和服务走出去。发挥枣庄“齐鲁号”欧亚班列作用,创新发展枣庄内陆港多式联运,畅通互联互通通道。
?
第五章 把握数字时代机遇,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
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和综合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现代化治理。
?
第一节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
强化数字赋能,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加速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势,加强5G、北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算力供给,为生产生活数字化提供保障。加快信息、融合、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IPv6规模部署,完善升级物联网,建立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优化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发展绿色商用数据中心,争创省级数据中心集聚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推动建设人工智能研发服务平台和应用创新平台。推广普及工业互联网,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个十百”培育行动,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落实《网络安全法》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规范网络空间管理,加强数据资源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党政、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关键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推进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加快完善鲁南大数据产业园、滕州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双创中心等综合性园区,支持峄城云端大数据产业园、台儿庄软件与服务外包园、台儿庄数字经济产业园、薛城众包等特色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依托互联网一级节点,优先发展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和应用、互联网后台服务等产业,培养一批大中型数字经济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双千”工程,以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和柔性化。以鲁南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预警与救援指挥信息平台、枣庄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智能云等建设为重点,面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搭建工业云平台,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支持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商业、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个人和企业征信等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物流融合应用,建设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探索消费需求预测、无人快递配送等新模式,推动新物流和新零售融合发展。支持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家政服务、健康养老、体育健身行业创新应用。建设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支持社区和养老机构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家政服务、心理康复护理、家庭用品配送服务。
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建立集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机制,实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不出村。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生产环节推广应用。促进农业服务数字化发展,推动农技推广、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业信息、农民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完善粮食信息采集、追溯技术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实现粮食流通数据化、库存信息智能化。建设智能化温室大棚、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构建智能化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网络销售体系。
?
第二节 推进数字民生建设
?
坚持以人为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实现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惠民政策精准送达,生活服务快捷方便、公共服务智能舒适,加快推进以市民卡为统领的数字社会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数字化。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感知体系,加快城市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整合城市停车资源,开发智慧停车应用,实现资源统筹利用和信息精准推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广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提升优质教育普惠化和可得性。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全市一体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广在线医疗,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医疗资源和健康信息共享共用。创新智慧养老业态模式,提高医护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加快文旅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深化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资源共享,推进网上查询、预约,打造“15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
- 聚焦中心任务 强化精准指导 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 郑州:到202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郑率将超六成
- 普陀一小区拆除重建工作加速推进
- 官宣!江苏新增5所四星级高中
- 波士顿大学金融硕士排名靠前吗
- 成人自考考试地点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 彩色“毛衣”扮靓路边梧桐 南外师生发起“我们的梧桐”城市艺术公益活动
- 武向平院士助力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
- 长城热点|河南安阳滑县安罗高速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
- 王易副校长赴广西参加定向选调生及引进高水平大学博士座谈会并看望校友
- 四川成考中遇到不会作答的题该怎么做呢?
- “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在江苏科技大学组建
- 长沙市人社局前往长沙市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考察
- 百姓看联播丨提速啦!坐着高铁去滑雪丨燃起来!足球小将
- 闵行专家!落户新疆这里→丨一家亲
- 严查遛狗不拴绳!郑州多个小区发布“文明养犬”提醒
- 对话高途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刘文勇:AI数字人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未来或是千亿级市场
- 北京市202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提示
- 没有大专毕业证可以自考本科吗?
- 奥运冠军自曝:需终身佩戴呼吸机!协和专家提醒,这病危险,得治!
- 这场培训,给崇明这群人送上一份“安全大餐”
- 5∶0零封法国波尔多大学女足 北师大女足挺进决赛
- 托福总成绩是多少分
- 原“暨南大学全球青年领导力研究院院长”被举报“猥亵”?本人回应称系双方自愿行为
- 前三季度五粮液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